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社交媒体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带动了与艺术设计专业相关的很多行业并设定了相关的岗位,这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机遇和挑战。利用社交媒体的使用特性和艺术设计的专业特性,将新型的社交媒体导入到传统的常规教学中,构建互动教学平台,并产生强有力的碰撞火花,使得社交媒体能够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社交机器人对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儿童社会互动行为的诱导效应,以24名ASD儿童为被试,比较NAO机器人和人诱导被试靠近、接触、模仿、眼神注视及皮电变化差异。发现:⑴NAO机器人诱导被试靠近、接触和眼神注视发生次数更多,眼神注视时间占比更高;⑵两者诱导被试模仿无显著差异;⑶打招呼时,NAO机器人引起被试皮电变化率更高。总之,社交机器人能增强ASD儿童社交兴趣和情绪唤醒,缓解社交回避,诱导社会互动行为主动发生。  相似文献   

3.
社会退缩行为是指儿童在社会情境中抑制自己参与同伴互动并表现出独处的行为。根据不同的社交动机,社会退缩行为包含多种亚类型,其中社交回避行为这一亚类型指儿童总是表现出主动避免各种社交场合的行为。总体而言,社交回避是目前研究最少的一种,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儿童本身较高的抑郁感所致,而研究者已开始尝试以间接和直接的方式测量其水平。来自以变量为中心和以个体为中心的研究分别表明,社交回避儿童面临着最高的适应风险。鉴于这一研究领域的广泛前景,未来的研究亟需关注社交回避影响儿童适应的过程机制及其年龄发展特点,测量工具的进一步开发,直接的跨文化比较以及社交回避的干预方案开发。  相似文献   

4.
一、什么是社交 1.社交是思想的互动 捷克斯洛伐克社会心理学家雅诺乌什克揭示了人们在思想沟通中的逻辑关系,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沟通公式是K(沟通者)——C(表述)——P(接受者)。这个公式表明,在人际间的思想沟通过程中,存在着沟通者、表述、接受者三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社会退缩行为是指儿童在社会情境中抑制自己参与同伴互动并表现出独处的行为。根据不同的社交动机,社会退缩行为包含多种亚类型,其中社交回避行为这一亚类型指儿童总是表现出主动避免各种社交场合的行为。总体而言,社交回避是目前研究最少的一种,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儿童本身较高的抑郁感所致,而研究者已开始尝试以间接和直接的方式测量其水平。来自以变量为中心和以个体为中心的研究分别表明,社交回避儿童面临着最高的适应风险。鉴于这一研究领域的广泛前景,未来的研究亟需关注社交回避影响儿童适应的过程机制及其年龄发展特点,测量工具的进一步开发,直接的跨文化比较以及社交回避的干预方案开发。  相似文献   

6.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ticSpectrumDisorders,ASD)儿童的核心症状之一是社交互动障碍。早期干预对ASD儿童的社交能力发展至关重要,而传统康复干预方法存在耗时长、花费高昂、专业康复治疗师短缺等诸多局限性。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社交机器人被广泛应用于ASD儿童社交能力的干预研究。通过梳理社交机器人在ASD儿童干预中的可行性,分析社交机器人在ASD儿童社交互动中的研究现状,探讨社交机器人在ASD儿童干预中实验环境、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优势与挑战。未来社交机器人在ASD儿童中的研究可考虑从探索人机双方特点开发新的社交场景,结合多模态和脑科学技术揭示人机互动的心理过程以及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构建社交机器人闭环系统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7.
张锋  沈模卫  何亚芸 《心理科学》2006,29(6):1376-1381,1339
采用改编后的“整体自尊问卷”和“交谈自尊问卷”筛选出整体自尊和交谈自尊高低不同的四组被试,通过模拟现实人际互动情境,在评价人对被试的交谈表现提供不同评价(肯定或否定)及表达不同交友态度(接受或排斥)的条件下,考察了整体自尊与特殊自尊对人际互动过程中自我确认倾向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论社交需求是否获得满足,即整体自尊是否得以维持,被试的自我确认倾向都只受特殊自尊的调节;(2)在社交需求和一致性需求同时获得满足,即整体自尊与特殊自尊均得以维持时,被试的自我确认倾向受整体自尊和特殊自尊的共同调节;(3)在社交需求和一致性需求未同时获得满足,即整体自尊和特殊自尊不能同时得以维持时,高整体自尊者的自我确认倾向受特殊自尊的调节,而低整体自尊者未表现出自我确认的倾向。  相似文献   

8.
基于符号互动论而提出的自我呈现概念及其理论,以往常被用于解释人们现实生活中的面对面人际互动行为。近些年。社交网络逐渐成为人际互动行为发生的重要场域。由于社交网络自身的独特之处,人们在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与现实面对面、传统计算机媒介交流中的自我呈现有诸多不同。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更受到目标观众、动机、人格特征、性别和文化等方面的显著影响。西方的“富者更富理论”和“社会补偿理论”,在解释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现象本质时各执一词,而国内的“补充我/补偿我理论”或许能较好地解决这一理论问题。未来的SNS自我呈现研究应在扩展被试群体范围、SNS网站种类和影响因素变量几方面继续前行。  相似文献   

9.
社会退缩行为是指在社会情境中,儿童不参与社会互动并频繁表现出独自消遣的行为。社会退缩有多种亚类型,其中社交淡漠指儿童仅仅喜欢一个人独处,对社会互动没有兴趣。有趣的是,社交淡漠的适应功能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为:社交淡漠行为在个人主义文化中较少产生适应困难,在心理与情绪适应方面尤为明显;但其在集体主义文化里却会引起多方面的适应困难。这种差异可能与文化价值观的内涵有关,也可能与特定国情有关。未来的研究亟需提高研究方法的多面性,关注年龄与文化的交互作用,进行直接的跨文化比较,探索与文化相关的风险与保护因子,以及关注互联网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一直是当代心理学的热点话题。作为社交情境中的特殊自我效能感,社会自我效能感是能够影响个人人际互动质量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因此也逐渐开始受到研究者的关注。通过对国内外理论文章与实证研究的分析发现,社会自我效能感与社交自尊、社交果敢性、社交信心等相关概念有所不同,是指个体对自己社交能力的主观信念;其内涵在不同文化自我或情境的视角下可能存在差异,具有多元结构的可能性。社会自我效能感与个人特质、情绪、态度及行为等变量相关,并能够显著预测抑郁、社交焦虑、生活满意度、社会适应等变量。此外,社会自我效能感也在外向、性别角色、依恋、目标定向、网络人际交往的影响机制中起到中介作用,且能够对压力和不公平感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然而有关研究仍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未来研究应该关注社会自我效能感内涵与结构的确定、测量工具的开发,并加强对其影响因素与影响效应的探索、系统模型的构建和跨文化研究的扩展。  相似文献   

11.
错失恐惧是社交网络成瘾的风险因素,但其中的作用机制并不清楚。本研究采用错失恐惧问卷、社交网络整合性使用量表、社交网络支持量表和中文社交网络成瘾量表,调查了重庆市三所高校的493名大一至大三的学生,探讨错失恐惧影响社交网络成瘾的机制。结果发现:(1)错失恐惧显著预测社交网络成瘾,错失恐惧水平越高,个体社交网络成瘾水平越高。(2)社交网络整合性使用在错失恐惧和社交网络成瘾之间起独立中介作用。(3)社交网络支持在错失恐惧和社交网络成瘾之间起独立中介作用。(4)社交网络整合性使用和社交网络支持在错失恐惧和社交网络成瘾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满足大学生基本心理需要、降低社交网络使用程度、提升现实社会支持可以有效预防社交网络成瘾。  相似文献   

12.
张林  曹华英 《心理科学》2011,34(5):1163-1166
社会计量器理论提出自尊是个体对社交接纳或拒绝的主观计量器,它监控和调节着人们的人际关系质量。目前,该领域的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从社交反馈的角度探讨了社交接纳与人际评价对状态自尊的影响;另一方面从社交行为的角度探讨了特质自尊对社交意愿和社交决策的影响。未来的研究需要对影响自尊的社交情境进行具体区分,并就社交反馈、心理变化与社交行为的关系,任务特性的认知过程对自尊的影响进行综合探讨。  相似文献   

13.
裘立行 《美与时代》2014,(11):126-126
易班是提供教育教学、生活服务、文化娱乐的综合性网络互动社区。网站融合了论坛、社交、博客、微博等主流的Web2.0应用,加入了为在校师生定制的教育信息化一站式服务功能,并支持WEB、手机客户端等多种访问形式。易班在高校中设立了学生工作站,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易班”系统是wed2.0在高校学生工作网上平台的实际应用,对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挑战。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是世界范围内受到普遍关注的问题。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常被称作“社交网络成瘾”、“病理性社交网络使用”或“社交网络过度使用”, 概念和界定标准还没有达成一致看法。青少年合理的社交网络使用对促进社交关系的建立、维持和发展有积极意义, 但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却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对青少年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发生机制的探讨, 将为问题性社交网络的干预引导提供依据。未来的研究应对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的概念和界定标准进行澄清, 用多维视角的方法开展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发生机制的深入研究, 加强对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的理论建构和干预研究。  相似文献   

15.
以武汉市343名小学三至六年级的儿童为被试,考察儿童友善—敌对型教师互动风格与社交归因、社会技能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友善型、理解型教师互动风格与小学生成功内部归因、环境、自我、任务行为技能呈显著正相关,与成功外部归因呈显著负相关;理解型教师互动风格与人际行为技能呈显著正相关;不满型和训诫型教师互动风格与小学生成功和失败外部归因因呈显著正相关,与成功和失败内归因、四种行为技能呈显著负相关;成功内部归因与四种行为技能呈显著正相关;失败内部归因与人际、自我、环境行为技能呈显著正相关;成功与失败外部归因与四种行为技能呈显著负相关。社交成功的外部归因分别在不满型教师互动风格和环境、人际、自我、任务行为技能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不满型教师互动风格对成功内部归因、社会技能的预测效应显著,通过成功内部归因的中介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手机摄影是当今摄影最广泛的推广应用方式。在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传播与社交功能。手机摄影与传统摄影相结合,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修养和审美能力,实现课堂互动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最终达到提升大众艺术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自尊对自我确认倾向的影响:来自认知判断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改编后的“整体自尊问卷”和“交谈自尊问卷”筛选出整体自尊和交谈自尊高低不同的四组被试,采用认知判断指标测量被试的自我确认倾向,通过模拟现实人际互动情境,在评价人对被试的交谈表现提供不同评价(肯定或否定)及表达不同交友态度(接受或排斥)的条件下,考察了整体自尊与特殊自尊对人际互动过程中自我确认倾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一致性需求的满足有关的特殊自尊调节着自我确认倾向,而与社交需求的满足有关的整体自尊对自我确认倾向的影响在整体上不具普遍性。  相似文献   

18.
社交恐惧症是目前困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常见症状,通常在青春期发病,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通过对问卷调查筛选出来的符合要求的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发现社交恐惧的大学生的负性的思维模式、家庭成长环境、自信程度、创伤性事件以及非理性信念是造成其社交恐惧的重要因素。经探究相关理论知识和前人研究,提出使用沙盘游戏疗法来缓解或治疗社交恐惧的理论策略,为后续研究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9.
<正>2023年3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5.6%。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盛行,年轻网民尤其是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变得离不开社交媒体。基于社交媒体的线上线下结合的授课方式在实际教学应用中使用得愈加广泛,社交媒体使用与大学生的生活关系就越发紧密,例如大学生需要使用社交媒体获取信息,  相似文献   

20.
儿童早期到中期社交退缩行为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考察儿童早期到中期社交退缩行为的发展特点.采用实验室观察法,评价149名儿童4岁和7岁时的三种社交退缩行为——抑制行为、安静退缩、活跃退缩.结果表明,(1)儿童早期到中期,三种退缩行为明显减少,同伴互动显著增加.(2)儿童早期到中期,抑制行为和安静退缩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活跃退缩不稳定.(3)儿童早期某种社交退缩行为越多,该行为减少的幅度越大,三种社交退缩行为的发展都有趋近平均水平的倾向.(4)儿童中期,抑制行为可能存在向安静退缩转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