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经济改革是标志着国家经济职能开始弱化,还是意味着实现国家经济职能的形式或途径发生了变化?对这一问题,应当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理论背景下来认识,仅仅囿于现象形态的讨论,是很难把问题讲清楚的。我基本上同意“弱化”说,但我认为,把握国家各种职能的性质和发展趋势,必须从国家和社会的基本关系及其历史演变的一般规律出发,这就需要对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作哲学的和历史的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对有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一系列  相似文献   

2.
读《哲学研究》今年第2期杜海燕同志的《论国家经济职能和体制改革》一文,颇受启发,但对其中的重要问题即国家经济职能发展趋势“弱化”问题,提出商榷。杜海燕同志认为,国家经济职能的强化表现在国家“以中央计划者、生产资料全权所有者和国民经济总经营者的身份直接干预和控制整个经济,决策和直接支配企业行  相似文献   

3.
《哲学研究》1987年第2期刊载了鲁越同志写的《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看国家政治经济职能的弱化趋向》一文(以下简称鲁文),读后深有启发。但对于鲁文阐述的基本结论——国家职能“弱化说”即国家政治经济职能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正在弱化的观点,我不敢苟同,特写此文就教于鲁越同志。一、国家与社会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4.
李娉 《学海》2023,(5):13-24
政策试点是推动改革的重要制度安排,也是阐释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治理现代化历程的关键线索。已有文献较少对中国政策试点的整体逻辑进行提炼。本文基于历史、理论、实践三重逻辑,解析新中国成立70多年政策试点的历史脉络,区分政策试点不同时代的典型特征;探讨“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摸着石头过河”“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良性互动”的理论谱系;提炼“权威引领的政策试点”“府际互动的学习网络”“多样化的试点模式”“适应性的政策制定”的实践逻辑。历史、理论、实践三重逻辑具有内在统一性,共同揭示了中国政策试点的独特机制:议题驱动的强化学习、高位驱动的专项授权、评价驱动的经验吸纳、注意力驱动的创新迭代。推动政策试点的持续发展,既要总结历史规律,建构具有指导意义的政策试点理论,也要从不断发展的实践中汲取新知识,回应时代性的重大改革议题,更有效地发挥政策试点在全局性改革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如何正确发挥国家的经济职能,发挥它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作用问题,是经济改革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我国理论界的广泛注意。但是,国家的职能只是国家性质的外部表现;我们只有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特征等基本问题重新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后,才能对国家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才能更好地发挥它在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论国家经济职能和体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的体制改革,涉及到如何认识国家经济职能问题。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在不同社会制度下和不同的发展时期,国家作为上层建筑的主要部分,同社会经济生活各处于何种关系之中?国家经济职能的发展趋势,究竟是强化还是弱化?在体制改革中实行简政放权、政企分开,是意味着国家经济职能的弱化,还是意味着实现国家经济职能的形式或途径发生了变化?国家经济职能同所有制形式的关系是怎样的?国家经济职能与自觉调节、计划管理的关系是怎样的?怎样实现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等等。在这些问题上,理论界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杜海燕同志的这篇文章所阐述的,是其中的一种观点。为了在这些问题上统一认识,不仅要系统、准确地理解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还需要对现实过程所暴露的矛盾作创造性的科学分析、恰当的理论概括和预测,需要在不同意见之间展开正常而充分的讨论。同时,这些问题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比如,本刊去年开始的关于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关系问题的讨论,同这些问题就可能有某种联系。  相似文献   

7.
简讯     
1987年8月20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经济哲学”课题组在成都召开了首次“经济哲学”理论讨论会。与会同志一致认为:要深化经济理论和解决改革实践提出的一些重大问题,有必要建立“经济哲学”这样一门新的中介学科,而“经济哲学”的建立,又必将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部门哲学的内容。同时,经济学工作者与哲学工作者及其他理论工作者携手联合,共同开拓“经济哲学”研究,也是地方社科院发挥“整体优势”的一次有益的尝试。与会同志还就“经济哲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体系和方法论等问题发表了不同的  相似文献   

8.
杜海燕同志在《哲学研究》1986年第2期发表的《论国家经济职能和体制改革》(以下简称杜文)一文,对国家经济职能改革问题作了有益的研究。我同意杜文中关于弱化现行国家经济职能的观点,但是,杜文关于列  相似文献   

9.
1.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矛盾:治标与治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发端,是围绕对所有制结构改革展开的讨论。似乎改革起步很少涉及这一令人敏感的区域,然而实践总是从各个方面触及到经济社会的“中枢神经”。相似的历史现象果真出现了两次。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铺开的时刻,所有制改革被重新提起。天时、地利、人和。人们预感到,一个适应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所有制结构,必将随改革的纵深发展而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0.
从交往范畴看实践与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理论研究中,在某种“说话方式”内是难以解决的问题,而换一种“说话方式”却可能产生豁然之感,因为一种“说话方式”表征着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及其对问题的基本看法。在实践与主体性问题的讨论中,人们往往把这一问题归结为主客体及其抽象关系的思辩演绎之中,从而把这一问题搁置在传统哲学的“说话方式”之内。于是,关于实践与主体性问题的讨论陷入了主客体这两个范畴之间的“解释循环”,说“实践是主客体间的活动”,说“主体性是主体对客体的主导性”等等。这种论断无非告诉人们;实践就是实践,主体性就是主体性,即“A=A”。  相似文献   

11.
文摘     
吴国英同志就晋江假药案被披露一事于去年9月6日在《工人日报》上发表了题为《改革中政府机构的道德职能》的文章,指出:此案中大大小小的罪犯所作所为,有悖于做人的道德,而涉及此案的国家干部,在其国家机构中不能发挥其道德职能的作用,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作者认为,政府机构具有政治职能和经济职能,政治职能中还应包括道德职能,就是国家机关以行政的和法律的手段,监督、检察  相似文献   

12.
社会治理构想中的“儒墨相用”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先秦诸家的社会政治治理构想中,儒家创始人周公旦主“神性血缘说”和“遵从民心观政说”,孔子改为“人性血缘说”和“道德教化说”,都忽略了世人的社会经济需求。墨子针对儒家“礼乐靡财”而提出“节用”说,把发展经济以稳定社会作为重要治理措施之一。孟子接受墨家提醒而提出“制恒产”主张来补充儒家治理措施中的经济缺环,苟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家政治管理一体化”与“国家经济管理一体化”构想。这些,被唐人韩愈名为“儒墨相用”。“儒墨相用”的历史事实给我们的文史研究方法以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3.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反边缘化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林飞 《学海》2004,(5):39-46
传统的世界体系理论认为 ,国际经济秩序是由劳动分工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 ,不同国家或地区分别承担中心、半边缘与边缘的经济角色。这种理论将发展中国家的边缘地位合理化 ,并且没有回答发展中国家怎样改变自身边缘地位的问题。反边缘论认为 ,面对发达国家发动的经济全球化 ,发展中国家只有主动、合理地参与经济全球化 ,才能避免进一步被边缘化 ,并且可能改变本身的边缘地位。中国改革开放与发展的实践有力地印证了这一理论。目前 ,中国面临经济全球化加速的趋势 ,不应恐惧与抗拒经济全球化 ,而要走出“鲁格曼误区” ,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 ,坚持和平崛起 ,减少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必要代价 ,有效地控制未来社会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当前的体制改革,直接涉及到如何认识国家经济职能问题。杜海燕同志的文章《论国家经济职能和体制改革》(载《哲学研究》1986年第2期。以下简称杜文),对改革中的国家经济职能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阐明了某些合理的思想,读后颇受教益。但是我不赞成该文所得出的体制改革标志着国家经济职能弱化这一结论。为此,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以求教于杜海燕同志和其他同志。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作者从修正主义的立场出发,主要介绍了卢森堡的政治理论的消极方面。作者说:卢森堡不是把资产阶级国家理解成固定不变的,而是把它理解为有内在矛盾的。她的资产阶级国家论,既不同于把国家职能的增大理解为国家的民主化、社会化和阶级压迫职能的减小的伯恩斯坦修正主义理论,也不同于认为资产阶级国家等于资产阶级专政并主要强调其阶级压迫职能的列宁、斯大林式的理解。她在本质上理解了资产阶级国家的阶级性,同时也没有忽略了与国家的阶级性相矛盾而实际存在着的国家的一般社会职能。她认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有被反动政治势力加以否定的倾向,因此,社会主义基本上是保卫资产阶级想要放弃和否定的民主主义,并使其进一步发展。作者接着说:卢森堡始终以社会主义革命即夺取政权当作明确的目标。但是,她虽然在某种形式上承认使用暴力,可是她不是暴力革命论者。她没有过高估计群众的自发性而过低估计先锋队的政治领导。她想把无产阶级在议会外的斗争和社会民主党的议会活动两者结合起来。她认为,议会外的活动就是经济性的、政治性的群众罢工,而议会内的社会民主党的活动就是同资产阶级对抗来保卫资产阶级议会。她把议会看成是可以利用来朝着夺取政权方面一步一步前进的立脚点、据点、阵地。作者还说:卢森堡对俄国革命的批评,不同于伯恩斯坦和考茨基等对俄国革命的攻击。她主要批评了布尔什维克的“非民主性质”。她认为,社会主义的民主主义不是在废除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基础上,而是在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批判继承”中成立的。掌握了权力的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创造社会主义的民主主义来代替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不是废除一切民主主义。卢森堡后来虽然改正了她以前对布尔什维克的大部分批评,但是她的政治理论的骨胳却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16.
哲学历来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发生深刻影响。在我们国家深化改革的今天,哲学应如何变革和发展,以反映并指导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这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应该“认清马克思主义必须有新的大发展这个现时代的大趋势”,这一论断,眼光远大,非常适时。我们对哲学的改革和发展,也必须在“现时代的大趋势”这一背景中去思考、去实践。  相似文献   

17.
论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政治意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探讨实践哲学的政治意蕴:深化实践哲学研究的重要方向近年来,国内一些具有敏锐洞察力的学者深入思想史,论证和阐发了马克思哲学在本性上属于区别于“理论哲学”或“意识哲学”的“实践哲学”理路,或者说属于区别于“理论哲学范式”的“实践哲学范式”。(参见衣俊卿;王南湜,第38页)可以说,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获得的最为重要的认识成果之一。那么,何谓“实践哲学范式”?马克思哲学作为“实践哲学”区别于“理论哲学范式”的特质究竟是什么?纵观国内学者的论述,可以发现,对此问题人们一般都是从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角度来予以规定并…  相似文献   

18.
在揭示“道德”有“道”(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道德理论和规范体系)与“德”(人们循“道”而行的表现和品行、品性)之分的基础上,认为“道”和社会经济关系相辅相成,进步的方式是“转型”,即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生产方式的变革,出现新的历史类型。改善“德”即社会道德风貌的基本途径是:在确立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道德理论和规范体系的基础上,强化道德教育等以“育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道德理论、规范体系和以此培育“四有”新人,在今天具有特殊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19.
有的同志认为,在当前的哲学“贫困”中,历史唯物主义似乎是“贫困”中的“贫困”。我认为,所渭“贫困”,无非是指它的现状不能适应现时代社会实践尤其是改革实践的要求。这种状况,换一个角度看,正说明它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是一块可令人大有作为的理论领域。因为一场广泛深入的社会改革,正在中国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  相似文献   

20.
林彪一伙鼓吹的“顶峰论”,把毛泽东思想说成是不能再发展的“终极真理”。在他们看来,不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如何发展,毛泽东思想都不会再发展了。因此,他们胡说只要背熟那么几条,就能“一通百通”。这种谬论否认了理论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否认了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则,也是对毛泽东思想本身的诋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