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2年6月25日,"刘大钧教授载誉归来与中国经学研究前瞻座谈会"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知新楼校董厅举行。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山东大学终身教授刘大钧出席座谈会并讲  相似文献   

2.
由山东大学主办、著名易学专家刘大钧教授具体筹划的首届海峡两岸周易讨论会于1993年8月3日上午在济南山东大学邵逸夫科学馆举行了隆重的开幕式。大会由山东大学副校长乔幼梅教授主持,刘大钧教授致开幕辞,校务委员会主任陈之安教授代表山大、省政协副主席翟永浡代表山东省致欢迎辞。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任继愈先生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大陆代表余敦康、台湾代表张永(亻隽)也讲了话。特别是中华易经学会理事长邵崇龄先生殷切希望以此次会议为契机,今后海峡两岸的易经学者要展开双向交流,希  相似文献   

3.
<正>2019年10月25-26日,由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主办,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中国周易学会、台湾中华易经学会协办的第九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成功召开。中国周易学会会长、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大钧教授等一行7人参加会议。开幕式上,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时建中、中国周易学会会长刘大钧、台湾中华易经学会荣誉理  相似文献   

4.
刘大钧先生,1943年生,山东邹平人,著名易学家,现为山东大学终身教授、讲席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周易研究》学刊主编,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周易学会会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刘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易学研究,以弘扬大易文化为己任,于上世纪80年代率先倡导并开展了传统象数易学研究,为传统易学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山东大学易学学科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中国易学研究的领军人物。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文史哲》《周易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五十多篇,出版《周易概论》《周易经传白话解》《今、帛、竹书〈周易〉综考》《纳甲筮法讲座》等著作多部,主编大型易学文献《百年易学菁华集成》初编(2000多万字)、续编(3000多万字),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多项课题。三十多年来,刘大钧先生筹备召开了十余届国际易学与海峡两岸易学及儒学学术研讨会,有力地推动了国际易学与两岸易学及儒学的交流与发展,并以"大易"系列的形式,主编了历届易学儒学研讨会论文集十余部,在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学界泰斗、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饶宗颐先生在给汤一介先生的信中称赞刘大钧先生:"其沉潜易学之深辟,诚当代巨儒。"日前,刘大钧先生接受了《孔子研究》杂志彭彦华主编的采访,就易学研究已获得的成果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阐发了自己的见解。现刊发于此,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周易:中国文化之源——访刘大钧教授本刊记者刘大钧,山东邹平人,1943年1月生。60年代曾师从外祖父王恭甫先生治汉《易》,从此确立起学术上的专攻方向。现为中国周易学会会长,山东大学周易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周易研究》学刊主编,北京大学哲学系兼职教授,...  相似文献   

6.
为庆祝中欧建交30周年,推动中西文化交流,增进中欧友谊,欧盟对外联络部、比利时世界太极学会、比利时国际理学研究所联合举办的"中华文化高峰会议",于2005年9月6日在布鲁塞尔欧盟总部隆重召开.欧盟对外联络部中国事务官员Filipe Honrado先生,比利时国务秘书部长Brigitte Grouwels女士等莅临大会并发表讲话.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大钧教授被特邀为大会执行主席及学术委员会主席,参加了此次盛会,并在大会上致开幕辞.  相似文献   

7.
忆马坚教授     
“勿妄自尊大,勿妄自菲薄;认清时代,努力前进。”这是马坚老师留给我的嘱咐,我永远不能忘怀。马坚老师去世已有十年了,这些年来,老师的影子一直闪现在我的脑海里。1946年我在北平三里河清真寺学习,有一天,马松亭阿訇陪同一位身着长衫、戴着眼镜、教授模样的人来到三里河寺,直向满鸿学老师房里走去,后来传出话来,才知道是马坚教授,不由得心中肃  相似文献   

8.
张克宾 《周易研究》2012,(6):94+1+97
<正>2012年11月9日至13日,第五届海峡两岸青年易学论文发表会在台北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台湾中华易经学会和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联合主办,两岸易学界老中青三代学者一百余人济济一堂,共襄盛举。作为本次会议的协办单位,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在刘大钧教授的率领下一行八人参加了会议,取得圆  相似文献   

9.
正2017年12月16-17日,由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周易研究》编辑部、中国周易学会主办的"问题与出路:当代易学研究国际论坛"暨"首届国际周易学术讨论会召开三十周年纪念会"在山东大学成功举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周易学会会长、山东大学终身教授、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大钧先生出席开幕式并致辞。1987年12月,在刘大钧教授的精心组织下,中国大陆"首届国际周易学术讨论会"在济南成功举  相似文献   

10.
<正>刘大钧主编,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年6月出版,全书共54万字,415页。本书辑录论文25篇,为2013年8月16至18日在山东大学举办的"第七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选集。此次会议延续了历届研讨会"史思并重,多元融合"的学术理念,以"易学与中国哲学文化的历史与未来"为主题,围绕三代文化与《周易》成书、《周易》文本结构与言说方式、《周易》经传哲学、出土易学文献研究、历代易学研  相似文献   

11.
<正>马去病先生是兰州伊斯兰教经学院教授、知名的伊斯兰教学者,2016年6月11日因病归真。我和马去病教授相识于1984年兰州伊斯兰教经学院成立初期,当时我在兰州市委统战部工作,1988年调到兰州市民族宗教局工作,我与他的接触慢慢增多。马去病老师是老三届高中毕业生,俄语口语发音很好。他小时候曾在兰州绣河沿清真寺学习阿文字母,奠定了很好的阿语基础。1984年兰州伊斯兰教  相似文献   

12.
刘大钧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全书约22万字,共302页。此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于2004年12月主办的"出土文献学术研讨会"的论文汇编,共收  相似文献   

13.
《天风》2017,(12)
<正>问:我是一个参加工作只有几年的年轻人,近来总觉得自己压力山大,习惯性焦虑,发愁的事情没完没了,想事情总是先想到消极的一面。凡事思虑过重,想太多,愁太甚,永远处在焦虑状态。我当怎么办?烦恼的弟兄:阿梦答:阿梦弟兄,你好。你这种整日焦虑的状态对于如今奋战在职场上的年轻人来说,并不少见。"焦虑症"似乎已经蔓延到了我们的生活当中。  相似文献   

14.
<正>王新春著,人民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480千字,458页。刘大钧先生专门题写墨宝:"修德不堕虚拟,治经肯彰风要"。作者基于文化意识之自觉,从哲学的视域和研究方法出发,着眼于《周易》、易学的哲学史、思想史意义及其与中国哲学的关系,展开相关论述。本书的主体部分有四: 一、易学与中国哲学及其研究视阈与方法; 二、《周易》经传与易学哲学天人之学的  相似文献   

15.
正9岁半时,尹希凭借优异成绩,进入北京市第八中学智力超常实验班。每次上数学课,尹希都拒绝记笔记,哪怕老师做出要求,他也不愿意。在尹希屡教不改后,数学老师特别生气,觉得自己的辛苦付出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在反复考虑后,老师只能带着自己讲课的部分内容,告诉尹希的母亲,他上课不想记笔记。"我拿来的几何题,总共有11种解答方法,即使是拥有多年经验的优秀教师,也需要耐心参看笔记,才能把所有解法完整  相似文献   

16.
<正>"山之南山花烂漫,山之北白雪皑皑,此山大别于他山也!"就是从这里走出了一位坚持了40多年绘画道路的朴实汉子。见到李世银先生的那一刻,脑海中出现的第一个词便是:"纯朴"!我从小对于艺术家就有种莫名的崇拜,心中自然会把他们  相似文献   

17.
<正>2015年7月14-15日,由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中国周易学会和《周易研究》编辑部主办,台湾中华易经学会、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协办的第七届海峡两岸青年易学论文发表会在山东大学成功举办。海峡两岸青年易学论文发表会,资生于"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1993年8月,为了打破两岸易学交流否塞不通的困局,在刘大钧教授的率领下,当时的山东大学周易研究中心在济南成功举办了"首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18.
刘大钧教授就《中国当代易者名录大典》编辑出版有关事宜答广大易友问编者按:为了展示我国当代易学研究的风貌,体现我国专业易学研究者及各行各业广大业余易学研究爱好者的研究状况,为广大易友及各级易学团体提供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同时也为后世保留真实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9.
3月26日至4月3日,受台湾辅仁大学、台湾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等单位的邀请,基地主任刘大钧教授、副主任林忠军教授及办公室主任张文智博士赴上述机构参加学术会议及学术座谈。26日至30日,刘教授一行在台湾辅仁大学参加了由美国加州克莱蒙“历程研究中心”(Center for Process Studies)与辅仁大学哲学系联合举办的“2007创化与历程——中西对话”国际学术研讨  相似文献   

20.
<正>【案例描述】五年级开学报到的那天,新班级中有一个个子矮小的男孩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叫小建(化名),是由妈妈陪同来报到的。孩子刚靠近教室,看见陌生的老师,就默默地站在教室门口,妈妈连忙说:"小建,这是新班主任胡老师,快叫老师好。"孩子头低了下来,既不看我也不叫我,对妈妈的话没有什么反应,默然地站在那儿一动不动。当时我想可能我是新老师,孩子不熟悉,不好意思。我主动和他打招呼:"小建,你好!"正巧杨老师(已任教一年的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