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怀疑主义的回溯论证依赖于一个重要前提,即由"是"推出"应当"是逻辑上无效的,而道德自然主义者否认这个前提。马克·内尔森提出了两个反例来试图证明:"是"与"应当"之间不存在逻辑上的鸿沟;我们能够基于由"是"到"应当"的推理来确证我们的道德信念。但是,对他的论证的考察表明,即使他的反例成功地证明"是"与"应当"问题的确不是一个逻辑问题,要么由于我们不能确证地相信那些作为前提的事实命题,要么由于我们的确证仍然依赖于某些隐藏的道德预设,因此,我们也不能够用类似的推理来确证我们的道德信念。总之,道德自然主义~①对道德怀疑主义的批驳并不成功。  相似文献   

2.
“天人合一”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美学与绘画艺术的内在品质,而“物我两分”代表了以理性、思辨为特点的西方美学与绘画艺术,由此可见,中西方在认识论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分。但值得注意的是,中西方的绘画理念不是绝对对立的,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通过分析“天人合一”与“物我两分”的文化内涵,对中西方绘画理念的异同进行辨别,并在前人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天人合一”与“物我两分”两种思想的现代价值,以期为现代绘画实践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3.
言语交际中,听说双方时常会对对方的陈述作出否定,否定词“不”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符号。说话人(sh)陈述一个命题,听话人(t)不同意这个或关于事实、或关于事理的说法,报之以“不”,从逻辑的角度看,t提出了“非p”,已达到了否定的目的。然而,大量的言语交际事实表明,否定符号的使用者在运用“不”之后,往往并未逻辑地合作地提供明确的信息。因此,从语用角度,讨论一番言语交际中常见的在句首采用“不”的那种否定方式的实际情形和应当注意的事项,乃是一件有趣而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4.
四 摆脱这种僵局的出路是什么呢?要找到这条出路,我们必须首先要问一下,是什么使我们陷入这种僵局的。简单的回答就是,我们所有困难的出现,都是因为我们倾向于对我们语言的所有句子假定一种实在论的解释,也就是说我们倾向于假设:适用于由它们所构成的陈述的真之概念,是这样一种概念,每一个这样的陈述都是确定地真或假的,而与我们的知识或认识方法无关。对于可判定的陈述,假定二值原则没有什么危害,或者根本就没有危害,因为根据假设,我们可以任意确定那些陈述的真值。正是当二值原则应用于不可判定的陈述上时,我们发现自己处在这样一种境地,即无法把认识到一个陈述什么时候已被确立为真或为假的能力,等同于有关它的真之条件的认识,因为它有可能为真,但这时我们却无法认识到它为真,或者它可能为假,而这时我们却无法认识到它为假。当我们处在这种状况时,只有具备以下条件时我们才能对认定一个说话者知道这个陈述的真之条件进行解释,这种条件就是,可以把这个陈述的真之条件描述为明确的知识,也就是说,可以以增进知识的方式阐述那种真之条件,并且可以描述说,对这个陈述的理解就在于陈述它的能力。若非如此,我们就不知道如何解释说话者关于这个陈述的真之条件的隐含的知识体现在哪里,因为很显然,仅仅根据  相似文献   

5.
“成功恐惧”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60年代霍纳提出"成功恐惧"概念以来,它一直是学者们争相争论的神秘焦点,本文尝试解开"成功恐惧"之谜,介绍"成功恐惧"的概念,研究现状和原因.研究的测量方式.最后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6.
张桔 《世界哲学》2015,(4):116-124
道德怀疑主义的回溯论证依赖于一个重要前提,即由“是”推出“应当”是逻辑上无效的,而道德自然主义者否认这个前提。马克·内尔森提出了两个反例来试图证明:“是”与“应当”之间不存在逻辑上的鸿沟;我们能够基于由“是”到“应当”的推理来确证我们的道德信念。但是,对他的论证的考察表明,即使他的反例成功地证明“是”与“应当”问题的确不是一个逻辑问题,要么由于我们不能确证地相信那些作为前提的事实命题,要么由于我们的确证仍然依赖于某些隐藏的道德预设,因此,我们也不能够用类似的推理来确证我们的道德信念。总之,道德自然主义对道德怀疑主义的批驳并不成功。  相似文献   

7.
双陈述任务下演绎推理的错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志雅  赵冬梅  郑雪 《心理学报》2003,35(5):636-642
研究了双陈述任务下的复合命题推理和三段论推理的错觉。被试为暨南大学本科生60名。使用冠有“只有一个陈述是正确的”作为限制条件的双陈述推理任务。实验1为纯命题任务,实验2为角色化任务。t检验的结果表明被试只考虑了正确的陈述,却忽略了错误的陈述而出现推理的错觉。结果支持了心理模型理论中的正面表征原则,初步提出正反信息转换机制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对于某人知道一个给定命题这一点给出其必要且充分条件方面,人们已经进行了多种多样的尝试。这些尝试通常能陈述为如下形式:① (a)s知道p,当且仅当(i)p为真,(ii)s相信P,(iii)s有理由(justified)相信p。例如;奇泽姆认为下列条件是知识的充分必要条件:②  相似文献   

9.
假设的历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发生的事件,因为它们处在过去的位置上,因而不能重新创造或者加以控制。由于这个原因,通常认为在历史著作中不能接受假设的或者与事实相反的陈述。例如,J.李约瑟(Needham)说:“对这个问题进行考查,即假若某个事实的历史发现者不曾在世,这个事实是否会被另外的某个人所发现,必定是无益的,而且很可能是没有意义的。”与事实相反的陈述,就是以某个已知的实际上虚假的假定,也就是以不可能与已知事实相符合的假定为基础的陈述。这样的陈述也叫做逆事实陈述。这类陈述相当于带有虚假陈述P的“假若”条件句。就X是事实而言(不论Y是否发生),“假若X不是事实,Y就不会发生”就是一个逆事实陈述。例如,X可以是“麦克斯韦系统阐述了电动力  相似文献   

10.
正一般认为,真理是独立于认知主体而客观实存的,一个关于真理的陈述是否为真与陈述真理的主体没有关系。因此,如果一个陈述为真,则不管其陈述者(包括复述者和传达者)是懵懂的孩童,还是智慧的大学教授,它都为真。但佛教对真理的看法有异于此,本文即以大乘佛教瑜伽行派早期论著《瑜伽师地论·本地分·真实义品》为分析对象,揭示出瑜伽行派对真理的独特看法。"义"对应的梵文为artha,相当于认知对象。"真实义"与"真理"的内涵虽不完全等同,但约莫相  相似文献   

11.
3、发现和辩护当一个陈述已经作出之后,可能出现两个重要问题:它是如何被想到的?我们有什么理由把它作为一个真的陈述接受下来?这是不同的问题。混淆它们将是一个严重的错误,混淆答案至少是同样严重的错误。第一个问题是一个关于发现的问题;有关这个问题的种种情况是在发现的范围之内的。第二个问题是一个关于辩护的问题;有关这个问  相似文献   

12.
存在与分析哲学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存在不是一个真正的谓词,这一向是实证主义和分析哲学尽心维护的一个教条。然而,最近在一些地区,这个问题好象又重新讨论起来了。实际上,这个问题也值得分析哲学家重新做一番考察。为此目的,我们也可以从康德在其《纯粹理性批判》中对该问题的经典性陈述谈起,因为他的陈述对他身后的多数现代哲学家似乎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环保问题与每个地球人息息相关,一个基督徒应当是个好公民,自然也应当是个环保者。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这正符合圣经的一贯教导。本期我们约请了几位同工,来分享"基督徒与环境保护"这个话题,相信对读者会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4.
奎因对模态逻辑的批评包括:(i)因为模态语境是指称不透明的,所以对其量化纳入没有意义;(ii)一些关于必然真理的经验知识与关于必然性的语言学理论不相容;(iii)模态语境中的量化纳入承诺了"亚里士多德式的本质主义"。丘奇,克里普克和福雷斯达尔对奎因提出了批评。他们提出,模态构造应该是外延上不透明但指称上透明的。奎因式诉诸于模态环境指称不透明的批评,在不采用单称词项的模态逻辑中不成立。他对本质主义的批评引入了一种必然性,但这种必然性没有办法用语言陈述词项进行解释。通过对语言中名称使用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有关包含名称的同一性陈述的真值的经验知识,和卡苏洛称之为"一般模态地位"的先验知识是相容的。既然奎因论证了真同一性陈述的必然真是逻辑真,而且所有逻辑真都遵循戴维森式的意义理论(另文讨论),那么我们可以给出一个关于包含名称的同一性的真陈述的模态地位的先验知识的语言学理论。  相似文献   

15.
人类意识重演律和古希腊哲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捷 《哲学动态》2001,1(9):15-19
严格地说 ,我对于古希腊哲学应算是一个门外汉。但由于在研究西方近代哲学以及主讲“西方哲学史”的研究生课程时 ,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古希腊哲学 ,特别是自己多年前就有一种将皮亚杰在个体思维发生研究中的成果类比到人类思想史考察中的自觉 ,所以对于如何借助皮亚杰的成果来认识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演变有了一些尝试。现从方法论的角度将这些尝试作一简要的陈述 ,就教于方家识者。一这里所要陈述的从方法论上讲当属于一种“发生法”。在思想史的研究中 ,发生法强调的是思想演进的历时性。仅就这一点来说 ,它其实是一个平淡无奇的真理———有…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尝试提出一种新的意义理论--意义的推理说(Inferential Theory),并着重讨论其在价值表达式上的运用.一个满意的意义理论应当对事实表达式与价值表达式都能给出一个融贯的解释,而一些广为人知的意义理论均未能满足这个标准.因而笔者给出意义的推理论的解决方案,并将其运用于事实表达式.  相似文献   

17.
<正>自20世纪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以来,"语义"就像18世纪的"原子"和19世纪的"进化"那样,成为一个非常流行的概念。对当代的分析哲学家来说,要证明语义问题是整个哲学研究的正当起点这一信念的合理性,似无需费劲。就"语义"这个概念来看,它具有"话语涵义"、"语句意义"、"陈述意味"之意,反映了语言表述及其对象之间的关系。由此,在很大的意义上,语义学就成为探求陈  相似文献   

18.
胡塞尔在人格存在论的基础上对价值论伦理学的基本原则进行质疑和反思.他认为,人格价值是绝对应当实现的价值,它超出了价值比较的范围,而且单从价值上规定意志也是不够的."我应当做什么"这个问题在根本上指向的是伦理人格的自身塑造和实现,其中心观念是绝对应当的义务观念.真正的伦理意志是一种把人格的整个生命转变为伦理生命的一种整体意志.在此基础上,胡塞尔提出了意志真理的概念,它意味着人格自我将其生命作为一个整体内在明察,并对一种可能最好的生活作出决断.总之,绝对应当包含两个方面,即绝对的人格价值和绝对的义务,两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9.
哲学活动处理诸如"意识""自由意志""正义"等具体议题,而元哲学则是对哲学本身的哲学研究。哲学家是否需要在处理一阶问题的同时,又对哲学本身持有自觉意识?本文将考察三个可能消解元哲学研究意义的论证,分别是:(1)基于knowing how的论证,这个论证试图取消元哲学的必要性。(2)元哲学怀疑主义,该论证通过表明元哲学观点的不可辩护性,得出应当摒弃元哲学的主张。(3)两难困境,这个批判意在显示元哲学论辩的困境。本文将指陈出这些论证的偏颇和盲点,并尝试提供一个元哲学论辩的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20.
日本的富士山山麓上,有一个培养企业领导人的学校。这个学校有一项很特别的课程,就是每天出操,上课时,学生都要大声地呼喊"我能行"!"我能行"!呼声响彻操场,响彻教室。这个学校的创办人认为,一个成功的人,一定要有"我能行"这样一种强烈的成功意识和自信心。人是万物的灵长,是宇宙的精华,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兴扬生命的本能。为"生命本能"效力的就是人体内的创造机能,它能创造人间奇迹,也能创造一个最好的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