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人权建基于对人的内在价值和尊严的承认,是建构道德体系的基石,也是伦理学的思想归宿,因此人权与伦理学之间存在着极为重要的内在关系。在科技迅猛发展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速的现代社会,与人权紧密相关的道德困境与伦理挑战层出不穷,人权伦理学急需对此认真回应。为检视人权与伦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发展状况,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伦理研究中心和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于2015年10月24~25日在广西南宁共同举办了"第五届人权与伦理学论坛"。来自全国的四十余位研究者与会,围绕人权与现代社会、科技与人权、尊严与人权、权利观念反思等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一、人权与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2.
生命伦理学面临诸多的伦理问题,其中最为凸显的是人权困境,生命伦理学与人权有着内在的本质联系和契合点,人权是生命伦理的核心和生长点,人权的基本理论和原则使生命伦理学的存在与发展成为可能,并且成为活生生的伦理现实。生命伦理学饱含丰富的人权意蕴,成为人权理论合理性的印证。要科学审视当代生命伦理学和人权关系,化解人权困境,推动生命伦理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魏明勤  任丑 《哲学动态》2012,(1):104-105
目前,人权与伦理学的研讨业已成为一个国际性前沿话题。2010年4月23-2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伦理学研究室主办的首届人权与伦理学论坛在北京召开。为继续推进人权与伦理问题的研究,2011年10月20-2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伦理学研究室和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对人权的理论研究在相关的学科领域日益受到重视。2010年4月23日,为庆祝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建所55周年,哲学研究所伦理学研究室主办了以"人权与伦理学"为主题的学术论坛,围绕着人权与伦理学的关系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本期刊发的专题文章,即以本次论坛上宣读的论文为主,期望以此引起学界对人权与伦理学问题的关注,使人权研究在伦理学界获得一种与其重要性相符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2011年10月20日至2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伦理室主办、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承办的"第二届人权与伦理学论坛"在重庆西南大学隆重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西南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江西社科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及伦理学专业的研究生立足人权视角,就人权基础理论、人权与应用伦理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一、人权基础理论人权基础理论的讨论主要围绕人权的内涵、本质,以及基于伦理史的人权理论两个层面展开.其一,人权的内涵、本质.中国社科院甘绍平研究员主张,人权是人之为人的最基本的权利.他认为伦理学的出发点是人的本质规定性,即人的意志与行为的自主性和人的利益需求性.  相似文献   

6.
人权是伦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在当今德性伦理对规范伦理批判的背景下,人权作为规范伦理学的重要观点也遭到了质疑。以往那种从规范伦理学体系建构的人权既有其合理性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德性伦理视角则从人的关系性的本质以及生存境遇等方面对重新理解人权有所启发。人权既需要普遍性和规范性的道德建构,同时也需要从情景本身出发考察人的道德能力以及对人权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人权已成为我国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宪法法律的基本价值诉求。而这一价 值观念的巨大变迁, 要归因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市场经 济重塑着一个社会的价值理念、行为模式和运行规则。人权伦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 政治的必然要求,是现代法律运行的社会基础。与此同时,人权伦理在现代道德体系中也居 于最核心的地位。人权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权利。经过哲学、伦理学界学者们几十年的艰辛 探索,有关人权的道德基础(或道德论证)、道德内涵以及人权伦理的实践应用等理论研究 也逐步走向成熟与深化。  相似文献   

8.
无偿人权和凡人主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编者按:本刊1996年第9期曾刊载起汀阳同志的《有偿人权和做人主义》。在那篇文章中,作者从道德立场出发提出了自己对人权理论的解释,并据此批判了西方的“天赋人权论”。这里发表的邱本同志的文章则是从法学的角度分析人权的概念及其合理标准的界定,对自然人权理论作出论证,与赵汀阳同志商榷。这种从不同观点、角度出发的考察和争鸣,无疑有益于讨论的深入。但是,这里的分歧实质上是否只是伦理学的观点和法学观点的对立?从哲学上看,是否都涉及到社会历史观、价值观和方法论问题?无论是从道德的角度出发,还是从法律的角度出发,难…  相似文献   

9.
正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伦理研究中心主办的第六届"全国人权与伦理学论坛"于2017年10月21-22日在深圳举行。论坛中,"人权进入道德语境的合理性"这一议题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关注,专家学者从人权的普遍性范式、人权的现实目的以及人权与道德关系的理论困境等三个层面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一、人权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范式与会者为人权进入道德语境的合理性进行辩护的一个方面,即在于证明人权同道德话语在性质  相似文献   

10.
从两个方面探讨--强调全球性的关注和女性主义伦理学的交叉:人权及发展理论.首先,对以权利为基础的理论进行批评.其次,在人权运动中,努力考虑全球的健康问题.尔后,采纳可选择的范例是,寻求结合发展和人权理论形成一个全球伦理.最后,对于全球女性主义伦理学提出一个可选择的框架,对于实践有更充分的应答,以加强所有人享受健康及生育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伊斯兰人权学说的自觉解读,其形成、发展,与全球化对伊斯兰世界的影响息息相关。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伊斯兰人权思想经历了从伊斯兰世界所共同认可的“最低人权”,向普遍人权发展的过程,伦理维度在逐渐扩张。伊斯兰人权思想的法典化,是其在全球化过程中发展的基本态势。在人权的普遍性成为国际人权的主要问题时,伊斯兰人权的文化相对性,其权利观中所强调的注重个人义务,注重社会弱者的权利,注重家庭和社会平衡的思想,对国际人权全球伦理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实践证明,一个没有法治的社会,基本的人权和自由是得不到保证的。伊斯兰法作为其人权的社会保障制度,以人为终极关怀,为人自身价值的实现进行宏观和微观设计.具有全面性和包容性。本文着重从伊斯兰法对人权的保护与作用的角度阐析了其人权观。  相似文献   

13.
人权与道德     
王锐生在《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撰文认为,作为上层建筑因素的人权以经济状况为其现实基础,它同时又受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其中包括道德的制约。人权与道德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人权的产生以一定的社会道德状况为前提,而人权的产生和实现本身反过来又标志着和推动着人类道德水平的提高。人权的每一点进步都意味着社会道德的进步。把人权的根据归结为抽象人性,从而片  相似文献   

14.
没有任何一个人始终处在坚韧性状态,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地时刻处在脆弱性状态.因此,祛除普遍的脆弱性的价值诉求在道德实践中就转化为作为人权的祛弱权.生命伦理学以祛弱权为其人权基础,也就成了有根的伦理学.  相似文献   

15.
普遍主义人权观是当代伦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前提,但它存在着解释力弱化、有可能导致权利与义务相分离的局限。历史主义人权观关注不同的文化传统对人权发展和实现的影响,坚持研究人权问题不能脱离历史背景、民族文化和时代境遇的学术立场。应用伦理学研究社会生活诸领域的现实人权问题,其任务不是论证普遍人权的合理性,而是从现实的人出发、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以整体观的方法来理解具体人权存在的多样形态,探究具体人权实现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6.
生物伦理学:宪制与人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伦理学:宪制与人权诺埃勒·勒努瓦著阿劳译导论25年前,有谁曾想到一位美国生物学家的一部著作间接使用的一个新词“生物伦理学”竟会如此风行,而变成本世纪末的哲学和法学思考的支柱之一?其实,是在1970年,生物学家和癌病专家范·伦塞勒·波特发表了他的《...  相似文献   

17.
自由主义或个人主义的人权观里蕴涵着某些真理性的因素 ,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也不完全是消极的。然而 ,自由主义人权观的要害在于个人主义 ,即把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夸大化、绝对化 ,从而完全否定集体 ,否定社会公共权力 ,包括国家权力。对于人与人之间存在的种种矛盾和斗争 ,包括关于人权问题上的矛盾和分歧 ,不是从思想上就能够化解得了的 ,而是要诉诸实际 ,有些甚至还要发展到武力对抗。为了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 ,不致引起社会的分裂与崩溃 ,就必须设立一个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持。这个社会公共权力 ,能够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反映、调整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 ,代表他们的共同要求 ,排除和制止某些个体 (或群体 )的某些不合理的权利 ,抵制外部的侵略和压力。更重要的是 ,它应该成为一支积极的实践活动的力量 ,集合社会上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 ,去保卫人权并实施和落实每个人的正当权利。人权与集体主义不是根本对立的 ,坚持集体主义不但不会损害人权 ,反而能够更好地把握人权 ,找到实现人权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8.
儒家的民本与人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儒家的民本与君主制相联系,而没有"公民和政治权利"的设定,从政治体制上说,民本思想中没有第一代人权的观念;但就民本是以人民的利益为国家和社会的价值主体而言,其中也包含着第一代人权的某些因素。儒家伦理与西方的人权不仅有着时代的差异,而且也表现出中西文化各自不同的特点,二者应该相互补充,《人权宣言》中写入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以及“人类一家”等思想,即是东西方文化交融互补的体现。儒家的民本思想,经过批判继承,吐故纳新,不仅可以同第一代人权的观念相契合,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与第二代人权以及人权观念的进一步发展有着更多的内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人权?目前我国学术界观点莫衷一是,表述多种多样,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有关人权定义不下30余种.本文仅就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定义作一评析.以促进人权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进一步研究.1.“人权就是人的权利”.认为这一定义“原则上不涉及人权的本质、制度与政策,能同国际社会的共同看法相协调,也可以在国际交往中避免不必要的障碍和困难.”,其实,这正是这个定义的致命弱点.我认为,人权的定义是人权理论的一块基石,是一定人权观的集中体现,它不能不反映或涉及到人权的实质等问题.事实上西方社会对人权的看法和对人权的规定,也不是象有些作者所想象的那么中性,《大失败》的作者布热津斯基就明确地认为,“人权是现今时代最有吸引力的政治观念”.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不同,必然反映出对人权的理  相似文献   

20.
任丑 《世界哲学》2009,(6):71-83
没有任何一个人始终处在坚韧性状态,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地时刻处在脆弱性状态。因此,祛除普遍的脆弱性的价值诉求在道德实践中就转化为作为人权的祛弱权。生命伦理学以祛弱权为其人权基础,也就成了有根的伦理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