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音》1989,(5)
此次,我想要给大家讲的重点是禅宗的开悟。但是,没有比较就难以看到禅宗的特点。因此,我先给大家讲一讲教下的所谓开悟。教下包括大乘和小乘,把修行的位次分为“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究竟道”。大小乘都是这样讲的。学法相要会学,不要把它看得太难了。一切学问都是跟生活离不  相似文献   

2.
《法音》1989,(9)
原来打算对中观和唯识各介绍一次以后接着就讲禅宗。向大家介绍禅宗的目的,是为了使同学们在生活中能得到一些真实受用。但我发现同学们对以前讲过的唯识法相学关于开悟等方面之认识还没有彻底弄清楚。在这种情况下若讲禅宗,恐怕有许多问题更不易于明白了。又虽然唯识已向大家介绍了两次,但我仍忽觉得有许多话还必须再  相似文献   

3.
《法音》1989,(2)
我作了一首打油诗,作为这次讲演的开场白: 昔缘未了论开悟,今又葛藤试解环; 此事当人须直取,吃瓜莫受卖瓜谩! 因为过去我曾讲了论开悟这个题目,但没有讲完,所以说是“昔缘未了”,我现在还同大家一起象理葛藤一样地来继续讨论这个问题。“葛藤”是禅宗习用的语言,是指说话太多象蔓草那样纠缠不休,这里用来比喻人说话不完,或者讲的不尽恰当。但是,要真正懂得这个道理,需要你自己去亲证,  相似文献   

4.
今天开始给大家讲禅宗,以后不再另换题目了.佛家的各宗各派,老实说,其目的都是为了开悟佛之知见.释迦牟尼佛以开悟而成佛,他根据他的开悟——亲证境界变成语言文字而传播他的教.在各宗各派中特别强调开悟的是禅宗.并且从原理到方法上都有其特殊风格.而其他各宗各派呢,虽然都讲开悟,大多以为开悟是逐渐的,要依照一定的次第渐修渐悟.禅宗则主张顿悟,不论次第的.现在先就禅宗的一些问题来谈一谈.  相似文献   

5.
《法音》1989,(3)
一谈“开悟”不少人会为之咋舌,以为不是一般境界,不是轻易可谈的事。我曾经对佛教的开悟也怀疑这,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甚至怀疑到底有无此事呢!虽然看了不少经论,对之总是茫然的。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使我接触到禅宗。启示了我,感到开悟是可能的。继续摸索一段时期确实解决了我思想上不少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开悟一词可用于世间善法之上,也可用于出世善法之上。若能深知十恶业是感三途苦果之因而不作;知十善业是感人天福报之因而勤修,这是人天乘人在世间善法上的开悟。若于四谛法上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而终得解脱,是为声闻乘人在出世善法上的开悟。若能深知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而勤修观行,断除无明而永得出离,是为独觉乘人在出世善法上的开悟。上述三种开悟,虽皆是善,而较低级,不是至真、至善、至美的开悟。若人能彻底通达缘起性空的绝对真理、人生宇宙的真实面貌,而在生活实践中不取不舍,真参实悟,达到言思道断、心行处灭的见性证真,这才是至极高尚、无与等伦的开悟。这种开悟是自觉觉他、成就无上佛  相似文献   

7.
禅意三题     
开悟——生命的觉醒什么叫做“开悟”呢?“开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明心见性”。佛陀出现于世就是为此一大事因缘,要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即开佛知见,示佛知见,入佛知见。我们学佛也是要为此一大事因缘,即根据佛所开示的佛之知见而悟佛知见,入佛知见。这是我们学佛的根本宗旨和根本出发点。因此,说“明心见性”,说“开悟”,并不是禅宗独有的,而是整个佛教的立足点。整个佛教都围绕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展开。“开悟”一般  相似文献   

8.
现在有些人,由于对禅宗不理解而产生了种种偏见及非议,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他们对佛教的教义和历史没有认真地进行学习体会和研究;二是对禅宗根本就没有一个全面正确和科学地了解.于是乎便只从皮毛名相上立论乃至于以谩骂为辩理,这种轻率肤浅的态度,其实也就可以说明问题了.但我希望:众位不要被那些不三不四的说法而动摇对禅宗之信念和研究.现在中外的学者们,对佛法的研究和探索,明显地有一种注重原始佛教的倾向.我认为,如果比较一下佛敬各大宗派的教义、教理,只有禅宗最接近于原始佛教,那么,我们就上溯到释迦牟尼佛,从佛说起吧!  相似文献   

9.
那是我在北京参加的一期培训。课间,安排了一位专家作讲演。作讲演的人总希望有人配合自己,于是他问:“在座的有多少人喜欢经济学?”没有一个人响应。我知道,我们当中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是从事经济工作的,到这儿来的目的就是“充电”。可由于怕被提问,大家都选择了沉默。专家苦笑一下说:“我讲个故事给你们听。”  相似文献   

10.
《天风》2020,(6)
正疫情期间,我没有正常地开展工作,全身心在家陪伴两个小学二年级的孩子接受网课学习。我成了一名没有经过训练就上岗执教的"在家班主任",这是一个突如其来的挑战,我想绝大多数家长都面临这个巨大挑战,会有很多的不适应,甚至完全不在状态。先问大家一个问题:这段时间你有打骂过孩子吗?你有因为教育孩子的事情而气得吃不下饭吗?我不知道有没有人回答说"我没有,我们相处得非常愉快"!  相似文献   

11.
憨山大师     
佛言:“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即是佛。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而彻悟,即是洞见自心。他曾赞叹道:“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此后,佛说法四十九年,大小三百余会,即是让众生放下执着,洞见自心。故古德云:“吾佛大法,以识心达本为宗极,以忘情默契为入门。”那么,人们如何才能开悟呢?俗话说:“鸡寒上树,鸭寒下水”,因每人机缘不同,故其开悟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从本期始我们将简单介绍一些古德开悟的经历,冀发幽光于万一。  相似文献   

12.
“陈牧师,当你讲道讲得很成功的时候,你的感受如何?”黄滨这样问我。 我说:“我从来没有感到一次讲道是讲得成功的,总觉得讲得很差,很亏欠”,“而你呢?当你从领奖台上下来,你的感受会怎样?”  相似文献   

13.
是谁说的     
有一天在某小学的历史课上,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女老师问:“同学们,‘我懊悔的是我只有一次生命献给祖国。’这句话最早出自谁之口?”过了好大一会儿,才有个日本女学生用不熟练的英语回答:“内森·黑尔,1776年。”“谁说的,‘要么给我自由,要么让我死。’”老师又问。“1775年,巴特利克·亨利说的。”那个日本学生又站起来回答。“完全正确。”老师说:“同学们,刚才回答问题的木子是位日本学生,可你们生长在美国却回答不出,难道你们不为自己感到羞愧吗?注意:你们都是美国人,可她却是日本人啊。”“把日本人干掉!”教室里突然发出一声怪叫。…  相似文献   

14.
快乐在哪儿?     
有则寓言。 花天酒地的国王总是郁郁寡欢,便亲自外出寻觅快乐的人,当他看到一位穷苦的农夫正在放声歌唱,就问:“你快乐吗?”农夫回答:“当然快乐。”国王颇感费解:“你这么穷,也能有快乐?”农夫回答:“我也曾因为没有鞋穿而苦闷沮丧,等到  相似文献   

15.
那天,刚大学毕业、多次求职受挫的赵明,向我倾诉满腹怀才不遇的苦恼。他在那一长串的抱怨中,从未反省一点自己的不足,而只是愤愤不平地责怪这世界上有着太多的不公平,慨叹慧眼的伯乐实在太少了,竟让他这样的“千里马”无用武之地。我不禁问他:“既然你自以为是‘千里马’,那为什么不去驰骋一番,证明给人家看呢?”赵明不解地望着我:“人家连机会都不给你,怎么去驰骋?”“那是因为人家并没有看到你纵横驰骋的本领,机会是自己创造的,而不能一味地等待别人的赐予。”接着,我给他讲了关于我的一位朋友的真实故事———那年,朋友从一所师范大学地…  相似文献   

16.
传说有一次人们问爱因斯坦:“您为什么能创立使我们对物理现实的认识发生巨大变化的理论?”他是这样回答的:“只不过因为我和我的同龄人不同,他们早在上学的时候就很好地把握了什么是时间和空间,而我到了成年以后还不了解这些东西。”  相似文献   

17.
一位母亲领着儿子小磊找我进行学习心理咨询,并要求给儿子测试智力。她是一位小学教师,儿子上初二。她在说明来意后介绍说:“我儿子从上小学起,学习成绩就只一般,上初中后就更不行了,每次考试在班里总是排在后几名。唉,这孩子真笨!” 我问:“你儿子的学习状态怎么样?比如说能否认真听课,在家里能否独立完成作业?” 她回答:“我儿子不顽皮,这一点是肯定无疑的。据他班主任讲,他上课也能坚持听课,不做小动  相似文献   

18.
统编课本初中《世界地理》下册第97页有这样一句话:“巴西高原和圭亚那高原以北地区,夏季多雨,冬季干燥,属热带草原气候。”在复习迎考的日子里,我把包括这句话在内的所有重点全部背熟了。可是有一天,我正在背这句话的时候,我的姨夫忽然问我:“这句话讲的是哪里的‘以北地区’?”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巴西高原和圭亚那高原这两个高原的以北地区啦!”我姨夫没有说什么,把南美洲地形图翻给我看,我一看就呆住了。巴西高原在南美洲的西部,圭亚那高原在南美洲的北部,两个高原之间横隔着亚马逊河和亚马逊平原。这两个高原共同的以北地区到哪里去找呢?经过姨夫的指点,我才明白我对书上的这句话理解错了。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巴西高原”和  相似文献   

19.
柔和     
玉洁 《天风》2001,(9):44
中国古代有一哲学家,在他弥留之际,叫来自己的学生,给他们上最后一堂课:“你们看,我的牙齿呢?”学生回答:“没有了。”老师又问:“我的舌头呢?”学生回答:“还在。”于是学生顿悟出一个道理:柔韧的东西,永远比坚硬的东西更适合于生存。 老子曾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这段话的意思是:水是最柔弱的东西,但是没有什  相似文献   

20.
苦尽甘来     
办好《佛教文化》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必须选到好文章。一个“好”字,过于笼统:何以为“好”呢?一言难尽,这里只讲一条,即“不空”——不空洞、不讲干巴巴的道理、不喊死板板的口号、不要口口声声只是佛与禅。中国禅宗曾经呵佛骂祖、毁经焚像,恰恰是要求抛开僵死乏味的外在的东西,努力追求新鲜活泼的具有生命力的内在的东西。禅宗的这个好传统不容易理解,更不容易施行。如果单纯地再去模仿他们那样呵佛骂祖、毁经焚像,那么岂不是同样落入窠臼?真正理解了,才会顺应时代、针对人群、逗机说法,以平常心示大智慧。为《佛教文化》写文章,就要在这一点上开悟,悟性有了,文章自然就好。法云法师原是历史学硕士,写出文章却“不空”。因此我特意选来与君共赏,切磋琢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