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元华  王少峰 《学海》2002,(2):80-84
本文以国家与社会关系为分析视角 ,对我国转型时期的政治协调模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将转型期我国存在的政治协调模式分为中心、相互协调两种模式 ,并分析了它们各自的社会结构基础、转型时期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以及国家与社会关系变动对中心协调模式所带来的巨大压力 ,提出我国现阶段的政治协调模式应以中心协调为主 ,但必须不断增大相互协调的比重  相似文献   

2.
《学海》2017,(3):86-90
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振兴,我国传统制造业的优势丧失,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追赶,进一步降低了我国传统制造业的盈利水平,导致我国传统制造业亟需转型。尽管过去已有一些关于制造业转型方向及路径的研究,但是大多聚焦在宏观政策层面,同时忽略了我国传统制造业的现实状况。因此本文结合价值链、"微笑曲线"以及产业转型理论,提出"价值链升级"这一新的概念,从价值链视角探究了我国传统制造业向什么方向转型、如何转型的问题,并结合企业的不同情况提出相应的微观策略及路径,最后指出了对传统制造业转型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转型时期的社会公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刚 《学海》2005,(1):90-98
我国当前正面临从传统到现代的深刻转型 ,社会公正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要解决公正问题必须考虑到我国的基本国情 ,即共产党领导和正在从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理当成为基本的指导思想 ,同时也应吸取西方公正理论中的合理要素。解决公正问题的关键在于要有制度性的建构使这些理论真正落到实处 ,成为能动的实践力量。本文从此思路出发对当代转型中的社会公正问题以及理论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可供选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张雪平  吴应宇 《学海》2013,(5):61-67
企业是经济的细胞,企业的战略转型将汇集为经济的转型升级,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经济的转型都依赖于企业的战略转型。本文在分析企业战略转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行政学中的渐进决策理论为基础,围绕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根本目标,提出战略柔性转型的概念并对其内涵、作用机理、价值与支撑条件等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更好地指导企业的战略转型实践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国家普通本科高校学历教育结构体系的改革浪潮,宿州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是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需要;是服务于宿州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建设水平的需要,同时也是我国服装产业转型升级与高等教育衔接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防控慢性病迫切需要医学的转型.当代医学需要实现的转型是全面的,其中包括医学目标、医学观、医学方法学、医学服务手段和服务体制的转型;实现医学转型的关键是推进医学整合,而以临床医学的整合及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整合最为重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哲学范式在历史上经历了从古典范式、近代范式到现代范式的转型,“哲学范式转型”意味着哲学重心的转移和透视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根本的变迁。20世纪上半叶,可以称为传统哲学范式向现代转型的最初阶段。应当说,传统哲学范式的转型是与历史事件分不开的。传统哲学范式向现代的转型得益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它有两个基本的转型路向:首先表现为由意识形态向学术资源或知识形态的转型。这种转型突出地表现为现代新儒学对传统儒学范式进行了新的思考和变革,确立了它的现代形态。其次是为传统哲学范式向现代的转型做了准备,表现在对传统哲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清理,并以新的哲学思想(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传统哲学的整体框架给以全面审视。20世纪初的传统哲学范式的转型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自此以后,传统哲学从语言表述到问题视阈,从内容到方法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相似文献   

8.
《学海》2016,(4):158-162
当前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以前资源型城市依靠自然资源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资源的枯竭,环境的保护使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所以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已成为必然。本文结合攀枝花市的实际情况,从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环境转型、能耗排放、低碳技术与应用这5个方面来构建攀枝花市低碳转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对低碳转型效果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徐冬青 《学海》2004,(6):102-104
加工贸易是国际分工的产物,发展加工贸易是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经之路。分析了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与特点,指出目前制约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中国未来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学海》2017,(3):214-216
企业转型升级意义明显,针对企业转型发展的金融供给侧改革将成为改革重点。当前金融供给未能充分满足市场主体转型升级有效需求,转型经济与金融资本融合普遍不足,严重制约了转型升级发展,文章通过分析转型升级期金融需求特点和当前障碍,针对性提出金融供给侧改革策略,补齐金融短板,助力企业转型升级发展,使得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和企业转型升级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魏守华  刘小静 《学海》2012,(1):63-67
按照国务院规划,长三角地区将在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从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角度看,目前还存在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需要解决,其中,产业如何转型升级是一个关键问题。为此,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组织了关于长三角转型升级的高端研讨会。会议就长三角转型升级的宏观经济环境、中观的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优化、微观的企业经营状况与发展动力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相似文献   

12.
吉林市企业转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对吉林市4所企业转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定性和定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探讨非政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来自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挑战,提出进一步改善企业转型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对策建议,为相关部门制定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近现代是一个中西冲突、新旧交替的时代,面对西学东渐、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佛教也相应地做出了一系列或主动或被动的转变,特别是更多地面向新时代、新社会、新文化,更多地关注并参与到现实的社会和人生中,可将其称之为入世转型。这里的“入世”并非意味着近现代之前的佛教只有“出世”而没有“入世”的面向,恰恰相反,近现代佛教的入世转型,是对佛教中国化进程中入世化、人生化倾向的继承。但中国近现代佛教的入世转型又有着与历史上的“入世”非常不同的时代境遇、丰富内涵、新的特点及历史效应,它是对大变革时代社会和文化的回应,也是中国佛教自我反思、自我革新的结果,是佛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佛教中国化的承续与创新,是佛教为了在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生存发展并更好地展示其独特价值、发挥其独特作用的努力与开拓。佛教通过与新时代的政治、经济、宗教、科学、社会思潮、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协调互动,实现了自身在政教关系、组织管理、思想观念、佛法义理、僧伽教育、宗教实践等方面的转型和变革。近现代中国佛教的入世转型,呈现出曲折的历程和多向度的路径,表现出区别于传统佛教入世的新面貌、新特点,...  相似文献   

14.
孟祥斐  华学成 《学海》2008,(2):23-30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被动城市化群体规模日渐庞大,他们在失去土地进城后首要面临的是转型适应过程.本文重在探讨失地农民的转型适应机制,认为失地农民的转型适应有同化、融合、分化和边缘化四种表现形式.而社会记忆、社会认同与被动城市化机制是影响失地农民转型适应的重要因素.其中,被动城市化机制与社会记忆制约着失地农民的社会认同,社会认同影响着失地农民的转型适应,而转型适应的成功反过来又影响着失地农民的社会认同与社会记忆.本文通过实证调查发现,由于上述要素的综合作用导致失地农民的社会认同呈现内卷化趋势,转型适应发生障碍,这将不利于失地农民的城市化与城乡社会的融合.  相似文献   

15.
企业社会责任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全球化之影响的加大,日益在我国凸现出来.本文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制度化问题进行了阐述,并重点考察了其中存在的、与法律及法治原则相关的问题.文章从企业社会责任制度化问题的启示出发,对如何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实现法律调整机制的转型,进而确立社会运行的法治原则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是目前区域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也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因素。本文将对区域经济产业转型升级进行简要的探讨,并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起点进行理论性的分析,且提出相对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季先生以98岁高龄之人生经验与知识系统,网罗中西,融贯古今,以高远之视界,见出当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所面临的危机,提出诸多人文学科必须重写、根本转型与改弦更张.对美学学科之严重西化,他提出必须“根本转型”,应在中西不同的思维方式上探求,才会有出路.尽管他的“舌头”美学显得过浅过窄,其理论前提也尚未进行中西方文化性质之大转换,但从中显现了他的卓识与真诚,足以令后人深深思考.  相似文献   

18.
李妍 《伦理学研究》2020,(3):135-140
社会转型需要价值的引领、道德的支撑。面对社会全面转型,我们唯有构建与之相适的伦理秩序,才能满足社会各领域的多元道德需求,消解转型过程中存在的价值矛盾与张力,确保社会在转型中协调发展。在社会经济转型中,经济价值的强势导致道德价值的式微,经济理性的膨胀导致道德理性的缺失,经济文化的蔓延导致道德精神的弱化。新时代社会转型需要整体性伦理秩序的支撑。整体性伦理秩序具有复合型的价值目标、开放的道德姿态,建立在公共理性基础之上。公正与和谐是社会全面转型中伦理秩序的基本维度。伦理秩序以权利平等为价值坐标,以多维正义为基本原则,以互惠共享为交往机理。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中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相继出现“劳工荒”现象,表明部分地区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出现失衡状况,江苏省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东部发达省份,研究江苏省劳动力供需状况,对有效引导产业转型升级方向,从而科学解决劳动力问题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采用数学模型测算江苏省及其各区域出现刘易斯拐点的大致时间,推论出江苏省刘易斯拐点的时间并未到来,目前的劳动力短缺是局部和结构性的.在此基础上,实证分析了江苏省不同区域产业结构对劳动力供需的不同影响效应,推论出三次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超过二次产业;省内各区域二、三次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与经济发达程度正相关;由于产业转型升级战略并未取得明显成效,苏南地区较高的产业层次并未伴随对劳动力需求的降低.  相似文献   

20.
薄振杰 《学海》2007,6(2):194-196
人类的文化交流离不开翻译。翻译引进新事物,是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源。本文以五四新文化运动外国文学翻译为个案,从翻译规范理论的角度来探析外国文学的译介对中国语言文学之现代转型的重要作用,认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是在译介外国文学的基础上完成的。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变革,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美学观念与品格的变革是中国语言文学之现代转型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