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绘丹 《思维与智慧》2011,(10):63-63
看过一个主题为“幸福”的摄影展,所有图片都围绕“幸福”取景。正因如此,它极大提升了我的兴趣。我怀着一颗好奇的心走进展厅,很快被一幅幅画面吸引。  相似文献   

2.
有人根据物质结构层次的研究,提出“物质是无限可分的”理论,并把它说成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从而认为“物质有限可分”的理论是形而上学的,是错误的。我认为,这一结论是值得商榷的。物质无限可分性和物质结构的观念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问题。物质按其物理结构来说怎么样?这是自然科学的问题。物质无限可分性是哲学回答的问题。不能从对物质结构的研究得出物质无限可分的哲学结论来。  相似文献   

3.
一位心理学教授在给学生授课时,向大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活在这个世界上,你幸福吗?”教室里顿时哗然,大家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自己不幸福,有的说从未感受过幸福,还有的说经过努力会得到幸福……针对大家的议论,老教授庄重地说道:“同学们,我们这代人经历的事情比你们多得多。我学了一辈子心理学,人到晚年,终于悟到了幸福的真正含义:无论世事多么不顺,其实我们每时每刻都是幸福的,  相似文献   

4.
汉语词汇产生中语义、语音层次之间的交互作用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庄捷  周晓林 《心理学报》2003,35(3):300-308
采用3种方法考察汉语词汇产生中语义激活(词条选择)和音位编码这两个阶段之间的关系。实验一、二分别采用图片命名法和干扰字命名法,发现目标图片(“牛”)的语义相关词(“羊”)的语音信息得到了激活,说明汉语词汇产生中存在多重语音激活,音位编码在词条选择完成之前既已开始。实验三采用语义范畴判断法,考察语音信息的激活是否会向上反馈到词条和语义层次,发现目标图片(“羊”)的同音字(“阳”)不会促进对图片的语义判断。研究表明,多重语音激活与语音激活向词条和语义层次反馈是两个独立的,可以分割的问题。虽然实验一和二的结果符合相互作用理论,实验三的结果符合模块化观点,但就总体而言,本研究更加支持词汇产生中的模块化观点  相似文献   

5.
首先要向读者表示歉意,在上一期的漫画中有两个字印错了。一是第九幅小和尚说的“於一切法不悭吝”,误印为“放一切法……”这大约是现在这个於字已不太用的原故,二是第十幅胖和尚说:“……也不应向大根说小令退堕。”“误印为“说小令近堕。”这很可能是我写得太潦草之故,总的来说都是因为未最终仔细校阅,务请读者原谅。本期漫画真谛的内容,是小和尚以一个印度民间故事来启发胖和尚,这个小和尚是很有智慧的,希望他能留给读者深刻的印象,如果你们在哪里发现有三个和尚的故事,希望提供给我,谢谢!  相似文献   

6.
真正的智者     
在美国哈佛大学的一堂商业管理课上,教授向全班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现在我手里有一个杯子,杯子下面有一个小洞,漏水。请同学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拿出补好杯子的办法,使之滴水不漏。当然也可以另辟蹊径,想出其他可以解决杯子漏水的问题。”随后,他又说:“事成之后,最智慧的人可以得到100美元的奖励。”  相似文献   

7.
爱在哪里     
关玉仁 《天风》2006,(5):21
偶然间读到一篇文章,细细品来,让人受益匪浅。一位神学院的教授为未来的牧师授课。在讲到“好撒玛利亚人”这一段时,教授安排同学们轮流试讲, 要求每位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到别的教室向他人宣讲。宣讲后,必须在规定时间内赶往另一个教室继续宣讲, 于是同学们在各个教室之间穿梭。每一位学生在教室之间来回赶的时候,都要经过一个走廊,走廊尽头坐着一个衣衫不整的乞丐——是那位教授故意安排在那里的。最后,试讲结束,教授对结果大为不满。因为这些未来的牧师们,没有一个停下来给那位乞丐哪怕是一点点的表示,他们都从乞丐身边走过,急着去向其他人宣讲“爱和同情”。不知这个故事能否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引起共鸣。  相似文献   

8.
地理老师把一幅世界河流分布示意图挂在黑板上,问:“同学们,这幅示意图上的河流有什么特点呢?”  相似文献   

9.
汉语图片命名中获得年龄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不同语种的研究都发现获得年龄是影响图片命名和词汇命名的重要因素。该研究对汉语图片命名中获得年龄的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让20名大学生对187幅选自Snodgrass和Vanderwart图片集的线条画的名称的获得年龄进行了评定;第二部分以该187幅图片为刺激,30名大学生被试对图片进行命名反应。以命名反应时为因变量,采用多重回归分析,发现除了名称一致性和概念熟悉性,获得年龄是图片命名反应时的主要预测指标,并没有发现词频的效应。文章对此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李胜光、朱恩池二同志在《“世界是物质的”还是“世界统一于物质”?》(见《国内哲学动态》1983年第2期)一文中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提法是不科学的,它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基本原理。我认为,不是“世界是物质的”提法本身不科学,而是李、朱二同志在理解“世界是物质的”科学命题时,违背了矛盾同一律,把“世界是物质的”这个命题的两层含义各所指的不同使用对象混淆了。“世界是物质的”这个科学命题,说的是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而不是精神的世界。物质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总根源。具体说它有两个不同层次的含义:一是世界的唯一本原是物质,二是世界的共同本质是物质。由于这两个不同层次的含义,才决定了人们能把整个世界分为物质和精神两大现象。也就是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就是分别在这两个不同层次上的不同表现。  相似文献   

11.
直截了当小伙子:“亲爱的,我对你的爱简直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姑娘:“那你就用金钱来表达嘛。”学汉字一位美国教授在教中文,他说:“中国文字始于象形,”于是在黑板上写个“宀”,告诉学生这代表房屋,再写个“女”字说:“这代表女人。”然后问学生:“如果屋子里有个女人你会得到什么?”一群美国学生高喊:“麻烦。”教授微笑道:“噢,可如果屋子里有一个中国女人你会得到平安。”义正辞严一位先生帮他太太向保险公司买保险。签约后,他问业务员:“如果我太太今天晚上死了,我可以得多少?”业务员回答说:“大概20年徒刑,先…  相似文献   

12.
正朋友圈有人发来一条微信,点开看是四幅图,第一幅是只青蛙,第二幅是个花瓶,第三幅是"天使与魔鬼",第四幅是"老妇和少女"。图片间有文字:你看到了什么?青蛙?花瓶?天使?老妇?那么请你换个角度看一下,你又看到了什么?按照提示,我换个角度来欣赏图片。第一幅图横过来看,青蛙变成了一匹马;第二幅图看白色的部分是个花瓶,但看旁边黑色的部分则是两个女孩的头像;第三幅图看白色的部分是很多身穿裙子的小女孩组  相似文献   

13.
学习目标:1.认识9个生字,会写4个词语,巩固偏旁“王、马”。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4.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的识字方法:看偏旁识字、形声字识字、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的识字方法。教学过程:(一)情境入题。1.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们来到一座小院儿,院里树木葱郁,绿草茵茵,掩映着金黄的栅栏,白白的墙,红红的瓦,真是个美丽的地方,在这个美丽的地方,发生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我们去看看吧,读课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骄傲这两个字。谁能给老师出出主意,怎样将这两个字摆放在田字格中才漂亮?  相似文献   

14.
否定句理解中知觉仿真的动态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莹  王瑞明  莫雷 《心理科学》2007,30(4):791-795
采用移动窗口阅读技术探讨否定句理解中被否定的情境和真实情境在头脑中的具体表征。实验材料包括否定句和图片,根据句子隐含形状与再认图片的匹配关系分为匹配和不匹配两个版本。实验1中句子呈现时间为700ms,结果发现匹配版本中图片再认时间明显短于不匹配版本,证实了否定句理解中被否定情境的知觉仿真。实验2中句子呈现时间延长到1000ms,结果两个版本图片再认时间没有差异,说明读者已经转为对否定句所表达的真实情境进行仿真。实验支持了知觉符号观并进一痔说明否常甸珈解中知带仿直和知慌符号瀚活是一个动杰的“两步击”的加工讨程。  相似文献   

15.
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与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这是马克思揭示的科学原理。这个原理的发现,为人们对社会经济结构的“生理解剖”提供了唯物主义的哲学前提。较之流行的各种“经济哲学”,今天仍然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这个原理的发现代表着“经济哲学”的最高成就,本文试图以这一原理为指导,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结构和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16.
论坛荟萃     
夏甄陶:实践—认识系统中主—客体相关联的物质中介 主体和客体作为实践—认识系统的“解剖”结构中互相关联的两极,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简单的、直接的二项式关系。在主体和客体这两个单元子系统之间,还有一个把它们关联起来并借以发生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系统的中介单元子系统。这就是说,主体和客体这两个单元  相似文献   

17.
校园拾趣     
结果挨揍 上数学课,老师问亮亮:“比如:你哥哥有七个苹果,你拿了他五个,结果是什么?” 亮亮:“别说拿他五个,就拿他两个,非揍我一顿不可。 高音与低音 上音乐课,老师问涛涛:“什么是男高音?什么是男低音?” 涛涛:“我爸爸训手下时,是男高音,跟领导汇报时是男低音。” 视听反应 老师问强强:“下雨时,为什么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呢?” 强强:“因为眼睛在前边,耳朵在后边。” 电话号码 老师问莉莉:“大诗人李白名字后边(701—762)这是什么数字?” 莉莉:“这是李白家的电话号码。” 无家可归 教授问学生:“…  相似文献   

18.
我认为庞、李两文的命题本身都值得推敲。庞文的看法是认为“物质与意识不是对立的统一”,李文是一个设问句,实际意思是认为“物质与意识是对立的统一”。这两个命题针锋相对,要末是“是”,要末是“非”,二者必居其一,这就是两同志的看法。初看起来,他们这样提出问题单就命题本身而言似乎是无可非议的,哲学界许多人长期以来也是用这种  相似文献   

19.
旨在探究网络成瘾者和非成瘾者在言语工作记忆任务和视觉工作记忆任务中,面对网络相关刺激与网络无关刺激的ERP成分差异。利用词汇和图片材料,招募网络成瘾者以及非成瘾者各30名参加了N-back(N=2)工作记忆任务的ERP实验,同时记录行为数据及EEG,离线处理数据。结果发现:(1)在视觉工作记忆任务中,与网络无关图片相比,两组被试对网络相关图片的反应时显著更长,正确率也显著更低,而在言语工作记忆中无此显著差异;(2)非成瘾者面对网络相关图片产生的N2波幅显著高于网络无关图片,网络成瘾者对网络相关图片产生的P3波幅显著高于网络无关图片。两组差异表明网络成瘾者在言语工作记忆和视觉工作记忆上对网络相关刺激的早期加工存在差异,网络成瘾者对网络相关图片的视觉工作记忆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20.
多纳德·戴维森(Donald Davidson)是美国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但是由于他的著作几乎都是以论文形式发表的,因而其成就较难概述。本文将提出研究他的两个最著名命题的一种观点,这两个命题是:在行为理论(theory of action)中有关理由(reason)可以是原因(cause)的论断;和在语言哲学中有关信念和非信念(non-beliefs)之间不存在被称作“使真”(making true)关系的论断。我想表明,这两个命题都有助于描绘,因而也就是证明,一幅物理主义的(或者,如果你愿意的话,一幅“唯物主义”的或“自然主义”的)世界图景。这两个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