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最近拜读了张华夏先生在《哲学研究》1991年第10期上的大作:《“五个月亮爬上来”——谈量子力学哲学问题的“实在”概念》,有些不同想法,因为确实涉及科学、哲学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所以希望提出来讨论,以求得一个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一、“难题”和“危机”美国康乃尔大学物理教授大卫·牟民在讨论量子力学的文章中提出了一个尖锐问题,简称“月亮问题”,即“月亮在没人看它时是否存在?”他发表在《现代物理》上的一篇文章就是以这句耸人听闻的话为标题的(见该刊38(1985)NO.4.)他在另一篇文章《量子奇迹浅说》(载美国《哲学杂志》7(1981)397)中还曾经断言:“我们现在知道,月亮在没人看它的时候肯定不存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内哲学界对现代物理学与认识的主体性问题的探讨逐步展开,方兴未艾。笔者试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作一述评。 1 针锋相对的争论始自何祚庥在1990年《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上发表的《现代物理学能为“认识的主体论”提供科学基础吗?》一文(以下简称何文)。何文首先针对国内学术界近些年来的认识主体性研究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认为其中确有一些人坚决主张一种怀疑知识的客观性的“认识的主体论”,其特点是往往引用相对论或量子力学为论据,国内现代物理学的哲学解释中的确存有唯心主义思潮,其根源在于国际物理学的唯心主义思潮影响和没有正确把握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的客观内容所致。何文接  相似文献   

4.
沟口教授是当代日本研究中国哲学的著名哲学家,现任东京大学文学部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兼任“东方学会”评议员,编辑委员等职。著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挫折和展开》、《李卓吾》、《儒教史》、《作为方法的中国》等。最近,我有幸就中国哲学有关问题拜访了他。他对许多问题作了回答。下面将主要内容笔录如下。 笔者:沟口教授,您专事中国哲学研究30余年,出版了不少重要著作。我想请您谈谈日本人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哲学? 沟口:关于“日本人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哲学”,这是我长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在今年6月(1990年)专门写了一篇论文,题目就叫作《日本人为何研究中国》。此文发表在《新史学》第1卷第2期上。  相似文献   

5.
评《量子力学的“性质观”和“实在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近来,我们读到了王玉北同志新撰写的《量子力学的“性质观”和“实在观”》(载《哲学研究》1989年第11期。以下简称“王文”)的论文,这一文章的要点是把量子力学所研究的量子世界,划分为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1)微观客体的第一性质是指微观客体自身具有的性质,如质量、电荷、自旋等;微观客体的第二性质是指微观客体同观测仪器相互作用的性质,如  相似文献   

6.
元哲学与哲学——与李光程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光程同志在《哲学究竟是什么?——从元哲学的观点看来》(载《哲学研究》1987年第12期)一文中指出,元哲学“就是以哲学自身作为对象的次一级的研究,或者称为‘哲学的哲学’”,“元哲学的观点就是一种超越。它是站在各派哲学之外,从一个客观的、公正的和总体的观点、立场来重新审视哲学”;“从元哲学的观点看,哲学最根本的特征就是没有一个适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时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发问 :哲学还有没有什么新问题 ?这种提问方式与其说是对哲学自身的关注 ,不如说是对“搞哲学”的人的一种挑战。但无论如何 ,这个问题及其追问方式 ,却紧密关涉着对哲学的理解以及对所谓当代“哲学困境”的担忧及其出路的探寻 ,并非没有意义的。叶秀山先生发表在《哲学研究》 2 0 0 0年第 9期的《哲学还会有什么新问题 ?》一文 ,可以看作这类追问的一个例子。叶先生是西哲史研究名家 ,他以古希腊和欧陆哲学为范本 ,对所谓“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形态的流变进行了一番梳理 ,旨高论远 ,大有启发。但是 ,深思叶先生的文…  相似文献   

8.
最近,《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辩证法研究》等杂志,开展了量子力学哲学问题和EPR实验的哲学意义的热烈讨论,这无疑对于哲学和物理学的发展都有重大意义。这是一场学术讨论,是伟大的科学家和哲学家爱因斯坦与另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和哲学家玻尔之间旷日持久的大辩论在我国的继续,这就是论争的背景。作为哲学工作者,我特别关注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围绕EPR实验以及现代物理学的其他成就,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客观实在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主要是:(1)是否存在与认识主体观测无关的客观实在?更为尖锐、也更为通俗的问题则是:“月亮在无入看它的时候是否存在?”(2)知识或知识体系能否反映客观实在的本来面目?这一点是否因为人类认识进入微观世界(量子世界)而有所改变?本文拟结合量子力学的有关材料,从哲学上对上述问题作出我们的分析与回答。  相似文献   

10.
客观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这是我在《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的一个黑标本》(载《哲学研究》1978年第8期)一文中所坚持的观点。方昕同志发表了《“两重反映论”这种论点能成立吗?》(载《哲学研究》1978年第10期)的文章,他在文章中对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向题并未明确表态,只对我所说的“两重反映”论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这种论点是不能成立的。因此我感到  相似文献   

11.
黄克剑同志的《我是在什么意义上“借用马克思的话”的?》(载《哲学研究》1987年第9期)一文,就我的《中国传统哲学的评价及其历史命运》载《哲学研究》1986年第9期)一文的某些涉及他的批评意见提出反批评,我表示欢迎。我觉得其中有些是双方行文不  相似文献   

12.
《哲学研究》1988年第5、6期上发表了拙文《科学中问题的结构与问题逻辑》,前不久又发表魏发辰先生专题论文《关于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探讨——兼与林定夷先生商榷》(载《哲学研究》1989年第12期)。魏发辰先生在文章中不但对我关于“问题”的定义提出了讨论,而且也提出了建立“问题哲学”或“问题论”的任务。就他对我的文章的质疑,本文作些澄清和说明。就他提出应当建立问题学或“问题论”这一任务来说,这是与笔者近十年来的努力相一致  相似文献   

13.
读了于世诚同志的《关于德国古典哲学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理论的探讨》(发表于今年《哲学研究》第3期),有许多意见。我们不同意世诚同志这篇文章的基本论点。这里,只就两个问题提出一点看法,和同志们商讨。1960年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争论的关键是什么? 我们认为,当时争论的关键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不是对立的统一?即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否适用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当时我们是这样的看法(见拙作《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争论的实质》,载《哲学研究》1960年第3期),现在还是这样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我在《哲学研究》1993年第3期《困扰人类的全球问题》一文中谈到全球问题的产生和实质,解庭晨同志就文中某些问题提出商榷(见《哲学研究》1993年第9期《全球问题的产生和实质》,以下简称“解文”)。本文就“解文”提出的问题做如下答复和讨论,以便加深对问题的研究和理解。  相似文献   

15.
周抗同志发表在1978年第8期《哲学研究》杂志上的《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的一个黑标本》一文,在批判“四人帮”炮制的《哲学小辞典》的一个条目(《真理的阶级性》)的同时,对真理有无阶级性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周文第四节集中谈了哲学、社会科学中的真理为什么没有阶级性的问题,基本论点是哲学、社会科学学说的内容分为反映阶级性和反映科学性即真理性这样各自独立存在的两个部分。对于这种“两重反映”的论点,读后有若干不解之处,特提出就教于周抗同志。 一、周文承认“一定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是被政治和经济所决  相似文献   

16.
《哲学研究》1987年第9期刊载了田心铭、桑新民同志《再论经济制度的双重属性》(以下简称“再论”)一文,对我在《哲学研究》1987年第6期上发表的《经济制度具有上层建筑的属性吗?》的质疑文章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辩驳,对他们在《哲学研究》1986年第4期刊登的《论经济制度的双重属性》(以下尚称“属性”)一文的思想作了进一步解释发挥。从双方的论点看,我们的讨论关系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范畴、原理的理解与运用,关系到当前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与方法论,因此有深入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7.
《哲学研究》今年第1期发表了“青年哲学论坛”部分成员《被边缘化还是自我放逐: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性与现实性的对话》一文(以下简称《对话》),第4期又推出穆南珂先生论文《喧嚣与骚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学术性”与“现实性”问题》(以下简称《喧嚣与骚动》)。两篇文章论题宏大,言辞尖锐,不论读者是否同意文章作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认识的确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因此,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很有必要。在这个认识的新阶段,究竟有什么特点?是不是像曹伯言、周文彬二位同志在《人类认识的新阶段》(载《哲学研究》1980年第9期。以下凡未注明出处的引文,均引自该文)一文所说的那样,出现了“人工认识主体”呢?如果把“人工认识主体”作为  相似文献   

19.
因为当今哲学和科学的关系日趋复杂,对哲学本身的反思也成为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几年来展开的关于哲学的对象问题的讨论就是这一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今年《哲学研究》第4期上开辟了“关于哲学的特点和功能”问题讨论专栏,企图从另一视  相似文献   

20.
“归纳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历史上不少哲学家都曾对归纳推理中结论的内容超出前提的内容是否合理作过探讨。把“归纳问题”正式作为一个哲学问题,是两百多年前休谟在《人类理解研究》中首次提出来的。休谟对他还“未出摇篮”,人们就“早已熟悉了的”归纳论证的合理性表示怀疑(参看休谟:《人类理解研究》,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8页。以下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