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侗族建筑简析:中国上下有5000年的历史,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运用了上干年斗棋结构,榫卯结构。侗族“三宝”这是他们建筑的代表。他们擅长木石建筑,鼓楼、风雨桥、凉亭,是这个民族建筑艺术的结晶。鼓楼,全用杉木为材,结构复杂,造型壮丽,以榫栓穿合,不用铁钉,扣合无隙,结实牢固。形式多样,尤以从江县的增冲“鼓楼”最为秀丽。如黎平县的已堂“鼓楼”,均可与之比美,对此我们应该做的是要正确的保护这些文化遗址。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流情感的工具,也是声乐艺术的基础。声乐艺术就是音乐与语言的有机结合,因此语言是声乐艺术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要准确表达歌曲的词意,咬字吐字必须准确清晰。生活中,很多歌手由于不注重咬字吐字,造成“台上闹哄哄,台下听不清”,表演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声乐学习中,咬字吐字的训练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那么,实践中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来实现这一目的呢?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根据声母韵母在唱歌中咬字吐字时着力点的位置不同,形成了“五音”“四呼”“收声”等吐字咬字规律。笔者结合自己数年来的教学实践,认为这些传统…  相似文献   

3.
<正>中学语文教学课程标准认为,语文学科教学应该做到具有审美的、诗意的、趣味的。许多语文老师都以“诗意语文”和“诗意课堂”的教学理念来构建教学活动。一、“诗意语文”教学艺术、观念分析诗意语文教学要求语文教师在正确传达文学价值的基础上,对诗意语文的教学艺术性和教学审美价值性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探索和知识拓展,努力突出不同于我们现实语文作品的艺术审美性和高度。那么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教学艺术与观念是什么?  相似文献   

4.
希腊的建筑经历了“荷马时期”、“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四个阶段。通过希腊这四个时期的建筑艺术作品可以了解,希腊的建筑艺术的发展过程及其日趋成熟的建筑风格。  相似文献   

5.
摄影情感     
周丽娟 《美与时代》2004,(11):57-58
摄影就如同建筑一样,是理性和艺术的结合。理性指“科学结构”,艺术指“情感孕育”。二者有机地和谐契合,才会建成摄影艺术的“摩天大厦”。人们用语言传达思想,而用艺术相互传达情感。摄影作品中的情感是决定作品成败的关键,是贯穿摄影艺术中最不可或缺的灵魂。唐代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相似文献   

6.
中国建筑文化的易学内涵刘金钟文化的广义概念系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哲学等等。“建筑文化”当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建筑物质财富和建筑精神财富的总和。建筑文化是...  相似文献   

7.
王振复 《佛教文化》1990,(2):97-102
中华佛塔,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种特殊型式,它以其特有的艺术形象与文化面貌,屹立于广袤的中华大地,巍巍然文章灿烂、风格独具,“重峦千仞塔,危登九层台。石阙恒逆上,山梁作斗回”、“殚土木之功,穷造型之巧”,具有丰富、深邃的文化价值与文化意蕴,是中华古代建筑艺术和建筑文化的瑰宝之一。本文仅就中华佛塔的独特文化价值略陈管见,以弘扬民族文化、并就教于文化学家与建筑专家。印度佛塔文化的传入给中华古代建筑带来了新的文化“语汇”  相似文献   

8.
运用自然辩证法的思维,将伦理与建筑艺术相结合,从艺术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人与建筑特定的伦理关系。建筑艺术的背后是人所认可的价值观念,将内在的无形的东西物化为外在的有形的东西,在建筑中能看出伦理,在有形中看见无形。借助建筑伦理中的形而上学和辩证智慧,运用科学的方法论可以来理解建筑的存在、精神伦理功能、人伦伦理功能和审美伦理价值等。  相似文献   

9.
李凯歌 《美与时代》2014,(12):103-103
通过将现代建筑与抽象派艺术的对比,揭示了抽象派艺术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介绍了抽象派艺术的开始与发展,分析了蒙德里安的绘画法则对新建筑的影响,研究了马列维奇“至上主义”对新建筑的影响,得出了现代建筑的形态受到了抽象派艺术深刻的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原始赝品”、“旅游艺术”和真实性的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十年来,许多作者已经揭示了潜在于我们那个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想象构造的有关其它原始民族的看法之下的复杂观念体系.在原始民族的表象上既有我们对于野蛮状态和性放纵的幻觉,也有我们对未受侵蚀的理想人性的憧憬.对原始艺术的传统处理一直是这种对“原始人”的混乱描述的一个部分,而最近对原始艺术概念的讨论(如克利福德、普赖斯、托果夫尼克等)对上述状况作出了尖锐的批评.但是如果说近来这批作者无情地剖析了“原始艺术”中“原始”概念上的混乱的话,那么他们中的某些人在遇到其中的“艺术”概念时也变得踌躇了.沃尔夫冈·哈伯兰的说法比较含糊:“我们主要的责任……是使艺术史学家们相信,北美土著民族的‘艺术’是大写的.”萨莉·普赖斯诉苦说,决不应仅在西方人眼里“人种学的对象才被提升到艺术的地位”.而对现代艺术概念的症结有着清楚意识的玛丽安娜·托果夫尼克坚持说:“对认定非洲、大洋洲和美洲土著的制品为‘艺术’这一点的任何挑战……都有与适宜于原始民族的思维方式失之交臂的危险.”  相似文献   

11.
甘彤 《中国宗教》2018,(8):76-77
寿县清真寺全称为“华东清真大寺”,是华东地区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整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清真寺,其建筑风格属于清代徽派建筑,局部保存了明代的建筑特点。合理的空间布局,精巧的建筑设计,精美的木雕和砖雕,寿县清真寺以其特殊的建筑艺术,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清真寺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高耸入云的尖塔,雄伟壮观的穹顶,对称拱状的门廊,与日月交相辉映的新月标识,构成了现代清真寺建筑外观造型的主要特征。无论是在喧嚣繁华的都市,还是在宁静偏僻的村镇,一座座别具特色、造型各异的清真寺建筑,构成了一道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 清真寺,亦称礼拜寺,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履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是“叩拜真主的地方”,同时,也是伊斯兰建筑艺术的浓缩。从清真寺的建筑、造型艺术中,可以折射出伊斯兰教的美学思想,可以体现出穆斯林对美的追求与向往。如果说:建筑就是凝固的音乐,那么清真寺建筑就是穆斯林心灵弹奏…  相似文献   

13.
王军 《美与时代》2006,(1):73-74
如果把声乐表演艺术分为两个阶段,那么歌曲创作是第一阶段——即“一度创作”,而演唱者附表演是第二阶段——即“二度创作”。声乐表演的“二度创作”是赋予“一度创作”生命的创造,是表演技巧和艺术表现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4.
张贲 《中国宗教》2022,(8):80-81
<正>宋代是中国古代建筑史的转型时期,相比于唐代的佛教建筑,宋代的佛教建筑淡化了宗教属性,院落布局更为灵动变幻,木造建筑技法更为高超精湛,建筑形态和装饰艺术更加多元化。宋代是中国古代建筑史的一个转型时期。相对于唐代而言,这一时期的建筑尽管规模较小,但是建筑形态更加灵活、装饰艺术更加多样化,而建筑构件开始趋向“标准化”,甚至出现了官方颁布的建筑设计施工规范书《营造法式》。  相似文献   

15.
糯福基督教堂建筑艺术杜忠初黑格尔说过:“艺术到了最高阶段是与宗教直接相联系的。”建筑艺术是以空间结构的形式表现的,人们把没有生命的自然物质进行加工,使它与人的心灵结成血肉因缘,成为一种外部的艺术世界。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糯福基督教堂是一座颇有艺术特...  相似文献   

16.
当我们步入神州大地的道教宫观时,多数宫观内有座“三清殿”,是宫观建筑的中心,殿内供奉着“三清尊神”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那么“三清”在道教中的含义及其流变如何,这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三清”就其文义的神学内涵来看,“清”是受中国古代文化传统影响,即“清气为天,浊气为地”而来的,“清”在这里实指“天”。至于为什么用“三”来表述“清”,而不是其它数字,仔细分析主要原  相似文献   

17.
外刊学论     
卡罗尔:“艺术与人性”(Carroll,N.,“Art and Human Nature”,The Journalof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Vol.62,No.2,Spring2004)人性(human nature)的概念,不可避免地意味着跨越人类种族的普遍规律———就像语言使用如此的规律,它最可能依据生物学和进化心理学来得以说明。于是,将艺术与人性明确相联,便允诺了艺术与长期的、持久的、差不多是普遍的人类结构的特征相联。如果艺术是植根于人性的话,那么这将是一种回答:它至少部分地回答了我们进化的认知、直觉和情感结构的要素,是如何既满足社会生活的需求,又具有可传导性,并发生…  相似文献   

18.
<正>北魏的佛教艺术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褒衣博带”式的秀骨清像、“以线造型”的壁画艺术,以及中国传统风格的佛教建筑,是古印度、西域艺术与中原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生动展现了这一时期佛教中国化的历程。北魏(386-534)是北朝的第一个王朝。北魏诸帝很多都信奉佛教,采取“崇佛”政策,以之作为“敷导民俗”的手段。  相似文献   

19.
2006年11月18日,中印(北京)宗教建筑规划设计院院长王志远与《佛教文化》杂志执行主编凌海成就“宗教·建筑·胜境艺术论坛”的有关问题进行对话,现将谈话记录发表于后。凌:感谢你邀请我出席“宗教·建筑·胜境艺术论坛”,这使我受益非浅。举办这个论坛很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谭爽 《美与时代》2023,(12):23-25
云南昆明乌龙村传统民居建筑“一颗印”与时代息息相关,更是滇池边上土与木书写的历史。由于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所带来的现代性对曾经使用普遍、环境适应能力强的“一颗印”产生强烈冲击,其传承与再利用逐步断裂。探讨在艺术乡建的大趋势下,以及村落开始出现艺术的力量介入后,“一颗印”民居建筑的传承范式,以及更新再利用并融入现代生活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