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代表。但是, 到近代, 儒学和孔子却接连遭到冲击, 以至儒学最终走向衰微。这决非偶然, 而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文化转型的必然结果。本文拟对儒学在近代逐步衰微的过程及其必然性作一概述。一在中国近代, 最先公开冲击孔子和儒学的是太平天国。早在金田起义前, 洪秀全便编造了一则亵渎、攻击孔子的神话故事。而太平军在从金田北上的途中, 一路上捣毁孔庙, 焚烧儒家经典和其他古代典籍, 在南中国大地掀起了一股反孔反儒、冲击中国传统文化的狂飙。无独有偶, 在太平天国反孔的同时, 它的敌…  相似文献   

2.
先秦儒学,是一种十分成熟的思想形态,要想深入准确地认识它的内涵,就必须从发生学的意义上追根溯源,对其形成的历史进行认真的探讨。本文拟从“有典有册”的殷商文化入手,通过祖与帝、德与天、仁与礼、性与命等四对先秦重要哲学范畴之联系、发展的研究,揭示先秦儒家哲学演进的逻辑及对其对中国文化发展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明治维新以后传入日本的近代西方伦理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前经历过三个大的发展阶段.最初,他们想依照欧洲伦理学的问题结构在近代国家重构学术的和教育实践的话语.紧接着,配合近代国家要在道德层面整合国民的要求,国民道德论得以确立,它与理论性伦理学(ethics)形成对立之势.随着近代国家要在道德层面整合国民的要求日益迫切,以"个人"为其关键词的近代西方伦理学遭遇坚决抵抗,和过哲郎提出的作为"人类共同体之理法"的伦理学最终占领了战前日本的伦理学界.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中国现代化的背景中讨论儒学的分化或分裂过程。儒学作为中国传统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艰难地适应着现代化的过程。新经世致用和洋务运动中 ,儒学分为两派 ,在戊戌变法中 ,儒学分为三派。纵然试图适应现代化的历史潮流 ,改变自身 ,在辛亥革命以后 ,儒学依然受到抛弃 ,这是因为儒学强调的价值与现代的基本精神不相容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儒学的沉浮与新儒学的崛起 二十世纪中国思想舞台上,儒学唱的虽不是主角,但也可算是个重要角色。世纪之幕刚拉开,围绕儒学的争论就好不热闹。康有为披了经学的外衣“改制”儒学,招致了章太炎接连发表了一系列激烈的文字,章氏批评孔子“虚誉夺实”儒术为“南面之术,愚民之计”,“儒术之害,则在淆乱人之思想”。这可视为儒学地位大动摇之揭,接着,辛亥革命爆发,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实际上废除了儒学作为国家政治之指导思想。继之,“五四”新文化运动又从正面对儒学进行猛烈的轰击。儒学几乎遭到了灭顶之灾。接二连三的冲击,说明了儒学已大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的思想障碍。  相似文献   

6.
儒学在近代成为进步思潮的批判对象,并丧失了文化主位性,这有其历史的必然原因。但“五四”的批儒,有简单化和过于政治化之失,儒学只是被简单地抛弃,并没有被扬弃。“文革”再度批儒。“文革”的破产及儒学在东亚若干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某些积极作用,使批儒反孔的进步性首次受到怀疑。最近文化热中儒学虽又一次受到批判,但全盘否定儒学的潮流已不能左右知识界。许多学者正在努力超越传统,也超越反传统,从自外部打倒传统进到在内部创造性地转化传统,以便在多元化的文化趋势中重建民族主体文化。儒学不可能恢复历史上的主位性,但其精华经过加工改造可以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因素。在人生哲学方面,儒学注重焕发人的生命活力;相信人可以自我完善、自我超越;并把人生的价值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三点具有现代意义。在社会伦理方面,我们要继承发扬儒家重道德礼貌的传统,要重新评价和改造“五常”说,要把“五伦”中的朋友一伦提到首位,并推广于其他一切人际关系之中。  相似文献   

7.
<正> 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孔子所创立的儒学就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以后近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学从内容到形式虽然也经历了种种变化,但是作为维护封建统治和秩序的思想工具的性质却丝毫未变。只是到了近代,在西学的冲击下,它才开始发生了不同于以往的新变化。在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特别是早期改良派为了减轻推广西学的阻力,常常牵强附会地把某些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置放在儒学名义之下,于是儒学就被着上斑斑驳驳的资产阶级文化色彩。后来,著名近代启蒙思想家康有为更自觉地利用他所掌握的西学知识对儒学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改造,使之不再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而成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理论根据。这样,儒学就不再属于地主阶  相似文献   

8.
<正>儒学在今天的复兴,并不仅仅表现为向传统的简单回归,在更内在的层面,它同时面临如何在现代发展自身的问题。具体而言,儒学的这种发展,可以从形式和实质两个不同的层面加以考察。从形式的层面看,儒学的发展首先需要在概念的逻辑分析方面给予必要的重视。在传统的形态下,儒学一方面有自身独特的概念系统,另一方面这些概念往往呈现文约义丰的特点。就积极的意义而言,文约义丰意味着内涵的多方面性和丰富性;从消极的方面看,以上  相似文献   

9.
哲学的历史命运萧焘近年来从事哲学教学与研究的同志,深深地感到哲学受到领导与社会的冷落,想到昔日人人学哲学,事事有哲学的热闹场面,不禁感慨系之,。我认为哲学受到世俗的冷落是正常现象。只要我们耐得寂寞、自甘清芳,具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自然乐在其中...  相似文献   

10.
论荀学的历史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荀学继承孔学而有新的发展,使“迂远而阔于事情”的孔孟儒学变得切实可行,对儒学的发展,尤其是对儒学的被付诸实施作出了重要贡献。就儒学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来说,荀学与孔学、孟学、董学无疑具有同等地位。然而荀学却长期遭受冷遇,其著作自从西汉末年刘向校订之后,几百年间湮灭无闻,一直到唐代才有杨倞为之作注,但宋代再次受到冷落,与《论语》、《孟子》的注家蜂起,成为士人学子必读经典的盛况形成强烈反差。荀子本人在唐代被与扬雄相提并论,在宋代更是境遇不佳,一直到元丰二年才勉强被排列到孔庙中的从祀位置,与至圣孔子、亚圣孟子的尊贵地位相差悬殊。对于荀学的这种历史命运,时贤提出过一些见解,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荀况的唯物主义无神论思  相似文献   

11.
现在,人们一般认为休谟是近代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但过去这种看法并不一致,甚至现在,休谟在哪些方面应当被看作一个伟大哲学家也不是完全清楚的。他在世时,主要由于《道德、政治、文学  相似文献   

12.
我们社会正处在急剧变动之中。改革开放实践在呼唤法制建设的同时,也突出了加强道德建设的紧迫性。一个素称“道德传统悠久”之“礼义之邦”的伟大民族,正面临新的严峻考验。在这个历史转折关头,伦理学研究怎样才能以无愧于时代的新成果来促进社会的变革和全面进步,已成为越来越多的理论工作者严肃思考的重大课题。我们的伦理学研究,和其他学科一道经历了以真理标准大讨论为启动的思想解放。十几年来,学术界坚持“双百”方针,先后开展了关于道德的本质和功能、道德的主体性、商品经济和道德进步、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等问题的讨论。近…  相似文献   

13.
明王朝是前现代中国最后一个由汉族所建立的专制王朝,而明代儒学又代表着宋明理学发展的高峰.在明王朝二百多年的历史中,鉴于元亡的教训,明王朝形成了更为集权之专制体制,这就使得两宋以来儒家的得君行道传统难以为继;而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朱子学也就不得不裂变为以格物致知为重心的心学与以探讨理气关系尤其是理之具体存在为重心的气学...  相似文献   

14.
现代新儒学思潮是历史和时代的产物。它在中国近代西风东渐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产生,并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而发展,现已成为一种带国际性的思潮。因此对它应该作历史主义的分析,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5.
近读赵吉惠新著《儒学命运与中国文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一书,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就是作者在探讨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时,努力地把宏观文化研究与区域文化研究结合起来,这是本书的一大特色。该书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论述问题颇多,这里不便一一评述。现仅就有关儒学、齐学与传统文化等问题,略作评论。一、关于儒学命运与中国文化主体结构。关于儒学命运问题,海内外主要存在两种思潮:一种认为“儒学是老朽的文化,早已过时”,一种高唱“儒学复兴”。本书作者认为这两种思潮都是片面的,不符合实际的。儒学在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命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即将来临,处在世纪之交的我们无法回避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命运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历史纠葛及其内涵,折射着中西文化冲突的实质,同时也预示着中国文化及其传统的未来际遇。深入反省这个问题,对于面向21世纪的中国文化选择,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学理价值。本文就此作一初步探索,以期引起进一步的深入讨论。一中西文化在近代以来的对抗性的矛盾,从本质上说乃是它们两者之间在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两个层面上矛盾的表现。下面谨就这两个层面具体分析之。从时代性维度看,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对中…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人道主义与传统儒学的关系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康有为用人道主义思想否定了封建道德纲常对人的束缚 ,但并不否定儒学 ,而是认为用人道主义阐释的儒学是真正孔子儒学。过去一般认为康有为这是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自己的人道主义思想 ,其实不完全如此 ,康有为实际上是用人道主义改造传统儒学 ,试图使儒学在近代蜕变为人道主义化的新形态儒学。同时 ,康有为也用传统儒学改造了西方人道主义思想 ,否定了西方人道主义中的个人主义观念。康有为的这些思想代表着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重要特点 ,显示了人道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儒学在近代的相互融合、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8.
近代佛学从经世到学术的命运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末清初以来,中国知识分子讲经世,大凡都不外儒家经学的范围。但无论是顾炎武等人的汉学(古文经学)运动,还是后起的龚自珍、魏源等人的今文经学,热闹一阵之后,仍显得无力回天,不能为社会提供更深远的发展动力和价值关怀。随着西洋学术的传入,连带引起对印度哲学的兴味,就使晚清以来中国有思想的知识分子,几乎不约而同地选择佛教来作为新的信念支持和安身立命之所。如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稍有报器者,则必遁逃而入于佛。”(《饮冰室合集》八,中华书局1989年版)如果说来明儒家逃于排佛,还不得木为敷衍门面,在表…  相似文献   

19.
韩愈的新儒学理论 ,尽管后世有不少疵议 ,但现在人们讲新儒学史 ,大体都要追溯到韩愈。韩愈倡导的儒学文化观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首先 ,韩愈站在维护儒学文化主体地位的立场上 ,排诋异端 ,攘斥佛老 ,成为后世儒学革新的动因之一。其次 ,韩愈对儒学基本精神的阐扬 ,以及对儒学精神传承脉络的爬梳 ,揭示了一条中华文化的发展主线 ,启迪后人。在儒学文化的各个层面中 ,韩愈突出对心性论的关注 ,开启了后世新儒学之先河。韩愈以后 ,很多新儒学家都致力于理论创造 ,发挥儒学奥旨 ,并以道统的继承人自居 ,推动儒家文化的向前发展。韩愈着重发掘儒学文化的基本精神 ,不为章句训诂之学 ,推动了儒学研究方法的革新。  相似文献   

20.
一部儒学发展史就是不断地自我认知、反省、调适与定位的历史。在这个传统破碎、价值飘移、真理恍惚的年代,一切历史与事实都处在不断的浮动与升降。拆解与拼装、阐释与重构的过程之中,模糊、歧义、不确定性构成了我们时代的底色。面对晃荡的世界,定位之说鹊起。认知主体需立定脚跟,方不至满眼斑驳、风移影动;所识对象也要严加格限,才能有所把捉、觑得真切。于是乎,事无巨细、理无大小,一上来必先言定位,耳边一片定位声。定位成为我们时代话语展开的先决条件。儒学以其悠久的宏大历史和复杂的演变过程展现出五光十色的面相,蕴含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