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恩格斯说过,任何一种新学说的产生,“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孔子思想固然有它深刻的时代根源,但与前人提供的思想材料也是分不开的。孔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孟子则称“周公仲尼之道”(《孟子·滕文公上》),都说明孔子对周文化非常重视,与周公的思想有许多相通之  相似文献   

2.
在现时以及未来的相当长时期中,儒家思想对中国大陆以及东亚的某些地区和国家,都仍会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我们对儒家思想不能置若罔闻。从政治管理和经济管理的共性来研究孔子的管理思想,可以说孔子的管理思想中最有特征的内容,是重视人的因素,重视教育手段,重视领导的作用和重视长期战略目标。而孔子的管理思想中对后代消极影响最深、最严重的是,轻视经济工作,反对改革和把家族宗法制度引进国家事务的管理中。孔子的管理对经济管理的影响,主要发生在近、现代。孔子的管理思想以及近现代资本主义企业家运用孔子管理思想的经验,对我们当前的管理工作都不同程度地具有参考、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杨洁 《伦理学研究》2022,(1):135-140
孔子的“均、和、安”思想内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公平正义意蕴。孔子以“均”为基,以“和”为贵,以“安”为重,将分配正义与仁义道德、民本经济统一起来,形成从“各得其分”的等级分配正义层面,到“崇仁尚中”的内生道德正义层面,再到“藏富于民”的民本经济正义层面的理论逻辑,建构出一套有机联系的传统公平正义思想体系。以“义”为内在根据的等级分配正义约束逐利欲望膨胀以缩小贫富差距,保持财富均衡;以“仁”为本源的内生道德正义缓解社会等级固化以保障民之平等,维护社会和谐;以“利”为发展动力的民本经济正义增进民之福祉以实现富国裕民,保障国泰民安。  相似文献   

4.
传统说法认为,人道教化是孔子的主流思想,但竹书《鲁邦大旱》、帛书《要》篇等出土文献的发现,表明孔子晚年出现了神道设教的倾向。孔子继承春秋以来的贵族礼文化,以人道教化弟子。但对于传统贵族与小人的失礼行为,诗书礼乐并不能完全起到教化作用,神道与巫术作为人道教化的补充,在孔子晚年被纳入到儒家思想中,就成为孔子思想发展的必然。但《鲁邦大旱》、《要》篇蕴含孔子神道设教思想的简帛文献并没有流传下来,以至于孔子的神道设教思想长期被遮蔽。这种历史失忆不是偶然现象,而是早期儒家价值选择的结果。墨子对儒家虚设神道设教的批评,孟、荀有意回避神道设教,都是导致这些文献失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陈霞 《管子学刊》2005,(4):83-86
《论语》各篇材料看似任意罗列,仿佛没有任何秩序,其实不然。孔子评论《诗经》日“思无邪”,该章被编排在《为政》篇的第二章,十分耐人寻味。实际上,“思无邪”被排在这样的位置,也影响到了人们对《论语》的认识。其实,《为政》篇以孔子“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为主旨,孔子《诗》教思想的本质是“政教”,从新出土的上博竹书《诗论》便可以看出孔子《诗》教思想的“德教”内涵,从而可以更准确地理解“思无邪”的含义,也可加深我们对《论语》内在结构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正一日,正担任鲁国司寇的孔子参加完一场祭典后,踱步到宫门外的高台之上。孔子注视着远方,连连叹气。学生子游在一旁见了,便问:"夫子,您为何叹气呢?"孔子回答:"大道实行的时代,我没有赶上,但心向往之。那时候,天下为公,也就是天下是人民共有的。谁有仁德,谁有才能,大家便推举他为领导人,即选贤与(举)能。大家都讲求信用,和睦相处,不只把自己的亲人当亲人,不只把自己的子女当子女。因而老年人能安享晚年,  相似文献   

7.
"里仁"思想蕴含并显现了孔子对仁的源初领会。但是由于受到对象式、知性化思维方式的影响,"里仁"思想在现今往往被误解或忽略,因此就有重新揭示并澄明这一思想的必要。孔子是在一种实际发问所敞开的源发境域中对仁进行言说的。仁具有本己性,每一个"己"都拥有一个源发的人世境域,孔子强调仁只有在每个人最切身的情境中才能被领会与践行。仁又具有未既性,它并不是有任何既定规定的对象,当人履践于适宜之道时,仁便以其非现成的源初性被鲜活地拥有了。仁还具有时间性,要在特定的时机境域中敞开并在不断的实际践行里成就。上述仁的三重维度都在孔子的"里仁"思想中被收拢并开敞出来。领会孔子的"里仁"之思,与仁重新亲近,反复地践行仁并居于仁,可以为我们向精神家园之回归和朝中国梦憧憬之前行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阿含经>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所公认的根本佛法,其中包含了大量释迦对商人的说法,从中可看出释迦商业思想的主要特点是以因缘果报为中心,既重视经济发达,又提倡超越财利;既崇尚积累财富,又要勤俭节用;虽提倡自己勤俭又号召不吝惜地布施众生、慈悲利他.  相似文献   

9.
一、绪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治国治政思想是孔子政治思想的重要部分。孔子的治国治政思想可以概括为三点:(1)强调治政者要具贤人人格;(2)要求治政者以德治国;(3)期望治政者采取的治民措施要符合道德的要求。孔子治政思想的特征也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即强调君臣正名分,主张上下关系隶属,不主张并列;强调上下左右关系协调,不主张相互关系对立;强调治政者自身修养,不主张外部实行监督;强调君臣治民,不主张民众有什么权力。孔子的治政思想在我国影响巨大。我国古代有许多精通孔子治政思想的政治家和官员。元代张养…  相似文献   

10.
<正> 孔子思想有两大特点:一是内容丰富;二是灵活性大。因为内容丰富,人们常常各取所需;因为灵活性大,则易被人们歪曲。加之孔子诞生至今已二千五百多年,其思想流传至今,走样的地方可想而知。要探索孔子真实思想,当然主要是研究孔子本人的一言一行。一般孔孟并称,事实上孟子的思想已和孔子有很大差别,甚至孔子嫡孙子思的思想也已起变化。孔子弟子这么多,总的来讲可以说是继承孔子的,但他们的思想也有千差万别,还需加以具体分析。我们知道直接记载孔子和他弟子们言行的著作就是《论语》,但《礼记》中的《檀弓》也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的,应该说其重要性不亚于《论语》。《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就是言多于行,而《檀弓》中  相似文献   

11.
<正> 孔子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主要奠基人,为中国文明、东方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许多有益的贡献。当然,人类社会在不断地前进,孔子不少落后于时代的思想,已变成阻碍社会进步的消极因素而被淘汰,成为历史陈迹了。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积淀、不断升华,认识不断深化,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渐进过程。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不可能抛开本国、本民族的文化遗产,孔子许多积极思想至今仍然发生着影响。已故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中国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了,当作偶像崇拜的孔子也跟着过去了,但孔子对古代文化的伟大贡献和他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并未失去。因为  相似文献   

12.
孔子学说博大精深,包含着丰富的经济思想。孔子在经济活动的四个重要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上,均有重要的思考,形成了其经济思想的基本架构。孔子经济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国计民生产生了重要影响,对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也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于孔子教育思想的若干新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个民族要真正屹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必须有自己民族的科学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它的优秀的传统,而这个传统是在世代教育的传承中被保持和发展起来的。在世纪之交即将来临的时候,我们纪念孔子、研究孔子的思想很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努力发掘其传统思想文化的精华,为我们新世纪的人文精神的确立和发展提供借鉴。在教师节即将来临的时候,我们纪念孔子,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孔子这位古代伟大的教育家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是我们的巨大精神财富,我们承继孔子教育思想的精华,对于进一步搞好素质教育,弘扬尊师重教…  相似文献   

14.
智慧人生     
《佛教文化》2013,(2):126-127
凡是存心行事,必须向着厚道这一边去认真实行,厚道就能够承载得住福报,刻薄就没有福报可得。如果再加上尖刻、阴险、奸滑、巧诈,那么就如同山峰高峻峙立一般,任何雨泽都不能容纳,任何草木都不能生长了。  相似文献   

15.
<正>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而“儒”向来以文名,不以武称。这并不等于孔子没有涉及军事。我认为孔子有军事思想,本文拟就孔子军事思想主要内容、来源及其价值作初步研究,若有不妥之处,祈望纠正。《论语·卫灵公》载:“卫灵公问陈(同阵)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左传》哀公十一年也有类似的记载:“孔文子之将攻太叔也,访于仲尼。仲尼日:‘胡簋之事,则尝学之矣。甲兵之事,未之闻也。’”  相似文献   

16.
<正>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道德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他的基本政治主张是民本主义和天下为公的思想。研究孔子要善于取其精华。历史上有两个孔子,一个是被歪曲的孔子,一个是孔子本人。孔子的孙子和西汉的董仲舒都歪曲过孔子的思想和政治主张,宋代理学家吸取佛教教义对孔子进行歪曲,后来也不断有人对孔子作这样那样的歪曲。研究孔子要对孔子的著作做慎重的考辨,要把歪曲的纠正过来。例如《论语》上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实际上是民本主义思想的表现,是说人民同意、赞成的要“由之”即听从,人民不同意不赞成的要“使知之”即  相似文献   

17.
<正> 一、从民俗学角度来透视孔子——一个新的视点迄今为止,对于孔子的认识,还留存着很多没有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的视界上的死角。例如,孔子的民俗思想就一直无人问津。从现代民俗学的角度来阐述孔子的民俗思想,就中国民俗学学科体系的建立来看,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无法迥避的课题。几十年来,尽管人们翻来复去地争论孔子的时代及社会  相似文献   

18.
在对孔子思想学说的研究讨论中,“仁”、“礼”、“中庸”是大家注意的焦点,争论很热烈,阐述也很充分。原因是孔子的思想学说包容面极广,内涵很丰富,人们总想从其内部结构中寻找出一个具有统贯性的基点或核心,而这个核心究竟是什么?分歧便由此发生。但是,如果我们超出内部结构的范畴,对孔子的思想学说的性质和意义进行总体的考察与判断,就必须对孔子所非常强调与重视的另一个概念——“道”,给予充分的注意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在保留下来的先秦时期的文献资料中,记载孔子论及“道”的材料:《论语》中有51章(包括少数孔子…  相似文献   

19.
<正> 文学从来都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任何民族文学的基本品格都无一例外地为该民族的文化传统所规定。如果说孔子的思想熔铸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的话,那么,它同时也就以巨大的力量塑造着中国古典文学的文化性格。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理由认为,不理解孔子,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层涵蕴。孔子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限于篇幅,本文不一一论列,只拟择其要者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20.
论孔子的逻辑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较早对逻辑问题进行自觉考察的一位学者,他提出的一些逻辑思想,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要算是他对正名论和思维方法的提倡。自孔子提出正名论以后,先秦各派学者尽管立场观点不同,但几乎无不谈论正名。战国晚期最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荀况集其大成,建立了全面系统的正名论逻辑体系。孔子的逻辑思想同他的生平经历密切相关。他一生主要从事教育事业和整理、研究、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