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秦诸子研究的新成果──《中国古代纵横家论》评介王志民战国时代,是我国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在这一新旧社会思想交替的历史时期,诸子蜂起,著书立说,相互诘辩,酿出了我国古代史上空前绝后的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百家之重要者,汉人总结为"九流十家"。而"九流十...  相似文献   

2.
荀子“法后王”说考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荀子“法后王”说考辨廖名春先秦诸子,几乎都喜欢挟先王以令当今。因此,"所谓'先王'一词,不仅是政治上的盛世,伦理上的模范,而且是立论的出发点,推理的大前提,更进一步,对于衡量一个时代,批判一个人物,分析一种制度,莫不以先王为最高尺度。"(赵纪彬:《困...  相似文献   

3.
2016年12月15—17日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由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主办,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与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协办。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台湾大学、台湾东海大学、鲁汶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的30余位学者参加会议。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刘笑敢教授和鲁汶大学戴卡琳(Carine Defoort)教授作主题演讲。与会学者就“先秦诸子的哲学思想”“出土简帛与先秦诸子的研究”“先秦诸子的论辩与交锋”和“先秦诸子哲学在后世的发展”等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4.
王珏 《管子学刊》2011,(4):18-21,2
管子因其经济战思想而独步于先秦诸子。有关管子经济战思想的资料主要收录在《管子》"轻重"二十一篇中,其中《管子》所言的"轻重之术"是对经济战谋略的明确概括。本文通过探讨运用轻重之术的条件、轻重之术的作用、轻重之术的实施方式,试图获得对管子经济战思想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5.
郭店简《鲁穆公问子思》的文体普遍存在于先秦诸子文献当中,通过与《论语》《荀子》《晏子春秋》的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文体的发展脉络和先秦诸子对这种文体的有意取舍。而学界所普遍关注的"恒称其君之恶"的忠臣观,不仅与《孟子》的记载有近似的时代呼应,还可在《晏子春秋》的相关记述中得到践行的例证。换言之,《鲁穆公问子思》的出现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是先秦诸子之间学术交往和影响的重要反映。  相似文献   

6.
荀子因应战国后期思想界话语环境的变化,展开了批判先秦诸子之历史活动和思想主张的学术活动。这些活动主要有辟枉、解蔽、批儒等方面内容。荀子期望藉此彰显绍述孔子学统,尊孔隆礼,“净化”儒家理想人格,廓清儒学发展的道路和儒家门户。这种学术批评实践,排除了其他学派对儒学可能造成的非理性渗透和侵蚀,对秦以后儒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厘清方向的作用,并使其避免了其他先秦诸子之学的命运──退向边缘或走向消解。  相似文献   

7.
先秦诸子乐论中"正乐"、"仁声"、"非乐"、"大音"、"天乐"、"礼乐"、"大乐"等关键词,凝聚着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中先秦诸子们对音乐问题的思考。先秦诸子的乐论整体地反映了乐(审美)从礼(政治)中独立出来的历史事实,这标志着中国审美意识史上的形式美感的真正被确立。但先秦诸子的乐论毕竟是一种政治或伦理美学,他们更多地还是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去理解与认识音乐的,真正的审美的音乐美学到魏晋时期才真正出现。  相似文献   

8.
朱汉民 《现代哲学》2017,(2):115-121
先秦诸子的丰富思想是士人创造的,他们创造的不同思想与其所持的政治态度密切相关。如果将先秦诸子对王权的政治态度做一基本分类,大体有依附型、疏离型、合作型三种类型。其中,法家、道家、儒家影响最大,分别体现为依附王权、疏离王权、与王权合作三种政治态度类型。  相似文献   

9.
作为先秦诸子尤其是儒家哲学的集大成者,《易传》对先秦尤其是战国时期儒家争辩愈来愈激烈的性命论这一哲学主题,给予了积极、正面的理论回应。《易传》确立的以"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为标识的性命合一论,既是对先秦儒家性命论的一次全面、深刻的理论整合与开新,同时对后世儒家性命之学的演变与发展,具有范导性的哲学意义。本文从性命范畴内涵的确立、性命合一论的理论建构等方面,分析、揭示了《易传》性命之学的思想精髓。  相似文献   

10.
正诸子学研究近年来成为中国哲学和中国思想史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研究方法多元,成果丰硕,但学界主要着墨于先秦诸子间的争鸣,而对其间共识的研究则略显单薄。鉴于此,由华北电力大学国学研究中心和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的第六届诸子学论坛选择"先秦诸子的争鸣与共识"作为主题,论坛吸引了来自中国内地、澳门和台湾的七十余位专家学者参与。专家学者在  相似文献   

11.
《庄子·天下篇》是中国学术批评史上的开山之作,其主要内容是对先秦诸子及其人物的评论和评价。但就其反映的理想人格的类型来判断,《天下篇》并非庄子本人所作,而是其弟子或后学的作品。庄子本人对先秦诸子的学术批评,见于《庄子》内七篇。庄子本人批评的道家人物,除了《天下篇》中论及的老聃(老子)、宋钘(宋荣子)和庄子本人之外,还有列子(列御寇)、接舆、南郭子綦(南伯子綦)、阳子居(杨朱)等。庄子所批评的"儒、墨",实际只有儒家的孔子及其弟子。由于"儒"及孔子的"师儒"身份,包括庄学在内的诸子学派的渊源皆可追溯至孔子,故庄子本人不可能对儒家及孔子有激烈批评。《庄子》书中对"儒墨""杨墨"或"儒、墨、杨、秉"及惠施的批评,实际上只涉及名家和名辩作风,反映了先秦逻辑学由形式逻辑向辩证逻辑发展的重要线索。庄子弟子或后学对先秦诸子的批评与庄子本人的先秦诸子批评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2.
罗根泽的《管子探源》,是20世纪《管子》研究的重要成果,通过考察《管子探源》的研究方法和学术思想,可以窥探罗氏诸子学的内在理路,而在现代学术史上,罗根泽的诸子学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他对先秦两汉各家诸子之学的探究,其目的是为研究中国学术思想史。此历史眼光,推动他考辨先秦两汉诸子著作的真伪、作者和时代,以便准确定位各家的思想学说,而不是在辨伪之后抛弃伪作,所以他在"古史辩"派中独树一帜。为了切合历史真实,罗根泽审慎选择自己在诸子学研究中的立场,避免将诸子学术与西学概念攀缘附会。罗根泽的诸子考辨之学具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超越乾嘉考据之学;二是对西学持谨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李振纲 《孔子研究》2023,(2):12-23+156
治理思想属于政治哲学范畴。中国古代治理思想就其理论源头来说,原本是先秦儒、道、墨、法四家七子(老、孔、墨、孟、庄、荀、韩)思想的题中要义。在诸子治理思想中,孟子尊王抑霸、仁政惠民、民贵君轻、以民为本的王道主义尤为突出,千百年来,它一直是历代开明君臣治国安民的理想,对封建制度自我完善提供着示范作用。近年来,诸子政治哲学再度成为先秦诸子学研究的一个新视域,不同于20世纪中叶那个特定年代以阶级斗争为纲、以阶级立场划线、以“进步”“反动”戴帽的实用主义哲学批判,而是一种科学的、理性的、建设性的历史文化反思,其目的是反思历史传统,增进文化自信,为建构新时代治道理论提供思想资源和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4.
孔孟荀三欲说王强早在宋儒以其尖锐的形式提出理欲之辨之前,哲学的人欲思辨,就已在先秦诸子中展开了。不过,在先秦诸子的哲学框架中,尚无欲的道德本体对待物-理。尽管苟子在其欲辨中已经触及到了理,但此理并非绝对的道德本体,也不是欲之固有对待物。天理人欲的二分...  相似文献   

15.
《庄子》文学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大钧 《管子学刊》2003,4(4):61-64,73
《庄子》是先秦诸子著作中最富艺术性的作品,它的文学性独树一帜,与先秦其他诸子著作绝不相同,其原因在于《庄子》是殷楚文化孕育出来的宁馨儿,其文学性的主要特点都来自殷楚文化。只有把握住《庄子》文学的这一源头,才能对《庄子》文学性做出准确和深入的理解与评价。同时,由于《庄子》是殷楚文化的主要代表著作,所以研究殷楚文化不能不对《庄子》予以特别的注意。  相似文献   

16.
赵光怀 《管子学刊》2005,(2):101-103
“合”是汉代诸子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但是“合”不是“大杂烩”,而是指各家彼此渗透、相互吸收和融合。正是这种思想的整合以及在整合基础上的发展,才形成了汉代诸子学“多元一体”的特征。两汉时期的政治社会因素不仅为诸子之学的发展提供了社会土壤。还直接影响诸子学的发展方向,使汉代诸子与先秦诸子有截然不同的表象,在两汉历史发展过程中明显表现出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荀子批判诸子及儒家之学术检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因应战国后期思想界话语环境的变化,展开了批判先秦诸子之历史活动和思想主张的学术活动。这些活动主要有辟枉、解蔽、批儒等方面内容。荀子期望藉此彰显绍述孔子学统,尊孔隆礼,“净化”儒家理想人格,廓清儒学发展的道路和儒家门户。这种学术批评实践,排除了其他学派对儒学可能造成的非理性渗透和侵蚀,对秦以后儒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厘清方向的作用,并使其避免了其他先秦诸子之学的命运——退向边缘或走向消解。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讨论先秦诸子关于服饰问题的争论。在儒、道、墨三家特定的服饰背后,包含着一整套的观念系统。穿着本身,成为一种姿态,一种体现其学术宗旨的象征。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先秦诸子,深入探讨作为群体的人类与宇宙自然的关系,以及作为个体的人与社会群体的关系。先秦道家在诸子百家中独具特色,道家杰出代表老子和庄子,既重视从人的观点出发,以自然为本位来探求人以外的对象世界,致使其卓越的宇宙本体论一枝独秀;更  相似文献   

20.
《中国道教》2008,(6):40-40
庄子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1月8日在上海举行。该研讨会由华东师范大学先秦诸子研究中心、明道道教文化研究所等单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