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鬼与地狱在生死轮回的六趣———六道中,鬼与地狱,是六趣中不同的二趣。鬼与地狱,可说是古代极一般的信仰;在佛法传来以前,我国也早有了鬼与近似地狱的信仰。佛法传来,在重信仰的民间佛教中,鬼与地狱有了混合的倾向。特别是盛唐以后,佛教偏重实行,法义的理解衰落,传出了国人自己编写的经典,鬼与地狱被混合为一,成为民间的信仰。在我国古代的传说中,如魑,魅,魍,魉,魃,魈等,或是山精、木怪,或是灾旱、疫疠的厉鬼;有关天象的,称为神。人类是聚族而居的,最初想到的,死是回到(民族)祖神的所在(“帝所”),如文王的“在帝左右”。但知识渐增,自身的…  相似文献   

2.
日本地狱绘的出现与当时社会的地狱观有着密切的联系。尽管关于地狱的最原始阐释出自从中国传入的佛教,但随着中日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与发展,"地狱"走出了佛教的框架,在日本社会民间广为流布和发展,出现了与中国类似的民俗化倾向,作为其意识再现表现方式的地狱绘,从日本古代时期狰狞恐怖的形象逐渐变化为近世社会中广泛传播的蕴含福德的形象,已然丧失了最初恐吓信众的原始涵义。地狱绘的变化真实反映了日本当时社会对地狱的理解,在吸收了汉传佛教中的冥界思想的基础上,随着日本佛教的发展,逐渐杂糅进日本的民间信仰和日本人民对地狱的理解,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地狱绘。  相似文献   

3.
徐晓望 《法音》2000,(1):86-89
佛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是中国宗教文化史上日益引起兴趣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课题。福建自古以来浓郁的宗教气氛一直是区域文化突出的特点。不论岁月的变幻还是时代的兴替,民间信仰与佛教两大宗教文化,都以其炽热的温度,烘托着社会变迁的轨迹。因此,研究佛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福建区域是较为典型的。如果说佛教曾经是外来文化,那么,它在福建等中国南方的传播及其一度达到炽点的温度,都与南方长久的民间信仰传统有关。福建自古以来即是一个“信巫好鬼”的区域,这是培植民间信仰最好的土壤。对古代的闽越人而言,世界万物都是具有神…  相似文献   

4.
西藏阿里托林寺的建筑与壁画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吉扎西 《法音》2009,(2):45-52
一、郎达玛灭法后的历史回顾与反思自吐蕃朗达玛灭佛后,佛教在藏区沉寂了近二个世纪。这时期,苯教在传统的信仰基础上又吸收了佛教的诸多内容并得到很大的发展。从藏族历史的发展看,这一时期被史学家们看成是一个没有佛法的、黑暗的文化倒退时代。但从另一个方面看,却也是藏族历史文化再次走向复兴前的文化反思时代。什么样的宗教信仰才能更加适应雪域吐蕃民众的需要?什么样的上师大德才能给信众带来身心上的抚慰和引导?使吐蕃时期带有贵族特权色彩信仰的佛教,真正走向民间并与广大的民众发生关系,使得佛教真正的扎根于民间土壤之中,让信众真正得获佛法的智慧与喜悦。  相似文献   

5.
观音菩萨属于佛教中最富盛名的菩萨,因为有普度众生的慈悲心而被广大信众尊崇。从唐代开始,汉地民间信仰中出现观世音菩萨四臂观音、六臂观音这种化身,而观音菩萨的化相在藏传佛教中更加丰富多姿。藏传佛教中的菩萨造型相对于汉地更加复杂、繁多,这源自民族信仰的区别。藏传佛像中的所有形象都是一种象征,一种民族信仰的体现。在中国佛教的两大系统,即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信仰中,观音菩萨都是一个重要的佛教尊神。随着佛教信仰的民间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流传于中土的维摩诘王氏说及其眷属做了考察,认为这些说法撰造于南朝齐梁陈时代,它们的流行是佛法通俗教化的结果,与印度佛教传统中以传述圣贤事迹为主的大譬喻经或大因缘经有直接联系,标志着中土维摩诘信仰由士大夫阶层向民间普及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明代佛教方志是研究民间信仰佛教化的一个重要资料宝库。本文通过大量明代佛教方志的记载,探讨了明代寺院供奉民间俗神的种类、空间分布,分析了明代佛教寺院僧众从内心上接受民间俗神的真正原因。明代是民间信仰与中国佛教完全融合的一个重要时段,对清代、民国以至现当代民间信仰与佛教寺院的关系都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一些有佛教信仰倾向的自然科学工作者通过对佛教思想断章取义的诠释,大肆鼓吹"佛法是科学"的论调,个别主流媒体也推波助澜。这类说法的产生,是由于这些科学工作者以主观信仰之立场先行,过滤掉了佛经记载中与现代科学观念严重违背的说法,罔顾佛教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在佛学与科学间进行肤浅和牵强的比附,并经常利用"预设前提"等逻辑诡辩术证成其说。事实上,佛教中虽富含不失深刻的哲学思辨内容,但相对于现代科学而言,两种思维方式泾渭分明。"佛法是科学"之错误观念的传播,不仅误导和妨害科学精神的真正普及,对佛学本身也存在严重误解。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重构“西夏汉传佛教系统”,认为西夏佛教基础是辽代“圆教”信仰.此信仰基础来自于晚唐华严思想,可见西夏汉传佛教以“华严信仰”为主.西夏有两个佛教传统,即是“官方”佛教与“民间”佛教.前者最早传入西夏,思想基础为汉传佛教;藏传传统传入时代较晚,最初流传在民间.在西夏“判教”体系中,语言标准需要由“官方/民间”的标准加以补充.“官方/民间”佛教成为西夏佛教之“大传统”.  相似文献   

10.
在民间曾听到这样一则寓言,有一段时间,因为下地狱的人锐减了,阎罗王便紧急召集群鬼,商讨如何诱人下地狱。群鬼各抒己见。牛头提议说:“我告诉人类,‘丢弃良心吧!根本没有天堂!’”阎王考虑了一会儿,  相似文献   

11.
由李利安等人撰写的《四大菩萨与民间信仰》系山东大学路遥教授主编的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系列"(七卷)中的第四卷.全书近64万字,于2011年12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将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佛教四大菩萨与广大普通民众的信仰结合起来考察,既丰富了学界对精英文化型佛教以外的民众信仰型佛教的研究,也开阔了我们对传统民间信仰的认知思路. 中国佛教的主流是大乘佛教,大乘又称菩萨乘,以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为主旨.因此,菩萨成为中国佛教信众心里神圣又不失人情味的崇拜对象.在众多大菩萨中,最受追捧的是观音、地藏、文殊和普贤,他们分别代表大悲、大愿、大智和大行.特别是随着四大名山的形成,朝拜菩萨道场的信仰模式成为中国佛教信仰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特征之一.而民间信仰由于没有经典的捆缚、专职人员的限制和历史包袱的背负,而呈现出轻松活泼、简洁明快、功利通俗等特点,所以在历史的变迁中顽强地生存下来并与正统的儒释道三教产生千丝万缕的关系,特别是佛教,在思想、礼仪、造像等各个方面滋养了民间信仰.而被民间信仰吸收和改造的佛教因子又大部分与四大菩萨有关,由此所形成的信仰形态也成为受众最多、普及面最广、最能激发人们想象力的民间信仰现象.因此,将四大菩萨与民间信仰并列起来考察,有足够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表现出作者宏阔的学术视野和独具匠心的选题思路.  相似文献   

12.
观世音菩萨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中国民间的观音信仰,实超出了佛教的范围。民间信仰的观音菩萨,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善神、福神。她总是以宽厚的慈爱,满足人们的各种祈求。民众信赖这位菩萨,并把她艺术化。不仅在寺庙中有各种塑像和壁画,历代画家也精心绘制了数不清的观音像,同时在民俗文艺中,如戏曲、说唱和白话小说,也有大量歌颂观音的作品。观世音菩萨来自印度佛教。佛教经典中对这位菩萨的出身有多种说法;按照佛教经轨,观世音菩萨为救度众生可以变化示现为多种形象,如“六观音”、“七观音”、“十五尊观音”、“三十二应”、“三…  相似文献   

13.
佛法弘化三层圈佛日王雷泉先生以信仰、社会、文化三层圈论佛教,着眼于佛教自身的建设,强调信仰建设为使佛教的社会教化功能得以运转的轴心,可谓高论。本文所说三层圈,系就佛法摄化之范围而言,主要着眼于对佛法、佛教性质的认识,与王雷泉先生所言三层略有不同。本文...  相似文献   

14.
在佛教、民间信仰与民间宗教等三种观音信仰中,民间宗教之观音信仰的研究最为薄弱。为此.本文以民间宗教经卷文献为依据,辩证分析观音信仰与无生老母信仰之间的复杂因缘,对民间宗教中的观音信仰做出梳理与论证。佛教与民间信仰中的观音信仰,对于民间宗教之观音信仰的产生以及观音信仰与无生老母信仰的互动有着积极影响。元代以降,民问宗教信仰之最高神灵,经历过弥勒、弥陀与无生老母的演变。但其发展并非是单线条的,而是多元的、互动的,观音一无生老母信仰是其中的一条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5.
创办“佛教药圃”刍议陈全忠我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有不少佛教古刹名寺成为旅游胜地,每日都有一大批香客与游人到佛教道场礼佛揽胜,他们希冀从探幽揽胜中增广知识。笔者是信仰佛教的老中医,认为佛教道场应抓住目前良好的契机,创办药圃藉机弘扬佛法,有很大的功德。...  相似文献   

16.
传印 《中国宗教》2014,(11):54-56
佛教或佛法,实为心法。吾人信仰佛教,皈依佛教,理应明了此理;并且要以明了此理为前提和根本。——传印一佛教的根本是佛法,佛教大乘经云:"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若就凡夫来说,佛法太高,众生法太广,惟此心法每人本自现成。所谓心法,即汝我现前一念心性(精神活动),所以佛教或佛法,实为心法。吾人信仰佛教,皈依佛教,理应明了此理;并且要以明了此理为前提和根本。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吾人现前一念心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而能生万法。所谓法,即事物。万法虽多,可以"十法界"统括而无遗。所谓"法界",即是事物的界限或范畴。六祖大师所说心性本自清净等,即是真如。真故,  相似文献   

17.
信是修习佛法的根本,没有信心,任何工作都做不成。信有正信和邪信之分,正信就是了解事物,明白真理后的信仰;邪信就是不辨别是否真理,盲从别人说教就产生信仰。正信能滋养一切善根,获得善果,圆满菩提;邪信能腐蚀善根,导致苦果,沉沦六道。在世间流传了两千多年的佛教,时久弊生,这是自然的现象,现在要紧的是如何除弊更新还佛教以本来面目,进而振兴佛教。通过语言、文字和行动做好佛教与社会的沟通工作、宣传工作,把佛法融入生活实践中去,消除佛教和社会的隔膜。在此谈谈个人对发扬正信的佛教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道教对中国民众的影响至深且远,它对中国化过程中的佛教疑伪经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部分佛教疑伪经中融摄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形成了中国佛教疑伪经经典.此外,有的疑伪经还吸收了一些民间信仰的思想,演变成不同于印度佛教的新的信仰内容,这些融合有中国道教、民间信仰的疑伪经经典为佛教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对地狱与其执掌者的认知,经历了一个从"黄泉""幽都"与"土伯九约",到"泰山"与"泰山府君";从"地狱"与"地藏菩萨",到"地府"与"北酆大帝";再到"泰山""地狱""地府"与"泰山府君""地藏菩萨""北酆大帝"多元共构、共聚、共融、共在过程,生动地反映了悠久的中国传统信仰、外来的佛教的深远影响、本土的道教兼容建构和下层社会民间宗教融会贯通的中国人地狱观的演变进路。  相似文献   

20.
刘萨诃是十六国时期最重要的僧侣之一,他生前的佛教活动与十六国佛教发展的关键点相重合,在佛教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民间神与圣僧的双重身份使得刘萨诃对十六国民族融合造成深刻的影响。在他传教的北方各地,留下了塔像、庙宇、经典和仪式,由此保证了佛法在这些地方的稳定性传承。作为精神导师,他带领各族民众在共同的信仰生活中走上了民族融合之路,帮助当地民众发展生产,客观上提升了北方各民族道德伦理水平,推进了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