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本刊讯 应文化部的邀请,日本茶道里千家第一百次友好访华团(第9回里千家青年之船)一行350人来华访问,并于6月2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盛大茶会,中国佛学院等单位设立专门茶席参加茶道表演,受到了与会者的好评。  800年前日本留学僧荣西禅师把茶从中国带到了日本。其后,日本茶道始祖千利休(1522—1591)以禅宗思想为背景,将其作为日本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文化体系加以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日本茶道。几百年来,茶道在日本不断发展,对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及精神世界有着重要影响,甚至被称为是“日本的心”。同时,“和敬清寂”这一茶道…  相似文献   

2.
本刊讯七月八日上午,以茶道里千家家元千宗室先生为团长的日本里千家茶道文化交流使节团一行四十五人,在北京广济寺大殿佛前举行了隆重的供茶仪式。中日友好协会副会长孙平化、对外友协常务理事文迟、中国国际旅行社副总经理丁克俭、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巨赞、正果和日本驻华大使馆加藤公使和夫人等参加了供茶仪式。参加  相似文献   

3.
本慧 《法音》2005,(5):41-41
本刊讯4月18日,中国佛学院和日本茶道里千家北京事务所在北京法源寺联合举办了一年一度的丁香茶会,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法源寺方丈一诚法师以及日本外务大臣町村信孝的夫人町村淳子、驻华大使阿南惟茂夫人阿南史代、国家宗教事务局外事司郭伟司长、陈邦织女士应邀出席,同时与会的还有来自日本驻华大使馆、茶道里千家北京同好会、中国茶禅学会的有关人员以及中国佛学院副院长传印法师、姚长寿居士、教务长向学法师等。茶,相传在九世纪初由中国传到日本,后由日本临济宗创始人荣西(1141—1215)禅师“入宋求法”时将茶种带到日本…  相似文献   

4.
心眼之茶     
张琳 《佛教文化》1995,(2):38-39
1994年9月的一天,应日本茶道里千家驻京办事处邀请,笔者荣幸地陪同中国茶禅学会赵朴初会长出席了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茶室内举办的茶会。  相似文献   

5.
日本茶道     
5月23日,在中、韩、日三国佛教友好交流会议期间,日本茶道里千家应邀在北京广济寺举行献茶仪式,千宗室家  相似文献   

6.
中国茶禅学会自成立以来,在弘扬中国茶禅文化,促进国际友好文化交流中开展了许多工作。日本茶道里千家就是中国茶禅学会对外往来中的第一位和最重要的朋友,在长期的茶禅文化交流活动中建立了友好关系。  相似文献   

7.
《法音》1990,(12)
据新华社北京十月八日电日本天皇侄女千容子和丈夫千宗之今天上午向北京广济寺佛祖献了茶.这是第一位日本皇室亲属在华敬茶.上午,广济寺内钟声阵阵,木鱼声声,一片庄严肃穆的气氛.千宗之跪拜在佛祖像前,依照里千家茶道仪式虔诚地向佛祖献上了清香的茶.  相似文献   

8.
茶禅一味     
古来素有“茶禅一味”之说。茶禅一味,是人间难得的境界,多少人一生向往的境界。茶禅始于中国,发扬光大干日本。“茶禅一味”被视为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9.
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文化,已为学术界所公认。具体而言,有“明(床电)荣西始祖”说,以天台山为日本茶道的发祥地;有“圆尔辨圆、南浦昭明始祖说”,尊余杭径山(径山茶宴)为其起源地。此二说较为普遍。另外还有以中国明代朱权的《茶谱》为茶道的起源,以及陆羽《茶经》提供了日本茶道精神之原型的说法等。  相似文献   

10.
编余旁注《茶禅同一味》是日本茶道鼻祖千宗旦关于茶禅的重要著作,书为后人刊行干文政十一年(1828)。宗旦淡泊名利,亦淡泊茶事。尝言:“茶本从禅故,更无其他路。吾平生所言古人茶话,以为指月,当亲自领悟茶事方可。”宗旦传有茶歌曰:茶道无字,以口相传,以目相传,以心相传。伊藤古鉴,日本当代高僧,茶禅泰斗,有《茶和禅》等名著传世  相似文献   

11.
人们喜爱饮茶,这不仅是一种待客之道,也是一种艺术享受。因为煮茶的习惯、方法和使用的茶具的不同,在民间从泡茶到饮茶甚至形成了各样格式化的方法。特别是东邻日本,自从我国传去茶种、煮茶方法之后,发展成今日的茶道,被认为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并产生了各种流派。在日本后世茶道有“茶禅一味”的说法,原来考之历史,饮茶的风气首先是流  相似文献   

12.
张琳 《佛教文化》1994,(6):45-47
一、日本茶道简史 日本人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大陆传过去的。据日本有关文献记载,圣武天皇时的天平元年(公元1729)就曾举行过“行茶之仪”。 盛唐时,日本曾派遣了遣唐使和留学僧人来中国学习。这些遣唐使和留学僧人在回国时将中国的茶和饮茶的习惯带回了日本。在唐朝,中国已有了饮茶的习惯。  相似文献   

13.
《法音》1992,(4)
据日本《中外日报》报道,设立于日本临济宗相国寺派大本山相国寺山内的承天阁美术馆,一九九一年十一月一日至十二月二十七日间举办了临济、黄檗各宗派管长及茶道三千家家元(指日本茶道流派三大家即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的传人——编译者注)等高僧大德、文化人的书法作品展览、义卖会,参展作品达百余件。发起这次活动的是临济、黄檗宗各派联合组织——日中友好临黄协会(理事长为冈平笃道、事务局长为有马赖底)。所得收益将充作该协会援助复兴中国径山万寿寺资金。径山万寿寺与日本临济、黄檗宗因缘殊胜。临济宗东福寺开山圆尔辨圆曾于该寺从师无准师范,受印可。黄檗宗祖隐元禅师的嗣法师费隐通容也曾在万寿寺修禅多年。万寿寺因年久失修,现仅存钟楼和大香炉。日中友好临黄协会成立以来,每年派遗访华团参拜祖庭,与中国佛教界进行友好交流。一九  相似文献   

14.
台湾地区的许多茶人,在国外的茶艺跟前,往往表现出极度的自卑及低落。尤其是面对日本茶道或韩国茶礼时,我们的许多茶艺专家却找不到阐述中国茶艺的话题。的确,人家的茶道和茶礼都有着属于非常规范、统一的体系,而且也确能激发引以自豪之神游。反观我们的中国茶艺,只是显得那么松散且自由随意,似乎失去根源而没有着力点。我什1的茶人就往往因而否定了自己的现状。更有一些台湾地区或大陆的茶人,对“茶艺”一名早已自觉有名不正面不顺之感,提倡“正名运动”,要将茶艺改回“茶道”,从古服古礼中找到中国茶人的尊严。有些茶艺专家学…  相似文献   

15.
茶道,源于我国唐宋,盛行于日本。被日本人民誉为“茶道始祖”的千利休创立了“四规七则”的茶道美学,最初体现在寺院之中,于庄严、肃穆中呈现茶道仪式。张大千居士饮茶格调高雅,颇为讲究,已为中日两国人民茶文化史上一段佳话。本期《日本茶道与中日佛教文化交流》一文,对此有所介绍。  相似文献   

16.
佛教与茶     
“茶禅一味”,为茶人之共识。但对此法语的理解,不仅见仁见智,恐怕至今未必人人会详知其端底。 日本人村田珠光(1422-1502年)是茶道创始人千利休的弟子,在茶道方面很有造诣。一日将军(国家最高执政者)义政询问茶道要义,他说:“一味清静,法喜、禅悦,赵州知此,陆羽未曾至此。人入茶室,外却人我之相,内蓄柔和之德,至交接相之间,谨兮敬兮,清兮寂兮,卒以及天下泰平。” 他以简洁朴素的语言将日本茶道“和敬清寂”的神髓和盘托出,其化神奇为平淡的语言造诣令人叹服。然而他说“陆羽未曾至此”,也就是说陆羽还没有开悟,还没有达…  相似文献   

17.
则韵     
正泡茶时,许多人从来都只是凭感觉往器皿里放茶叶,方式简洁随意。早在唐朝,日本使者就将华夏民族的饮茶习惯带回岛国,秉承韵味十足的礼仪,整个过程时刻保持敬畏态度。《茶经》中记载,烹茶时量取茶末投放的量具称之为茶则。则者,量也,准也,度也。精准地量出适量的茶叶,遵循茶道烹煮后才能饮上一杯口味上乘、回味悠长的佳茗。口渴时,端坐静候千回百转后才呈  相似文献   

18.
苏志明 《中国宗教》2017,(10):80-81
茶文化和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平民布丁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是文人雅士的"琴棋书画诗酒茶",都体现着茶文化是人们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喝茶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品茗则是高尚的精神享受。茶文化是修身养性的文化,是清心和谐的象征。茶兴盛世,盛世品茗。茶文化因着与儒释道文化的关联,形成了不同内涵的茶道哲学和茶道美学;同样,茶文化也可以与基督教文化相关联,形成具有中国文化因素与基督教文化内涵的茶道文化。  相似文献   

19.
湖南省是"万里茶道"的始发地和主要货源地之一,茶道遗产极其丰富,具备真实性和完整性的突出价值,而且与湖南的山水环境结合,形成了"从马背到船舱"的湖南段茶道运输特色。但由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为人所知,沿途历史遗存被自然或人为严重损毁,其沿线的码头、古道、茶亭等文化遗产正在快速消逝当中,它所蕴含的丰富历史、经济、文化印记也消逝殆尽。文章用摄影、油画等美术创作形式来挖掘、整理和记录万里茶道益阳地区建筑风景之"美",展现茶路遗留在历史长河中的时光印记,揭示它所蕴含的丰富历史、经济、文化、旅游价值。  相似文献   

20.
茶礼仪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各种思想、观念及行为表现的总称。茶礼仪文化属中介文化,它的内容包括茶的历史发展、茶区人文环境、茶业科技、千姿百态的茶类品种和茶器皿、饮茶习俗和茶道茶艺、茶书茶画茶诗词等文化艺术形式,以及茶道精神、茶德和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等诸多方面。茶器皿的选配与组合,是一门学问,最基本的是除了茶器皿本身的功能性和文化性外,还应做到最大限度地发挥茶的品质特性,使茶的物质和精神两种特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茶类的品种和花色、茶器皿的质地和式样、饮茶的地域与风情以及不同的人群,对饮茶器具都有不同的要求。茶器皿设计是茶礼仪文化的重要体现,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