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姆巴赫是在对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现象学方法的批判基础上找到自身的道路,即“结构现象学”。“结构存在论”不再囿于仅仅讨论人的缘在,而是放眼一切生存形式,关注人、自然和世界的共创性;对“生成”和“过程”的重视,取代了旧哲学传统中对实体和体系的静态关注。他致力于“将发生现象学、历史思维和存在思维转变为一种包罗万象的结构发生”(B.Waldenfelds),并将兴趣延伸到艺术、人类学、宗教学和多元文化讨论等领域。由此衍生的基本哲学,境象哲学,密释学,结构人类学以及对话等概念成为其思想体系的主干。  相似文献   

2.
罗姆巴赫的结构现象学思想与东方哲学有着绝妙的契合。在其核心著作《结构存在论》一开篇,罗姆巴赫就明确地通过对老子哲学的阐释来说明他的“结构”概念。无论在艺术,伦理学和宗教信仰还是在科学活动中,结构的构造状态都被视为普全的基本形式;而这种向分支领域扩展的基础在于对现象学视域内存在论的结构分析。同时,他也强调结构只能在活的历史关联中被描述,不存在最终有效的静态结构范畴。  相似文献   

3.
超越现象学——列维纳斯与他人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当代法国著名哲学家列维纳斯 (1 90 6— 1 995 )从现象学出发最终又超越了现象学。通过融通思考希腊和犹太两大文明 ,通过批判反思现象学的他人学说 ,他形成了自己关于他人问题的独特看法 ,一种形而上学的伦理学观点 :超越关于他人的各种相对他性主张 ,力主他人的绝对他性地位。这既不同于胡塞尔的现象学认识论姿态 ,又与海德格尔、萨特和梅洛 庞蒂等人的现象学存在论立场有别。本文从列维纳斯有关意向性、时间性和主体性等问题的新思路出发 ,探讨他是如何超越现象学立场的。一、别一种意向性在现象学运动中 ,意向性问题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4.
在胡塞尔关于时间性的研究里,客观时间及其结构的问题在现象学还原的意义上被置于内时间意识分析的领域中。然而这些研究尚未能充分解释客观时间本身为何具有一维的、线性的形态。日本现象学家村田宪郎试图从内时间意识的角度解释客观时间的线性结构,但他的研究反映了内时间分析进路的不足。从纯粹内在主观性层次到真正的客观性层次的过渡不是连贯的,两者的时间序列形态完全不同。客观时间具有超越的特征,对其形态的现象学构造只能在交互主体性层面上进行。  相似文献   

5.
《学海》2018,(1):134-146
胡塞尔曾将其中后期提出并深入思考的意识发生问题和意识发生现象学的观念视作对早期的意识的静态结构现象学的克服。在他的发生问题思考中可以至少发现四种意义上的"发生"概念。在这个概念基础上展开的发生现象学就是一种关于意识发生的普全认识论,一种对意识发生的现象学研究。它不仅要研究作为意识现象的世界的生成和发生,也要研究作为点和线的自我的生成和发生。尽管在胡塞尔本人看来,他的关于发生问题的思考尚未成熟到可以作为系统论述发表的地步,但是由胡塞尔开启的这个发生现象学研究的路向,的确为后人在此方向上的进一步探索和发展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一如果我们承认真、善、美都是人类主体性自由的对象化形式的话,那么一般哲学意义上的自由就具有如下现象学的结构:(1)自我意识是人类思维和语言体系中最普遍、最深刻的意向性事实(die intentionale Tatsache),正是这一点使康德在现象意义上提出了“人为自然界立法”的先验原则,并诱使胡塞尔一步步背叛了他自己对于现象学的纯“描述”性的规定,而回溯到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但无论如何,人通过语言将自己的概念和表象自由地与自然界区别开来,并将客观世界作为“意义”与自己的主体性不可分割地、均匀地“混合”起来,这的确是一个现象学意  相似文献   

7.
萧净宇 《世界哲学》2017,(4):117-122
20世纪初,世界语言哲学发生着由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向。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哲学,诠释学正是在这一背景中形成的。施佩特作为这一语言哲学现象在俄国的代表,不仅继承了胡塞尔现象学,而且把该现象学与诠释学结合起来,发展出一种独特的诠释学-现象学。该学说根植于胡塞尔现象学,深受狄尔泰诠释学影响,亦有着洪堡语言哲学、斯拉夫派和莫斯科形而上学学派的思想印迹。施佩特对俄国语言哲学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对胡塞尔现象学的发展和对一系列哲学问题的思考在许多方面甚至超越了20世纪中叶德国哲学家们的研究,开创了俄国语言哲学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的基本问题》一书的解读和分析,阐述了海德格尔知觉现象学的意义和特征。在这本书中,海德格尔借助对康德存在论题(“存在不是一个实在的谓词”)的现象学阐释,表明了对知觉行为进行现象学探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从两个层面具体阐述了他自己的知觉现象学:一方面,是对知觉行为的现象学描述,指出了知觉行为的意向性特征;另一方面,是阐明了知觉行为的存在论基础,进而突显了知觉现象在此在存在论建制中的地位和功能。  相似文献   

9.
萨特尔的社会关系的现象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性的人时时处处都具有发明创造性;社会性的人又时时处处都为其成就所制约。 H. 勒裴伏尔如果说,萨特尔的《存在和虚无》一书试图提供一种自在与自为、意识与物质实体的模式的现象学的话,那么,他的《辩证理性批判》则是试图提出一种个人实践和集团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集团的形成过程的现象学。在他对社会关系的辩证法所作的分析中,他依然或多或少地信奉着现象学的方法——试图描绘、解释和揭示表现在现象中的本质结构、试图按照事物  相似文献   

10.
张俊国 《世界哲学》2022,(6):93-101
帕托契卡错误地把胡塞尔现象学理解为主观观念论,并据此批评超越论现象学具有明显的主体主义特征,主张对现象学进行去主体化。但是,作为超越论观念论,现象学内在地要求全面理解超越论主体性,坚持超越论主体性的双重规定性。一方面,超越论主体性是超越论构造的基础,是世界意义的构造源头,因而具有绝对性。另一方面超越论主体性的相对性要求主体性与交互主体性、世界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然而,帕托契卡片面地理解超越论主体性及其与交互主体性、世界的关系,导致他对超越论现象学的错误理解。因此,他对胡塞尔的批评是站不住脚的,超越论现象学的无主体性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