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得道成仙是全真道修炼的终极目标。得道是最高追求,而成仙则是得道后的最高精神境界的体现,是心性修炼的成果,也是一种至高的、极其健康的精神境界和状态。本文试图将全真道修炼的精神境界与现代后人本主义心理学进行相互诠释,以此促进人们对全真道心性修炼的精神境界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全真道的心性道德修养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真道吸取儒佛之精华,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心性道德修养理论和方法。本文探讨了全真道心性修炼的道德蕴涵;修炼心性道德的重要作用;心性道德修养的方法及心性道德修养力图达到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3.
##正##一全真道继承唐末五代的内丹学,进一步统摄儒、道、佛的思想,倡导性命双修,先性后命,建立起以性为主的内丹道心性修炼体系。全真道追求与道合一而成仙。在全真道看来,道是永恒的,而人生则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4.
<正>全真道重视肉体生命的道德意蕴,将道德实践与全真修炼结合起来,力图在修炼中践行道德,在道德实践中进行修炼。全真修炼必须在人有限的肉体生命历程中,通过对人自然形体的塑造,提升人的精神层次与精神境界来实现。如全真道祖王重阳在《重阳全真集·诸散人求问》中说:"修行须借色身修,莫滞凡驱做本求。假合四般终是  相似文献   

5.
宋明理学的形成,乃是宋明大儒融汇三教的产物。理学与道教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吸收的复杂关系。历史上,全真道的内丹修炼学说继承了道教钟吕内丹学传统,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则吸收了全真道的“真功真行”说。本文拟就全真道的功行说对王阳明的知行说的...  相似文献   

6.
早期全真道创立者"不倦写诗词"的根本动因是诗词的象征、隐喻、意象等与内丹修炼的宗教体验之间可以互相阐释说明,诗词创作在教化弟子、劝讽世俗方面也具有便于记诵、流传等各种方便。全真道诗词内容不能从"纯文学"立场划分,应结合全真道修行观念,从真功、真行两个层面切入。全真道描述劝讽世人、行善救济等外修"真行"类诗歌具有"俗文学"特质。王重阳对《乐章集》的接受是顺理成章的,对柳永的情色作品既不是刻意回避,也不是全盘认可,而是把这种描写内化在丹道修炼的宗教体验上,创造出大量异于《周易参同契》、《悟真篇》的富有象征意味和情感体验的丹道诗词。金元南宋时期,丹道诗歌突破固有格式,走向世俗,发生重要转变。  相似文献   

7.
全真道内丹修炼得以进行,需要满足法、财、侣、地四个方面的条件,其中"地"即是指修道场所,而全真道的人居理念主要体现在其对修道场所的选择上。其在选择修道场所时所体现出来的崇阳、择静、取便和尚简的理念,对于当代社会合理而科学的择居具有重要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8.
道教书名。一卷。作者不详;一说为王重阳撰,一说为弟子据其语录编纂而成。王重阳为全真道创始人。该书概述其创教的基本思想,共论十五题,分为三类;第一类论述全真道士日常修习之准则,包括住庵、云游、学书、合药、盖造、合道伴和打坐等;第二类论述全真道内丹修炼理论,包括降心、炼性、匹配五气和混性命等;第三类论述全真道修真成纳的理论,包括圣道、超三  相似文献   

9.
邱处机的一生,是一个从挫折到成功的过程。他早年修炼心性,曾因求道心切而不达。以后掌握了心真心空之旨,方取得悟道的境界。他在磻溪和龙门洞的读书经历,培养了他的深厚的学养。同时也结交了不少友人和信徒,因之能够在后来打开了全真道开拓发展的局面。特别是他抓住了金朝皇帝对全真道礼遇的机会,极力与金朝统治者周旋,得到了朝廷的支持,最终使全真道有了一个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全真道的发源地在陕西,但她的兴盛和发展却是在山东。王重阳悟道后,从陕西刘蒋村来到山东半岛,收马丹阳、谭长真、刘长生、丘长春、王玉阳、郝大通、孙不二为徒。王重阳带全真七子在山东半岛传道、修炼,先后建立三教七宝会、三教金莲会、三教三光会、三教玉华会、三教平等会等群众性修炼团体,这在道教内丹修炼史上是一次创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的足迹遍  相似文献   

11.
南五祖     
道教全真道尊奉的南宗五位祖师,即张紫阳、石泰、薛式、陈楠、白玉蟾。相传张紫阳于宋熙宁二年(1069)在成都遇异人授以“金液还丹诀”,修炼成道,以“金丹之道”授石泰,泰授薛式,式授陈楠,楠授白玉蟾。白玉蟾在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授彭耜、留长元、赵汝渠、叶古熙等,自此,逐渐形成道派。元初,此派由于与北方的全真道的观点比较  相似文献   

12.
孟亚明 《学海》2004,(3):167-171
本文探讨了南宋金初传统道教发展面临困境之际 ,道教新教派全真道的开创者王立足三教圆融 ,对道教神仙思想进行了根本改造 ,亦在变革道教之修炼方法与传播方式上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 ,在王的努力下 ,全真派道从草创而走向兴盛 ,为处于社会动荡时期的民众提供了有效的心灵庇护之所 ,出色发挥了宗教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能。本文同时通过对全真教著名的定制之作《重阳立教十五论》一文的思想评述 ,对全真道的成仙思想和修行理论做出具体剖析。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考证了明末道士马真一的生平行迹,认为马真一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是一位佯装疯颠却修炼深厚、预言奇中的道士。他曾经在华山等地修炼,灵异传说颇多。他又多次往返于辽东军事前线,与明末重臣袁崇焕、张可大、梁廷栋等交往密切。而作为全真道龙门派第六代道士,马真一的传承系统主要来自王刁山,其嫡系传人王清正曾住持北京白云观,对清初白云观的修复贡献颇大。  相似文献   

14.
清初随着战乱平息,移民涌入,重庆城中全真道依托宫观有所恢复和发展。晚清开埠后,重庆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在庙产兴学、乡村建设及废除迷信等社会运动影响下,受民国政府支持,全真道道士采取了制定章程规则、联合部分正一道徒及政商工医各界信众成立协会的形式,试图进行现代转型。然而这一转型并未真正完成,重庆市道教会并未将广大信众联合起来共同行动,并难免受袍哥帮会文化影响。尽管如此,以重庆市道教会会长张圆江为代表,少数教内精英的革新意识及行动,仍促使全真道由侧重个体修炼、靠香火及仪式服务生存的传统组织,逐渐向吸收社会各阶层参与、具备自养能力并能维护自身权利,兼重社会服务、参与抗战,适应城市生活并增强国家认同的现代宗教社团转型。  相似文献   

15.
2005年8月18-22日,我所李刚、唐大潮、钦伟刚、丁培仁、张钦、郭武等六位教授及博士生赵芃、张明学赴山东文登参加了由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烟台师范学院胶东文化研究中心、山东省文登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全真道与齐鲁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分别在会上宣读了论文。六位教授的论文题目为:《全真道的生命哲学》(李刚)、《试析闵一得“真一”、“真元”论及其三教观》(唐大潮)、《俞琰<参同契>注解所见全真教文献》(钦伟刚)、《全真道散论》(丁培仁)、《论王常月的修炼思想》(张钦)、《全真七子“入门”次序略考》(郭武)。赵芃、张…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神话和道教的神仙信仰中有不少是女性:西王母、斗姥、天妃、龙女,还有许多元君也是人们信仰的女神。女子能出家修炼仙道,也能成为万人崇拜的对象。宋代有一首《紫泽观》的诗歌说:“修持尽是女黄冠,自小辞家学住山。”金元时期的王重阳创立了全真道派,并收了孙不二为徒弟,她可能是全真道第一个名传后世的道姑。从孙不二之后,出现了一代又一代的道姑,她们在全真道派的崛起乃至整个道教的发展中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今,各地坤道院里的道姑们在晨钟暮鼓声中,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以清静平和的心态实践着她们的信仰。上海是座现代化的大…  相似文献   

17.
宋元明清时期,随着全真道在江南的传播与发展,江西渐成为全真道活跃的地区。受地域宗教人文因素的深刻影响,江西全真道呈现出显著的特色:传播与发展比其他大多地域艰难而成就不小;与正一道派全面而深入地交流、融合;内丹理论建设成绩突出,为全真道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江西全真道在全真道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全真道兴起于金元时期,十分重视能使人修养心性、清心寡欲的戒律。创教始祖王嚞(道号“重阳子”)认为修炼的前提便是断除杂念、戒奢以俭,“第一先除无名烦恼,第二休贪恋酒色财气”。[(金)王嚞撰:《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道藏》第25册]随着教团规模的不断发展,十方丛林的兴起。  相似文献   

19.
蔡高真 《中国宗教》1995,(收录汇总):58-60
全真道兴起于金元时期,十分重视能使人修养心性、清心寡欲的戒律。创教始祖王嚞(道号“重阳子”)认为修炼的前提便是断除杂念、戒奢以俭,“第一先除无名烦恼,第二休贪恋酒色财气”。[(金)王嚞撰:《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道藏》第25册]随着教团规模的不断发展,十方丛林的兴起。  相似文献   

20.
早期全真道在山东的活动,根据以往的研究,似乎只集中于胶东半岛,沂蒙山区未见记述。然而新见考古资料《仙公山建栖真观记》揭示了早期全真道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它表明,沂蒙山区也是早期全真道的重要活动区域。沂源县安平村栖真观是早期全真道在山东地区最重要的活动中心之一,其辐射面相当大,影响西至济南,并且在当时全真道当中十分活跃,具有重要地位。这一新发现将改写山东地区早期全真道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