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龙门心法》秉承三教合一思想的发展理路。本文首先梳理和提炼《龙门心法》全篇重要的佛学思想,再通过引用佛教经典或者通过佛学义理的阐释,对之进行溯源性探微和比较性论证;对与佛学思想相关,而又晦涩难解或易至歧义之处,给出佛学意义上的诠释。  相似文献   

2.
宗教研究关于宗教的社会功能与构建和谐社会匡永琼(2.3)佛教哲学与德里达解构主义郭延成(2.8)佛学研究《金刚经》研究述评杜正乾(1.10)佛教哲学中的“是”林晓辉(1.15)中国佛教戒律及其伦理意义袁升祺(2.12)赵朴初是中国佛教现代化历程的开拓者李霞(2.16)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佛名考辨曹彦玲(2.22)庐山慧远的佛教发展策略梁民政(3.3)皈依佛教的精神超越之旅——宗炳的佛学活动及其对晋宋之际佛学思想的诠释杨遇青(3.9)如来藏本有与空性之关系略述聂伟荣(4.3)试论佛教戒律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竹音(4.9)宗宝本《六祖坛经》“止恶行善”论析…  相似文献   

3.
方立天先生的佛学研究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佛教哲学的现代阐释、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佛教哲学中国化的研究。其中,用当代人能够理解的方式对佛教哲学的解读发挥了佛教文化启蒙的历史作用;对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为“佛教是文化”的论断提供了学理支撑;而佛教哲学中国化的研究,作为佛教中国化研究的核心论述之一,迄今对学术界思考宗教中国化问题仍富有启发意义。方立天先生的佛学研究是当代东亚佛学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论的探索构成东亚大乘佛教研究现代化转型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对佛教思想在现代社会应用价值的关注体现出一位佛教学者的学术洞见。  相似文献   

4.
洪燕妮 《法音》2020,(1):15-19
紫柏真可法师对《四书》“中”“诚”“求放心”等思想精神,朱熹“心统性情”说均进行佛教化诠释,以儒家理念充实、丰富佛教义学;同时,真可站在佛教立场上,对孟子“性善论”、王阳明“知行合一”说等儒学思想进行批判性诠释,以佛教义理统摄儒家理念,突显佛教义学的内涵及意义。分析真可著述中对儒家义理的诠释与论析,既可从一个侧面揭示真可佛学的理念和精神,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明末佛教普遍以儒学经典诠释佛典、佛理的趋向,突显明末儒佛的交融关系。  相似文献   

5.
投稿须知     
《法音》2011,(10)
《法音》杂志为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是集佛教教务、佛学研究、佛教文化艺术和佛教知识、信息于一体的综合性佛教刊物,观点权威,信息量大,是中国人文和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主要栏目有:法音论坛、专题访谈、佛典导  相似文献   

6.
千百年以来广为流传的佛教经典,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大宝藏,也是整个人类文明的一大遗产。然而,由于佛典卷帙浩瀚而义理幽深,这又给初学者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由复旦大学中年学者陈士强历时八年撰成的《佛典精解》,便是一部用来指导佛典阅读的实用性的佛学工具书。全书分为八大部,共汇解中国佛教文史类典籍226部2453卷,按部(大部)、门(相当于“章”)、品(相当于“节)、类(子类)、附(附见)五级分类编制。各大部收录的情况是:一、经录部,收录历代佛经目录和《大藏经》解题著作;二、教史部,收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佛学的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佛学的精神是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是外来佛教与儒道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碰撞、冲突、交流、融合的产物,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文化在中国佛学精神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佛学的圆融精神、伦理精神、人文精神是中国佛学精神的主要方面。圆融精神是佛教调和其内部思想学说及其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关系的产物,对不同思想学说的调和、包容和融合态度以及圆融性的理论是其基本内涵;伦理精神融合吸收了与中国传统宗法社会相适应的儒家世俗伦理,具有宗教伦理与世俗伦理相结合的特征;人文精神融合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现实社会人生的精神特质,从而使出世的宗教融入了更多的关注现实人心、人生、人间的思想内容。中国佛学的精神对于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当代社会的道德伦理建设、佛教适应社会主义社会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等均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大宝积经·护国菩萨会》是隋代译师阇那崛多翻译的一部佛典,后来收录于唐代菩提留志汇译的《大宝积经》中,成为这部大型宝积系列中的两卷经文。本文基于汉梵文本的对勘研究,指出这部大乘佛典其实是《圣护国问大乘经》及《福焰善士往昔本行宝王经》两部佛经的合编。通过对本经中相关文献的分析研究,认为《护国菩萨会》是初期大乘佛教思想信仰较早期阶段创制、结集的经典,反映了初期大乘佛教努力将善巧方便思想从种种佛德中凸显出来,逐渐使这一新兴大乘思想与传统的六度思想相融合,尤其是与般若思想并列并举、平等并重的重要倾向。  相似文献   

9.
一、中国的法华经疏 在中国,佛典的汉译始自2世纪中叶,这使中国人通过汉语来学习佛教成为可能。佛典大致分为经、律、论三个部分。随着佛教研究的推进,对经、律、论进行诠释的著述开始问世。在中国,有注释儒教经典和诸子的传统,这一传统也促进了对佛典注释书的撰述。在佛典中,佛经为学习释尊思想的最好的载体,所以人们也最热衷于注释佛经。另外,在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下,中国佛教徒在展开自己思想时,不一定独立著书,而往往以为经作注的这一形式,来表明自己的思想。 这样,中国有大量的经典注释书,而且对一个经典的注释存在多种…  相似文献   

10.
张莉 《法音》2004,(7):49-49
人民日报讯(记者张莉)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堪称佛教百科全书的清乾隆版《大藏经》即将由文物出版社、北京经律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单位重印出版。《大藏经》收佛典1675部,共7240册,若一册一册地摞起来可达40层大厦之高,堪称佛教百科全书。作为宫廷版佛典,乾隆版《大藏经》又称《龙藏》或《清藏》,其雕版工作始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到乾隆三年(1738年)刻完。刻板完成次年即印制了100部,但历经200多年的历史沧桑之后,完整保存下来的已为数不多。《龙藏》集佛教传入中国1700多年的译著之大成,包括历代流传下来的佛教经典著作和佛学研究著述,是…  相似文献   

11.
<正>佛学研究需要注重现实与社会,要跨学科、多角度,学术性和理论研究要与服务社会相结合。当前,学界过于沉浸在历史和佛典里,忽视了现实与社会,没有更多地为社会服务。佛教需要现代化,佛学更要拓宽视野,要跨学科、多角度从事研究,可以从宗教学、哲学、历史学、文化学、文学艺术、社会学、政治学,乃至国际关系的角度展开。从服务社会的角度来说,也不  相似文献   

12.
千百年以来广为流传的佛教经典,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大宝藏,也是整个人类文明的一大遗产。然而,由于佛典部卷浩瀚,文辞幽奥,名相繁多,义理艰涩,这又给阅读和使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面对众多的经籍,初学者不知道它们各自说了些什么,相互之间有什么关联和异别,究竟应当从哪一部经典入手,才能迅速地查寻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而一旦书卷在手,开始浏览时,又往往感到费时良多而要领难得,这就需要一种分类细致而解说周详的著作来指导佛典的阅读。由复旦大学陈士强先生历时八年写成的《佛典精解》,便是为适应这种需要而撰作的实用的佛学工具书。全书分为八大部,共汇解中国佛教文史类典籍226部2453卷,按部、门、品、类、附五级分类编制。一、经录部,收录历代佛经目录和《大藏经》解题著作;二、教史部,收录编年体佛  相似文献   

13.
瞿秋白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之前,佛教精神便已渗透到他的人生哲学、日常生活和文艺创作之中。他相当谙熟地在自己的作品中运用佛教用语和佛典警句,并化为具有美学意义的象征图景,与清秀灵异的山水景物融合在一起描写,使作品达到了既含蓄隽永,又神韵超然,可以说佛门的思想意识对于瞿秋白早期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内容还是风格,影响都是极深沉的。研究瞿秋白青年时代的哲学思想,便可发现他的思想成因,特别是他那初露锋芒的两部文学作品《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都与佛学的  相似文献   

14.
沈卫荣 《法音》2010,(3):16-19
<正>一对世界佛学研究现状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当代佛学研究领域内最有人气、最有成就的一个分支是"印藏佛学研究"。佛教虽然起源于印度,可是印度佛教早在十三世纪初就已消亡,用梵文记录的大乘佛典保存  相似文献   

15.
中国佛教有着悠久的历史,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历史上,玄奘法师不仅是一位很有名望的高僧,而且是一位在佛学研究上作出了卓越贡献的佛学家,他译著的大量佛典,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像玄奘这样的高僧大德在中国佛教史上是指不胜屈的。这就告诉我们:佛教界不研究佛学就只徒有虚名,失其本分。人所共知,佛经卷帙浩瀚,内容丰富,一部《大藏经》实际上就是一部综合性的佛教大丛书。这些宝贵遗产,经过历史的变迁,  相似文献   

16.
《法音》2015,(1)
<正>《法音》杂志为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是集佛教教务、佛学研究、佛教文化艺术和佛教知识、信息于一体的综合性佛教刊物,观点权威,信息量大,是中国人文和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自1981年创刊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佛教界及社会各界的好评,被视为了解中国佛教发展状况、佛教文化和佛教学术研究动态的良师益友。本刊主要栏目有:法音论坛、专题访谈、佛典  相似文献   

17.
《法音》杂志为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是集佛教教务、佛学研究、佛教文化艺术和佛教知识、信息于一体的综合性佛教刊物,观点权威,信息量大,是中国人文和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自1981年创刊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佛教界及社会各界的好评,被视为了解中国佛教发展状况、佛教学术研究动态的良师益友。主要栏目有:法音论坛、专题访谈、佛典导读、修证  相似文献   

18.
投稿须知     
《法音》2015,(2)
<正>《法音》杂志为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是集佛教教务、佛学研究、佛教文化艺术和佛教知识、信息于一体的综合性佛教刊物,观点权威,信息量大,是中国人文和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主要栏目有:法音论坛、专题访谈、佛典导读、修证指要、佛门人物、和谐寺院、佛教文史、胜迹巡礼、佛教艺术、政策法规、藏传佛教、南传  相似文献   

19.
《五台山研究》2006,(4):47-47
会议论坛在中日五台山文化研讨会上的欢迎辞赵效荣(3.3)在中日五台山文化研讨会上的致辞崔正森(3.4)在中日五台山文化研讨会上的讲话小岛岱山(3.5)略论五台山文化及其核心崔正森(3.7)佛学研究与时俱进与契理契机韩焕忠(1.14)佛教的同一律林晓辉(1.17)《成实论》中灭三心的理论常蕾(1.20)《大乘起信论义记》中的“二门”任蜜林(2.3)窥基的四重二谛理论冯国栋(2.9)浅论《女论语》中的佛教色彩崔丽(2.12)僧肇“空”论及其现代价值王庆原(3.12)社会和谐从心开始──简论宗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张曾祥(3.15)往生与临终关怀——佛教净土宗…  相似文献   

20.
缘起论、佛性论、修道论不仅是隋唐佛教各个宗派相互争辩、据以立宗的核心问题,也是整个佛学体系中最基本的理论命题,更是佛教及其信仰形成的根本和保障。因此,它们一直是教内外佛学家十分关注的热点,成为几乎所有佛学理论研究中都要牵扯到的话题。特别是在隋唐佛学研究中,如果要弄清当时宗派之间以及各个宗派内部思想争论、演变、发展的脉络,对其宗派思想特点及其社会价值进行恰当的评析,不抓住这些核心问题,就不可能有一个整体的深入的认识。夏金华博士的《缘起 佛性 成佛——隋唐佛学三大核心理论的争议之研究》一书,立本建言,为我们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