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苟波 《宗教学研究》2005,1(4):23-28
神仙形象源自于早期神话和信仰中的"神"的形象.因此,早期的道教神仙被描绘为生活在远方异域,与凡人完全不同的特殊群体.随着道教神仙观念的发展,道教的神仙形象也在逐渐"人性化":神仙逐渐摆脱了过去的神秘色彩和"非人"特征,较多地吸收了"人"的形象特征.宋元以后,这一趋势变得更为显著.神仙形象中"神"的特征进一步减弱,而"人"的因素、特别是普通人的特征日益明显.我们通过对不同时期中国古代小说中神仙形象的比较,可以清晰地发现这一变化.在这篇论文中,我们也试图探讨道教的世俗化趋势对神仙形象的影响以及不同的神仙观念在中国古代小说的神仙形象中留下的痕迹.  相似文献   

2.
用新材料表现画面形象是当代绘画的热点之一,这方面的探索者不乏其人,但王刚从刻画形象的精神出发大胆借鉴中国古代石刻、陶器上的造型意味,以最平实的媒介塑造社会最底层的人群,使新材料与形象浑然一体,创造出一种极具冲击力的视觉效果,对丰富当代绘画语言做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新冠肺炎疫情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冲击,它所引发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现代社会危机,而是当代新资本形态背景下的整合性危机。为此,我们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以当代社会现象为参照,更新我们对资本逻辑的理解;并以新冠肺炎疫情为契机,揭示资本逻辑内在矛盾的当代表现形态,进而达致对这场危机本质的深度开显。概言之,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所引发的当代社会的系统性风险,表现为以工业生产为基础的现代性社会中人们"对生命的理解"与"对生命的其他可能性的理解"之间的张力;其中,"病毒同有机体之间"与"资本所驱动的现代生产活动同社会机体之间"具有同构性关系特征,这使得此种张力内嵌于现代性本身而难以消除。另一方面,一个社会机体承受这种系统性风险的能力取决于其自我限制现代性逻辑从而包容和缓冲此种张力的可能性,这在当代表现为社会总体相对于"社会加速"所保留的"加速冗余"。当代全球资本主义新形态将这种"加速冗余"普遍地大幅压缩,这是建立一种新型社会治理体系必须面对的严峻问题。  相似文献   

4.
文章针对广西"潇贺古道"区域民居形态的多样性现象,运用设计事理学的视角,通过对塑造该地不同民居类型的内外因素进行比较性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外部环境中的地理气候因素是塑造广西百越干栏楼居民居形式的主要动力,而社会文化因素则是塑造广西汉族天井地居民居形式的主要动力,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取决于两种建筑类型生存环境的"选择限度"。  相似文献   

5.
作为古希腊昔尼克派的创立者,第欧根尼在世说传统中常以"无耻"形象示人,这不仅引起反对者对其道德哲学的攻击唾弃,而且还令他的追随者都哑口难仿。然而这一形象并非是一种道德退化的表现,而恰恰代表着医治道德退化现象的一种"高调"的伦理努力。透过第欧根尼公开的夸张、戏仿言行以及坚持不懈的德性训练,可以说其蓄意、一贯的"无耻"生活方式正是他用以推销其伦理主张、毁损习俗和扫清社会烟雾的带有理智慎思的哲学工具,传递的则是其始终关切的简易、自制、自足、自由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环境的恶化变得越来越令人担忧,如何在保持环境良性循环的情况下进行可持续性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对于环境保护这一课题来说,景观摄影是一种有效的表达方式,通过镜头可以非常直接地唤醒人内心深处的环保意识,而当代大学生则是未来社会的骨干力量,通过景观摄影对他们进行环保教育,也是当下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中国,"文化自觉"的内涵必须把握三个基本的维度:对文化传统的自觉,这是认识和观照自我的过程;对全球化的文化影响力的自觉,这是经由认识他者而反观自我的过程;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之特殊矛盾的自觉,这是对中国文化发展理想的实践审视。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解读建筑与叙事的内在关系为出发点,通过对红色旅游中的文化载体——红色建筑遗产的叙事性研究,分析其文化内涵、城市地域文脉的营造特性,基于对建筑叙事的认识,探寻当代红色旅游形象的塑造与传播策略。同时,文章结合"延安1938"主题街区设计案例,探讨红色旅游的内涵式建构、外在形象设计和叙事信息的整合与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汉族宗教发生学研究:颛顼改革与汉族创世说空白的因果联系"的续篇,基于前篇研究颛顼"绝地天通"的宗教改革与汉族原始神话创世说空白的因果联系,继而研究这一因果联系对后世产生的一系列重大影响:颛顼的宗教改革不仅决定了最初汉族社会只许帝王祭天、臣民只能祭祖的现象,为汉族先民社会开辟了天道主义与王道主义传统;成为确定王道主义、王权主义、王法主义的根据;为后来外来佛教与本土道教留下了发展空间;为无神论提供了发展空间,甚至成为后来汉族人接受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重要原因之一;使得汉族社会的政教关系不是从政教合一走向政教分离,而是从政教合一走向政主教从;造成了汉族宗教信仰宽容、多元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赵卫东 《现代哲学》2007,(4):94-100
在中西文化问题上,由于当代新儒家采取了理性主义态度,从而使其不仅不是文化保守主义的,而且也没有陷入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纠结。当代新儒家在"如何在中国实现代化,而又要避免西方现代化弊端"的问题意识中,既表现出强烈的现代性,又具有显明的后现代品格。由于当代新儒家对中西文化的不平等定位,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现代化与后现代化之间的理论冲突。但这种冲突并不是不可克服的,因为在当代新儒家身上有一种优秀的后现代品质,即理性主义的文化态度,而这一点与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表现出极大的一致性。只要当代新儒家能够继续以开放的、多元的、理性的文化态度来审视现代化与后现代化的问题,就可以像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一样,把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1.
从言情小说的读写转向耽美小说的读写,实际反映了"同人女"对传统女性形象的不认同,以及她们面对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不一致时的焦虑。为了从原有的性别认同中突围,她们选择在耽美文本中用"受"这一男性形象取代原有的女性形象,并将女性从文本内容中心驱逐出去,以回避这一社会符号。并转而对"受"这一形象新鲜的性别气质、社会身份和社会情境内涵产生了认同,文本本身的媒介特性也在这一认同突围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刘怀玉 《学海》2014,(2):201-205
<正>众所周知,"语言哲学转向"是20世纪以降世界哲学的一大基本发展趋势。说到这里,很多人都不会忘记美国当代哲学巨擎里查德·罗蒂的一段名言:"所谓语言哲学,我意指这样一种观点,它认为哲学问题是这样一些问题:它们要么可以通过改善语言而得到解决,抑或不解决,要么可以通过更好地理解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而得到解决,抑或不解决。这种观点被支持者中的许多人看作是我们这一时期,甚至确实是这一时代最重  相似文献   

13.
刘振华 《学海》2005,11(3):62-65
人类历史是由一组组现象构成的,而任何一个影响深远的历史现象实质上都是一种文化现象.郑和下西洋作为一个对世界航海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现象,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外交、贸易、航海等丰富的内涵.郑和以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不畏艰难险阻,创造了七次率领庞大的远洋船队下西洋的奇迹,体现了一个和平友好使者的形象.然而,在国外的郑和研究中,也存在着一些诸如郑和下西洋是"侵略论"之类的"误读".通过对"郑和下西洋"现象进行文化解读,可以看出郑和远航在走向世界开展和平外交的过程中,以"共享太平之福"为宗旨,弘扬"和为贵"的精神,为传播中华文明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差序格局中的界圈及其文化存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韩海浪 《学海》2007,(6):121-124
费孝通教授60年前提出的"差序格局"理论对研究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意义深远.它来源于血缘差序,运用于社会关系.其中,存在着一个依据血缘差等划定的"界圈".这一"界圈"不仅将差序格局从总体上划分为"内圈"和"外圈"这亲疏明显的两大部分,对人们的社会互动影响甚巨,而且还演变成一种观念文化,广泛存在于非血缘的群体中,成为传统乃至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5.
"伦理"与"道德"并非是对同质的或相似的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不同历史话语或概念表达,二者实质上标示着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不同历史阶段与不同历史形态。只有厘清人类社会精神生活从"伦理"走向"道德"这一历史过程中的精神嬗变轨迹和思维转换逻辑,才能对人类当代的社会精神生活有一个具体而真切的把握,从而也才能对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未来发展方向有一种自觉的领悟与导引。  相似文献   

16.
首先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当代书法,就因对"碑"与"帖"的不同认识而大致呈现出三类趋势;其次,在国外文化影响下,依然存在日本前卫派与西方现代派的双重影响。通过对上述现状的阐释,我们必须清晰认识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书法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看到当代书法在发展中的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法音》1992,(9)
当代中国的佛教,应有怎样的社会形象?这是佛教界自身建设中十分重要的问题。净因法师《在为社会服务中建立起自身的价值》一文,介绍了斯里兰卡及我国香港地区佛教界的一些具体作法,相信对我们会有所触动。  相似文献   

18.
季中扬  李静 《学海》2014,(6):37-41
城乡文化共同体是维系城乡居民相互认同的文化纽带,包括共享的文化观念、文化符码、文化形象、文化记忆等,其融入于日常生活之中,并为人们在情感上所认同,成为一种自觉的文化价值取向。建构城乡文化共同体可以破解社会排斥,有效化解来自乡村的社会成员的文化认同危机,促进新兴城市文化尽可能吸纳、包容乡土文化,包括乡土社会的文化观念、民间信仰,以及可以转化为现代视觉经验的文化符码与民间艺术形象,从而建构一种和而不同的新型现代文化。  相似文献   

19.
医学伦理研究与文化关系密切,医学本身就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医学伦理研究与文化的关系可以通过医学伦理的文化纷争与道德陌生者两个事实得到例证。当代中国医学伦理学的发展更多地表现出对西方医学伦理理论的移植,而对中国社会特定文化背景的关注不够。立足民族深厚的文化背景,对外来研究成果进行本土化基础上的借鉴与吸收,将是发展中国当代医学伦理学的良策与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折的显著标志是社会生活的世俗化和 "独立的个人"的出场,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国家"、"共同体"之神圣性的衰微。马克思对于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社会兴起而出场的"个人"有着敏锐而卓越的体会和把握,"个人"可以说是马克思哲学的固有维度和重要范畴,因而是创新发展马克思哲学、展现其当代性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视域。然而,在当前对马克思哲学的解读中,"个人"的真实内涵及其所展现出的马克思哲学之批判与超越意蕴,尚未得到充分阐释。有鉴于此,本文将在讨论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问题的视域中,对 "现代"、"现代性"、 "现代化"背景下"个人"的出场的意义予以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