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德终始,亦称五德转移,是在五行和阴阳思想基础上虚构的,用于说明人类社会组织和朝代变迁的一种神学政治学说。该说创立于战国末期的阴阳家齐人邹衍,大盛于秦、汉。中国历史上明确将五德终始理论用于实践者,唯有秦一朝。 一、阴阳、五行思想在秦人文化中的影响 五德终始说来源于阴阳特别是五行思想。阴阳五行思想源远流长,据庞朴先生考证,商人的龟卜文化已出现了以五方为基础的五行观念。秦人接受了商周文化中的阴阳。  相似文献   

2.
黄毓任 《学海》2005,(6):34-37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地认为“阴阳”是《易经》和阴阳家的主题。其实真正“道阴阳”的不是《易经》作者,也不是“阴阳家”,而是道家庄子。庄子宇宙观的最高范畴“道”与阴阳直接关联,“阴阳”在庄子宇宙图式中是与“道”二而一的概念。但庄子的阴阳观念从何而来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课题。从道家和南方原始宗教的关系考察,庄子阴阳(或阴阳之气)观念主要起源于南方的“”(枚卜),同时,与当时具有严重巫术意味的天文观测“望气”有关,其最终形成可能是和望气两种原始宗教活动相糅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汉书·魏相传》是研究西汉易学的一篇重要文献。文中云魏相“数表采《易阴阳》及《明堂月令》奏之”,反映了西汉中期易学的特点。《易阴阳》是将《易经》与阴阳数术结合的产物;以五行配八卦、中央黄帝执坤艮治下土。反映了黄帝学说对易学的影响。儒学中《易》与礼相通.魏相说《易》引《明堂月令》.正说明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4.
《周易》的刚与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易》的刚与柔张增田《周易》是构筑在阴阳之上的神秘殿堂。“昔者圣人之作《易》也……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系辞》)阴阳和刚柔并不是“立卦”和“生爻”的并列关系,而是一对体用关系,即“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系辞》)。从立足之本上看...  相似文献   

5.
西周在中国哲学史上有两个巨大的贡献,一个是存在于周易一书里的阴阳说,另一个是存在于《尚书·洪范》里的五行说。前者代表古代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后者代表古代的原始的唯物论思想。 一、《周易》里的阴阳 关于《周易》成书的年代,《易·系辞传下》说:“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从本书内有“王用享于岐山”(《升卦·六四》)和“箕子之明夷”(《明夷卦·  相似文献   

6.
邹衍“大九州说”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衍“大九州说”考论常金仓太史公总括周诸子之说分为六家,阴阳家居其首,盖因此学不仅在当时显赫一时,而且对后世学术思想、社会生活影响甚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阴阳家代表邹衍“重于齐。适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撇席。如燕,昭王拥彗先...  相似文献   

7.
有关《周易·说卦传》首二章的说解,从汉代以来即聚讼纷纭,本文的目的,是想就其中关键性的“理”、“性”、“命”等问题,提出个人的看法。《说卦传》首章云: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蓄,参天两地而依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相似文献   

8.
道教尚黄考     
在世界诸宗教中,中国道教以黄色为其特有之标示,瞩目于众;道士亦被称为“黄巾”、“黄冠”等等.但是,究竟道教为何崇尚黄色,却一直是个耐人寻味而有待考证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古就有一种以“五行”及其色征论述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独特理论.《尚书·洪范》:“初一曰五行.”《史记》说,“自齐威、宣之时,驺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这所谓“五德”,即指“木、火、土、金、水”这“五行”所代表的五种“德”,“五德”各因其自然界五种物质所对应之五色而得其色征.《尚书》曰:“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而古以木色上青、火色上赤、土色上黄、金色上白、水色上黑.五行之间存在一种周而复始的循行生胜相替关系,驺子之徒论著其终始之运数,便将其附会运用于政治现象的分析、辩护和预测理论之中.  相似文献   

9.
宋力 《管子学刊》2013,(1):13-16
《管子》杜撰“水精”形象,宣扬“龙斗于马”,按“五德终始”学说制造“水德”之瑞,为田齐帝制运动造势。  相似文献   

10.
“说”与“看”胡传胜1.那最初的、最源始的言词必然“诵”着生命之最初的、根本的讯息,必然保持着与生之最初的、最密切的关联。“诵”和“关联”的实质并不是某一词代表生命的某一方面或特征,而是从整体上使人处于对生命的“亲切体验”或“看”的状态。或者说,原初...  相似文献   

11.
朱子在《太极解义》中分别以太极之“用所以行”“体所以立”释“阳动”“阴静”,使得“体用”观念构成了朱子《太极图》宇宙观建构的重要线索。“体用”与“阴阳”的关联可追溯至以形质为“体”、功用为“用”的“形质论”传统,而朱子进一步借助张咏“公事有阴阳”之论,将与“阴”“阳”相应的“体”“用”之意涵普遍性把握为“已定”之确定性与“未定”之可能性。通过这一普遍内涵,朱子在《太极图》诠释中统合了“阴阳体用”与“理气体用”两种范畴下的“体用”观念,由此将“阳动”“阴静”分别阐释为太极作为形上“所当然”之理内在禀具的确定性之“体”(“必然”)与可能性之“用”(“能然”)两方面要素在形下气化层面相继不已的实现环节,推进了古代哲学关于阴阳统一性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汉书·艺文志》说:“数术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职也。”《白虎通·辟雍》释“明堂”之职曰:“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宗有德,重有道,显有能,褒有行者也。”而《汉书·艺文志》所记“蓍龟十五家,四百一卷”中即有“《周易明堂》二十六卷”,由《周易明堂》列入“蓍龟十五家”考之,方知《汉书·艺文志》何以将“明堂”与“羲和、史、卜”并列。而由“明堂”的“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考之,可知汉人的数术学除如上供皇帝占卜的内容外,还是一种“乃立明堂之朝,行明堂之令,以调阴阳之气,以和四时之节”(《…  相似文献   

13.
唐君毅认为《大学》“格物致知”义的演进,即是把科学之知与中国传统德性之知相融合的尝试.以道德理性为根本,融合朱熹与王阳明对《大学》的解释,重订《大学》文本次序,彰显“本末”、“终始”在《大学》中的意义,并用“俱时而呈现之同一关系”、“更迭而呈现之相斥关系”、“目的与手段之相从之关系”、“交互并在之关系”揭示出知识之知和德性之知的内在关系,构造出一个立体上升的结构关联体系,是唐君毅重释“格致”理念以融通科学的内在理路.他强调科学与人文在具体情境中发用,成为化解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冲突的有益尝试,也是唐君毅在诠释中华文化传统时表现出的时代意识.  相似文献   

14.
《管子》吸取了以往阴阳说与五行说的基本思想,将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完善了阴阳五行说体系,阴阳与五行相结合是在四时观念系统中完成的,而《管子》就有非常大的贡献;《管子》中论述四时之象透露出二气消息不同状态与格局之信息,为汉代易“卦气说”奠定了基础;并且《管子》“精气说”为王充以后的“禀气说”产生重大影响。以上三个方面《管子》对易学发展的贡献是不可低估的。  相似文献   

15.
浅谈“时间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谈“时间医学”华西医科大学(610041)秦建军时间反映了宇宙运行规律的一个方面。中医时间医学就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变化与时间的关系,探讨怎样使治疗与时间相适应,以得到最佳效果。阴阳、五行学说对祖国医学关于时间理论的形成起了最初且重要之作用。时间观...  相似文献   

16.
郑涛 《四川心理科学》2014,(20):117-117
《汉书·艺文志》(简称《汉志》)继承了《七略》的图书分类体系,把《尔雅》归入“六艺略·孝经”,这种归类方式有别于后世图书一般的分类方法。一部文献在不同目录书中的不同归属常能体现其不断变化的学术地位,本文试图从文献目录学角度,考察《尔雅》在《汉志》里的归类,从侧面了解《尔雅》在汉代的学术地位及其演变。  相似文献   

17.
四时与五行相配在战国中后期成为一个思潮。我们对于这一命题的把握既需要审视阴阳、四时、五行的传统渊源,也需要从西汉时期阴阳五行融合的完成态反向回溯。在《管子》诸篇中,四时五行相配时也呈现不同的思想形态。我们从阴阳二气与"五政苟时"两个角度来理解四时五行相配何以可能的问题。《四时》与《五行》篇中呈现的两种思想形态差异与《管子》同《礼记·月令》系统在四时五行相配问题上所产生的差异很不相同。阴阳(四时)五行合流之所以成为一个潮流并存在形态差异则与战国中后期普遍存在的政治改革思潮、理性祛魅思潮、区域性月令系统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8.
《孔子诗论》、马王堆帛书《五行》、《孟子.告子下》均有关于“色”和“礼”的论述。《孔子诗论》、马王堆帛书《五行》两者相同,有讨论“色”(情、欲)和“礼”(外在规范)关系的问题意识,也有“礼”来自于情欲,是对情欲之调节或引导的表述,《孟子.告子下》则不讨论这些问题。对情欲和礼之关系的认识,《孔子诗论》、马王堆帛书《五行》的思想倾向更接近《荀子》。用诗来改变人的情性之观念,《孔子诗论》和《毛诗序》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9.
四、黄老道家的思维方式及其易学的时代精神春秋末的老学,经关尹、杨朱、列子的继承,到战国中期,道家内部的发展臻于高峰,崛起了两大派别,其一为楚文化孕育而成的庄学;另一为齐文化孕育而成的黄老。黄老之学,除了在政治哲学方面(即外王之道)有着与老学密不可分的关系之外,另有几方面值得我们注意:首先是,黄老道家《易》学与老子道家《易》学是前后相承、相同系脉的关系,而同时又为《易》学注入了更多的崭新的时代精神,这在以道家思想为主体的《易传》中有充分的体现。其次,战国阴阳家是道家的一个支系,其“阴阳说”与“终始…  相似文献   

20.
处于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之交叉点上的理雅各译解蕴藏“儒耶对话”的丰富资源和重要意义.理雅各以“humble”翻译《论语·颜渊篇》第二十五章“虑以下人”中的“下”时,便是有意识地将孔子此语对应于基督宗教思想中的“谦卑”,从而在《论语》和《圣经》两种经典之间开辟出了崭新的思想关联点.在此关联中,我们不但能够更加清晰地意识到“虑以下人”与“达”之间内在的必然关联,而且能够进一步反思基督永恒的“谦卑”和“虚己”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