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2007年的休假制度调整,使得人们更多地选择以放松身心为目的的短线旅游、自助游、自驾游,从而为城郊乡村游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与此同时,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生活品质和精神需求,休闲也随之成为了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有学者认为,21世纪是休闲时代的开端。乡村旅游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乡村旅游已然成为人们工作之余的主角。通过对城郊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动力、资源利用、空间结构、景观意象、客源与需求进行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从乡村休闲旅游的目标与定位、功能策划与空间布局、整体设计与构思深化、景观环境设计到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规划的城郊乡村休闲旅游环境规划设计体系。  相似文献   

2.
王晓曼 《美与时代》2023,(12):92-94
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我国城镇化建设,也带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了乡村振兴。在乡村振兴中需要结合乡村地区实际情况,树立多重目标,整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全面融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等理念。目前,结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全面落实乡村振兴工作期间需要重点做好乡村景观的设计建造。相关部门与人员在执行乡村景观设计建造工作时,为达到更理想的效果,要求做好乡土元素的应用。在乡村景观设计建造中合理应用乡土元素,一方面能够丰富乡村景观设计建造的内容;另一方面能够对乡村地区历史、文化进行传承,对自然生态进行延续,提高人们对乡村景观的认同感、归属感。在实践中,设计人员需要具体分析乡村地区的情况和需求,在乡土元素应用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乡村景观设计建造方案。  相似文献   

3.
推进乡村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并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想推动乡村文旅发展,就要科学育人,以人才促发展;以科技驱动创新,共享数字化发展红利;以产业融合助推乡村振兴,书写乡村共建共享共富新篇章。以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为例,对乡村文旅融合发展进行研究。阐述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内涵与价值,分析下姜村在乡村文旅融合发展中的实践经验,并提出发展对策,为共同富裕背景下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代玉 《美与时代》2023,(4):79-81
以江苏省宿迁市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宿迁市乡村景观营造中乡土元素应用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基于乡村景观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分析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营造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乡村景观营造要立足于地域特点,尊重乡村间的差异,保护和利用优秀的地域文化,以避免乡村景观特色消失。在保护现有地域文脉的基础上,将乡村景观营造与新技术新理念进行融合,探索出地域文脉传承的新出路,以期更好地营造乡村景观。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文旅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展策略,具有文化内涵的景观环境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开展红色文旅环境规划设计,对红色资源的活化利用、加速乡村振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王曲乡北孔村的红色资源、民俗文化和环境现状进行分析,以助力乡村振兴为目的、红色文旅结合为主线,对其环境场景进行以人为本的设计规划,从生态、文化、产业、教育、治理融合方面提出规划设计策略,构建红、绿、古、俗融为一体的高质量的红色文旅环境示范村,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6.
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防控向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提出了新的要求,城市资源储备、乡村物质滞销、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等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在此背景下,交通物流严重受阻、农民工无法复工带来农村效益亏损、基本物资的滞销等对于城市周边乡村的冲击也成为不可忽视的严峻问题。但与此同时,也让我们发现城郊可以为城市人口分流的重要作用,从中看到了农业自然生态景观结合综合服务的农业休闲景观的前景,这也是为疫情过后城市向城郊乡村引流做准备,是发展城郊乡村的新机遇。文章结合数月的社会调查结果,分析疫情之下城郊乡村空间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相似文献   

7.
对文化特色浓郁、生态资源富集的白裤瑶聚居区的乡土景观进行科学的旅游发展规划,发挥其在文旅产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有助于该地区的独特民族文化得到保护、传承和发展,提升文化和旅游质量,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8.
传统村落承载着古城千年的兴衰更迭,是地域物质资源与历史文化的聚集地。传统村落的微更新改造是动态地保护历史遗产,隶属典型的活态遗产范围。以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上街镇侯官村为研究对象,将活态传承的保护与微更新理念引入侯官村改造中,打破乡村自身空间局限,动态保护传统村落。针对传统村落历史文脉环境进行微更新的研究,通过小范围改造和修复,活化传统村落环境风貌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促进人、文、地、产、景的多维度发展,从而推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9.
乡村积极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不仅有利于改变乡村传统的以农业种植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同时也对引导传统农业产业的创新、开拓乡村产业发展的空间、创造乡村产业的新业态、优化乡村产业的结构等方方面面都有显著的帮助。但是也同样面临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例如发展资金短缺、如何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解决乡村剩余人口的再就业等一系列的发展困境。河南省许昌市中原·老家田园综合体在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遵循"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坚持多方获利的价值取向,以乡村旅游业作为发展突破口,结合当地良好的自然环境,以田园风光和地方乡土文化为主体,适应我国旅游业发展乡村化、休闲化的新型发展趋势,抓住机遇,拓宽思路,从而有效促进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0.
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批准设立,致力于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目前,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多地文旅局长相继出镜代言家乡美景,获得一众好评。可见,文旅发展不仅是民心所向,也是政策使然。以乡村振兴为背景,探索文旅创新融合模式及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1.
苏北“网红村”景观设计研究作为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的重要实践,通过介入“网红”景观策略与景观建构形式,构建参与性、互动性的乡村旅游景观,吸引游客前来参观打卡,实现乡村旅游创新发展。以江苏省淮安市龟山村为例,通过场地景观重构、文化形式转译、多维主体认同构建,探讨苏北“网红村”景观设计促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为乡村旅游村建设发展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2.
历史文化名村是融合地域特征、历史价值、民族特色和乡土文化的传统村落,是当前我国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中不可忽视的物质和精神资源。见证晋东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山西省阳泉市大阳泉古村,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被城市包围,成为“城中村”。以旅游促发展为其既定发展战略,却未能形成理想的局面,保护和发展均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困境。运用空间句法,通过轴线分析、凸空间分析等方法,对大阳泉古村的功能布局、空间结构等进行宏观和微观的空间量化分析。研究发现,大阳泉古村新旧建筑交汇区的公共性、空间渗透性较强;大阳泉街北侧垂直街巷轴线性不明确,通透性较差;传统院落空间主体公共性弱,可达性较差。据此提出解决策略,为推动大阳泉古村旅游发展做出探索。  相似文献   

13.
"景中村"建设是乡村建设发展中较为特殊的类别,但又是现如今乡村旅游业建设的重要部分,在许多风景名胜区都能看见"景中村"的建设发展。武汉市在地理位置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旅游景区发展前景极佳,具有"景""村"结合的双重优势。但在乡村旅游发展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对此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我们要从旅游扶贫的视角,树立新的乡村旅游发展观念,进行"景中村"建设,用旅游建设的思路经营乡村产业,注重特色空间的保护与有机更新,通过"景""村"融合的方式,加快实现美丽环境建设向美丽经济发展成果转化,推动精准扶贫,兴起乡村旅游的热潮。  相似文献   

14.
陈思雨 《美与时代》2023,(12):104-106
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助力乡村开发是践行二十大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梳理绍兴市乡村的地貌、文化、经济特点,通过实地走访调研考察绍兴市文化旅游产业现状,分析总结绍兴市文化旅游发展产业开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策略建议,提出优化品牌、整体规划升级、优化人才体系等举措,以期推动绍兴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实现绍兴市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5.
《“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强调要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以县域为基本单元、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为突破口,逐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基于城乡融合时代背景,围绕乡村设计面临的问题,结合具体案例,探讨乡村设计路径,对于推进乡村振兴、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乡村地名景观伴随乡村发展衍变而来,是乡村区域范围内经济、人文、社会、自然等多种要素融合发展而呈现的文化景观类型之一。地名文化遗产具有时代性、空间地域性和社会性的特征,对于研究地域性的人文历史景观发展过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改革开放使得乡村地名景观在完整性、系统性、辨识度等方面产生了很大变化,同时也导致我国乡村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层面产生了一些突出问题。在新时期,应该积极挖掘和利用乡村文化系统的各类优秀基因,坚持以文化育产业、以文化兴特色的发展思路,实现乡村文化景观和农业产业景观的共同繁荣和发展复兴。  相似文献   

17.
梁海兵 《学海》2022,(5):72-81
本文基于乡村产业发展面临产业链条较短、融合层次较浅、要素活力不足的现实困境,以及乡村产业发展的内生驱动机制阻断与外生动力村域脱嵌的客观情境,首先提出一个力图促进乡村产业内外动力联动发展的嵌入机制分析框架,并在该框架下从生产端、流通端和创新端分别讨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链式优化路径。其次,着眼于整个乡村产业的长效发展,本文构想了一幅基于产业链,拓展至产业集群,稳定在产业生态系统的“链-群-系统”乡村产业立体发展图景。最后,本文围绕乡村产业如何高质量发展,分别从政府、下乡投资和农民等三个主体提出相关政策思考。  相似文献   

18.
乡村中的乡土景观是中国农村在几千年发展中所形成的一种产物。很多乡土景观保存较为完整的传统村落几乎都处于经济落后、生活条件落后和村民的保护意识薄弱的现象,导致一些百年古村落出现空心化,甚至摒弃农村投靠城镇的一些现象,使中国的传统村落每天都在消失。未来被商业化开发是必不可免的事情,所以本文对乡土景观的保护进行研究,强调经济与乡土景观的联系,并且妥善处理好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正确保护乡土景观的延续性是保证乡村生态系统完整性和避免文化精神出现断层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设计说明:针对目前黄埔村所面临的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以及传统建筑的保护问题,该设计将祠堂作为主体,对内部空间进行改造,旨在通过设计将传统的祠堂建筑与乡村公共空间的需求相结合,解决目前祠堂使用率低、空间分配不合理的问题,让传统老建筑展现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20.
陈卓 《美与时代》2021,(2):46-47
文章以"青景竹韵"主题民宿设计方案为例,探讨将非遗元素运用于主题性乡村民宿空间设计的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土文化的精华。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大众旅游兴起,在乡村旅游中体验当地文化也成为广大游客的普遍需求。主题性乡村民宿设计中融入当地非遗元素,能提升民宿的文化体验感,增加民宿的价值和独特性,且能促进非遗的传播、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