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是对经济学"自利最大化"理性观最强有力的当代批判者之一。在森过去40年所作的经济理性批判和人类行为分析中,"承诺"行为(commitment behavior)是一个基石性的范畴。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分析指出:森对"承诺"行为——尤其是他所谓超越"自我目标选择"的"承诺"行为——的理论解释,尽管极具"现象学价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时代下,现代国家大都面临着多元宗教共存的社会现实,这就形成了以宗教为载体的次级共同体与以公民身份为载体的统一国家共同体之间相互融合,不断调适的互动.直接表现为,公民群体在具有多重身份、多重认同取向的时候进行身份选择的情形,其要点在于“宗教多元的公民社会与国家统一的平衡关系问题”.而在此身份选择的进程中,宗教认同与公民身份认同形成了“一体双元”互动模式,即以利益-制度关系为基础赞同与否互动和以文化-心理关系为基础的归属与否互动.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对著名宗教社会学家汉斯·莫尔的宗教身份理论进行的初步介绍和评析。莫尔的宗教身份理论涉及到宗教、身份、神圣化和辩证这样一些概念,他认为宗教能够增强系统的稳定性和整合性,并通过神圣化的方式,对个体、群体和社会的身份起到一种维持和保护的作用。他关注的是分化和整合、变化和稳定等这样一个辩证的视角。该理论固然也有其不完备之处,但不能不说是宗教社会学中的一个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当前国际国内频频发生暴力恐怖事件。这类事件通常有它深厚的宗教极端主义背景。宗教可以不同形式发生量变或质变。宗教一旦发生信仰极端化、行为狂热化、宗教政治化、组织诡秘化的现象,宗教也就会发生质变;宗教质变即宗教蜕变,蜕变为宗教极端主义。宗教蜕变的动因在于那些具有宗教身份、地位者(它的从业人员、理论家、社团头目),基于私欲、奢望、图谋、野心所使然的。从事暴力恐怖活动的社团或个人乃宗教极端主义活生生的载体;宗教极端主义则是他们从事罪恶活动的精神支柱。宗教极端主义以其基本特征而与宗教有着本质区别。该文主旨在于揭示暴力恐怖活动的根子即宗教极端主义,从而强调重视并继续开展对它的相关研究,有其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汪琴 《世界宗教研究》2012,(4):131-141,192
宗教身份是指某宗教团体(派别)及其信徒在世俗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在基督教传入罗马前,各宗教间保持着和平共处的态势。其时,拥有某宗教身份不会影响人们的法律地位。但随着基督教的出现,这种情况改变了。帝政初期,他教信仰者因憎恶基督徒而对其迫害。因基督教身份,基督徒或被剥夺市民身份降为外邦人;或被剥夺自由身份降为奴隶。此时,宗教身份是人格变更的因素。而当基督教成为帝国国教时,信仰正统的基督教则成为完整人格的构成要素。凡信仰正统基督教则享有完整的权利能力;反之则具体权利能力受限,但不会导致身份的剥夺。  相似文献   

6.
身份识别的脑功能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身份识别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身份识别可以单独通过面孔或语音来完成,也可以通过面孔和语音共同完成。文章首先从面孔和语音两个方面分别对身份识别的脑功能成像研究进行介绍,包括对身份整体性的识别和对种族、年龄、性别、熟悉性等身份亚成分的识别,然后对面孔和语音在身份识别中的关系进行介绍,最后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7.
宗教认同研究的意义在于梳理宗教认同与其他身份认同的关系,减少由于单一身份标签导致的对多样身份存在的扭曲,探索构建社会和谐之路。在汉斯莫尔(Hans Mol)以宗教是身份的神圣化定位了宗教认同的基本内涵时,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基督教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功能”之课题为基础,侧重研究当今中国基督徒的伦理生活及其认同方式,以探索中国基督教的社会定义。因为,身份认同作为宗教体系的“行动单位”,是对付特殊环境,以从地位和功能层面上解决问题的工具,是执行宗教伦理的角色。所以,对于基督教徒社会身份及其认同方式的研究,对于认识其作为信教公民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十分重要,同时也是认识中国基督教在中国社会的定位和功能的最基本路径。本文从社会定义和身份认同的角度出发,论述了中国基督教徒的认同策略、秩序认同、双重资格认定等现象。文章认为,在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中,可以基于中国宗教的实际经验,把对宗教制度、政教关系、宗教的社会功能及其定义等层面的研究,直接转向为信教公民作为宗教信仰者的身份认同、个人权责、精神权利、宗教组织等方面的认同研究。  相似文献   

9.
李向平 《天风》2007,(7):30-35
本文以“基督教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功能”之课题为基础,侧重研究当今中国基督徒的伦理生活及其认同方式,以探索中国基督教的社会定义。因为,身份认同作为宗教体系的“行动单位”,是对付特殊环境,以从地位和功能层面上解决问题的工具,是执行宗教伦理的角色。所以,对于基督教徒社会身份及其认同方式的研究,对于认识其作为信教公民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十分重要,同时也是认识中国基督教在中国社会的定位和功能的最基本路径。本文从社会定义和身份认同的角度出发,论述了中国基督教徒的认同策略、秩序认同。双重资格认定等现象。文章认为,在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中,可以基于中国宗教的实际经验,把对宗教制度,政教关系,宗教的社会功能及其定义等层面的研究,直接转向为信教公民作为宗教信仰者的身份认同、个人权责,精神权利,宗教组织等方面的认同研究。  相似文献   

10.
社会身份复杂性的研究:理论、方法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年来, “社会身份复杂性”这个概念逐渐引起社会心理学研究者的关注。社会身份复杂性是指个体对多重内群体身份之间的关系进行主观表征的方式, 反映了个体对自己的多重内群体身份之间感知到的重叠程度。当个体感知到的重叠程度较高时, 他们的社会身份复杂性就较低; 反之, 当个体感知到的重叠程度较低时, 他们的社会身份复杂性就较高。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多重内群体身份表征模型, 然后从社会身份复杂性的理论内容、测量方法、作用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对以往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最后, 指出未来的研究应侧重对社会身份复杂性理论和研究设计的进一步完善、问卷量表的效度验证, 并加强研究结果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1.
刘伟 《孔子研究》2019,(2):75-82
在《论语》里,祭祀具有群体身份巩固与个体身份认同的双重作用。祭祀活动在具体实践路径上实现了宗教情感与人文理性的双重融合:理性中融入情感,使外在的仪式充满神圣性,规范个体对族群的正确认知,区分"自我"与"他者",强化了个体对族群的内在皈依感;同时,情感中保持理性,强化个体身份在现实世界的认同,规范塑造情感、欲望、意志以现实世界为主,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在此世中实现"超越"。  相似文献   

12.
身份凸显性:启动自我的开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意识到自己特定的身份时, 个人往往在这个身份的框架内来感知周围的世界。身份凸显性指特定身份在社会情境中启动的可能性。相关研究者分别从人格, 自我归类和社会建构的角度来认识身份凸显性, 它与自我概念整合存在紧密关系。身份凸显性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身份承诺水平, 情绪, 群体规模和地位, 以及情境中相关线索的优势水平。另外, 阐述了几个抑制或干扰身份凸显性的策略:去类别化、再类别化和次类别化。未来研究需关注不同水平身份如何相互作用, 自我概念整合, 从社会构建的角度探索抑制或干扰身份凸显性的策略, 以及跨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3.
许多针对伊朗社会宗教信仰的调查研究显示,一种新的宗教信仰动向正在该国发展,其表现是,虽然大多数伊朗人仍然将宗教信仰视为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元素,但是普通人参与宗教活动和对宗教机构的信赖程度都较低.本文将阐述这一现象的具体表现,并试图通过分析国家政权、现代化和身份认同等因素对个人宗教信仰变化的影响,讨论这一宗教信仰新动向产生的原因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学海》2017,(3):183-190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频繁发生与犹太教相关的暴力活动,或有犹太宗教背景,或由极端的犹太教徒实施,通常与以色列的领土政策有关,具有明确的政治目地。现代犹太宗教暴力,是犹太宗教观念在中东激烈的民族、宗教和领土冲突的背景下被重新诠释的结果,也受到世俗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暴力色彩的影响,并与本地区其他宗教的暴力活动互相作用。现代以色列国家的犹太性质、多党制、政教分离不彻底、以及对犹太教宽容的社会风气,都为犹太宗教暴力的兴起提供了助力。  相似文献   

15.
在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中,知识观、学生观以及评价观的变革呼唤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启智、陶情、冶性、锤志”.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时,必须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以多重身份、多重角色的新形象身体力行地体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6.
《法音》2006,(3):18-18
中佛会[2006]021号浙江省佛教协会:你会浙佛[2005]39号文《关于同意杭州市佛教协会取消释月照教职人员身份的批复》收悉,我会同意你会取消释月照教职人员身份的备案报告。此复!中国佛教协会2006年3月13日【附录】关于同意《杭州市佛教协会取消释月照教职人员身份》的批复杭州市佛教协会:你会杭州佛字(2005)34号《关于同意取消释月照教职人员身份的批复》悉。根据国务院《宗教事务条例》第四十五条“宗教教职人员在宗教教务活动中违反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除依法追究有关的法律责任外,由宗教事务部门建议有关的宗教团体取消其宗教人员身份”…  相似文献   

17.
《天路历程》中的寓言将班扬与激进分子和国教徒区分开来。激进分子抹杀了清教教义中永世和今世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滥用简明直白和经验的原则来解读《圣经》中的寓言,激起了轩然大波。班扬“籍先知以设譬”,强调寓言是在今世表达永世真理的手段,是他清教身份的载体。以帕克为代表的国教徒认为寓言与国教主张的语言机制背道而驰,班扬为寓言辩解表明了他的不从国教者身份。《天路历程》赋予了穷人获取和传播永世真理的优越感,说明寓言是班扬穷人身份的标志。这三种身份相互关联,构成了班扬完整的宗教身份。  相似文献   

18.
白欲晓 《孔子研究》2015,(2):108-116
上世纪70至80年代,徐中舒先生通过甲骨文字及卜辞的考释,对"儒"在殷商时期的存在展开了实证性说明和宗教学研究。该项工作在文字考释方面引发了诸多质疑,在关于"殷儒"的宗教身份和组织特征的判断方面也留下疑问。本文考察了徐中舒相关研究的前后开展,对徐中舒关于"儒"的文字学考证作出补充考释并回应了相关疑问。通过进一步研究,对"殷儒"的宗教身份和组织特征作出了新的判断。"殷儒"作为殷商宗教的"祭司"存在着身份差异并不同程度地混杂有"巫"的精神气质,没有严格的组织性。"殷儒"经历分化和改造,使得"儒"不见于周初文献。  相似文献   

19.
经有关专家推荐,本刊节选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宗教或信仰自由问题特别报告员海纳·比勒费尔特提交人权理事会第28届会议的关于"以宗教为名义的暴力"的报告,供读者参阅。该报告分为三个部分,118个自然段,中文本全文18000余字。限于篇幅,本刊主要节选第二部分。这部分中的以下观点,值得我们在认识宗教极端主义和暴力恐怖活动的关系时加以思考:1."宗教或信仰自由是一项人权,因此保护的是人而不是宗教。"2."不能将暴力行为归因于宗教本身或任何特定宗教,这一点始终属实,因为执行这些行为的人一直是在特定社会、经济、政治和历史背景下寻求特定目标。但同样属实的是,人类行为方动机广泛,包括宗教动机。有些情况下暴力袭击可能由煽动宗教情感的马基雅维利主义战略家策划,但显然也有宗教狂热分子似乎认为,他们折磨或杀害人类同胞时实际上是在为上帝服务。"3."宗教群体,特别是其代表和精神领袖,不应将宗教名义的暴力仅仅称为‘误解'和外部侵犯。这将导致将问题不负责任地被庸常化。反之,处理这种暴力问题时,神学家和宗教领袖应面对这一令人不安的事实:暴力行为——或至少部分暴力行为——的犯罪者在杀害人类同胞时可能深信自己的行为是在为神服务。"4."除明确谴责宗教名义的暴力行为外,各群体及其领袖还应积极增进同情、宽容和对多样性的提倡。应揭露宗教极端分子的观点中对宗教传统核心的慈善要旨的无知,从而挑战他们所谓正宗性的言论。"  相似文献   

20.
刘成 《学海》2012,(1):22-26
身份及其敌人形象的形成具有非常复杂的因素,一旦形成往往成为一种固化的存在。但它们不是天生不变的,可因环境变化和互动发展而进行社会重构。暴力冲突或对抗造成了彼此间的敌意,而这种敌意又排除了改变身份和宽容对方的可能性。和解是一种相互依存的思想和力量。我们应该寻求某种新的方式进行谈判和化解冲突,使我们自己的身份得以伸长,从而更能宽容他人的身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