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互联网时代,对于宗教网站的研究,是宗教社会学研究在线宗教现象的重点内容.本文重点分析了宗教网站的场所特征存在于三个方面:一,由于互联网时代宗教时空的变革,宗教网站成为了宗教赖以生存的一种新型的时空;二,宗教网站具有典型的场所精神;三,人们在其中诗意地栖居,能够获取在一般宗教场所中同样的场所体验.  相似文献   

2.
本文着重从生殖、生存、生命等多种意义上探讨湘西土家族原始宗教文化的生命意识,试图为土家族顽强的生命力作一个追根溯源的理论探索,并由此得出如下现代启示:原始宗教文化中的生命意识是十分强烈的;宗教信仰的本质是"人类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除了有人文性特性之外,还有更为重要的巫性特性;现代社会的文明进程也不能缺失人类原始动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西南地区的佤族宗教,具有原始宗教多神信仰的特点.论文通过对佤族宗教的神灵和信仰,佤族宗教的木鼓、铜鼓,佤族宗教民俗与占卜法术的详细分析,认为佤族宗教保存着较多原生古朴的特质,在西南少数民族宗教类型中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4.
学界关于中国古代存在宗教宽容的看法是对中国古代宗教兼容的误读。中国古代宗教之所以长期存在多神兼容现象,乃是宗法社会、原始思维与专制政治这三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真正的宗教宽容是社会文化具有宽容精神的产物,它需要自由、平等的价值支撑与民主、法治的制度保障。由于中国古代的宗法专制与政治专制并不具备这样的社会条件,故不可能培育出真正的宽容精神,也不可能产生严格意义的宗教宽容。  相似文献   

5.
约瑟夫·皮珀是20世纪德国著名宗教思想家,他所著《闲暇:文化的基础》以及《节庆、休闲与文化》虽然都只是薄薄的小册子,却在宗教哲学界影响很大,都已成为休闲研究的经典文献。皮珀认为,不仅从文化起源的  相似文献   

6.
在千年的传承中,积淀丰厚而且具有鲜明特色的宗教文化,已成为苏州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的一部分。近年来,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宗教文化建设,统筹安排,加大投入,采取一系列有力举措推进宗教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  相似文献   

7.
本文拟通过对哲学意义上的现象学和宗教现象学核心概念的整理,考查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试图从哲学现象学的角度反观宗教现象学,重新思考宗教现象学的可能性及宗教研究的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8.
书写和口传:中国宗教的两种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海怒 《学海》2005,20(4):101-107
立足于中国宗教类型研究史的批判性解读,本文提出,中国宗教有两大类型:经典宗教和民间宗教。经典宗教是“文字本位”的,具有制定性特征,备有弘富的经藏系统;民间宗教及其经卷具有口传性、变异性和民众性。文章考察了中国宗教史上的经典传授和口头宣教的传统,认为一种宗教的社会地位的改变、宗教性质之转移往往和它宣教方式的变化有关;经典宗教和民间宗教的互动也带来了宣教方式(经典阅读和口头传教)的互渗。  相似文献   

9.
儒教是不是一种宗教的讨论反映出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在中西文化交融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认识与再解读,也反映出现代化过程中中华民族精神诉求的一种困顿和反思。本文试图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论域中,以现象学的方法重新界定宗教的本质,并试图对儒教予以现象学的解读。  相似文献   

10.
过去,心理学家在研究宗教的时候往往使用如下三种范式:诠释现象学、实证自然主义、宗教整合。每种范式都有很多理论假设,还有一套具有不同优点和缺点的方法论。强调数量调查方法论的实证自然主义范式是最有影响的,但是对从心理学角度理解宗教来说也是最没有帮助的,尤其是在非西方处境下。而与之相对应的,历史调查的范式通常会对21世纪如何研究宗教心理学提供很多观点和实践中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宗教界应积极顺应时代潮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坚持爱国爱教、遵纪守法,把保持和促进宗教和谐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把宗教和谐理念转化为自觉意识、行为准则和生动实  相似文献   

12.
例外状态和赤裸生命是阿甘本思想中的主要概念。他关于例外状态的最初讨论是从"地狱边缘"这个宗教学概念开始的,阿甘本例外状态理论的灵感在很大程度上来自施密特与本雅明关于政治神学的对话。赤裸生命的原型则来自"受谴者"这一宗教形象,同时,阿甘本从本质与恩典的宗教学角度深刻地分析了人的赤裸生命本质。弥赛亚精神则是阿甘本解决方案的核心。在阿甘本看来,弥赛亚是以例外状态的方式做出最后审判的时间与形式。这三个概念紧密关联且相互支撑。真正的例外状态就是弥赛亚时刻,而生命政治的核心则是在弥赛亚时刻下生命得到救赎。阿甘本对社会科学的知识考古表明,宗教对世俗时代的知识仍然有着非常深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宗教向高校渗透的隐性形式:文化宣教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境外敌对势力主导的向高校的宗教渗透中,文化宣教已成为一种隐性形式。一些宗教团体和非政府组织打出"学术交流"的旗帜,资助国内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建构教会之外的"文化神学",翻译出版以宣教为宗旨的图书,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举办带有宣教性质的研讨班,开设"知识性"、"学术性"的宗教课程和讲座。此类文化宣教,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相悖,是境外敌对势力同我争夺大学生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4.
儒、释、道三教及形式丰富的民间宗教和民间信仰,构成了传统社会民众信仰生活的基本事实。相对于民间宗教和民间信仰而言,儒、释、道无疑是居于正统、主导和强势的地位,尤其是在儒家伦理教化的背景之下,正统所具有的强大的辐射力和涵摄力,使得宗教信仰在某种意义上是从属于政治的,这也是中国传统宗教所具有的独特生存氛围。在这样的状态之下,民间教派要获得发展的空间,批判、模仿与价值认同是他们所必然采取的方式。批判是起点,模仿是基础,而价值认同则是其存在和发展的保证,由此,民间教派与正统之间呈现出一种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章开沅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涉足中国基督宗教史研究领域.他通过深入考察基督宗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进程,精辟阐释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透彻解析中外基督徒有识之士的经典著述,站在跨文化对话的高度,对中国基督宗教史予以"全球地域化"解读.章开沅认为,只有构筑中国本土化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才是基督宗教在华"传播与植根"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陈茉 《宗教学研究》2001,(3):115-118
儒学究竟是一种社会伦理还是一种宗教,在学术界有一定的争论。本文以儒家经典《论语》为对象,考察了其中的天命观、神灵观,认为儒学有对神圣物的明显的信仰。因此,儒学是宗教。  相似文献   

17.
广西地处祖国的南疆,同时也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虽然在不同的历史年代传入此地,但是多彩和谐的文化环境,造就了广西极具特色的宗教文化。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早在西汉时期,广西环北部湾沿岸与东南亚、印度等地已有海上航线。当时的合浦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  相似文献   

18.
在人类的群体性划分中,民族是一个基础性概念;民族是人类生存的一般规则和普遍现象。任何民族的形成和发展都是通过内部认同和外部别异实现的,这使任何民族都具有认同性和别异性。纵观各民族的发展史,每个民族在实现内部认同和外部别异的过程中,宗教都发挥有重要的作用。就宗教而言,它自身也具有认同性和别异性。宗教在民族认同和别异中的作用,可以表述为宗教的认同性和别异性对民族认同和别异的神圣化。宗教的认同性和别异性是个"中性"的概念,普遍适用于每个民族,因此,它也具有了认识各民族社会发展的方法论价值。  相似文献   

19.
超越以死亡为标志的存在有限性及其所导致的整体生命意义的缺失是人类普遍深刻的内在冲动。在中西方文化中,超越性各自表现为典型的纵向—横向、外在—内在的神圣宗教与世俗历史方式。在形上意义上,人类个体存在有限性的关键时间,宗教与历史之为超越方式的要义则是以"永恒"或否定有限意义上的"无限绵延"为此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途径。历史情怀在超越性方面对宗教感的功能替代性可以为解释中国人宗教感淡薄及其历史观、家族观乃至生育观等文化现象提供一个重要的观察角度。  相似文献   

20.
经验性宗教研究要求研究者走出书斋,深入到研究对象中间进行实证研究.因此在进行经验性宗教研究的时候,就需要研究者在进入田野的时候有一定方法和技巧.不同学科背景和不同研究意图的研究者在进行经验性宗教研究的时候,会以各种不同的身份进行研究,也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以获取相关信息,其所得到的信息的广泛程度和真实程度也会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