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主要阐释<楞伽经>中所说如来藏之"无我"义.分析如来藏与外道"我"见的根本区别及具体的理论体现,说明如来藏之"无我"须从诸法唯心所现这一角度来理解.如来藏包括世间出世间一切法,而世间出世间一切法亦皆是心中之相,本自无我,众生有无明故于此心种种相执为实有,若无无明则知诸法唯心,体性如幻.此如幻之心相亦是诸法本真之相,属如来藏之有相的一面--此义在中国佛教中则被表述为"自心本自具足"、"一念三千"等.最后辨析如来藏"无我"义与"空无"的区别,说明如来藏之"无我"并非拨无本心,亦非断灭一切相,与"空无"之见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
“我”“无我”问题是佛教研究的核心问题.近三十年,随着佛教相关学科建设的逐渐完善,中国大陆地区佛学研究和佛教思想的发展呈现出了新的面貌,不但在佛教教理的研究上有所深入,在与印度哲学、西方哲学的参照研究上也有新的探索.多元视角的研究大大丰富了我们对佛教这一核心问题的认识,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这一方面的研究具有时代的迫切性,值得大家更多的关注和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如来藏为众生本具之思想的具体含义,这种本具之如来藏通常表述为一个清净本体(本心)。空性亦是此种清净本体的另一种表述,因而空性思想与本有如来藏思想并无二致,只是佛说法时所针对之对象不同而相应地有不同的表述。  相似文献   

4.
佛教以"无我"观念区别于其它宗教,通过提倡"无我"消除人们对两种自我的执着人我与法我,最终实现人的"真我",而把世间公认的人格我称为"假我".  相似文献   

5.
学界常把天台智顗的思想误判为"真常唯心系".本文认为,智顗主张"如来藏即实相""一念心即如来藏理".他在思想上依据<法华经>的实相论,提出"一佛乘即具三法,亦名第一义谛,亦名第一义空,亦名如来藏",建立"唯心但不真常"的圆教体系,把印度如来藏系经典判为别教.在经典依据上,智顗主要继承<涅槃经>的解释,如来藏最终开显为"三德秘密藏".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达摩禅法二入四行之行入的分析,阐明其间蕴涵的如来藏思想,并以此说明达摩禅法之本质为如来藏法门这一基本主题.文章重点为对四行即: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和称法行的分析,并从中指出其如来藏思想的深刻含义,同时亦就称法行对达摩禅法中般若思想与如来藏之关系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7.
对"如来"和"藏"义的词义研究是印顺的如来藏思想的基础。印顺认为,"如来"一词最初是"仭tman"的异名,但由佛教摄入缘起空义;而"藏"义以"依止义"为核心,是佛教缘起因果的一种表述。  相似文献   

8.
惟我与无我:中西方自我观比较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从自我意识发展的轨迹来诠释中西方自我观的差异。认为从自我意识发展的动态过程来看。中西方自我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西方心理学将自我视为精神发展的核心,是“惟我”的;中国人文主义心理学则认为执着于自我将阻碍个体发展,心理发展的最高境界是对自我的超越.因而是“无我”的。自我研究方法的差异,表现为寻找自我实体的西方实证方法与可以深入自我背后本源的东方式禅定。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介绍如来藏学的基本义理,主要从"宣说如来藏之意趣"、"信心与发心之所依"、"如来藏殊胜之体性"以及"转依与果德之成就"等四个方面论述其义.这四方面不外乎即是修习佛法的一套程序,分别涵盖了信、解、行、证等次第.  相似文献   

10.
当代如来藏学的开展与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当代如来藏学的开展与问题为论点,从E.Obermiller,H.W.Bailey及E.H.Johnston等人对《宝性论》各版本的整理开始,探讨当代如来藏学的起源及其引发的问题,并就日本、欧洲、美国等地区分别说明其对近代如来藏学研究的影响。首先,就日本学者月轮贤隆、小川一乘对Obermiller编译藏文本《宝性论》的批判,与宇井伯寿、中村瑞隆等学者对Johnston校编梵文本《宝性论》的回响,简述高崎直道集当时如来藏学之大成,作为日本佛学界对近代如来藏学的研究。其次,就欧洲学者E.Frauwallner的第三学派说,D.Seyfort Ruegg的藏传如来藏研究,以及S.K.Hookham对近代《宝性论》研究的评论,以了解当代欧洲学界对《宝性论》后续研究的情形。第三,为美国如来藏学研究近况的探讨,分别从近代美国如来藏学研究概述、近代美国如来藏学的影响、留美中国学者有关如来藏学研究的英文资料中,说明其影响与有关问题的发展。最后,以近年来的新论题“批判佛教”(Critical Buddhism)讨论近代如来藏学研究的倾向与问题,除了解“批判佛教” 的起源与论点之外,并就“如来藏思想非佛教”的论点,与如来藏学学  相似文献   

11.
敦煌写本S.6388是《胜鬘经》的汉文注释书,至今未被《大正藏》和《卍续藏》收录。S.6388中使用了地论宗的判教理论及《十地经论》的术语,藤枝晃认为S.6388成书于北魏延昌四年(515)至净影寺慧远(523-592)的《胜鬘经义记》成立之间的某一时间。“种性”这一术语在S.6388中被明确使用,其作者利用菩萨阶位说解释种性,算是对《地持经》的种性说的再解释。但与强调菩萨种性的《地持经》不同的是,S.6388并未限定在菩萨种性的范围之内。S.6388的作者还表示,如来藏是有为法,其体真实不变,但其用有为可变。这种解释与作为初期地论师的法上(495-580)的学说非常相似。虽说都利用了体用学说,但S.6388的作者与《大乘起信论》的关系比较疏远。  相似文献   

12.
无我唯法论在法相唯识学中与万法唯识论同样重要。瑜伽行派经论继承阿含经五蕴非我说;通过分析诸蕴所显所依我事,不再限于有情主体而明确法无我义;并以“依相立法”的方法确立的无我后所唯之圆成实相所显清净之法。  相似文献   

13.
段雨函 《法音》2023,(12):56-61
《楞严经》被称为“宗教司南,性相总要,一代法门之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1],是影响中国佛教极深的一部经典。《楞严经》被圆瑛法师归纳为“指心示定”。其中,心即如来藏心,表明如来藏思想是《楞严经》的核心主旨。相比于《起信论》,《楞严经》的一大特色是更应机地展开如来藏与诸法的关系,标志着如来藏思想体系的最终确立。  相似文献   

14.
我是渺小的,如水滴;我是强大的,能穿透坚硬的石头。我是卑微的,如小草;我是高贵的,能浸润出生命的诗意。我是孤独的,如种子;我是博大的,能收获整个秋天的丰硕。  相似文献   

15.
“如来使”精神与慧思的新法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雷泉 《法音》2012,(1):6-12
一、《法华经》中的"如来使"精神《法华经》说一乘佛法的根据,即度化一切生存在五浊恶世的众生,故在穷尽诸法实相的一乘圆理指引下,必须顺应时节因缘,方便说三乘法门,乃至从事一切能引导归入究竟佛法的世俗资生产业。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如是舍利弗!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贪嫉妒,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方便品〉)五浊恶世,具有五种恶劣生存状态的时代。在佛教的宇宙观里,指减劫时所起的五种污浊[1]。在  相似文献   

16.
张震 《世界哲学》2016,(1):142-150
本觉之心体虽然具有自为、自使、自行和自止的主动性,但这一能动却与主体性哲学相异。本觉否定了心体的实体/实有性,强调觉心发起的在世和形式的随机摄化。在非镜的视域下,其不以意识去思维意识、不以心捉心消解了自我意识对整体时间的割裂。同时,不被意识割裂出来的念本身即成为无我的第四时,即:本觉构建了一个无客体化行为的非对象性主体,一个代词性的虚指主体,它与普贤时间同一,是一个可不断生成和创造价值,同时也是在自我消融中的无主体之主体。这不仅是对汉传佛教心性论与原始佛教无我论的一种理论调和,也对进退维谷的当代主体性哲学具有某种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邓曦 《宗教学研究》2008,(1):196-198
佛教的"业报轮回"与"无我"是否矛盾历来有争议.本文从早期佛教思想内部及佛教产生的印度历史文化背景两方面论述了"业报轮回"与"无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汤拥华 《学海》2003,3(3):33-39
本文以“个体之我”与“哲学之我”的关系为基本问题,对西方现代哲学几种有代表性的个人观进行了批判性的考察.文章意图指出,哲学对“个体之我”的探讨不能忽视“哲学之我”的构建.个体不是先在的事实,保持反思性的哲学生活,始终不解地寻求“个体化理解”,才是通向“个体之我”的惟一途径.  相似文献   

19.
陈兵 《法音》2007,(12):4-11
诸法无我,为佛法三法印的核心,此所谓无我,应为真俗两大方面的统一。就真谛言,无我之"无"所否定的,是众生误认的即五蕴、五蕴中、五蕴外常一自宰之"实我",此实我非有;就俗谛言,假我非无,此  相似文献   

20.
"梵我不二"是印度宗教文化的主旨,意思是个体生命与宇宙存在的同一,佛教与婆罗门教的理论与实践都以此为方向。如来藏是最接近婆罗门教梵我论的佛教思想,但二者还是有着明显的不同。本文从如来藏思想出发,从其与宇宙万象的关系、与众生身心的关系和其所展示的修行路径三方面给予了分析对比。最后认为,或许双方对于语言能否表达实相的不同态度是造成差异的原因。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