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会议的组织安排“人类未来和宗教合作”国际学术讨论会是由下述三个团体联合发起和组织的:(1)联合国大学(该校校长苏贾特穆科博士代表);(2)日本联合国大学基金委员会(永井道雄博士代表);(3)世界宗教和平会议日本委员会(庭野日敬先生代表)。会议从1987年4月13日至18日在东京的东方生命大厦和儿童中心大楼两处举行(头三天的全体大会在东方生命大厦,  相似文献   

2.
《法音》2016,(8)
正当前全球经济迅速发展,世界却仍然面临贫困、水资源缺乏、恐怖主义等问题。2000年联合国提出了综合可持续发展目标,力图消除贫困,保护地球,通过构建全球伙伴关系,培养一个和平、公正、包容的社会,让所有人共享繁荣[1]。中国承担起作为一个大国的责任,于2015年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2],争取在全球经济治理和制度建设中贡献中国路径和中国智慧。20世纪70年  相似文献   

3.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1992年联合国公布的《生物多样性公约》序言中说:“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传统知识、创新和实践而产生的惠益,来保护和恢复破坏的生物物种资源。”  相似文献   

4.
说“家”     
家有三层基本含义:居处(house)、人之聚居之处(home)、生活生产共同体(fami-ly)。其生成过程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文精神觉醒的两次飞跃:由混沌未分的自然世界到人意识到人类自身与自然界的分别;由孤立的人类世界到人们意识到自身、内部共同体与外在世界的分别。通过对“国家”和“诸子百家”等词义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家的语用意义的丰富和发展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文精神的第三次飞跃:在分别之中追求同一性;在同一性之中追求个体的价值实现;追求自我与世界融合的境界。这种融合不是对人类原初混沌状态的回归,而是在明确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别与整体之分别的前提下,认识到自我与世界的同一性。传统人文精神的每一次飞跃都不是对旧义的否定,而是扬弃,对思考当今世界文明的发展路向也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类遗传数据国际宣言纲要(修正稿)是国际生命伦理学委员会(IBC)在第九次会议( 2 0 0 2年11月2 6—2 8日,加拿大蒙特利尔)初步审议后提出,并在国际生命伦理学委员会起草小组第四次会议( 2 0 0 2年11月2 9日,加拿大蒙特利尔)缜密考虑基础上产生的。全体大会回顾1948年12月10日《世界人权宣言》,1966年12月16日联合国两个国际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公约与公民和政治权利公约,由联合国和联合国体制中专门机构通过的其它国际人权文件,尤其回顾了1997年11月11日通过,并于1998年12月9日联合国大会上批准的《世界人类基因组与人权宣言》,以及1999…  相似文献   

6.
华来士 《世界哲学》2005,(6):F0003-F0003
2005年7月15-20日,国际普世对话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Universal Dialogue,简称ISUD)第六届世界大会在苏兰赫尔辛基大学召开。此届大会的主题是“人类的转折点:重新思考自然、化与自由”(Humanity at the Turning Point:Rethinking Nature,Culture,and Freedom)。与会代表约100人,分别来自欧亚美非等四大洲40多个国家与地区。  相似文献   

7.
正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不仅引起了"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积极响应,更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广泛而积极的支持。古老的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世界进行经济交往的重要通道,更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共融共建、共同发展的文化遗产。一、伊斯兰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7年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  相似文献   

8.
“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弗6:3) “他用美物使你所愿的得以知足,以致你如鹰返老还童。”(诗篇103:5) 20世纪的最后一年,联合国定为国际老人年。这是值得全世界老年人和一向尊敬老人的儿女们赞赏的事。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东西南北中”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东西南北中”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何祚庥(一)中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人类也正在对20世纪种种活动的得和失进行反思。作为这种反思的重大结论之一,就是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一百多个国家的政府首脑共同签署了...  相似文献   

10.
大会 鉴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日益影响我们对生活及生命本身的认识,为此非常有必要在全球范围内应对这一发展所带来的伦理影响,意识到人类具有独特的能力反思自身的存在极其所处的环境,感知不公正,避免危险,担当责任,寻求合作,并表现出体现伦理原则的道德观念,认识到在研究由科学飞速发展和技术应用所带来的伦理问题时,应当充分尊重人的固有尊严,应该普遍尊重并遵守人权和基本自由,决定国际社会有必要及时提出一些普遍原则,为应对科技发展给人类和生物圈带来的日益增多的难题和矛盾提供解决问题的基础,忆及1948年12月10日的<国际人权宣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1997年11月11日通过的<世界人类基因组与人权宣言>以及2003年10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的<国际人类基因数据宣言>,注意到联合国1966年12月16日关于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以及关于公民及政治权利的两个国际公约、联合国1965年12月21日的<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联合国1979年12月18日的<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联合国1989年11月20日的<儿童权利公约>、联合国1992年6月5日的<生物多样性公约>,1993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残疾人机会均等标准规则>,国际劳工组织1989年6月27日的<独立国家土著和部落居民公约>(第169号),粮农组织大会于2001年11月3日通过并于2004年6月29日生效的<粮农植物遗传资源国际公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8年11月27日关于种族和种族歧视的宣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11月12日关于当代人对后代人责任的宣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11月2日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1995年1月1日生效的、作为"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议"附件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2001年11月14日的<有关<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和公共卫生的多哈宣言>以及联合国和联合国系统各专门机构,特别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通过的其它有关国际文书,还注意到生物伦理方面的国际和地区文书,包括1997年通过、1999年生效的欧洲委员会在<生物学和医学应用方面保护人权和人的尊严公约:人权与生物医学公约>,生物伦理方面的国家法律和规章,国际和地区生物伦理方面的行为准则与指导方针以及其它文书,例如于1964年通过并于1975、1989、1993、1996、2000年和2002年分别修订的世界医学联合会关于以人为对象的医学研究伦理原则的赫尔辛基宣言,1982年通过并于1993和2002年分别修订的国际医学科学组织理事化<关于以人为对象的生物医学研究国际伦理指导原则>,考虑到教科文组织应发挥的作用是基于共同的伦理观念制定普遍原则以指导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变革,并以当代人对后代的责任为前提,认识到伦理问题是个国际性的问题,应当遵循<世界人类基因组与人权宣言>和<国际人类基因数据宣言>中已经阐明的原则,不仅考虑到目前的科学背景还要考虑未来的发展,从整体上加以把握,在此基础上明确科技领域正在出现的各种挑战,认识到人类是生物圈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类在保护其它形式的生命特别是动物,起到了重要作用,承人基于科学研究的自由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并且能够为人类带来极大的福祉,特别是在延长人类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并强调科技发展应当以人类固有的尊严,普遍尊重、遵宁人权和基本自由为前提,始终促进个人、家庭、各群体和社区乃至全人类的利益.  相似文献   

11.
罗跃嘉 《心理学报》2004,36(2):238-239
人脑是怎样产生“顿悟”或者“灵感”的 ?近百年来一直是心理学家、生物学家 ,甚至是普通民众感兴趣的题目。最近 ,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罗劲研究员负责的课题小组 ,在顿悟的认知神经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和媒体的关注。有关的功能性磁共振(fMRI)研究成果[1] 被今年 1月刚刚出版的Nature所引用[2 ] ;有关的事件相关脑电位 (ERPs)研究成果被 2 0 0 3年 6月份在美国纽约举行的“人类脑成像”(HumanBrainMapping 2 0 0 3)大会评为 15 91篇论文中的 10余个“会议亮点”之一[3 ] ;系列论文即将在国内外学…  相似文献   

12.
包兆会 《天风》2014,(4):38-39
<正>吴贻芳:生物学博士中国第一届女大学生第二位大学女校长(1893—1985)1928年受聘于母校,先后主校23年,将金女大掌管得有声有色,蜚声海外。1945年,出席联合国成立大会,成为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第一位女性。1979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为世界杰出女性专设的"智慧女神"奖。1985年11月10日逝世。  相似文献   

13.
1989年,联合国第44届大会宣布1994年为“世界家庭年”。就在1994年即将到来的前两个月,湖南出版社出版了陈宗瑜的新著《婚姻家庭制度论》(以下简称“陈著”)。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演变为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因之,早在上一个世纪,西方学术界就开始重视对婚姻家庭制  相似文献   

14.
学诚 《法音》2008,(6):51-52
(2008年5月14日·越南河内)首先衷心感谢越南政府和越南佛教僧伽会的盛情邀请,使我们能够与各位有缘齐聚在风光秀丽的"百花春城"——河内,共同庆祝佛历2552年的联合国卫塞节,共同探讨"佛教对建设公正、民主与文明社会的贡献"这一大会主题,深感荣幸。  相似文献   

15.
自古以来,人们对“创造”就有狂热的好奇,并进而对此作了大量的探究。在宗教和神话故事里,或把创造看作是上帝的功能,或把对人类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当作神来崇拜。今天,新兴的创造学认为,所谓创造,是人们(包括集体和个人)有目的地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建立新生活的开拓性活动。创造活动具有三个重要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什切潘斯基(Jan Szczepański)博士,是波兰科学院副院长。在本文里,他试图总结一种所谓关于“他人”的通俗哲学,从而提出一些关于人、人性的新看法。他认为,他人是我存在的条件,离他则无我。反之亦然。在我与他之间有一种“中间”关系,即他称之为“奇怪的空间”。人之善恶并不是天然就在我或他之内,而是在于这个地处我与他当中的“奇怪的空间”之中。作者进而提出三个世界论:外在的物质世界、内在的精神世界以及在这二者之间的“中间”世界;后者既不是物质的,也不是精神的,而是“社会性的”,因此又称为社会世界。人类社会的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都来源于此。三个世界——人类存在的三个方面涉及人的生活的全部范围。一个完人是善于处理这三方面关系的人。作者又认为,人需要全面探索自己的内在世界,否则,就不能全面理解自己的人性。可是,人的内在世界(对他人)是密封着的,看不透的;所以,作者得出结论:人从来就不能够采取完全人性的态度去对待别人。什切潘斯基的“中间”世界论,使人想起马赫和詹姆士的非心非物的“中间东西”。两者似不无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世界包装组织(WPO)于11月17日在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举办了2009年世界之星WorldStar2009包装设计奖评选活动。本次世界之星评选共有来自世界3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三百件作品参加。评委从对内装物有良好保护功能;易于携  相似文献   

18.
:1999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美国旧金山美洲中医学院联合举办的“人类健康与环境和谐———中医药与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协调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道教协会张继禹副会长应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联盟之约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及举办单位的邀请出席了会议,研究室尹志华先生陪同参加。会议认为:发展中医药为人类健康服务与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是和谐的整体,本文是为这次会议撰写的论文,现予以发表,以增进交流。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经济、化一体化趋势的今天,强调和重视化的多样性,重视对弱势化的保护已成为人类的共识。联合国教科组织提出要保护人类口头与非物质化遗产,要象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一样保护人类化的多样性的口号。黔东南也不例外,在建设民族化与生态旅游大州的过程中,各县对民族民间化保护特别是对民族村寨的保护的认同空前一致。但问题的关健是保护哪些?怎样保护?  相似文献   

20.
《圣经密码》一书是近年来风靡欧美等国,发行量达800万册的一本畅销书(作者:美国华盛顿邮报记者迈克·卓思宁)。此书的中文译本1997年11月在兰州某出版社第1次印刷8000册。出版者在书的封面上端用红字赫然印道:“20世纪惊世骇俗新发现:3000年人类历史大预言”。下端印着:“圣经里密写着纳粹兴起,广岛核爆,人类登月,海湾战争,苏联解体,唐山地震等3000年来的人世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