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孙勐 《中国道教》2011,(6):34-37
墓葬是专为亡者而建的地下空间,墓葬内的各种物质和陈设都与社会风俗、宗教信仰等密切相关.因此以墓葬及随葬器物为对象,通过相关的物质形态、空间分布和文字记载来考察道教文化与信仰的存在状况,是研究道教的重要途径和课题.唐墓是唐代考古的重要组成部分,发现的数量众多,分布范围相当广泛,并且从早期到晚期的序列较为完整,延续性较强.此外,唐墓中包含的丰富的随葬器物,其中如镇墓石、铜镜、陶俑、木俑、神煞明器等,大多数都具有鲜明道教色彩,是了解和探讨唐墓中道教信仰的重要资料.镇墓石也叫五方贞石、五精镇墓石,是唐墓中最为典型的道教遗物,其形制、纹饰、铭刻等均能反映出相应的道教丧葬仪轨,因此以之为对象,进行考古学考察,对研究道教信仰的流行和传播状况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周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道家道教思想的重要来源.《周易》中有关乾坤、卦的思想,是道教和西南少数民族禹步的理论基础.论文以道教和西南少数民族禹步为例,详细考察其宗教法术蕴涵的《周易》思想,指出道教和西南少数民族宗教法师的禹步,其科仪始终按九宫八卦布局行法,此深得《周易》思想天人关系的精要.作为仪式中具有宗教象征意义的《周易》八卦符号,表达出中华先民对自然界阴阳运动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周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道家道教思想的重要来源。《周易》中的八卦卦象,是道教禹步法术的理论基础。论文考察道教禹步法术蕴涵的周易思想,认为禹步按九宫八卦布局行法,并随科仪变化而有不同的罡步,此深得周易天人关系思想的精要。禹步罡单的周易八卦图形,是斋醮中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表达出中华先民对自然界阴阳运动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海宁东汉画像石墓中共刻有画像石五十五幅,涉及到宗教信仰的画像石图式有两类:祥瑞神兽、乐舞百戏。文章在结合前人考辨的基础上,分析相关史料,总结画像石中所体现的上古神仙信仰传承和道教神仙体系萌芽。  相似文献   

5.
地下神仙张坚固、李定度考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先介绍了买地券及其研究历史和现状,然后,在对比大量买地券(包括镇墓文、衣物疏)后发现,与张坚固、李定度一同出现的神仙分为两类:道教和民间信奉的神仙;只在买地券中出现的冢墓“专职神仙”。张、李二位神仙属于后者,却有着其他冢墓“专职神仙”所不具有的专名,他们因而远播边鄙并渗透到其他宗教之中。张、李二位神仙最初在买地券中充当保人或知见,后来在传承中这一角色发生讹变。文章最后部分对冢墓“专职神仙”特征的归纳,有助于我们认识早期道教构建神仙体系的一般特点。  相似文献   

6.
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田野考古的大规模开展,我国陕西、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甘肃、新疆、青海、四川、重庆、贵州、湖北、湖南、江西、江苏、上海、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发现和出土了数以千计的与古代道教活动有关的汉代至明代道教遗存,如镇墓瓶、斗瓶、镜、剑、印章、钱币、道教造像碑、石刻、买地券、镇墓文、镇墓石、简牍、写纸、陶瓷器、金银器、药物、烧炼用具设备等遗物,以及宫观建筑、摩崖造像、壁画、墓葬等遗迹,种类繁多,内容复杂,数量巨大。这些道教遗存,有的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区,有的则只见于北方地区,有的在南方地区和…  相似文献   

7.
镇墓文,是一种随葬文字材料,它具有鲜明的道教文化烙印。其主要目的是,开度亡魂,厌镇鬼神。本文通过对成都出土的北宋刘六一娘墓中的《灵宝赤帝炼度五仙安灵镇神三炁天文》的解读,来展现《灵宝赤帝炼度五仙安灵镇神三炁天文》在墓葬中的使用方法及其含义。  相似文献   

8.
利用考古发现的道教资料是道教研究的重要内容,而准确释读这些文献或补全其中的缺佚无疑是研究中的重要任务。文章对成都市二仙桥南宋墓出土的买地券、敕告文券、华盖宫文券、镇墓真文券的释录作了补正,并利用同墓文本及其他碑刻、传世道经,对缺损文字作了一些补辑,以期为研究南宋时巴蜀地区丧葬习俗和道教历史提供准确完整的文献资料。 章红梅,女,四川大学2009级博士研究生,成都中医药大学讲师。  相似文献   

9.
早期道教神仙女青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查遍中国大陆出版的道教辞典,没有一部为女青专立一个词条的。但是,在我国出土的古代文献买地券、镇墓文中却经常可以看到女青的名字。今天的研究者也是从这两种出土文献中了解到早期道教(天师道)还有这么一个重要神仙的。买地券、镇墓文是东汉中后期出现的具有鲜明道教文化特征的随葬文字材料,主要内容是为死者买阴间宅地一处,要求幽冥各级官吏不要侵害死者灵魂,阴阳殊界,死者鬼魂也不要回到人间作祟,复连生者。①东汉魏晋的买地券、镇墓文都是以“如律令”结尾,到南北朝时期,有些券文的结尾变成了“如太上老君地下女青律令”。现在可见到…  相似文献   

10.
正绥远地区素有"召城"之誉,藏传佛教的喇嘛庙之多为全国少有。该地区又是一个儒、道、佛三教并存的特殊地区,三教在200多年的历史中并行发展。道教很早就已传入绥远地区,并流传至今。1949年后,在呼和浩特考古文化调查和征集中发现了大量道教文物,其中有:汉墓中反映道家内容的壁画,北魏时期的道教铜造像,清水河县下城湾云滚洞落鹰山北魏年间龙王庙遗址,红云道长修道成仙的岩洞遗址,唐宋时期的道教八卦铜镜、神仙铜镜,辽金时期的刻有道  相似文献   

11.
王华山 《管子学刊》2008,(1):109-114
本文比照史籍,分析山东临淄出土的7方北朝清河崔氏乌水房墓志,认为其中北齐崔博、崔德墓志称“十二世祖琰,魏中尉”属于攀附冒引,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乌水房世系合理可信。  相似文献   

12.
The paper uses insights from several Social Psychological theories to study the cultural artifacts of the Merry Cemetery (MC) of S?pân?a (Romania). In the first study we have content analysed the epitaphs written on the painted crosses of the MC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pitaphs reflect personal as well as social identity (in which individuals are described as members of both the family and the community) and play two important roles for the community members: they serve as a message to the dear ones and as an external memory of the community's social norms and shared worldview. The second study explored the soci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MC in the local commun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oci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MC clusters around three main themes: its symbolic, economic and local identity value. Copyright © 201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3.
王家台秦简《归藏》出土的易学价值   总被引:14,自引:8,他引:6  
作者以新出土的<归藏>为主要根据,又征引出土阜阳汉简<周易>、马王堆帛书<周易>和其它文照献资料,对易学界长期争讼不休的问题进行检讨考辨,再次印证了传本<归藏>不伪、<归藏>早于<周易>、文王演易不是重卦、<周易>原为卜筮之书等论断.  相似文献   

14.
王华山 《管子学刊》2006,(3):122-125
本文比照文献资料,对北朝临淄崔氏家族墓志所载崔鸿八世祖崔岳仕宦情况进行了考证,指出墓志所载崔岳“晋司徒”属于伪托。实际情况是:西晋时崔岳为朝鲜令,庇护匈奴刘曜而被追赠为前赵“大司徒”,由于十六国北朝时期匈奴与汉民族矛盾尖锐,在当时正统观念支配下,崔氏墓志及《十六国春秋》无不避讳此事。  相似文献   

15.
对2008年12月底前公布的山东出土商代青铜器铭文资料进行统计,可得单字645个,不计重复字为154个。进行字频统计与测查,发现:字频分布呈现两极分化,最高字频覆盖率达9%,即每11字就出现1次;仅出现1次的有109字,约占单字总数的71%。高频字集中在亲称用字、日名用字、作器或器名用字以及部分族名。亲称高频字是"父"。日名高频字集中在双数日,未见"丙"、"壬"。这些情况反映出商代山东与中原铜器铭文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刘彬 《周易研究》2007,(2):12-18
马王堆帛书《要》篇有“五正”一词,乃为古代易学讲君道的特定术语。其内容是帝王取度于身所建立的规矩绳权衡五种法度,与八卦中的某些卦、四时和五方等相配纳,而形成的易学模式。此配纳模式说明,君主布施规矩绳权衡五正,其旨在因顺阴阳、谐和四时、理顺五行,以达致天人祥和的理想政治境界。此古《易》“五正”的要义,是君道合于天地、阴阳之道。  相似文献   

17.
余欣 《世界宗教研究》2012,(1):172-181,194
本文以新获吐鲁番考古资料:巴达木墓地所出葫芦木刻冥币和木纳尔墓地所出纸钱文书为基础,与20世纪初斯坦因阿斯塔那收集品,新中国成立后在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的考古发掘成果,其他各地域出土的汉唐间冥币材料以及传统文献互相印证,着重于从冥币在墓葬中的实际保存状态、制作和使用方式、与墓葬整体遗存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对其源流、形制、性质和功能进行了新的考索,尤其是对冥币在中古时代所发生的关键性演化做了较为深入的阐释,揭示了这一丧葬习俗的变迁过程及其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8.
Medieval Chinese held that the circumscribed social space women might inhabit in life was encoded in the nature of their bodies. Gender conceptions common to China's three religions—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Daoism—confirmed that women were allied to the passive and inner. Accounts of the only woman in Chinese history to occupy the throne in her own name, Wu Zhao, follow Chinese historians in portraying her as contravening this cosmology. Drawing on recent studies of the religious history of the body, I argue instead that Wu Zhao constructed a legitimizing strategy that took seriously, in ways not contemplated before, these fundamental tenets of Chinese religion.  相似文献   

19.
轻重学说是封建政府加强财政收入的理财理论。本文在简要分析唐代财政状况的基础上,分别论述了刘彤、刘秩、第五琦、刘晏、陆贽、白居易对轻重学说的理论接受与财政实践。  相似文献   

20.
曹智频 《现代哲学》2005,1(1):74-79
庄子所追求的审美人格,有一个从“有待”而“无待”的转变,一个从逻辑层面、实践层面向审美层面的递升,也是庄子以“无名”超越理性与价值,以“无功”超越功利,以“无己”回归“神人以和”的审美境界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