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9年,我应邀到安徽大学去讲课。讲的题目之一,是《什么是美学——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稍加整理之后,发表在《安徽大学学报》1979年第3期上。后来又作了一些修改,改题为《美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和任务》,收进拙著《美和美的创造》里面。我的目的,原不过是想把我国当前关于美学研究对象问题中的两派意见,加以综合和调和,以便得出一种我认为比较全面的意见。但是,想不到就是这么一篇微不足道的东西,竟会引起高尔太同志的注意和重视。他在1981年第4期的《哲学研究》上,发表了《美学研究的中心是什么——与蒋孔  相似文献   

2.
于世诚同志新近发表的《关于德国古典哲学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理论的探讨》(《哲学研究》1962年第3期)一文,我是仔细读过了的。在这篇短文里,我暂时不详细答复于世诚同志所提出的理论上的争论之点,只想谈一个文字理解的问题,这就是如何解释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第二方面那一段话的问题。虽然这并不是争轮的实质问题(实质问题是承认不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但整个争论是由这一段话引起的,因此如何理解这一段话也很重要。于世诚同志自己也说,弄清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次争论的是非”。这一段话,我过去解释过,我认为照那样解释,文义是清楚  相似文献   

3.
最近孙开泰同志以其新作《从<管子>研究看郭沫若对新史学的贡献》文稿见示,文中专节讨论了郭沫若同志对《管子·心术》等篇研究的意义,以及近年学术界关于这方面的不同意见。《管子》这几篇和我参加整理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很有关系,这个问题自然引起我的浓厚兴趣。下面试谈几点想法,未必有当,只是希望有更多学者注意《管子》这几篇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刊关于哲学史方法论问题的讨论,是从批评周易研究中把古人现代化开始的。这个问题,现在已经取得了大体上一致的意见,但哲学史方法论问题的讨论,却还需要继续展开,有许多重要的原则问题需要深入讨论。我们建议,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进行讨论:(一)在哲学史研究中,是否除了把马克思主义思想挂到古人名下以外,还有把古代思想资产阶级化的倾向?一般地说,把古代思想现代化的认识论根源是什么?(二)怎样在哲学史研究中贯彻阶级分析和历史主义?本刊上期发表的方克立的文章、本期发表的昭父的文章和冯友兰的《方克立同志和我的分歧》一文,以孔子的研究为侧,就这个问题初步进行了讨论。我们欢迎一般论述这个问题的文章,也欢迎以孔子或其他哲学家的研究为例来进行讨论的文章。(三)历史、哲学史研究的对象、任务和方法问题: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本期衷尔钜就这个问题对冯友兰提出了批评,冯先生的《对于陈义成同意的问题的一些答复》,也对这个问题进一步表述了自己的看法。我们希望,对这个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我们希望参加讨论的文章,“有的放矢”,结合哲学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在互相批评中,要弄清对方的论点,对准“口径”,避免误解对方的意思和不必要的纠缠。  相似文献   

5.
关于建立《周易》解释学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学人》第13期(1998年3月出版)刊登了我的一篇短文《能否创建中国的解释学?》后,有两种很不相同的反映。有些学者认为,已经有了西方的解释学,没有必要创建中国的解释学,我们不必跟着西方的学术路子走。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创建中国解释学”是我们应该认真研究的问题,并建议组织一次有关此问题的讨论会,共同讨论一下是否有可能创建一种不同于西方解释学的方法与理论。我在《能否创建中国的解释学?》一文最后说:“我的这一想法可能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如果是这样,那至少可以起一个作用,这就是我们不必再花时间从这个方…  相似文献   

6.
读了杨超同志的《论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一文(载《哲学研究》1978年第12期),很受启发,电有一些不同意见。为了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矛盾论》的精神实质,我也就这个问题谈一些粗浅意见,并与杨超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7.
南京开埠始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南京对外开埠通商问题,我曾写过拙作两篇,一篇是刊于1984年第2期《南京史志》的《近代的南京开埠》,另一篇是收入南京市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中心编的《南京经济史论文选》的《南京开埠通商的历史过程及其影响》。下关区人民政府、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南京市历史学会研究决定召开“下关开埠与南京现代化”学术研讨会。我接到会议征稿通知后报了两个题目,会议筹备小组通知我,要我就南京开埠始末写篇短文。由于本人功底不深,对南京开埠问题又未能继续进行深入研究,掌握资料有限,说不出什么有新意的话,只能将过去说过的老话,稍…  相似文献   

8.
《现代哲学》1986年第2期上王若水同志对我关于异化概念的一点自我批评提出了批评。我近年来的文章曾受到许多作者的批评。这些批评不管我同意还是不同意,都是作者针对我的某些观点,就某些理论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对进一步研究这些问题都是有益的。可惜,王若水同志的文章没有指出我对异化概念的理解错在何处,只是揭露我的言论中的“自相矛盾”之处,这颇令人失望。在王若水同志看来,我在《关于人的理论的若干问题》中,一方面批评别人滥用异  相似文献   

9.
我在《程序教学中几个心理学问题》一篇讲话中,曾对程序教学,特别是斯金纳学派的做法和理论基础,作了一些介绍并提出了很不完整的一些评价。兹就近来对这个问题的接触,提出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并提出自己若干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一年前我写了《关于〈内业〉等四篇精气思想的几个问题》(载《管子学刊》1997年第3期),其中涉及了乐爱国同志在《〈管子〉的精气说辨证》一文(载同刊1996年第1期)中提出的精气与形体的关系问题。我认为,此问题的确比较复杂,因为它“涉及了理解《内业》篇...  相似文献   

11.
4月12日天津市中国哲学史学会和南开大学哲学系联合举办纪念王船山逝世290周年学术报告会。会上南开大学哲学系付教授方克立作了题为《船山学的回顾与展望》的报告,天津社全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杨柳桥同志作了题为《船山的易学方法》的报告。方克立副教授在报告中指出,船山学作为一门以王船山的学术思想和生平活动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问,有它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追溯其源,可以说这门学问从1692年王船山逝世以后就开始了。至今已有290年的历史。回顾它的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曹德本同志的新作《儒家治国方略阳前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我早知道曹德本同志在下功夫研究这个题目。这是儒家学说中的大问题,儒家学说的方方面面,都含盖在这个题目中。儒家由天道推及人事,人事不外乎内圣与外三两方面。内圣是修身,外三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思想是孔子从尧那里继承过来的,《尧典》讲"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到了《大学》,变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后两千多年间众多儒家人物,说来说去,都在解释或发挥这个源远流长、包罗广大的题目。但是,未见有人把它作为专题来研究…  相似文献   

13.
日本“东京唯物论研究会”历史唯物主义组在半年多以来,举行了一系列以重新研讨斯大林理论为内容的研究会。在这些研究会上提出了以下一些主要报告:村上嘉隆的《对斯大林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新研讨》、浅田光辉的同一题目的报告、物部长兴的《关于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饭田贯一的《对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分析研究》、村田阳一的《对斯大林的工人运动理论的分析研究》等。“日本唯物论研究会”的机关刊物《唯物论研究》决定从第12期起陆续刊载这些报告。这里译出的这篇论文是该刊编委芝田进午和犬九义一为了说明刊载这些报告的理由和立场而写的。  相似文献   

14.
顿占民同志在《关于认识阶段的划分与感性、知性、理性问题》(见《哲学研究》1984年第2期。以下简称“顿文”)一文中,对认识发展阶段问题提出了不少具有启发性的意见,这对于进一步促进讨论深入是很有益的。但是对“顿文”中的某些基本观点,我有一些不同的看法。“顿文”认为,知性思维“只能反映现象不能反映本质”;并且认为,认识过程只能划分为反映现象的感性认识阶段和反映本质的理性认识阶段;这样,他就只能认为知性认识应该属于感性认识阶段了。我认为,这样来看待知性在认识发展阶段中的地位似乎不符合认识发展的实际,因此想就这一问题谈一下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希望得到顿占民同志和其他同志的指正。  相似文献   

15.
翟水、李雪、杨柳榭、叶星四位同志写了一本《纪律——人生的轨道》。他们希望我写一篇序言。我虽然感到最近写序言已经成了我的一个负担,因为你既然写了一篇序,就要负一点责任,对这个问题要多少研究一下,而事实上我又没有可能拿出那么多时间来对许多问题都去研究。这就产生了矛盾,有的序就只能不写,或者说得准确些,是写不出来。因此,也不免得罪一些朋友。但这一次我却很愿意借此机会来说几句话。  相似文献   

16.
于光远同志的《关于历史发展中的自觉性(读书笔记)》一文(载《哲学研究》1983年第5期。以下简称《笔记》),根据恩格斯关于人在历史发展中有两次把自己从其余动物中提升出来的思想,对人类历史发展中的自觉性作了深入的研究,阐述了自己在自觉性问题上的观点,并对斯大林关于自觉性的理解提出了批评。研究这个问题在今天是很有实际意义的。但是,我不敢苟同《笔记》在自觉性问题上的某些观点,尤其不能同意《笔记》对斯大林的某些批  相似文献   

17.
怎样发展智力是涉及整个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但是,就目前我国的书刊来看,对智力这一概念的理解很不一致;能力和智力的涵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混淆不清。通过共同讨论弄清楚这两个概念的涵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进一步研究怎样发展智力确实很有必要。读了叶上雄同志《关于能力和智力》①一文颇受启发,但对文中的一些观点,我还有不同的看法。下文提出我的浅见就正于叶同志和其他对智力问题有研究的同志。  相似文献   

18.
《道德问题丛论》是周原冰同志继《道德问题论集》之后的又一部新的论文集。这部论文集汇集了作者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3年6月之间的十七篇论文,其中有五篇是未曾公开发表过的。论文基本可以分成四类:一类是对当时争论的一些理论问题所发表的论文;一类是在一些全国性会议上的讲话;一类是为准备写作《共产主义道德通论》而写的读书笔记;再一类是为某些同志的著作所作的序言。这本论文集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在经过“十年动乱”之后的道德理论观点和科学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9.
很高兴看到欧阳卫民同志关于“侈靡”问题和我商榷的文章——《侈靡就是奢侈》(《管子学刊》1991年第2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使我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为了问题讨论得更加深入,再对一些问题提些看法,以就教于欧阳同志。首先谈一谈方法论的问题。有些问题常常是这样情况:从理论上,或者说从道理上讲,应该是这样,可是事实偏偏不是这样。这在处理上便会发生困难,依谁为好,我的意见是不  相似文献   

20.
<正> 我拜读了《孔子研究》一九八七年第一期上谭承耕同志所写的《关于孔子何以被尊崇的问题——与匡亚明、蔡尚思等同志商榷》一文,觉得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谭文不同意匡、蔡等同志关于孔子之被薄崇是由于他提倡“忠君尊王”的观点,指出孔子受尊崇的关键原因是孔子的仁的学说及其思想体系内在结构的合理性。我基本上同意谭文这一命题,但觉得仍不够全面。现在我就补充说明以下三点: 第一,孔子是生活在二千五百年前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也是世界上影响较大的古代大教育家。假如说大多数封建帝王尊崇孔子是由于他倡导“忠君尊王”对巩固自己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