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身体献上     
罗江涛 《天风》2003,(12):46-46
论到奉献,我们可能很自然地会想到钱财的奉献,似乎那就是奉献的全部内容。但那样去理解奉献,实在是太片面了。奉献可以说,是我们每个基督徒都具备的行为,也是我们信仰生活的一部分。基督徒该如何去理解奉献的内涵,如何过一个奉献的生活呢? 保罗说:“弟兄们,我以上帝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他这话是对“弟兄们”而言的,意即我们每一个基督徒都有奉献的资格。保罗以上帝的慈悲劝我们献上,所以我们今天的奉献,并不是被强迫或慑于权势而被命令去奉献,乃是因着上帝的慈悲,也不是因为被惧怕所驱使,而是为着爱和慈悲。那我们当怎样奉献呢?  相似文献   

2.
欣艺 《天风》2006,(21):40-41
“每个人部在寻求快乐,并且尝试从不同途径来找到快乐,然而,当我们真正找到快乐时并诚心向上帝奉献自己时,上帝也必定给予我们帮助。”  相似文献   

3.
徐牧 《天风》2009,(2):10-11
每当晨祷、晚祷、周日、周间聚会领祷时,尤其是赞美见证聚会上,我们常常在会众领祷时听到:“我们是上帝的儿女”、“我们是上帝的百姓”、“我们是新以色列民”、“我们是耶稣的门徒”……但是,我们却常常忘记我们也是上帝的管家,当看重管家的身份和尽上奉献的本分。  相似文献   

4.
灵修心得     
田素良 《天风》2001,(8):42
“馨香之祭”源于上帝的祭坛,基督生命之光,照亮吾心。我愿跟随,甘心奉献,事主爱人,灵里甘甜。由主引领,纯洁恩源,步步进深,与神相印。爱源丰盈、美满。 主赐义工祷告碎言,愿作小鱼,贡献主前,让主祝福掰开,神恩浩大,无边无量。 (一) 宇宙万物的创造之主,从亘古到永远你是上帝。人类  相似文献   

5.
雅各书3章5—12节:“舌头在百体里是最小的,却能说大话。看哪,最小的火能点着最大的树林。舌头就是火,在我们百体里,舌头是个罪恶的世界,能污秽全身,也能把生命的轮子转起来,并且是从地狱里点着的。” 上帝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我们人类。我们所说“上帝的形象”,不是上帝的外形,他没有物质的形象,因为他是灵。我们说上帝的形  相似文献   

6.
徐萍 《天风》2003,(1):22-22
人处于罪恶之中,却无法自救,而上帝是爱,上帝是全能的,人只有依靠上帝才能得救。上帝在对人的拯救中走上了十字架,这是拯救的遭遇,更是上帝之爱与上帝大能的显现,所以耶稣被钉十字架正是上帝拯救世人的方法。 上帝拯救人的方式是上帝首先走向人,指引人重回上帝的怀抱,其中人的信也很重要。真正的信,不是迷信。基督教的信首先是听到道,然后信道,遵行道,使信者跟从上帝回归到真正的家园。这样一种回归,是通过耶稣的启示,上帝之光对黑暗的照亮。“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约1:9)耶稣又说:“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约8:12)“我到世上来,乃是光,叫凡信我的,不住在黑暗里。”(约12:46)  相似文献   

7.
亚伯拉罕的上帝作为超验的神圣位格,是在历史中自我启示的上帝,是立约、呼召与拣选的上帝;笛卡尔发动了一场以上帝为对象的哲学-神学领域里的“君主立宪”式的革命,上帝这个名称和位置依然保留着,也就是说,上帝依然是完美、绝对、无限等,并且上帝依然通过它象征性的最高权力,维持着笛卡尔整个形上体系的完整和统一,但是,上帝和人都要受到逻辑必然性这一“宪法”的束缚.这一笛卡尔革命对于造成“上帝之死”这一现代性事件是不无干系的.  相似文献   

8.
旷野     
“撒迦利亚的儿子约翰在旷野里,上帝的话临到他。”(路3:2)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也常常经历到旷野,住在旷野里,能得到上帝的话语,能明白上帝的旨意。在圣经中,旷野是神的仆人们常有的经历,主耶稣在出来工作时也被圣灵引到旷野。  相似文献   

9.
在一座豪华的别墅里,住着一位富人。“我是世界上的首富吗?”他问他的仆人。“主人,您还不是。世界首富是比尔·盖茨,您还没排进前500名呢——但是快了。”仆人查完有关资料告诉他。富人祈祷说:“上帝啊,您让我成为世界首富吧,到那时,我愿用纯金给您重铸天堂。”上帝感动了:“好吧,我可以给你一个机会。这是一个魔箱,你拿去吧。”上帝说:“这个魔箱里,有一块金子,是永远取不完的。但是,你要注意,当你觉得够了时,你需把魔箱扔掉,你取出的金子才是你的财富。”上帝说完不见了,富人的身边真的有了一个魔箱,箱里也真的装着一…  相似文献   

10.
陈桂照 《天风》2002,(4):21-21
“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这是保罗侍奉生涯的诀窍,是保罗信仰生活的凯歌。因为依靠上帝,从人生错综复杂的关系、生活等等艰辛里潇洒走出。这对于那些抱着“人生在世,就是痛苦,人活着就是累”的厌世态度的人。是一个挑衅,又是一个嘲笑。然而,叫生活在艰辛里的人,去依靠上帝,寻  相似文献   

11.
梁燕城 《天风》2024,(2):23-25
<正>中国甲骨文和古籍中的上帝思想,与旧约的上帝观有很多可对话共融之处。上帝超越而无形象让我们来看一看中国商周年代的上帝信仰。在甲骨文中,“帝”字出现的次数极多。在以象形文字为主的远古日子里,人们却没有以象形字来描绘上帝,而是用了一个会意字。根据王国维的解释,“帝”字像花蒂,以蒂为生命力之源;郭沫若说“天下之神奇更无有过此者矣,此必至神者之所寄”,也认为其是生命之源。叶玉森则有不同解释,以“帝”字像一祭坛,  相似文献   

12.
我们基督徒很关心人们信不信上帝和基督。如果对方信上帝和基督,我们就认他或她为“自己人”,否则他或她就不是“自己人”。至于一个人信的是怎样一位上帝,怎样一位基督,我们就不大问了。 但是只要我们细读《圣经》,我们就知道,《圣经》里有很多经文要帮助我们树立一个正确的上帝观  相似文献   

13.
乐捐     
小芳 《天风》2005,(4):13-13
有人问基督徒应该实行十一奉献还是乐捐?我是这样看的,乐捐并不排斥十一 奉献,而是包容了十一奉献,因此乐捐比十一奉献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最早的十一奉献记载在创世记,亚伯拉罕给麦基洗德的十一奉献,作为一种制 度被确立下来,乃是上帝通过摩西颁布的律法,"地上所有的,无论是地上的种子是 树上的果子,十分之一是耶和华的"(利27:30),上帝设立十一奉献的目的是为了 维护圣殿所需,为了开展圣工,为了供养祭司、利未人和帮助穷人(参阅申26:12;  相似文献   

14.
神学解释学是理解中华文化处境里上帝圣言之有效路径。中国教会正在进行的神学思想建设从这样的思的层面来看,又是一项关于如何理解上帝圣言这一话语事件的历史性事业。因此,神学思想建设最基本的认知就表现为对话语事件的语言学理解和言说式解释。在这种基本的解释学层面里,丁光训主教提出的神学思想建设其前设性导向的确立就必将首先关涉到作为基督信仰本质的基本信理,如“三位一体”和“上帝的眷顾”等。  相似文献   

15.
王从联 《天风》2022,(5):46-48
<正>圣经《创世记》2章记载上帝用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入人的鼻孔里,使人成为了“有灵的活人”。因此,人有从上帝而来的灵命。既有灵命,就要留心灵命的健康。新约圣经多处提到灵命健康,施洗约翰是“心灵强健”的人(参路1∶80),使徒约翰劝勉信徒要“灵魂兴盛”(参约叁2),保罗说敬虔的灵性操练益处多多(参提前4∶8)。牧者受托牧养上帝的羊,灵命健康,尤其重要。牧者灵命健康的表现有敬畏上帝、渴慕上帝、顺服上帝等,虽然很难以明确的标准衡量,但大致上离不开与上帝和好的路径、喜乐的侍奉,以及建立生命成长的工作观。  相似文献   

16.
新的起点     
唐侃 《天风》1996,(11):28-29
不知受古人“三十而立”之说的影响,还是圣灵在我里面的启示,矇胧中,我总觉得三十岁的时候,会发生一件我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事:也许会考上美国一流的交响乐团,或是拥有自己漂亮的房子。很奇妙,主真的让一件重大的、连我自己也没有想到的事发生了,而且是发生在我二十岁生日那天。在那天,我决志奉献一生,奉献我的时间、精力和钱财来侍奉上帝。  相似文献   

17.
林求真 《天风》2001,(9):33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生七十今不稀”。我国已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银发浪潮,惊涛拍岸”,老龄问题正在逐渐成为社会焦点,如何发扬我国固有的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使老年人“颐养天年”是家庭社会不容回避的问题。基督教会该如何融入社会,服务人群,发扬“上帝是爱”的教义,在尊老敬老的事业上,奉献自己的力量?带着这个问题,我访问了莆田市“尊德安老院”。  相似文献   

18.
读经:路2:10—11 主耶稣降生的那个晚上,在伯利恒之野地里,上帝的使者向牧羊人报告了“大喜的信息”。一大队天兵欢声歌唱,唱出了人类史上最优美、最激动人心的赞歌:“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与上帝,在地上平安归与他所喜悦的人。”(路2:14)每逢纪念主耶稣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赵紫宸(1888—1979)在1925年底撰写的《耶稣的人生哲学》等为文本依据,讨论他早期神学中的人神人格同性论。他提出上帝、耶稣、人共同都以“人格”为本质规定性。这种人格论哲学,一方面展开在赵紫宸对耶稣之人格上帝观的理解中,一方面体现在他的人神人格同性论中。赵紫宸把上帝诠释为一种观念性的人格存在,历史上的耶稣是对此的一种人格性的彰显,而人的使命就是在效法耶稣的人格日新中建立自己的人格。文章指出,这种人格论哲学,最终否定了上帝的神性、耶稣的基督性,无意识地在中国教会里以“非上帝”即“否定上帝”的方式,呼应了同时代的非基督教运动。  相似文献   

20.
胡年兵 《天风》2004,(2):26-26
萨特曾经这样描述过存在主义者,“如果上帝不存在,一切都被容许,那么人就会变得孤苦无助,因为他不论在自己的内心或在自身之外都无法找到可依靠的东西。”这不只是存在主义者的彷徨,亦是我们这个充满欲望世界里那些尚未寻觅上帝踪迹的人的困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