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2 毫秒
1.
宗教伦理有世俗性和超越性两方面。宗教伦理的世俗性,是宗教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现实联系,使人有序安定地生活在人世间,能够信仰宗教和实践宗教的基础;宗教伦理的超越性,是宗教倡导信仰者要超越自我而与神的规范、教诲相联系,超越人的现实性而与神的永恒性相联系,超越现实世界而与神的彼岸世界相联系。世俗性和超越性是宗教伦理作用于信众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文化生活中,不是神为本,而是人为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君为轻,民为贵,这是中国人本主义的传统特色。着重从社会制度考察伦理关系,从民生和人性角度解释和解决道德问题,是中国人本主义的又一特色。这种人本主义否定鬼神,但不拒绝“神道设教”,所以无神论与多神论并存,随意造神毁神则成为惯常现象。任何神都没有独尊的资格,也没有宗教迫害和宗教战争。新中国以人民的意志建国立宪,宗教信仰是个人的私事,受到宪法保护,在国家决策上,没有神灵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任何宗教都对现实中的恶与罪有着大量的论述,都强调为善成义,有使人自觉为善成义的学说,并有使人能够为善成义的戒律。宗教的伦理特色,一方面反映的是人们对现实社会中不伦理的憎恶及对伦理规范的渴求,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流传千百年的塑造人格、升华意境的思想精髓。 伦理、社会道德规范,是外在于个人的群体意志的客观外化表现形式,当它内在化深入人心,成为每个人自觉的行为准则时,人所生存的社会才能得以维系。正是由于宗教所具有的这些内容,一些人到宗教信仰中去寻求使人战胜自己罪恶本性的力量也就不…  相似文献   

4.
基督教是一种以"爱的宗教"和"和好的福音"著称的世界伦理宗教,蕴含丰富的和谐伦理资源。基督教和谐伦理的一个根本理念和主题是重新寻获和谐统一的世界,重建"神-人-自然-世界"的和谐统一。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即终极性的和谐、救赎性的和谐、爱的和谐和关系性的和谐探讨基督教和谐伦理的本质,指出贯穿基督教和谐伦理思想的主线是"关系性"或"相互关联性"。基督教的和谐伦理对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和谐理论的完善具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西班牙传教士庞迪我的名著《七克》作了详尽的分析,认为《七克》是部宗教伦理著作,其所讲述的道德内容是由人与神和人与人关系两个部分组成,既有适合儒学的部分,又有与儒学完全不同的新内容。  相似文献   

6.
宗教存在的个别与宗教概念的一般之间的逻辑整合的启示是:神的双相性为神性与神性力量,神性反映了人类存在问题的绝对性;神性力量为应对绝对问题的超验方式。神性即人类存在的绝对性;神性力量即神性应对方式。前者为人,后者为神。人为神之本,神为人的方式替代,人与神为一个整体,这就是宗教学的研究主题即神与人关系的实质。  相似文献   

7.
宗教与民族的关系,不论在中国还是全世界,在历史文化还是现实生活中,都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重大问题。本文旨在从理论上澄清二者的基本关系。文章先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提出了研究二者关系的必要性,再从宗教与民族关系的根源、宗教对民族形成的作用、宗教与民族特性的区别、宗教与民族发展的相互作用、宗教对民族之间关系的正负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兼顾问题两面的理论澄清,指出在宗教与民族二者之中,任一方的道德或理性成分的发展都会有利于另一方的道德或理性成分的发展,任一方的狂热或反理性倾向都会加剧另一方的狂热或反理性倾向;最后从世界各国宗教与民族关系的历史与现状着眼,概括了宗教与民族各自面对的问题,并从中尽力总结出七条经验教训,以期有利于我国在宗教与民族关系上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  相似文献   

8.
按照不同标准可把民族冲突划分为不同类型。本文将宗教成因作为划分标准,把世界民族冲突划分为基穆冲突、巴以冲突、印巴冲突、僧泰冲突、北爱尔兰问题和巴斯克人问题、美国的拉美裔问题、非洲部族冲突等。这些冲突似乎是民族冲突,其实也都是宗教冲突,确切说是民族冲突与宗教冲突的合成,因此彰显了民族冲突的宗教成因。研究世界民族冲突类型的宗教成因,对挖掘民族宗教冲突的文化根源,寻找世界民族冲突的类型成因,识别各类世界民族冲突的危险等级和危害程度,分析世界民族冲突的未来趋势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于解开民族冲突与宗教冲突的因果关系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9.
《中国宗教》2006,(8):62-62
田薇在2006年第2期《世界宗教研究》上发表文章《试论基督教的神圣原则》。基督教伦理作为一种宗教伦理,与世俗伦理的区别在于后者立足于世间生活和人类行为自身,道德的根据在于人的自律而不是神律,不是从神圣命令推出道德,而是从自我命令推出道德,道德是人的自律之域。文章从基督教伦理的上帝信仰、人性论预设、救赎观念、爱的规范、终末盼望等几个方面来阐释基督教伦理的神圣原则。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民间宗教:文化神与神文化汤立新神是宗教的核心。神的产生不能超出这两种可能,一是人创造了神,二是人与神是共生的,也就是说神是作为人之为人的某种内在联系。如果这是我们思考的不同的角度或层次,我们怎么来建立其间的联系?世界上存在各种各样的宗教,存在着形...  相似文献   

11.
出世与入世之间——论道教伦理之要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伦理思想和道德学说既是宗教神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宗教修行实践的指导,是宗教信徒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和原则。因此宗教伦理思想比起宗教的其他神学理论,在教徒中有着更广泛和深入的影响,对教徒的精神和社会生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道教伦理是以道教信仰为基础的人伦准则和社会行为规范。道教以其“仙道贵生”的生命伦理、“尊道贵德”的社会伦理、“敬神感通”的神学伦理以及“道法自然”与“知和曰常”的生态伦理,涵盖了人与个体(自我)生命、人与人、人与神、人与自然等多重道德关系,以其特有的方式,传递着社会系统的思…  相似文献   

12.
从"人"的角度出发,以主体反省意义上的哲学思考对宗教理论做出解读和进行理性表达,是我们跳出宗教狭隘的神学立场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宗教思想的关键。"人是上帝的肖像"是基督宗教人学理论中最基本的思想观点,当我们抛开其纯粹的神学视角,尝试从"人的身心合一性"、"人的超越性与神、人、世界关系的建立"以及"人的自由与责任"等方面来解读这一思想观点时,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意义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3.
汪维藩老师认为,相对于古代埃及、迦南、罗马世界的巫觋宗教来说,犹太教或基督教将伦理宗教化,这正是犹太教或基督教的超越之处.但当他这样说的时候,并非是说犹太教或基督教用宗教代替伦理,或将伦理与宗教混为一谈;而是将伦理建立在宗教的神圣根基之上,将人与人的关系建立在人与上帝关系的基础之上,从而使伦理有不拔之根.  相似文献   

14.
在不同民族和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人文精神具有完全不同的思想内涵。中国古代的礼乐文化是一种古典类型的人文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德性主义、在人与宗教关系中的理性主义、在人与道德关系中的尚志主义构成了中国古典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它体现了古代中华民族对人类内在的道德生命、现世的伦理生活的价值肯认和理性自觉。这种古典类型的人文精神同与宗教神学和科学主义相对的西方近、现代人文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希伯来民族具有否定偶像的宗教意识和宗教传统,但考古发现的古代器物中仍存在着人物和动植物等形象,这反映了这个民族从多神到一神宗教演进过程中的审美思想变化,也反映出它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对两河流域、迦南、埃及、希腊和拜占庭艺术吸收的结果;其次这也反映了希伯来民族的艺术在后来的时期里逐渐由具像向抽象发展,大致经历了实物形像、变形形象和符号象征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普米族与西夏人的自然崇拜、鬼灵崇拜和巫术占卜等原始宗教系统非常相似。本文根据调查材料,从宗教人类学的角度对两族关系进行初步探讨,认为西夏人与普米族在不同时代所呈现的宗教信仰的相似性,反映了同为古羌民族共同的源流、亲缘及迁徒的历史痕迹。  相似文献   

17.
佛教苦乐观略谈陈霞从一定意义上说,宗教就是对人生的一种看法,因此人生观在宗教教义中占有重要地位。上帝或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因此宗教人生观的共同特征是通过对上帝或神的肯定,,来否定人本身,马克思指出:“人奉献给上帝的越多,他留给自身的就越少。”①世界上...  相似文献   

18.
从意识形态角度出发看待宗教现象时会出现歧义,这使人们对“一般”宗教本质的理解难以达到统一。在人们的日常意识中,宗教是对神或众神的信仰,这种观点几乎已成定论,可是在宗教学出版物中却有数十个不同的宗教定义,而且各有各的根据。譬如,对避邪物之奇效或对魔法作用的信奉,常被人们自然而然地把它与神性显灵联系起来,然而这种信奉并不属于信仰神明这个概念。诚然,神这个概念可以被赋予颇为广泛的涵义——它所指的并非个体本原,而是无穷多的宇宙创造力。例如,黑格尔就倾向于把神解释为绝对的反映,即事物相互反映的全世界过程,在这种反映过程中,新质不断产生,世界不断更新。 人们往往把宗教定义为对某物、某东西或对某物、某东西之关系所具有的超自然存在的信仰。因此,一些研究者借助超感觉、非肉体、无维度的东西(即借助人的外部感官和仪器发现不了的东西)这样一些概念来揭示“超自然物”。而另一些研究者则赋予“超自然物”以比较狭隘的涵义;它是这样一种特殊的假设度量的空间,在此空间中,灵魂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阴司”)。然而不少宗教学家尽量不使用“超自然的”(“超自然界的”)这个术语,因为该术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审美主体和伦理主体的比较研究揭示了个体存在的伦理层面的含义。首先考察了老庄和海德格尔的后现代宗教式的主体和儒家形而上的宗教主体,以及儒家就伦理问题对于老庄的挑战。结论是他们都缺乏把他者的生存作为自己的绝对的责任的伦理含义,因而是审美主体:其次,通过对于环境主体和伦理主体及审美主体的关系的讨论,阐释了这样一个哲学基本问题:伦理存在必须以有限性存在为前提;而后者只是一个哲学的抽象。片面地强调人的有限性(尼采),片面强调有限存在与超越者的关系(老庄和海德格尔),或否认人的有限性,这些观点都忽略了人在这个世界上的伦理责任。后现代伦理学是指我,作为一个个体(me),对于他者的一切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
宗教学的基本问题是天人关系或者说是神与人的关系。无神论即是马克思主义对此问题的基本态度。通过对各种天人关系或人神关系的分析,可以为探求宗教的历史发展过程和规律提供一种重要的视角。《国语》作为一部先秦时期的重要史学著作,其所记载的关于天人关系或人神关系的言论,呈现出这一基本问题在西周至春秋时期由"事神保民"向"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的思想史变迁,构成了中国无神论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