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阳修不仅是一个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优秀的文献学家。他以文学家、经学家的双重身份来解诗,对《诗经》注解的权威著作《毛传》和《郑笺》提出了批评,并对《诗序》进行质疑进而删改,他"据文求义"力图还原《诗经》的"本义"。欧阳修的《诗本义》,在《诗经》研究中具有开创性意义。进入新世纪,有关《诗本义》的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富,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总结,可以让我们对欧阳修的诗经学成就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周易》卦辞“朋”、“孚”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朋”、“孚”是《周易》中决定吉、凶、悔、吝等的两个因素。“朋”是“凤”的重文,“凤”通“风”,伏羲以龙纪、龙身、龙名而“风”姓,“龙”是《周易·乾》中阳气的象征,“乾”的本义指太阳及其运动;“朋”字所在的卦爻皆为阳爻,其占断语都是吉的、有利的,反映了《周易》的“尚阳”观念;“得主”即“得朋”也即“得阳”,故“朋”指“阳”。“孚”的本义为鸟卵生子,反映的是殷商时期的鸟图腾崇拜和卵生信仰;“生”是天地之大德,人类要趋吉避凶,就要参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合其德,故“孚”是人与天地相统一、和谐之德;释“孚”为“俘”与其造字本义和《周易》经义不合,释“孚”为“信”也难以涵盖其意义。  相似文献   

3.
《管子》德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德的本义为“目视于途”,在由其本义向哲学、伦理、政治和经济范畴演进和抽象的过程中,《管子》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和阶段。本文对出现于《管子》书中的237个德字进行了系统的梳理,阐释了体现在《管子》德论中的哲学、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王孺童 《法音》2005,(5):23-29
别时意趣,作为佛陀方便说法的四种意趣之一,其与净土教之间的论争,已经有千余年的历史。理清二者之间的内容与关系,不仅可以使我们全面了解别时意趣的本义,而且更有助于正确认识净土教思想。那么,什么是别时意趣?别时意趣的本义到底是什么?就成为最基本,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问题。一、意趣与四种意趣(1)意趣意趣,简称为意,指佛陀说法所别有之言外之意。世亲《摄大乘论释》(陈本)卷六:“如来心先缘此事,后为他说,故名为意。”《摄大乘论释论》(隋本)卷五:“若世尊心有所在而说者为意。”《摄大乘论释》(唐本)卷五:“谓佛世尊,先缘此事,后为他…  相似文献   

5.
太极图古文字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极图古文字证国光红1.汉字除了它所记录的词义(包括本义、引申义,以及假借义)之外,它自身尚有“字形之意”。“字形之意”是尚未进入语言层次的模糊意义,它与字本义相应,是字本义的基础,而与字本义不属于同一层次。“字形之意”这一术语是段玉裁提出来的,《说...  相似文献   

6.
对中医“证”及“辨证论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中医“证”及“辨证论治”的思考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100029)陈家旭导师杨维益一、证、病、症的概念及其关系1.证的概念《玉篇》云:“证,验也。”《增韵》云:“证,候也。”《说文解字》中有“论”、“证”字。的本义为证实、验证;“证”通,为证据、证...  相似文献   

7.
“哲学”译名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之“哲”字,本义为智、知、明。《尔雅》:“哲,智也。”由“哲”字组成的双音词,有哲夫、哲妇。《诗经·大雅·瞻卬》:“哲夫成城,哲妇倾城。”含贤能或机巧之义。又有“哲人”之称,《史记·孔子世家》:“哲人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朱子语类》的十几项有时间标志的材料,考证朱熹从淳熙丙午到庆元戊午的十二年间曾多次修改《周易本义》底稿,并封笔于庆元四年。此后,朱熹于易学间有新观点,但不再写入《周易本义》。基于这样的时间框架,《朱子语类》与《周易本义》的某些不合之处,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何益鑫 《孔子研究》2023,(2):109-117+159
《大学》首句乃是全篇的宗旨所在。它以《周书》等所见的周文理想政治之传统为依据,提炼出儒学最高的实践理想。就其古义而言,“明明德”是在政治领域中显明其光明之德,亦即行明德之政。明德之政,除了恤民怀柔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选贤任能。行明德之政,即亲民、安民的过程。在此意义上,“亲民”与“明明德”是一体之两面。其最终所达到的道德政治的理想境界,如文王后期之所至,即“止于至善”。《大学》首句是以平天下为视域,故其本义乃就最高处说。但在后续的论述中,则又可以作泛化的理解,普通人在各个层面都可以有相应的实践。后儒以“明明德”为修己,以“亲(或新)民”为治人,以立“三纲领”的结构,不是《大学》古义。  相似文献   

10.
王孺童 《法音》2005,(9):7-11
无著菩萨所举“念佛得不退”和“发愿得往生”二例释,确为净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在《别时意趣本义探源》(《法音》2005年第5期)一文中,将“别时性”与“方便说”归纳为“别时意趣”的两个最为重要的本义,这与后来净土教所宣扬的“即生性”与“决定说”确实有所不同。那么,这种不同到底是本质上的矛盾,还是表象上的差异呢?本文试图通过梳理后世祖师对别时意趣的不同理解,力求呈现出一个流变的整体脉络。别时意趣与以念佛发愿为手段、往生净土为目的的净土教法若在本质上就是矛盾的,那么净土教“即生性”与“决定说”的理论基础将从根…  相似文献   

11.
“利建侯”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屯卦》卦辞“利建侯”一语,古代说《易》者均释“侯”为“诸侯”.如程颐《易传》说:“必广资辅助,故利建侯.”朱熹《周易本义》也说:“故筮立君者遇之则吉也.”后世学者从之,未见持异义者. 然笔者在反复玩味《屯卦》卦辞和六爻爻辞后,愈觉得前人所释欠妥,“侯”字似应释为“射侯”之“侯”,即箭靶.兹  相似文献   

12.
“法谛哈”是“开端”之意,也有“开宗明义”之意;“法谛哈”章亦有《古兰经》之母、《古兰经》精髓、《古兰经》基础、《古兰经》缩影等几十个美誉,更可以说“法谛哈”是浓缩并代表了《古兰经》的中心思想。《古兰经》云:“我确已赏赐你常常反复诵读的七节经文和伟大的《古兰经》。”(15:87)所以,认真地学习“法谛哈”,掌握“法谛哈”的讲义,深刻领悟“法谛哈”的内涵,对于穆斯林的信仰和行为都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周易》是本筮书时,人们要想从中获得信息,得到某些启示,就需要采用一定的方式来提取,使其显示出来,这就是卜筮。卜筮的方法多种多样,或简或繁。较有影响的是使用五十策蓍草卜筮成卦的方法,朱熹的《周易本义》“筮仪”中作了详细介绍。高亨《周易古经今注》中的“成卦法”与“筮仪”介绍的大同小异,只是去掉了繁文缛节和“挂一以象三”的左右限制。以上方法,一是造成了阴爻和阳爻出现的概率不等,导致六十四卦出现的概率不等,即出现了阴阳失衡现象;二是运用以上方法,可以人为控制成卦,使卜筮变成筮师“参与决策”的过程,人的因素多于“神灵”的因素。明白了这些,就使《周易》的神秘色彩黯淡下来,  相似文献   

14.
元儒胡一桂曾先后两次为朱熹《易本义》作注。约在至元二十五年,胡氏首次注释《易本义》,并形成了初定本《易本义附录纂注》,此本在元代影响力较大,并一直流传至今。其后的至大元年,胡氏再注《本义》,作为本次注释成果的重定本《易本义附录纂注》,约于元末明初亡佚,但其主要内容被收入胡氏门人董真卿《周易会通》中保存下来。  相似文献   

15.
《金人铭》产生的时代应该是战国末年至汉代初年,这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证据:1.《金人铭》的内容与黄老学派关系密切,应该是黄老思想流行后的产物,不可能产生于孔子时代。2.《金人铭》的内容性质与战国以前的青铜器铭文的特征不符。3.《金人铭》把孔子入周观书和孔子入太庙二事混合在一起,露出了破绽。4.《金人铭》称“三缄其口”,而“缄”字在可靠的先秦文献中无“闭口”义。“缄”的本义为捆箱箧的绳索,“缄”有“闭口”义是西汉才有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理学视佛老为异端。宋儒以辟佛老、兴儒学为己任,然都经历过出入佛老而返于六经的过程。朱熹则“出入释老者十余年”,并认为“庄老二书,解注者甚多,竟无一人说得他本义出,只据他臆说。”(《语类》卷125)事实上朱喜亦未能一一说得他本义出,亦有臆说和曲解。但是,朱熹对  相似文献   

17.
朱熹《孟子集注》的诠释特色是既借助经典诠释创新哲学体系,又尽量重视古注,追求本义;前者是对时代的呼应,后者是对经典的尊重。由此在诠释实践中弱化了“本体”与“方法”的紧张,强化了“原意”与“用心”的统一,发展了中国特异于西方的诠释传统。  相似文献   

18.
武树臣 《孔子研究》2024,(1):72-85+158
“儒者柔也”是古人对儒字最经典的注释。“柔”的古字是“揉”“扰”“犪”,本义为“驯扰”即教育约束。“驯扰”是游牧时代先民驯服动物的经验总结。“柔远能迩”体现了远古先民以礼乐教化治国的传统理念。“多需”和“多胥”是殷商的礼乐之师,其职能是通过教授诗歌音乐舞蹈来实行教化。他们与周之乐官“大胥”“小胥”有传承关系。殷亡周衰,礼乐之师失去俸禄而散落民间,仍以相礼和传授礼乐知识为生。孔子的贡献是通过民间教育,传授《诗》《书》《礼》《乐》等三代经典,使儒者从相礼训俗之师演变为六艺传经之师。儒家至此问世。  相似文献   

19.
“太极”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易传》在《老子》道论“道”、“一”、“无极”等概念的基础上建立的。《易传·系辞》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图”是迄今为止人类所发明的最抽象而又最形象的宇宙变化图式,表明了事物产生、发展、变化、衰亡的全过程中的阴阳消长情况。它导源于后汉魏伯阳所著的被人奉为“万古丹经王”的《周易参同契》,由五代时著名道教理论家、养生家陈抟创画,用以代表其哲学思想和养生理论,陈自称为“无极图”,后经种放、周敦颐、二程尤其是朱熹《周易本义》的一再宣扬和鼓吹,其哲学意义遂盛于世,成为中国传统哲学、  相似文献   

20.
根据竹书《周易·颐》卦可知,《颐》卦义旨不在于养贤,而在于兴农以自养。“颐”的本义并非口辅车或养,而是一种农具。《颐》卦反映了周人以农德自重的传统和以农兴国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