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饰词三要     
一用语贵新古人云:“创意造言皆不相师,”不“相师”,就是不抄袭,去陈言,贵独创。清人孙麟趾说:“陈言满纸,人云亦云,有何趣味?若目中未曾见者,忽然睹之,则不觉拍案起舞矣,故贵新。”(唐圭璋《词话丛编》) 单就古诗词中写“愁”来说,就有各式各样的写法,有以“山”喻愁者,杜甫诗云:“忧端齐终南,(?)洞不可掇”;赵嘏诗云:“夕阳楼上山重迭,未抵闲愁一倍多。”有以“江”喻愁者,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  相似文献   

2.
比黛玉更高洁、更悲苦的愫方心灵——曹禺戏剧人物系列论之八贡献陈留生在“狭之笼”的“鸟”儿当中,在悲苦的女儿国里,《北京人》中的愫方可谓一位较为独特的女性形象。当我们较为仔细地观照这一人物时,便惊奇地发现:她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形象存在着诸多近似之处...  相似文献   

3.
有个成语叫“杞人忧天”,说的是有个杞国人,因担心天塌下来无处存身而愁得寝食不安。妻不是杞人而是农人,她也会为淅淅沥沥的秋雨愁得寝食不安。  相似文献   

4.
一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这话虽然有些夸大,但的确很有道理。祖国医学有“情绪失调,累及五脏”之说:“怒则伤肝,喜则伤心,思则伤脾,忧则伤肺,恐则伤肾”。(《黄帝内经·素向》)有很多事实,证明祖国医学的科学论断。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5.
杨思范 《中国道教》2002,1(3):38-39
贾岛《病起》诗 :“灯下《南华》卷 ,祛愁当酒杯。”苏轼《满庭芳·归去来兮》 :“已矣乎 !吾生有命归有时 ,我初无行亦不无留 ,驾言随子听所之 ,岂以师南华而废从安期。”“南华”一词 ,前者指《庄子》一书 ,后者则指庄周 ,然不知庄子之号“南华” ,最早起源于何时 ?据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经籍考》(卷二百十一 )云 :“(《庄子》唐始号《南华真经》。”① 李叔还《道经词典》释“南华真经”云 :“唐时称庄子为南华真人 ,故庄子书号《南华真经》。”② 《汉语大词典》(第 1卷 895页 )释“南华”为“《南华真经》的简称” ,又释“《南华真经…  相似文献   

6.
科室里有两个“怪人”:一个不会笑.一个不知愁。不会笑的是阿雯。她一年365天.天天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见不到一丝笑容。  相似文献   

7.
抑郁症是一种由情志不舒和气机郁滞所引起的常见病症之一。其临床症状,大多表现为心情抑郁、胁肋胀痛、情绪不宁、多愁善虑、睡眠不佳,甚至易怒易哭,常伴有喉部似异物梗塞却又咽之不下、咯之不出的感觉,但与饮食无关。中医称之为“梅核气”。 人为何会出现抑郁?祖国传统医学认为,导致精神抑郁主要  相似文献   

8.
哭也无妨     
追求快乐是人的一种本能。因此,诸如“笑比哭好”,“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之类的道理,很容易为人们所接受。但苏轼说得对:“人有悲欢离合,月的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所以人的一生光想着快乐的事是不现实的,只有正确对待哭的问题,才是最应该注意的。  相似文献   

9.
漫话烦恼     
“野花不种年年有,烦恼无根日日生”。人生一世,谁能无忧呢?夸张一点说,生存就是烦恼。难怪李白诗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杜牧也说“假如三万六千日,半是悲哀半是愁”。当然,快乐也有,但就像“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几分钟或几天的快乐赚我们活了一世,忍受着许多痛苦。(钱钟书语)”这些话乍听似乎悲观消沉了些,但仔细咀嚼,还是很有道理的。人之一生,就是一个与周围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不断冲突、不断磨合、不断适应、不断改造对方同时  相似文献   

10.
《天风》2006,(16):39
1820年5月12日,一位全世界最平凡而又最伟大的女性出生了。父母给她取名为“弗罗伦斯·南丁格尔(Nightingale F)”。她的名字太美丽了:弗罗伦萨是她的诞生地(意大利名城),原意是“花之都”,而南丁格尔原意是“夜莺”。它是集合了花鸟的美丽名字,日后成为世人所仰慕的白衣天使,也许是天意吧(图1-65,比利时)。  相似文献   

11.
公元622年,穆圣带领穆斯林迁徙麦地那。在迁徙的人流中,有一名青年,为了追求他的未婚妻伍姆盖斯,也随她迁往,有人将这一情况告诉穆圣,穆圣说道:“万事唯凭乜帖(举意)而成就,人们获得自所举意的。”“乜帖”的一般含义自心灵对某种事物的关注和倾向。而它的宗教含义则是:绝对服从真主的命令,为取真主喜悦而为之。刘智《天方典礼》中解释为:“万事未形,其心已动,为善恶之造端,理欲之根源。”有  相似文献   

12.
“从之生也,与忧俱生。”庄子真是哲人睿语。大凡人生,总不免忧国忧民忧亲忧己。忧虑自有高下之分:先天下之忧而忧,即为大忧大虑,于强者并非致命的重斧,倒可能是催人奋发,造福民族的契机;有些忧虑的确没多大意思,却有人跟它掰不开扯不断,忧所不当忧,愁所不当愁,让它困扰了你的身心,影响了健康,苦不堪言。于是人们绞尽脑  相似文献   

13.
王夫之为学,通贯六经,尤擅长发挥经中义理.借经阐发己义,是他独特的经学诠释模式.其理势观则是这一思想模式的范例.一王夫之论理势首先重视对理势的界定.他论“理”,指出:“理者,固有也.”(《春秋家说》上卷)“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张子正蒙注》)卷五)“万物皆有固然之用,万事皆有当然之则,所谓理也.乃此理也,唯人之所可必知,所可必行,非人之所不能知、不能行,而别有理也.”(《四书训义》卷八》)“理本非一成可执之物,不可得而见,气之条绪节文,乃理之可见者也.”(《读四书大全说》卷九)“势之顺以趋者,理也.”(《尚书引义》卷四)“顺必然之势者理也.”(《宋论》卷七)“天者,理而已矣;理  相似文献   

14.
没病找病     
世界上有没病找病的人吗?有,而且不在少数。医学上把这种行为称之为:疑病心理。 小向是一位身体很健康的姑娘。可是,最近一段时间,她感觉到身体有一些不舒服,因为以往她很少患病,所以,认为自己这一次一定是患了什么“大病”。  相似文献   

15.
『风流』赋     
一“风流”是个古老的词,一度曾因为带有贬义而被冷落。特别是西式的词汇“罗曼蒂克”由汉语音译成“浪漫”之后,“风流”一词就尤其让了位。即使后来毛泽东诗词中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语畅行,但做为一个单词而论,颇为流行的仍乃是“浪漫”而不是“风流”,常闻“浪漫主义”而未闻“风流主义”。《红楼梦》中史湘云吃生鹿肉时,林黛玉等小姐嘲笑她不像文化人,她反讥时很自负地说:“名人高士字风流!”看来,风流是个不低的品位,许多故意作雅、刻意作秀、一意作态的人是达不到的。二偏偏“风流”又是个多义词,或褒或贬都随便。上文说的都取…  相似文献   

16.
有位女大学生经常被一种“焦点感”所困扰,即每当她独自一个人在路上行走、或在教室内学习、在食堂里吃饭时,就会产生一种异样的感觉——“焦点感”。她觉得别人都在注视自己、议论自己,说自己人缘如何如何不好,如何如何不招人喜欢等等,而且这种感觉挥之不去、驱之不散,内心十分痛苦。为此,她非常希望自  相似文献   

17.
宝钗是《红楼梦》中第一个生活技术家,虽然她寄人篱下(寄居姨母家,而姨母上有公婆,又有兄嫂),但她能够得到上上下下的拥戴,连自己的情敌林黛玉在四十二回以后,也奉宝钗为知己。宝钗人际交往成功的原因显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她深谙交际艺术,应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宝钗与人交往,经常揣摩别人的需要,做别人希望做的事.第三十七回,史湘云起诗社“作东”,请“诗友”吃饭,而湘云又没有钱,宝钗便替她设计,并从自己的店里要了些螃蟹和酒菜,给湘云解困,湘云十分感激。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决定把大观园花…  相似文献   

18.
在伊斯兰教史上,有一位伟大的女性被先知穆罕默德(愿真主赐福他)称为“天园中的妇女之王”,她就是穆圣的爱女,穆斯林妇女的楷模——法图麦。 法图麦出生于公元605年,她聪颖贤惠,美丽善良,是穆圣最钟爱的女儿,她曾长期跟随父亲为传播伊斯兰教真理四处奔走。在穆  相似文献   

19.
有人认为,少男少女有什么烦恼,有什么忧愁呢?就像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所写的“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似乎说愁的少男少女真是自作多情,心中欢乐无比还“强说愁”。还有人则认为,“危险的年龄”、“危机的时期”、“极度的迷惘、困惑”都是青少年这一阶段的专有名词。比如日本学者依田新先生在一本青少年心理学的书开头就说:“烦恼是青少年的特权”。看来,青少年并非欢乐无比,烦恼只跟他们有缘,究竟青少年有没有烦恼、困惑呢? 应读说,烦恼、困惑是人类共有的心理属性,是  相似文献   

20.
余红珠 《天风》2006,(16):10-12
上帝又对亚伯拉罕说:“你的妻子撒莱,不可再叫撒莱,她的名要叫撒拉。我必赐福给她,也要使你从她得一个儿子。我要赐福给她,她也要作多国之母;必有百姓的君王从她而出。”亚伯拉罕就俯伏在地喜笑,,心里诡“一百岁的人还能得孩子吗?撒拉已经九十岁了,还能生养吗?”(创17:15-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