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鲁克俭同志在《哲学动态》2007年第4期发表的《“古典古代”等于“奴隶社会”吗?———重新解读马克思的“古代生产方式”》(以下简称《鲁文》)一文中,谈到我“把‘古典古代’与‘奴隶社会’划了等号”,并指出“这是对马克思思想的误读”。事实上,不是我误读了马克思的思想,而是鲁克俭同志既误读了马克思的思想,又误解了我的思想。我在与段忠桥教授讨论的两篇文章(《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发表的《对质疑“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的质疑》;《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6期发表的《关于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和三种社会形态理论的讨论》)中,确实把马…  相似文献   

2.
论社会形态更替的普遍规律和各个民族国家的特殊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社会形态更替的普遍规律和各个民族国家的特殊道路江丹林,孙麾马克思晚年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从现象上看,是对他50年代形成的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理论的否定。据此有人认定,马克思晚年改变了他以前一贯坚持的关于社会发展“单线论”的观点,而重新选择了“多线论”的立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单线论”错把马克思关于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发展的理论,变成了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多线论”则把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多元发展的论述突现出来,否定人类社会形态更替的普遍规律,把各个民族的发展看作是彼此独立的互不联系的历史进程。科学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搞清楚人类社会更替的普遍规律和各个民族特殊道路的关系。从历史上看,“单线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经被普遍认为是对马克思社会形态更替理论的正统解释,因为斯大林把马克思关于五种社会所有制形态依次更替机械地理解成人类社会的单线发展模式。随着“单线论”愈来愈无法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各个不同民族国家的发展道路,“多线论”开始反其道而行之。例如,意大利学者翁贝托·梅洛蒂所著《马克思与第三世界》一书,具体提出了对马克思历史发展概念的“复原”  相似文献   

3.
杨学功  席大民 《哲学研究》2012,(4):3-11,48,127
<正>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最为重视的马克思历史理论之一,甚至被看作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部分,但同时也是引起最多争议和质疑的部分。然而,无论是关于社会形态演进序列之"五形态"与"三形态"的争论,还是关于社会形态的依次演进是否具有历史必然性的争论,抑或关于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出现了一场关于“反科学主义”、“科学传播”的争论。在历史上也曾出现过此类争论。温故知新。回顾一下历史上的有关争论,也许不无裨益。 一、历史上关于科学的争论 20世纪上半世纪,中外历史上发生过两次世人瞩目的关于科学问题的争论。其中一次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1915年9月,《新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初名《青年杂志》,第2卷起改名《新青年》。《新青年》向中国引进了“德先生”和“赛先生”,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宣传阵地。就在“科学”刚开始日益深入人心的时候,在中国社会中出现了反弹。  相似文献   

5.
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社会形态思想是对社会历史的形成、发展及其运动的内在规律的深刻揭示和整体阐发,正确把握社会形态思想中的社会历史分期和演进的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学界关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社会经济形态演进论述的理解所形成的“三形态说”和“五形态说”争论的梳理和辨析,进一步探讨马克思的社会形态思想,认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相关论述既指出了社会形态演进的基础和发展方向,又隐含着一定社会历史中人的发展状态的内容,同时内蕴分析社会形态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6.
张亮 《哲学动态》2003,(5):34-35
2002年12月13日,江苏省哲学学会和南京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在南京联合召开了“后马克思思潮与后马克思主义”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着重就20世纪70年代之后西欧、美国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理论划界标准问题,以及“后马克思思潮”和“后马克思主义”这两个新范畴的合理性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究竟是马克思说的必然要经历"五个阶段"还是"三种形态",这一争论自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发表以来就产生了,上个世纪90年代在中国学术界达到了白热化程度。研究"五阶段"和"三形态"的划分依据及其内涵,对于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问题和方法以及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信息资本与当代社会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峰 《哲学动态》2004,(5):34-37
1 对于社会形态的区分,20世纪8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经济社会形态"和"技术社会形态"的区分.这种区分无疑是相对的,两类形态之间应该是有关联的,如马克思在讲到"蒸汽磨生产的是以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时,就多少揭示了近代技术社会形态与经济社会形态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关于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理论和马克思晚年对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天才预言的关系,可以讲是唯物史观中一个最为折磨人而又最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问题。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在研究和探讨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不是依据五种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10.
自第二国际时代以来,关于马克思思想的研究在主导逻辑上经历了两次重要转换:一是上个世纪20年代以卢卡奇等为标志的从传统的经济决定论构架转向以主体-客体为核心的历史辩证法构架,这一研究直接影响到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并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国内马克思思想研究中得到回应;二是在上个世纪50—60年代关于人与结构的逻辑论争中,以主体-客体为核心的历史辩证  相似文献   

11.
本体论哲学批判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学功 《哲学动态》2001,4(10):10-1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的关系问题 ,自 2 0世纪 80年代后期以来 ,一直是中国哲学界争论很大的焦点性问题之一。特别是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改革的讨论中 ,“本体论”成为一个各派都不能绕开的“结”。论争中学者们对马克思哲学实质的理解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但在作为争论核心的“本体论”概念上 ,人们似乎意见一致。一些学者坚持“哲学就是本体论” ;大多数学者虽然觉得这种说法太绝对了 ,但也仍然肯定“哲学必有本体论”。在这样的语境下 ,本文题目所给出的观点一定显得既突兀又费解。因此 ,为了使本文的论点和论证的展开有一个较…  相似文献   

12.
要科学地把握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形态更替的具体图式,就必须科学地理解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和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近年来,《哲学研究》杂志上关于社会形态更替的图式是“五阶段”还是“三阶段”的争论,为突破教条主义的束缚,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发。然而,笔者以为,有些文章虽然是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某些论述来讨论问题的,但并没有能从完整的唯物史观方法论和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出发来阐述社会形态更替的具体图式。为此,首先应当完整地复述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和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理论的真谛,尔后才能科学地而不是教条主义地把握社会形态更替的具体图式。  相似文献   

13.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在西方学者那里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用法。一种是梅劳一庞蒂的用法,即用它指称一种以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为代表的主要与列宁主义相对立的理论;另一种是安德森的用法,即用它指称包括从卢卡奇到阿尔都塞等13人在内的第三代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徐崇温同志通过对这两种不同用法的一种毫无道理的综合,将他“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定义为20世纪20年代以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一股非马克思主义思潮。这显然不是“西方学术界的习惯用法”。  相似文献   

14.
历史的脐带——与韩安贵博士商榷历史分期理论的尺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历史分期理论,马克思的五形态说(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自产生之日起一直居主导地位,很多学者提出不同的分期理论,但都无法替代五形态说。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该坚持和倡导什么样的价值导向?自改革开放以来,这个问题一直成为中国社会的争论焦点:20世纪80年代初期关于“人性”与“人道主义”的哲学大讨论、80年代中后期的“新启蒙运动”、90年代的“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热,无不与价值导向问题有关。无数次大小激烈的思想争论,一方面反映了思想界、学术界在价值导向问题上的混乱和争斗,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在价值观念上的迷茫和困惑。毫无疑问,不形成合理的、统一的、有说服力的价值导向,就难以提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利发展的思想保证。最近,由《求…  相似文献   

16.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探源/周兴文//江海学刊(南京).1992,1.118~123对马恩关于未来社会特征论述的思考/武克全//探索与争鸣(上海).1992,1.20~24评所谓马克思晚年认识转变论/奚兆永//哲学研究(北京).1992,1.41~47略论马克思历史观前提(上)/单少杰//社会科学战线(长春).1992.1.9~16马克思的“五形态论”与“三形态论”/叶险明//学术界(合肥).1992,1.23~28马克思关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论点述略/洪韵珊//社会科学研究(成都).1992,1.10~14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与历史评价的两种尺度/启良//学术界(合肥).1992,1.17~22、67共产主义理想烛照下的美学建构:论马克思早期美学思想的两个特点/庄锡华//文艺理论与批评(北京.).1992,1.74~80  相似文献   

17.
(1985年5月26日至同年6月25日) 毛泽东同志对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的论述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研究、*二、、二*,n。二杯,。, ,、‘。。,.卜.0.、“高齐云学术研究1985年第2期试论马克思著作中的“异化”概念陈灌关于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的几个问题万众 社会科学〔甘肃〕1985年第2期湘潭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论马克思主义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的确立—思想经历上的胚胎学和古生物学的统一— 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关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一则札记龚育之 式》中确立“五种社会形态理论”说质疑理论月刊1985年第6期 宋敏吉林大学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8.
“西方古代哲学”即ancient philosophy或者classic philosophy的汉译,特指古希腊、希腊化时代、罗马帝国乃至基督教早期的哲学,国内长期以来习惯将这一时期的哲学称作“古希腊罗马哲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西方古代哲学领域在理论研究、文献翻译与整理,乃至人才培养方面,都逐渐迈向专业化、...  相似文献   

19.
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与首都师范大学举办的“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当代发展”学术研讨会 ,于 2 0 0 3年 9月 19日在首都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北京各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了该座谈会。会议从多个不同的方面对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进行了探讨 ,包括全球化、信息化趋势对当代社会形态演变的影响 ;当代科技革命与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的变革 ;当代社会的组织结构及其运作机制的特点 ;西方各种社会形态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 ;等等。现将会议内容概述如下 :一 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新反思首都师范大学的王锐生教授认为 ,“把社…  相似文献   

20.
也谈马克思哲学的人文关怀——兼与俞吾金先生商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 2 0世纪 80年代初关于人性、人的本质和人道主义的讨论 ,到 80年代中后期关于主体性问题的深入探讨 ,再到 90年代以来方兴未艾的所谓“人学”热 ,中国哲学界对于人的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一个基本的共识是 :人也是马克思哲学的研究对象 ,在马克思哲学中 ,并不存在所谓“人学的空场”。不过 ,上述研究基本上还只是看到了人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对象意义 ,还没有把它作为马克思哲学的一种内在理论维度去理解和确认。俞吾金教授在《人文关怀 :马克思哲学的另一个维度》 (《光明日报》2 0 0 1年 2月 6日。以下简称“《俞文》”)中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