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创造“交流电”:请你别说话太多,侃自己“英雄”很容易,可惜她们不一定相信。最好多听听她们说些什么。善用“恭维”的钥匙:恰到好处的“恭维”,是一把无坚不摧的钥匙,能打开所有女孩子自矜的城堡。但需切记,无原则的恭维,就算虚荣心再大的女孩子也会生厌,效果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2.
“中和”:理性与价值相统一的“合理理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儒家的“中和观”主要有三层含义 ,即 :一是表征事物存在状态适中、合适、合理的观念 ,二是关于人之行动的方法 ,三是关于人之道德价值取向。其实质在于张扬了一种理性与价值相统一的“合理理性” ,即“中和理性” ,并在今天仍然具有可供开掘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3.
编者按:当今,对化热经久不衰,且震荡着社会各个领域,为此本刊新开辟“文化侃谈”栏目。本栏目欢迎有关文化各业中有现实意义、社会意义的事例、报道、评析、透视。以此共同把握社会的脉博,共同探讨生活的真谛。不管近代史是从鸦片战争算起,还是从甲午海战算起,“五千文明古国史”的中国出现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变动来自西方的挑战和入侵。办洋务、搞维新的一代知识分子是第一批真正兴起“器学”的士子,一改几千年不变的重“道学”的传统。一直是属于博雅型教育的中国文史教育传统出现了科技型教育的新维度。然而“师夷长技”的转向…  相似文献   

4.
说话写文章都是用语言表达思想。有的人长于辞令,侃侃而谈;有的人善于著文,清新隽永。对于那些出色的演说家和文章家,不少人为之倾倒。要想使自己既有口才又有文才,学习逻辑和语言不失为一项有效的措施。学习逻辑,可以使思想缜密;学习语言,可以使言辞畅达。把逻辑和语言结合起来学习,了解两者的内在关系,可以使表达更为准确、优美。  相似文献   

5.
说话     
说话是一种基本生存形式,一种思想的表达,一种智慧的凝聚,它有意愿、结果、威力之别。意愿:朋友的话出于真心,父母的话出于爱心,夫妻的话出于诚心,儿女的话出于关心,同志的话出于热心,不同人对你说话意愿是各不相同的。  相似文献   

6.
说话     
说话是一种基本生存形式,一种思想的表达,一种智慧的凝聚,它有意愿、结果、威力之别。意愿:朋友的话出于真心,父母的话出于爱心,夫妻的话出于诚心,儿女的话出于关心,同志的话出于热心,不同人对你说话意愿是各不相同的。  相似文献   

7.
“道—美”:道教美学的核心范畴潘显一梁启超先生确为近代中国介绍西方文化之先驱,也是开“丑陋的中国人”之议论先河的人。不过,他也有千虑一失的时侯。他认为,“欧美人高尚之目的不一端,以吾测之,其最重要者,则好美之心其一也”,而中国人不讲“真善美”,只讲“...  相似文献   

8.
言语交际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现象。言语表达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任何一句话都可以有多种说法,所谓“一句话,百样说”。说法不同,效果便截然不同。一般说来,说话总是以简单明了、直截了当为好,但当有些意思不便或不能直说时,则采取委婉曲折的表达方式,又不失为一种达...  相似文献   

9.
能说会道的推销员与不擅长说话的人不同,他把说话当成一种乐趣,在与用户谈判时,侃侃而谈地回答对方所提出的问题。促成谈判成功,往往卓有成效。但我提醒人们,别忘了,能说会道的人往往危险是很多的,弄不好就会捅出漏子。应注意的主要有以下四点:一、不要没完没了地说个不停 会说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会听。能说善辩的人常常是做不到这一点的。面对用户,要懂得自己作为卖主的立场,是有求于对方。对于这一点,在开始时往往也能够做得到,能控制自己。然而片刻功夫,就会忘记了这点,想方设法地封住对方的嘴,自己长篇大论讲个没完。这样…  相似文献   

10.
盖光 《管子学刊》2008,(2):61-66
中国古代人的哲性思维呈现着一种生态化的特点,它体验性且合理性地表征了生态——生命存在的本真状态,诗意化地悟解着人的生态化生存的内在机理。她在以“一”为始,以“无”为本的“大道”之境中,将实存的“有”消遁在本真存在的“无”中,从而去“活化”性地探求天地自然存在之本,梳理人的生命存在之根,去透析“道法自然”、“自然无为”的生态节奏韵律与无穷意味,同时还力在打造一种内蕴精神生态平衡节律的“生态人”。本文所分析的太极、“无”性、“化”,性、“心“性和“游”性等思维范式就明显呈现着这种生态体验性特点。  相似文献   

11.
船山先生认为,《周易》有两方面的学问,一是占筮之学,一是如《大象》的纯乎象理之学。占筮之学是知天以俟命而立命之学,即若能理解其中包含的阴阳消长“天化物情之变”的天道原理,对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还是有积极意义的。象理之学是以提高人的德智修养为直接目的的尽人事而求合乎天德之学。两种易学途径有别,然实亦殊途同归。于两者之中先生推《大象》之学为圣人之学,是以象理之学为学易主要途径。象理之学的目的是达到主客观的统一,方法是体悟易道而达到“反诸诚之通”的境界。宋明以来的思想大师皆以易学为教,并皆发挥复明良知之义,是皆以易学为德性修养之学,皆以人的理性自觉为道德修养成功之关键。  相似文献   

12.
论儒家思想中的"人"与"自然"之关系:兼论其21世纪之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探讨儒家思想传统中“人”与“自然”之关系。本文先从比较文化史视野,析论中国思维方式之特质在于“联系性思维方式”。本文指出,儒家思想传统以“联系性思维方式”为基础,强调“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相即相融并互相渗透的关系。“自然”是“人”的创生者,“人”也是“自然”的参与者。儒家思想家主张“人”与“自然”之间具有连续性与一体性之关系。这两种关系之所以可能,其基础正在于人与宇宙万物都以生生不已的仁德为其本性。“仁”既内在于每个人的心性之中,又超越于每个个体之上,成为宇宙万物之共同质素。而儒家思想中“人”与“自然”之连续性与一体观的建立与发展,正是以人“心”之自觉为其基础。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仁”是古代儒家道德修养的最高标准。春秋时代的许多著名人物,如管仲、子产、晏婴等,孔子都只肯定他们各自的长处,而不认为他们已经达到“仁”的境界。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司马牛向孔子请教“仁”的含义,孔子说:“仁者其言也訒。”(《论语·颜渊》)意思是说:有仁德的人说话谨慎,不轻率地发议论。这样看来,似乎“仁”的含义又极其寻常了。所以连司马牛也奇怪地追问道:“其言也訒,斯谓之仁矣乎?”孔子回答说:“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意思是有仁德的人说话时首先考虑到实践,考虑到实践就必须认真,不能敷衍凑合,这样,他说话怎么会不谨慎呢!  相似文献   

14.
人们天天都在说话,但人们说话并不是随心所欲,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说话总是双向的,它要根据说话的对象、场合的不同,说不同的话,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达到说话的目的。为此,说话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尊重的原则。说话要尊重他人,这是对说话者的起码要求,不管说话的对象地位高还是低,穷还是富。尊重是沟通说话者与说话对象心灵的桥梁。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有一次在街上散步,一个穷人走过来向他乞讨。屠格涅夫伸手到口袋里摸了好一会儿,抱歉地说:“兄弟啊,对不起,实在对不起,我没带吃的东西,钱袋也丢在家…  相似文献   

15.
荀子所谓的“化性起伪”实是“以礼化心”.一方面,礼是贯通古今万物之大道,是人类社会价值之根本,能安化百姓,平治社会,使天下归于正理平治之“善”.另一方面,通过长期的师法教化,心能由“蔽”的状态转化为“大清明”的状态,而当心处于大清明状态时,心必能“知道”,“可道”,“守道”,最终“好道”,使人具备仁心善性之“德”.荀子“化性起伪”哲学的要旨就是强调理想的人格之形成并非一蹴而就,个体德性的养成要透过后天不舍须臾的师法积习而善化,在实现社会之正理平治的同时,完成个体之积善成德.  相似文献   

16.
人常于两难之境中耗费时间与精力。所谓鱼与熊掌总想兼得,如何不难?特别是在做人方面,列是如此。但,有时又必须去选择。选择之后,归纳为三条。一曰神仙之乐。完全脱俗。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不骄骄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超然“物”外,超然“世”外.能俯视人生。腹有诗书气自华,人到无求品处高,这种精神贵族式的潇洒,令人出神入化、此为神仙之乐二曰俗人之乐。能从俗亦好。没有“琴棋书画、诗、洒、花”.就去醉心于“柴、米、油、盐、酱、醋、茶”。安贫乐富,甘于平凡,忙忙碌碌,此为俗人之乐,也是大众之乐。三曰小人之乐。一…  相似文献   

17.
在《孔雀东南飞》中,表示“说”的词语就有“白、启、告、谓、说、云、语、言、言谈、举言、交语”等。这样用有什么好处呢? 它能使人看出说话人的身份,说话时的情态,同时还避免了用词单调重复的缺点。一、用“白、启、告等”,是表示下对上说话,都有“禀告、禀白”的意思。 (一)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这是  相似文献   

18.
从交往范畴看实践与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理论研究中,在某种“说话方式”内是难以解决的问题,而换一种“说话方式”却可能产生豁然之感,因为一种“说话方式”表征着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及其对问题的基本看法。在实践与主体性问题的讨论中,人们往往把这一问题归结为主客体及其抽象关系的思辩演绎之中,从而把这一问题搁置在传统哲学的“说话方式”之内。于是,关于实践与主体性问题的讨论陷入了主客体这两个范畴之间的“解释循环”,说“实践是主客体间的活动”,说“主体性是主体对客体的主导性”等等。这种论断无非告诉人们;实践就是实践,主体性就是主体性,即“A=A”。  相似文献   

19.
对于“至人”、“神人”等理想人物及其精神境界,《庄子》中有多处神秘主义的描述。将其与《楚辞》相比较可以发现,这些神异之笔明显带有楚地宗教观念的痕迹。但是,借助于既超越又遍在的“道”的思想,庄子改造了脱魂升天的神秘宗教信仰,而他所描写的那些向天界飞升的神异人物形象,则表达了一种个体渴望在低微的生存状态中达致高伟之境的精神理想。  相似文献   

20.
散文散在“形”,两“神”是绝对不能散的,纵然再优美的文字语言,也需要有“神”的约束,而结尾则往往是“神”的集中点。好的结尾往往给人以画龙点睛之感。正如杨朔的散文一样,结尾往往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给人一种特殊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