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亚文化是指那些不占主导地位的、只是被小众群体所接受的特有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出生于1995-2009年的“Z世代”作为互联网的原生居民,既是亚文化传播的主要受众,也是亚文化潮流的引领者。特别是近年来“饭圈女孩”“二次元文化”“虚拟偶像”“网络文学”的兴起,让亚文化逐渐成为校园主流文化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本文从自我决定理论的角度对Z世代热衷亚文化这一社会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进行分析,探讨如何让亚文化更好地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2.
微时代的来临为亚文化的生产设立了时代的坐标,而亚文化的生产既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精神生产,也是对特定群体的社会交往及日常生活方式的形塑。这不仅体现为文化是个体间信息交换的先在性"符号自觉",对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进行一种场景构拟;它同时也是一种"自足"的空间构形,为文化共同体的形成提供了功能性的场域。亚文化是与主流文化相迥异的文化形态,它彰显着一种共时性的"参照意义"和历时性的"绝对意义"。对于亚文化的剖析和批判,同样应该遵循着"价值"与"意义"、"价值"与"事实"的二分。一种文化,亦或是一个时代的来临,都必然伴随着一种随关系而改变所产生的对立面。在此,价值本身也就成为一个值得商榷的悖论体。  相似文献   

3.
徐强 《哲学分析》2023,(1):112-123+198
在数字时代,平台圈层文化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使人自身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方式等实现重构和改变。作为一种亚文化,平台圈层文化的出现一方面创新了人们的交往方式,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认知习惯,扩大了人们的交往空间;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信息茧房、社交窄化和价值单向,带来了圈地自萌、人格依附以及对网络虚拟世界的依赖。这就需要着力处理好筑圈和出圈、多样与统一、自我认同、群体认同与社会认同、个性与社会性的关系,创设积极、健康的网络亚文化生态,与主流文化形成良性互动,保障个体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由科技文化内涵要素所凝聚成的科学价值观与行为规范.对精神文明建设起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在当前反邪教斗争中具有并发挥着其他文化所不能取代的特殊的社会功能。科技文化的弘扬能够从根本上揭露掩藏在现代科学外衣下的邪教的本来面目.帮助人们认清宗教的实质,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规避邪教:能够逐渐瓦解、摧毁邪教“亚文化”系统的存在与发展的制度与组织基础;能帮助人们树立科学与理性的观念.从思想深处建构反邪教的心理网关。因此,大力弘扬科技文化是当前反邪教斗争中所必不可少的、无可替代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5.
和研究动画片需要接触少儿心理一样,研究流行音乐不能不涉及到青少年的心理.流行音乐最重要的接受群体就是青少年,青少年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也使他们更容易接受流行音乐:而流行音乐为了吸引广大的青少年群体,也有了迎合青少年亚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正>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文化的跨国界交流日益明显,文化的多元化时代已经悄然来临。二次元文化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亚文化,其影响对象主要是在校青少年学生。“二次元”主要指A (Anim ation动画)C (Com ic漫画)G(Game游戏)N(Novel轻小说),意思是“二维虚拟世界”,它与“三次元”(即现实世界)相对。  相似文献   

7.
摘 要 尽管社会认知的内容丰富多样,但其核心在于人们对“自我”、“他人”及两者关系的理解。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对社会认知有着广泛影响,这一点集中体现在文化对“自我” 与“他人” 信息加工及其大脑机制的影响上。文化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文化显著影响自我相关记忆、自我表征、自我觉知等自我认知过程。这可能主要来源于不同文化人群自我建构方式的不同。上述差异的神经机制主要体现为不同文化人群自我相关加工时,其内侧前额叶功能性变化的不同。与此相对应的是,文化同样显著影响人们对他人,尤其是对他人情绪的认知。这一点集中表现为表情认知的文化优势效应及共情过程的文化差异。在神经机制上这一差异主要体现为杏仁核功能的文化可塑性。文化神经科学的未来研究,可继续探讨主流文化、区域文化、宗教文化等各种形式的文化差异:1)对自我认知与情绪认知相互作用的影响与神经基础;2)对共情(empathy)、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与协同行为(joint action)等多种社会认知过程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 关键词 自我建构 文化神经科学 情绪认知 自我表征 共情  相似文献   

8.
为考察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及其内在心理机制,本研究采用多民族青少年文化认同问卷、大学生生涯自我效能感量表和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量表对4292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发现:(1)大学生的主流文化认同、民族文化认同、生涯自我效能感和职业成熟度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2)主流文化认同--生涯自我效能感在民族文化认同与职业成熟度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3)生涯自我效能感中介民族文化认同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在男生样本中不显著而在女生样本中显著;主流文化认同、生涯自我效能感分别单独中介民族文化认同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在汉族大学生样本中为部分中介,而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样本中为完全中介。  相似文献   

9.
宗白华是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美学家之一.在他身上鲜明地打着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特有时代烙印.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文化现代性彰显的时期,西学东渐,个人意识觉醒,科学、民主成为时代主流.  相似文献   

10.
启蒙以来,社会现代化、市场经济体制实践以及技术理性逻辑的全世界扩张客观上生成和确立了“经济世界观”及其话语的主导性、支配性地位。就其历史性后果而言,则是相对主义、虚无主义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弥漫。真正的、真实的文化在被日益边缘化的过程中变得支离破碎,失去了从整体上理解、观照、诠释以及重构现实的能力。此种情境为反思批判意义上文化与现代性叙事逻辑的开显提供了可能。文化哲学之思的当代主题,当是直面后全球化时代国际社会思想、理论、制度等日益差异化、异质化的生存与生活现实,立足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历史实践,顺应人类社会从“经济时代”向“文化时代”全面转型的历史趋势,着眼人类整体性优存的实践-价值方略,有效破解文化与现代性的深层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11.
高洁 《四川心理科学》2014,(18):125-125
“段子文化”作为近年重新兴起的亚文化,是自觉从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主流文化的,同时也是我国社会文化变化发展的一个缩影,从它的流行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经济意义越发受到关注,表现形式也趋向多样化,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为社会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此同时各国之间的竞争不再局限于经济军事竞争,文化竞争对国家的影响力的意义越来越大,在文化建设的路上不可避免的曲折,我国社会文化建设如何应对这些重大的挑战也成了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以往关于同性恋的研究大部分是以男同性恋者为研究对象,样本很少涉及女同性恋者,现有有关研究大多也将整个女同性恋群体作为研究对象。但实际上在女同性恋的生活中,有"T、P"(类似异性恋男-女结构)的普遍角色分工。"T"角色在社会公众的眼中更被看做异类,她们在衣着、躯体、性行为等方面不符合主流社会对女性的期待,在日常生活和社会评价体系中常常受挫。她们在同性恋中扮演了异性恋中"男性的角色"。通过调查研究作者认为儿时同辈群体、家庭教育、性经历以及同性恋亚文化群体是影响"T"身份认同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有位学者说,自我问题是每一种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要出现的,它的产生昭示着这种文化(文明)发展的深度。①的确,对“自我”的思考往往不是只顾狭隘地考虑自我,而是与对社会、他人、乃至神的认识等普遍性问题相关联的,认知自我是“理解”世界的前提,故这种思想...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乡土小说聚焦“流动农民”已成为引人瞩目的创作现象.在城市与乡村、城市与城市和乡村与乡村之间迁徙流动的农民,比“在乡农民”更深地卷入到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时代大潮中,不幸成为“双重边缘人”与不能表达自己的“沉默群体”.其外在的流动迁徙与内在的文化精神裂变,是新世纪最重要的“社会事件”与“精神事件”.新世纪乡土小说对流动农民心灵苦旅的及时发现与深入开掘,写出了乡土中国心灵史上的新篇章,具有思想史和文学史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实现跨世纪的战略目标,要在21世纪中叶赶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必须依靠青少年一代。青少年的人文素质如何,关系到今后能否承担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影响深远。将青少年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时代...  相似文献   

16.
社区文化与公民道德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丽欣 《道德与文明》2002,(3):26-27,46
公民道德建设中首先应加强基础道德建设 ,即大力开展“三德”教育。由于个体在城市社区中的行为具有匿名性 ,这就使得社区成为容易发生违反道德规范的地方。社区文化这一具有区域性的社会亚文化 ,具有沟通、凝聚、规范、价值导向等功能 ,社区文化对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建设具有促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逻辑起点、逻辑终点和逻辑中介是一门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元素。从逻辑起点出发,经过逻辑中介演绎,最终到达这门学说的逻辑终点,形成这门学说体系的基本结构。孔子的儒学体系是从对人的关怀出发,以“仁”作为其逻辑起点,通过积极人世的“伦理批判”以及“道德实践”中介,成就了“仁人”这一理想人格,从而走进了逻辑终点——“大同世界”。孔子对人性的深切关怀、积极向上的道德批判和社会改造精神,人性与制度的双重提升的社会理想,使儒家学说成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桥梁与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8.
伊斯兰教在中国回族及其先民的传播中经历了侨民时代、普遍传播时代、本土化时代、艰难时代及爱国意识的觉醒和文化自觉时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最终形成伊斯兰教在回族穆斯林社会的本土化,并通过与中国社会的相融共存,共同推进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进而促进了回族穆斯林的民族意识、爱国意识和民族团结思想的增强.同时,也印证了宗教文化在移植它国时,必须与当地的主流文化和平共处、交流、交融,才能使自身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9.
由市场经济所直接推动的“世界交往”历史形态的生成,标志着人类逐渐进入了一个全球化时代———世界范围内普遍的、自主自觉的类群公共生活时代,或曰“世界公民社会”时代。作为一个内蕴丰富的意义符码,“世界公民社会”最显著、最突出的人文特征在于,它是对交往的普遍化所要求的“公共理性”的表达,是对与之相应的以模塑现代“公民社会”民众之普遍的“公共理性”精神为根本追求的新“公民文化”及其价值观的彰显。就学理性意义而言,在文化多元与一元并存、价值的差异与共识同在等已成为显在现实的当代中国社会,新“公民文化”及其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消费主义为标志的后现代文化思潮对中国当代社会的全方位浸染已是在所难免,以情感制作与“快适伦理”为表征的“后情感主义”审美趋向日渐明朗。然而,大众文化承诺给人们的欢乐神话与身体解放,却往往陷入娱乐透支后的身心疲乏和性感聚焦后的精神空幻,形象的欲望满足取代了文化的意义追索,审美正义与文化伦理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消费时代的大众文化完全无视生命中的“痛苦”、“严肃”、“庄严”与“意志”一端,沉溺于“人生幻觉”“瞬间的快感”,在世俗娱乐中丧失起码的自知与清明,不但以“媚俗”为荣甚至以“恶俗”为乐,踏越了文化伦理的底线,使中国文化道统愈陷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