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海琴 《美与时代》2007,(4):106-108
当代生态环境的恶化,迫使人们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以亨利·戴维·梭罗为切入点,分析其矛盾的自然观:兼具人类中心和生态中心这两种相对立的观点.这一自然观基于西方主客体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而这种思维模式被认为是引起环境恶化的理论基础.与西方的自然观相比,东方的天人合一观更接近于当代生态哲学所倡导的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观点,它能够为西方的自然哲学观注入新的力量,从而为中国传统生态哲学参与生态文学的理论建构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2.
目的:验证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上存在二元对立与连续统合的差异。方法:通过自编的中西方思维特征问卷,对中国学生47名,以及西方留学生及访问学者43名施测,收回有效问卷中国被试34名,西方被试32名。结果: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显著差异,思维方式不存在性别差异。结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倾向于连续统合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倾向于二元对立的。  相似文献   

3.
<正>"诗性"与"思性"的区分,是西方二元思维的产物,与西方反思传统思维的现代思潮密切相关。受西方文化思潮与思维方式影响,中国诗学思维研究大量借用西方"诗性思维"和"思性思维"的概念,给中国诗学思维研究造成干扰。中国诗学思维研究应当走出一条区别于西方汉学的研究中国诗学思维的新路。  相似文献   

4.
深受西方影响的非西方国家民众的文化失落感已成为根植于理智阶层心底的一种难以排遣的情结,为本民族、本地域的心理学取得合理与合法身份或地位,成为他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随之而来的难题在于文化思维与现代性二元对立方法论的偏狭性.破解这一难题关键在于文化思维与方法论的转向,从对心理学向本土文化寻求外在的支持转向在文化框架下对心理学本身的文化性格考察,从而辨明本土心理学与文化之间真正关联.  相似文献   

5.
认识论问题域的现代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论说的是传统认识论问题域在现代的超越和转向。这种超越与转向并不是对传统认识论问题的消解,也不表明认识论的终结,而是认识论的问题域在一种不同于传统认识论思维框架中的拓展和深化。一、传统认识论问题的思维框架和提问方式哲学史就是问题史,而问题总是在某种思维框架中提出并予以解决的。传统认识论的“传统”主要的意蕴不在于时间上与现代的分界,而在于它的问题域产生于主体和客体二元分立的思维框架和提问方式中,也是在这样的思维框架中来解决的。“近代认识论的共同倾向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对立,即认识着的心灵和它所面对着的…  相似文献   

6.
精神生活的物化与精神家园的当代建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存在论的意义上,精神生活是人在精神层面上创造、表征、确证并享受自身存在本质与价值的生命活动.精神家园乃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栖息之地和人的存在的精神容器.物化,成为现时代人类精神生活所遭遇的现代性处境.当代中国精神家园的建构,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为思想内核,实现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及其物化困境的扬弃,超越传统有神论与现代虚无主义之间的二元对立,推动中华文化传统的现代性转化,凝练与提升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相融共通的核心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7.
西方现代心理治疗的体系与方法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西方传统文化中的机械唯物论和二元对立的逻辑是其误区所在。怀特海的有机哲学思想在一定意义上为缓解或消除这些问题提供了哲学的指导,而蕴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诊疗思想为西方乃至世界心理治疗的发展能够提供有益的启示和补充。  相似文献   

8.
引言近年来,学术界又一次掀起讨论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的性质、根源及出路和趋向的热潮,使许多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走向深入,愈来愈多的学者承认:中国智慧绝非西方思维体系所能完全容纳和规范,它遵循人类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又有其独特的个性和罕见的生命力。有的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思维的全息性、整体性、系统性、象征性、直觉性、模糊性等特点与艺术形象思维相通;中国智慧是一种审美型智慧,其最高层次是美学而非宗教,中国传统文化之谜在古老典籍《周易》中隐约可见……“思维方式”、“传统文化”、“中国智慧”、“美学、”“周易”几个热点在向一处聚焦,笔者曾苦苦  相似文献   

9.
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通过对习近平同志相关文化思想的研读和阐发,指出文化上的中西二元对立思维未能看到以下两点:第一,无论中国传统文化抑或西方文化,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面前,都是为"当代文化"和"现实文化"建设服务的,都是一种为我所用的资源;第二,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视角看,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表现在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感到无比自豪,有充分信心将其发扬光大,而且还表现在拥有广阔的视野和胸怀面向世界,借鉴和吸取一切经过实践检验的人类文化优秀成果,兼收并蓄,转换出新,既解决自己实践中的问题,也由此而提供解决世界问题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0.
《周易大传》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思想,它以人类生活的世界为研究对象,以现象(有)与本体(无)的关系为基本问题,以变易的思想为核心,以虚静的体悟思维为思维学基础,构建起了中国古典文化思想的骨架,对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到今天也一直延绵不绝。我们只有超越西方二元语境,以本土化、民族化的文化目光审视它,才能做出正确的阐释。  相似文献   

11.
西方汉学家关于古代汉语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关系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是研究一种哲学的最初线索 ,它同时表现并规定了一个民族的哲学思维方式。西方人对于语言形式与思维形式的关系的研究始于 19世纪的德国学者洪堡 (Humboldt)和某些人类学家 ;2 0世纪初以来西方哲学所经历的“语言学转向”又从另一个侧面强化了这一研究路向 ,而西方汉学家对于古代汉语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关系的研究就是在这双重背景之下产生的。汉学家们开始追问 ,古代汉语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方式 ?古代汉语和印欧语系诸语言间的文法及语词差异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西方思想间的差异 ?葛兰言的《中国思维》 (1934 )、 I…  相似文献   

12.
从作为哲学的形而上学的历史演进来看,"思维的存在"与"存在的思维"的辩证关系构成了形而上学的辩证逻辑,并呈现出自上而下的历史动向。西方传统哲学在"思维的存在"与"存在的思维"的分裂与对峙中展开,始终表现为二元对立的"本体—现象"方式,直到黑格尔以辩证法实现了"思维的存在"与"存在的思维"的辩证统一,其统一的理论基础在于黑格尔论证了现象是以本质为根据的现象,因此现象与本质是一体的。现象与本质的一体性,为现象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原点。  相似文献   

13.
中国当代艺术与西方当代艺术并不属于同一时间维度.中国当代艺术与西方当代艺术具有不同的价值理念取向.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脉络,而不是单纯的对于西方艺术形式的摹仿.中国人特有的历史传统,思维方式和理解方式,决定了民族性的不可去除,我们应该有信心并继续探寻中国艺术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西方有着两千多年的听觉文化理论资源,其发展包括以下几个阶段:首先是古希腊时期逐渐形成的通过"看"来认识世界的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为视觉中心主义奠定基础;其次是德国古典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文化比较重视理性,将二元对立的对象性形而上学体系建设得近乎完善,继承古希腊时期用"看",而不是"听"的方式认知,以哲学的角度而非艺术美学的角度建构理论体系;在此之后的现代时期,尼采、海德格尔等人反思传统形而上学的危害性,欲将人类从传统的视觉至上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用听觉来影响、平衡或者是替代视觉中心。  相似文献   

15.
胡晓光 《法音》2006,(1):20-24
主体性与客体性问题是一切认识理论的基础,西方哲学、中国哲学乃至印度哲学无不如此。在佛教中,唯识学是最具系统性的反思认识理论,主体性与客体性问题也自然成为唯识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在西方哲学中,主体与客体一般被理解为分化对立的存在,如灵与肉的对立、心与物的对立、人与神的对立等等,这都是从主客关系中衍生出来的问题。主客二元的对立,是人们的常识性认识,然而从本体论角度考量,产生二元对立的根源是什么?最终如何统一或消解这种二元对立?这是西方哲学乃至神学十分关切的大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讲,西方科学也有力图解决此问题的意图。…  相似文献   

16.
李红专 《哲学动态》2004,1(11):7-13
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是二战后英国著名的社会理论家,是当代西方学界备受推祟也备受争议的社会理论--结构化理论的创立者.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产生缘于下述背景:一方面,现代西方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迫切要求社会理论家对现代社会(特别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做出具有深度的分析和批判;另一方面,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理论陷入了方法论的二元纷争之中,迫使当代西方理论家重构一个新的社会理论分析框架,从而出现了一股"新的综合复兴努力的迹象"[1].吉登斯明确系统地概括了现代西方社会理论中根深蒂固地存在的行动与结构的二元对立,确立了从人类实践活动看待社会的理论向度,把结构与行动视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两个侧面.这是其结构化理论最具创新、最显特色之处,它标志着当代西方社会理论的"实践论"转向.马克思曾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2]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正是对马克思的这句名言的深刻反思.他吸取了马克思实践观的某些思想,并且做出了富于创见的思考和发挥,但他夸大了实践主体的能动和能知特性,否认了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构成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而吉登斯实践观存在根本的缺陷.在这个意义上,吉登斯并没有彻底解决行动与结构的二元对立问题,但无论如何,吉登斯的理论努力无疑是值得赞赏的,也是富于启发性的.  相似文献   

17.
对于张恨水研究的思路长期以来都介于新与旧、雅与俗、先进或落后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这样的研究方法有其价值但显然已经与时代发展相脱节。面对21世纪中国文学、文化发展战略的不断调整,如何看待张恨水通俗小说的文化内涵,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对接逐渐成为学界的关注点。重读张恨水代表作品《金粉世家》,能从传统文化构成中解析张恨水的文化心理与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各种各样的现象中,中国人特别关注对立这一现象。中国人发现几乎所有的现象都是—一对立的,这便是对克思维的开始。此后,在这样一种关注的不断推动下,对立思维经历了从现象到观念,又从观念到概念的发展过程。不过,对立思维之在中国思维中最终确立成为一种主流形式,还在于其获得了一定的追加因素的支持。具体地说,这就是观念的概括化形式的出现。而对立思维的充分发展又为辨证与整体思维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从现象到观念按照目前的通见,对立思维产生于商周时期。例如《易经》中的“-”“--”符号,这被视作是对立思维产…  相似文献   

19.
二元对立是结构主义文论的核心思想,文本分析中的二元对立法直接来自结构主义语言学中的音位学原理,它注重对作品文本内在结构的分析。《倾城之恋》小说文本中存在着多组二元对立项,可以从中国传统婚姻的角度解读《倾城之恋》小说文本的深层结构。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绘画在天人合一、心物契合思想的影响下,打破时空观念,以散点透视的流动方式观照自然,以以大观小法发挥想象,表现了一种无限的宇宙观;西方传统绘画在二元对立、主客相分的哲学观影响下,遵守时空观念,以焦点透视的静止方式认识自然,以对空间的逼真描绘,再现了一种虚幻的现实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