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周抗同志发表在1978年第8期《哲学研究》杂志上的《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的一个黑标本》一文,在批判“四人帮”炮制的《哲学小辞典》的一个条目(《真理的阶级性》)的同时,对真理有无阶级性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周文第四节集中谈了哲学、社会科学中的真理为什么没有阶级性的问题,基本论点是哲学、社会科学学说的内容分为反映阶级性和反映科学性即真理性这样各自独立存在的两个部分。对于这种“两重反映”的论点,读后有若干不解之处,特提出就教于周抗同志。 一、周文承认“一定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是被政治和经济所决  相似文献   

2.
《哲学研究》1988年第5、6期上发表了拙文《科学中问题的结构与问题逻辑》,前不久又发表魏发辰先生专题论文《关于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探讨——兼与林定夷先生商榷》(载《哲学研究》1989年第12期)。魏发辰先生在文章中不但对我关于“问题”的定义提出了讨论,而且也提出了建立“问题哲学”或“问题论”的任务。就他对我的文章的质疑,本文作些澄清和说明。就他提出应当建立问题学或“问题论”这一任务来说,这是与笔者近十年来的努力相一致  相似文献   

3.
《哲学研究》1987年第9期刊载了田心铭、桑新民同志《再论经济制度的双重属性》(以下简称“再论”)一文,对我在《哲学研究》1987年第6期上发表的《经济制度具有上层建筑的属性吗?》的质疑文章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辩驳,对他们在《哲学研究》1986年第4期刊登的《论经济制度的双重属性》(以下尚称“属性”)一文的思想作了进一步解释发挥。从双方的论点看,我们的讨论关系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范畴、原理的理解与运用,关系到当前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与方法论,因此有深入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4.
王贵明同志的《再谈原始社会与社会发展的原动因》(载《哲学研究》1991年第3期)一文,对我与他商榷的文章《也谈原始社会与社会发展的原动因》(载《哲学研究》1990年第4期)提出反商榷,认为“在原始社会不可能出现一个历史地形成的社会”,而我提出的观点则“存在着明显的疏漏”、“人为”的“臆断”。王文的观点对于深入研究原始社会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在总体上难于成立。本文再就这些观点就教于王贵明同志及理论界同仁。  相似文献   

5.
吴江同志在《哲学研究》1978年第1、2期合刊上发表了《哲学上两条战线的斗争》(以下简称《两条战线》)一文,该文提出了一个新的哲学命题——“哲学上两条战线的斗争”,同时还提出了支撑这个哲学新命题的新论点。我们认为,这些哲学上的新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个早产的胎儿。我决计把这篇并不成熟的文字抛到学术界,是因着两个不无衷曲的考虑:(一) 牟钟鉴①在他的《中国传统哲学的评价及其历史命运》(载《哲学研究》1986年第9期,以下简称《命运》)一文中,对我的《传统文化的封闭性及其时代特质》(载《光明日报》1986年5月26日,以下简称《特质》)一文提出诘难后,经由我的答难(见《哲学研究》1987年第9期文章《答牟钟鉴》),再次向我提出了诘难(见《哲学研究》1988年第9期文章《澄清与探讨》,以  相似文献   

7.
黄克剑同志的《我是在什么意义上“借用马克思的话”的?》(载《哲学研究》1987年第9期)一文,就我的《中国传统哲学的评价及其历史命运》载《哲学研究》1986年第9期)一文的某些涉及他的批评意见提出反批评,我表示欢迎。我觉得其中有些是双方行文不  相似文献   

8.
袁贵仁同志的《论价值真理概念的科学性》一支(载《哲学研究》1985年第9期)从真理论的角度对价值问题进行了比较细致的探讨,富有启发。但是细读袁文,却感到文章的两个基本论点都是值得商榷的。一是价值真理概念的客观依据问题,二是真理概念的解说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价值真理概念同马克思主义真理论的一致性问题,归结起来就是:“价值真理”能否作为真理的普遍形式而成为科学的真理概念?下面谈些个人的浅见,向该文的作者和读者请教。  相似文献   

9.
怎样评价庄子及其哲学思想,建国以后曾经过几次讨论,到目前仍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束景南的《论庄子哲学体系的“骨架”》(载《哲学研究》1979年第11期),严北溟的《应对庄子重新评价》(载《哲学研究》1980年第1期),对庄子的阶级属性和哲学性质,提出了新的论断,从而把讨论引向了深入。《哲学研究》1980年第8期,特辟“庄子哲学研究”专栏,发表了四  相似文献   

10.
《“市民社会”辨析》的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越同志的《“市民社会”辨析》(载《哲学研究》1990年第1期。以下简称《辨析》)是他就同一问题写的第三篇文章。在此之前,他曾写过一篇《马克思市民经济思想初探》(载《经济研究》1988年第2期),笔者曾写过一篇题为《评〈马克思市民经济思想初探〉》的文章加以评论(载《经济研究》1989年第1期)。最近还了解到,他还写过一篇文章《“资产阶级权利”应译为“市民  相似文献   

11.
刘崇民同志的《也谈原始社会与社会发展的原动因》(载《哲学研究》1990年第4期),在部分同意我的观点的基础上,对我的文章《原始社会与社会发展的原动因》(载《哲学研究》1989年第6期)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我的文章把“人类自身生产和在其中起作用的自然选择看作是整个原始社会发展的原动因,而把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排斥在外,不区分历史时期地把整个原始社会都看成是自然形成的社会,认为原始社会都是自然形成的生产力的观点”(重点系引者  相似文献   

12.
刘永川同志的《一个辩证命题的形式化》(简称《化》文,载《哲学研究》1981年第6期),对我的《“矛盾”命题的无矛盾形式》(简称《矛》文,载《哲学研究》1981年第1期)进行商榷。《矛》、《化》二文均以将辩证命题“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同一个地方又不在同一个地方(Ω)”形式化为宗旨。围绕此宗  相似文献   

13.
读了杨超同志的《论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一文(载《哲学研究》1978年第12期),很受启发,电有一些不同意见。为了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矛盾论》的精神实质,我也就这个问题谈一些粗浅意见,并与杨超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4.
真理有没有阶级性?周抗同志和方昕同志的观点是对立的(见《哲学研究》1978年第8、10期)。前者认为,反映客观规律的真理没有阶级性;后者从文章内容看,至少认为社会领域的真理有阶级性。讨论这个问题是讨论真理标准问题的继续。真理是什么?有没有阶级性?这是一个前提。在这个问题上有分歧,在真理内容及其检验标准问题上就会有分歧。  相似文献   

15.
周穗明同志在《也谈“自由自觉的活动”》(载《国内哲学动态》1983年第10期)一文中,对我曾经论及同一问题时阐发的观点(参看拙文《应当怎样理解“自由自觉的活动”》,载《国内哲学动态》1983年第1期)提出了商榷。读后,觉得有必要对提出商榷的问题再作一番研讨。一、“自由自觉的活动”与“对象化劳动”周穗明同志在文章中说,我的失误的“关键”在于:“把‘自由自觉的活动’与‘对象  相似文献   

16.
《哲学研究》编辑部: 贵刊1978年1~2期合刊有吴江的《哲学上两条战线的斗争》一文。在该期第45页上说杨献珍讲哲学根本问题时,“当涉及到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时候,多数话就不能听了,不仅不能听,还要批判。比如他讲,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又在同页上说我提出“综合基础论”认为五种经济成分是  相似文献   

17.
拜读黄克剑先生的《老子道论价值趣向辨略》 (见《哲学研究》2 0 0 1年第 6期 ;简称“黄文”)与孙熙国先生的《论老子对“道”的三重规定及其哲学启示》 (见《哲学研究》2 0 0 1年第1 0期 ;简称“孙文”) ,颇受启发。但深感不足的是缺乏对出土文献与历史的验证。尤其是汉墓帛书《老子》 (简称“帛本”)与楚墓竹简《老子》 (简称“简本”) ,是目前最接近祖本、最少失真的《老子》 ,它们对许多歧义往往有拨讹反正、一锤定音的功效 ,因而是论《老子》不可或缺之文献。如果只以今本为据 ,难免不偏离本意。所以不揣寡闻浅陋 ,陈述愚见 ,以就教于…  相似文献   

18.
段若非、张义德两同志写的《论哲学中两条路线的斗争》一文(载《哲学研究》1980年第7期),提出了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产生以后哲学战线上的一些相当重要而我们过去很少讨论到的内容。例如,如何看待包括机械唯物论在内的一切旧唯物论等等。文章不同意我在《哲学上两  相似文献   

19.
“哲学研究”第六期刊载了关锋、林聿时两同志“论老子哲学体系的唯心主义本质”一文,意在论证老子哲学是唯心主义体系,文章中主要论点是对我和冯景远在光明日报“哲学”副刊刊载的“老子的研究“一文而发。最近又读到人民日报汉友兰先生和关锋、林聿时两同志的关于老子的文章。对于老子的时代问题上,我和关、林的意见一致;对于老子哲学问题上,我和关、林的意见对立。冯先生的结论虽与我相同,但采用的方法我不完全同意。  相似文献   

20.
《哲学研究》1987年第6期上刊登了毕志国同志对我们《论经济制度的双重属性》(载《哲学研究》1986年第4期)一文中的学术观点提出质疑的文章《经济制度具有上层建筑的属性吗?》(以下简称“毕文”)。这一质疑促使我们对自己的观点作了不同角度的反思,深感分歧不仅关系到与当前经济体制改革实践密切相关的重要理论问题,而且涉及对唯物史观基本范畴、原理理解和运用的方法论,有必要做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