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以得众权以应时刘斌管仲佐桓公治齐国,功冠诸侯,名高天下。其致盛之道固然非止一端,但诚信以结人,权衡以处事,不能不说是他的独智之虑。太史公称道管仲"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应主要赖于他善以忠信结于内外及其"贵轻重、慎权衡"(《史记·管晏列传》)的...  相似文献   

2.
泰山之阴齐币论朱活《史记·货殖列传》:"……泰山之阳则鲁,泰山之阴则齐。"太史公曰:"吾适齐,自泰山属琅邪,北被于北海,膏壤二千里,其民阔达多匿知,其天性也。以太公之圣,建国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不亦宜乎?洋洋哉,固大国之风也!"...  相似文献   

3.
孔子论管仲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  相似文献   

4.
孔子称管仲以仁,称桓公以正,因其尊王攘夷之功。孔子责管仲以僭以奢,但《论语》及采毫毛之美、贬纤芥之恶的《春秋》经传不书桓、管有淫乱之行。后世或传管仲三归为娶三姓女,并由此开“娼妓之始”,是“功名之下”的“非实之加”,是书虚,是讹传,是盲从。  相似文献   

5.
重用人才是国家兴亡、治乱之本,但由于人才素质的不同,知识领域的差异,实践经验有丰富与匮乏之别,故用人必须得当,即量才而用,用其所长。《管子》一书,对此有比较详细的记述。齐桓公纳管仲之初,急于图霸,内未修而兴兵甲,结果屡遭失败,国势日衰。其后,齐桓公采纳管仲的意见,对外修好,对内改革政务,重视发挥人才的作用,尊贤爱才,五年诸侯附。对人才的使用,据《管子》记载,管仲因人而用,如对诸侯之国,管仲对齐桓公说:  相似文献   

6.
《版法》为管仲所作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版法》为管仲所作考李曦我们认为《管子》书中的"经言"各篇是管仲的遗著,为此发表了七篇考证文章。现在这篇文章,考证"经言"第七篇《版法》为管仲所作。拟从三个方面考证:(一)从内容上分析;(二)从文体上分析;(三)从战国人所作《顺法)解》分析。最后殿以...  相似文献   

7.
郭丽 《管子学刊》2008,(4):50-53
鲍叔牙是齐桓公时的政治家。他早年与管伸共同经商、参战.关系密切;后精心辅助小白,帮助小白登上齐国王位,是为齐桓公。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支持管仲对齐国的治理。鲍叔牙是齐国的卿大夫,曾负责为桓公推荐人才。他忠言极谏,和管仲一起辅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国一时成为最强盛的国家。上博简《鲍叔牙和隰朋之谏》中,鲍叔牙谏议桓公远离佞臣,在政治上实施新举措,取得明显政治效果。但最终因为嫉恶如仇,政治上缺乏灵活性而没有位极人臣。  相似文献   

8.
试论《管子》作者罗以迪一、《管子》是部什么样的书笔者认为,《管子》是管仲国家管理学。它以我国春秋时代齐相管仲如何辅佐齐桓公"勉力图霸"的亲身实践所得亲知为基础,主要论述如何管理国家的学问。其理简述如下:(一)、《管子》书中各文所论具体内容虽然不同,但...  相似文献   

9.
一、《管子》书非管仲作之原因晋博玄曰:“管仲之书,过半是后之好事者所加,乃说管仲死后事。其《轻重》篇尤复鄙俗。”(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引)唐孔颖达亦曰:“世有《管子》书者,或是后人所录。” (《十三经注疏》本《春秋正义》,《左传·庄公九年》)杜佑指略序曰:“其书载管仲将没对桓公之语,疑后人续之。”(王先谦校刊《衢州本郡斋读书志》卷十一引)宋代学者,发现更多之疑问,非但认为《管子》非管仲所作,且更大胆地推测其为何时何  相似文献   

10.
齐桓公和管仲是春秋段历史上的大人物。但正史中所给的篇幅却显得不足。《史记·管晏列传》管仲部分只520余字,《齐世家》中桓公43年间史事,才1800余字。且太史公于孔夫子对管仲褒贬两辞,独录其小人的一面。《左传》涉及桓、管事,每每露出偏见来,如鲁庄公13年柯之盟,曹刿劫持齐桓,管仲恢恢处之一事,左氏不书,赖公羊为之弥补。  相似文献   

11.
一管仲是中国古代卓越的政治家,他相齐桓公,改革内政,称霸诸侯,对齐国的富强,对维护华夏族先进的经济、文化,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逐步形成,起了促进作用。中国历史上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是肯定、赞颂管仲的,并吸取了他的某些思想观点。《论语》中孔子对管仲的评论,主要有三条,两条赞颂,一条批评: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  相似文献   

12.
治国先治身     
浅谈《管子》养生之道。《管子》对养生之道论述得十分精辟而透彻。在《中匡》中桓公问管仲国君怎样才能建立人民爱戴、邻国亲睦、天下信任的威信。管仲回答说:“始于为身,中于为国,成于天下。”他把治身放在首位,其次才是治国,最终在治天下。这里讲出了身体是事业的根本,是创业的基础。接着桓公问怎样才是治身,对日:“道血气,以求长年、长心、长德。此为身也。”  相似文献   

13.
《管子·桓公问》以管仲与齐桓公对话的形式记载了先秦时期重要的议事机构明台、衢室、灵台和诤谏途径“告善之旌”、“总街之庭”、“谏鼓”、“啧室”等,是研究先秦时期监察制度和诤谏方式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14.
《管子》一书,是我国先秦诸子中的一部奇文,立论高远,瑰玮精深。其治国经邦之道,在于顺民俗,得民心;并能对人民先施之以教育,而后行之以法制。遂使齐地民富国强,威震天下。管仲佐桓公为相四十年,成为春秋五霸之长。其成功经验,虽百代而后,亦甚宝贵,足资借鉴。《管子·牧民》中说:  相似文献   

15.
《管子》理财之道及其渊源郑杰文礼崩乐坏、群雄并起的春秋时代,齐国首先在东方崛起,成为五霸之首。齐人号令诸侯,左右天子,其原因在于兵强。兵强在于国富。齐之国富,在于擅长商业经营。其中,管仲的作用不容忽视。据说,他为桓公富国强兵制订了一系列经济措施,成效...  相似文献   

16.
选什么样的贤?用什么样的才?先秦诸子众说纷纭。儒家偏重德行,墨家偏重才能,法家偏重法术。管仲学派的人才标准,既有取于三家,又有别于三家。着眼点主要放在以德为上、德才兼备、能够辅助君主统一天下、建立帝业的杰出人才身上。管仲学派假借桓公、管仲时代的历史故事、典章制度,将法家用人的原则思想化为具体的规章条文,给人以清新、明朗、实在、可用的感觉。《管子》书中有不少地方详细记载了选贤用才的法规、法制.现选介三种,以助我们进一步窥视管仲学派的人才思想。  相似文献   

17.
管仲与李觏均以自然人性论为基础.主张以“循公而不私”、“义利并行”为价值原则.倡导富国富民之社会功利;管仲开社会功利思想之先河·佐桓公九合诸侯而一匡天下,李觏则始倡有宋一代之功利主义思潮。推进社会变革,“匡国济民”,成为“北宋的一个大思想家”,两人思想影响深远。通过对管仲与李觏功利主义思想的比较研究,揭示出功利主义思想的历史联系及社会作用,于今天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8.
《国蓄》篇在《管子·轻重》诸篇中占有特殊重要地位。一是从文体形式而言,与《轻重》其他篇章用桓公、管仲对话体裁不同,《国蓄》通篇是论说财经管理的论文;二是《国蓄》所论用轻重术管理政府财政经济的学说,与《轻重》其他篇章声息相通,成为“轻重”  相似文献   

19.
管仲的执政实绩,深得后世景仰。孔子曾称赞管仲为有益于人民大众的仁爱之人,对子路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又对子贡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司马迁也说:“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鞠躬尽瘁于蜀汉的诸葛亮隐居隆中时,也“每自比管仲”,对管氏的功绩,充溢着景仰之情。凡此,皆可见出管仲对后世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相似文献   

20.
《管子》教育管理思想探微韩延明,邵作运《管子》是依托管仲之名而成的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部综合巨帙,大抵草创于春秋,定型于战国。西汉末年,经刘向整理,定为八十六篇.后佚失十篇,仅存七十六篇。《管》书"论高文奇",内容宏富,涉及到经济、政治、军事、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