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刺激分类范式,要求被试判断呈现刺激的性质(实验一和实验三)或颜色(实验二),旨在考察随机呈现不同类型刺激材料对数字和字母SNARC效应的影响以及不同类型刺激材料加工中是否存在刺激—反应相容性效应。结果发现:(1)数字和字母性质和颜色分类任务中均未出现数字SNARC效应和字母SNARC效应。(2)数字和字母的性质和颜色分类任务中,左手对字母的反应更快,右手对数字的反应更快。数字和汉字性质分类时,左手对汉字反应更快,右手对数字反应更快,不同类型刺激分类时出现刺激—反应相客性效应。(3)本研究发现不同类型刺激分类加工中存在刺激—反应相容性效应,这种效应可以被自动激活,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不同类型刺激分类中的刺激—反应相容性效应对SNARC效应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Simon效应研究范式,以阿拉伯数字为实验材料,三个实验分别要求被试判断呈现数字的空间位置、颜色和大小,系统考察Simon效应、空间-数字反应编码联合效应的加工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三个实验中,不管采用何种判断标准,被试总是对左侧的数字按左键反应更快,对右侧的数字按右键反应更快,数字加工中出现Simon效应;而对不同大小的数字按左键和按右键的反应时差异均不显著,数字加工中均未出现SNARC效应。(2)Simon效应和SNARC效应不同质,两者的加工机制也互不相同,而且Simon效应对SNARC效应具有抑制作用。(3)Simon效应与SNARC效应相比,Simon效应相对更稳固,SNARC效应则相对更灵活,易受知觉信息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分别以经度数和语言等级数为材料,采用快速刺激分类范式,通过两个实验试图分离出SNARC效应中的数字大小和顺序信息。结果发现,被试在对东经经度数的加工中存在SNARC效应,对西经经度数的加工出现反转的SNARC效应;正数组被试在汉语等级数加工中出现反转的SNARC效应,在日语等级数加工中出现SNARC效应,而负数组恰好相反。本研究表明,数字SNARC效应在大小信息和顺序信息中出现了分离,相较数字的大小信息而言,数字的顺序信息对SNARC效应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4.
张丽  陈雪梅  王琦  李红 《心理学报》2012,44(10):1309-1317
目前SNARC效应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研究,然而较少有研究考察身体形式和社会环境对SNARC效应的影响.研究以127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使用奇偶判断任务、Go/No-go任务以及合作情境下的Go/No-go任务依次展开了三个研究,拟揭示身体形式和社会环境对SNARC效应的影响.实验一要求被试双手完成奇偶判断任务,结果出现了经典的SNARC效应.实验二要求被试完成Go/No-go任务,并让被试单手(左手或右手)对奇数或偶数进行反应,结果SNARC效应没有出现,这表明认知主体的身体形式对SNARC效应产生了影响.实验三要求被试合作完成Go/No-go任务,该实验按照被试所坐的位置(左边和右边)和反应手(左手和右手),设计了四个条件,结果只有身体位置和反应手完全一致时出现了 SNARC 效应.以上结果一方面表明了具身认知观的合理性,另外一方面扩展了以往对SNARC效应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本文设计两个实验,采用大小判断任务,选取读写习惯相反的维、汉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两类被试对阿拉伯数字和母语数字空间表征的一致性与差异性。结果发现:(1)维、汉被试均表现出对阿拉伯小数反应左手快于右手,对大数反应右手快于左手,即出现正向SNARC效应;(2)维吾尔族被试表现出对母语小数反应右手快于左手,对大数反应左手快于右手,即对母语数字出现反向SNARC效应;汉族被试表现出对母语小数反应左手快于右手,对大数反应右手快于左手,即对母语数字出现正向SNARC效应。结论:(1)维、汉被试对于阿拉伯数字的SNARC效应存在一致性;(2)维、汉被试母语数字的SNARC效应存在差异性;(3)数字空间对应性与书写习惯是导致结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数字的空间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要求被试对数字进行奇偶判断时,左手对小数的反应较快,而右手对大数的反应较快,该现象被称为空间数字反应编码联合效应(SNARC效应)。大量研究证实了SNARC效应的存在,该效应表明人类对数字的加工受空间表征和空间注意的影响。该文系统地回顾了SNARC效应存在及其发生阶段的证据,对比了Simon效应与SNARC效应,最后尝试着从空间注意的角度挖掘数字和空间的本质联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采用SNARC效应的实验变式探讨了数字的时间特性。结果发现:(1)大数字在前信号处反应会更快,小数字在前信号处反应相对较慢。时间数字联合反应编码效应(TNARC效应)是存在的。(2)空间任务中未能发现数字的时间特性起作用,排除空间因素后出现TNARC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加工中除了空间编码,也存在时间编码。  相似文献   

8.
采用刺激探测任务,探讨了听觉通道下负数的低水平加工能否引起注意的SNARC效应。结果表明:(1)负数的低水平加工能够产生注意的SNARC效应,即线索为绝对值小的负数时,被试对左耳目标反应更快;线索为绝对值大的负数时,被试对右耳目标反应更快。(2)负数的加工所引起听觉空间注意的转移并不依赖于负数所在的情境,而仅通过其绝对值大小与空间表征发生关联。这一结论与视觉条件下所得到的结论不一致,并支持了系统发生论假说。  相似文献   

9.
数字空间联结一直是认知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探索数字空间联结的一个重要指标为空间-数字反应联合编码(spatial-numerical association of response codes, SNARC)效应(左/右手对小/大数反应更快更准确)。以往研究已验证SNARC效应的普遍性及其在方向上的灵活性, 并提出多种理论解释。此外, SNARC效应在加工阶段上也具有灵活性, 其原因可能有:(1)加因素法则的理解偏差; (2)观察的角度单一; (3)观察效标的差异; (4)使用任务的差异。结合以上因素, 提出双阶段(数量信息的空间表征、空间表征到反应选择)加工模型, 不同的操控因素分别作用于两个阶段可能是引起SNARC效应灵活变化的核心原因。未来研究可从对比任务差异、引入不同干扰因素等方面进一步验证双阶段加工模型, 并结合认知神经科学技术揭示数字空间联结灵活性的内在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不同注意提示线索条件下汉字数字加工的SNARC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onser的实验范式.以判断"壹"到"玖"的汉字数字奇偶为任务,探讨不同提示线索时在注意条件与非注意条件下的空间数字反应编码联合效应(SNARC效应).实验结果发现: (1)当有效提示线索为80%时,注意条件下汉字数字出现了SNARC效应,而非注意条件下对汉字数字的加工没有出现SNARC效应; (2)当有效提示线索为50%时,在注意和非注意条件下汉字数字都出现了明显的SNARC效应.结果表明注意水平对SNARC效应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1.
采用 WCST 筛选出高低认知灵活性的非熟练汉英双语者,分别使用图片命名和语义范畴判断任务考察认知灵活性对双语者语言转换的影响。结果发现:(1)高认知灵活性被试的双语转换代价是对称的,其N2成分的平均波幅和峰值显著大于低认知灵活性被试,低认知灵活性被试的转换代价是非对称的;(2)高认知灵活性被试在语言产生任务中, L2重复条件下N2的峰值显著大于L1重复条件,出现L2重复优势效应;(3)在语言理解任务中,高低认知灵活性被试在L1重复条件下的N2峰值显著大于L2重复条件,两组均出现了L1重复优势效应。研究表明,抑制控制能力在语言产生与理解的双语转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言转换代价源于心理词典的字词识别系统之外。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探讨亮度对空间-数字反应编码联合效应(Spatial-Numerical Association of Response Codes,简称SNARC效应)的影响及其机制。通过三个实验设计不同的亮度对比水平,要求被试对阿拉伯数字1~9(5除外)进行奇偶判断。实验一将数字亮度设为最高值255时,结果出现了数字的SNARC效应。实验二将数字的亮度值分别设为255和213时,结果仍存在SNARC效应。实验三将亮度值分别设置为213和42时,数字的SNARC效应却消失了。这些结果表明亮度会激活或抑制数字的空间表征,可能与亮度对比值的高低及所消耗认知资源的多少有关。  相似文献   

13.
SNARC效应(Spatial-Numerical Association of Response Codes)是指被试对数字做按键反应时,对于较小的数字,按左键的速度快于按右键;对于较大的数字,按右键的速度快于按左键。本研究以ERP作为测量手段,采用修正的大小判断任务,旨在探究数字正负号及其异同对SNARC效应的影响。行为结果发现,在反应时上,当目标数字与基线数字正负号相同且基线数字为+5时,一致条件显著快于不一致条件。ERP结果发现,当目标数字与基线数字正负号相同时,无论基线数字为+5还是–5,在反应选择阶段,不一致都比一致条件更负且均诱发了P3。当目标数字与基线数字正负号相异时,若基线数字为+5,一致比不一致条件在刺激呈现阶段诱发了波幅显著更小的N300;若基线数字为–5,一致比不一致条件在反应执行阶段诱发了更正的LPP。无论目标数字与基线数字正负号相同还是相异,在反应选择阶段,不一致都比一致条件更负且均诱发了P3,表明出现了SNARC效应。同时,SNARC效应的出现激活了额叶头皮位置,负数加工伴随左额叶的激活,而正数加工伴随右额叶的激活,溯源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SNARC效应定位于额叶与顶叶。这些结果说明负数按实际大小表征在心理数字线上,支持了负数空间表征的个体发展论假说;表明符号捷径机制会改变SNARC效应的发生时间;同时证明了负数与正数的空间表征具有不同的优势半球。  相似文献   

14.
以1~9除5外的阿拉伯数字和汉字标签“左”“右”为实验材料,采用数字奇偶判断任务,探讨任务指令对数字-空间联结编码的影响。结果发现:言语任务指令条件下,词语一致性与物理一致性的交互作用显著,且词语一致和不一致时均未发现空间-数字联合反应编码效应(SNARC),表明言语-空间编码在数字-空间联结中更有优势;空间任务指令条件下,物理一致性主效应显著,且词语一致和不一致时均出现了SNARC效应,表明视觉空间编码更有优势。说明数字-空间联结编码受实验任务指令的影响,被试会根据任务指令设置的情景选择视觉空间编码或言语-空间编码对数字进行空间联结。  相似文献   

15.
采用数字奇偶判断任务,以数字1-9(5除外)及汉字标签(左、右)作为实验材料,在视觉空间任务指令下探讨系统改变SOAs对数字-空间联结编码方式的影响。行为结果发现,SNARC效应以视觉空间编码方式为主,SOA为0ms并未出现SNARC效应; ERP结果发现,物理一致性在早期成分N1上的主效应显著。表明任务指导语影响SNARC效应的编码方式,其本质受词语信息标签加工程度的影响,且对SNARC效应的编码出现早期感觉阶段,SOAs与目标数字的特性影响SNARC效应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采用数字大小判断任务,探讨正负数混合呈现对负数SNARC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负数单独呈现条件下,负数出现反转的SNARC效应;负数和无加号正数混合呈现,且只对负数作反应条件下,负数有反转SNARC效应;负数和有加号正数混合呈现,且只对负数作反应条件下,负数出现反转SNARC效应;负数和无加号正数混合呈现,并对正负数分别作反应的条件下,负数有反转SNARC效应出现,而正数出现SNARC效应。说明负数空间表征受其绝对值大小的影响,绝对值较小的负数(-1、-2)表征在心理数字线的左侧,绝对值较大的负数(-8、-9)表征在数字线的右侧,且不能延伸至心理数字线左侧。  相似文献   

17.
采用数字大小判断任务,探讨正负数混合呈现对负数SNARC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负数单独呈现条件下,负数出现反转的SNARC效应;负数和无加号正数混合呈现,且只对负数作反应条件下,负数有反转SNARC效应;负数和有加号正数混合呈现,且只对负数作反应条件下,负数出现反转SNARC效应;负数和无加号正数混合呈现,并对正负数分别作反应的条件下,负数有反转SNARC效应出现,而正数出现SNARC效应。说明负数空间表征受其绝对值大小的影响,绝对值较小的负数(-1、-2)表征在心理数字线的左侧,绝对值较大的负数(-8、-9)表征在数字线的右侧,且不能延伸至心理数字线左侧。  相似文献   

18.
采用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实验范式,以判断数字奇偶为任务,材料为1~9的阿拉伯数字,考察内源性和外源性线索不同注意条件下中小学生的数字加工SNARC效应。结果发现:(1)内源性线索和外源性线索条件下,中小学生在数字加工任务中所表现出来的SNARC效应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增大;(2)内源性线索和外源性线索注意条件下,各年级学生均表现出显著的SNARC效应;(3)内源性线索非注意条件下,中学生能够表现出显著的SNARC效应,但小学生的SNARC效应不明显;外源性线索非注意条件下,高中生能够表现出显著的SNARC效应,但小学生和初中生的SNARC效应不明显,说明外源性注意对中小学生数字加工SNARC效应的影响比内源性注意大,且对SNARC效应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较大的数字8和9上。  相似文献   

19.
采用奇偶判断任务,考察二年级至大学阶段贵州民族儿童青少年SNARC效应的发展状况。结果显示:三年级开始出现SNARC效应(包括正确率SNARC效应);各阶段SNARC效应无显著差异;高、低年级正确率存在显著差异,六年级以后各阶段正确率无显著差异。结论:民族儿童三年级开始形成数字的空间表征。SNARC效应的大小不因年龄而发生变化;被试对奇偶知识的掌握存在发展过程,三年级可能基本理解奇偶信息,六年级后熟练掌握奇偶信息。  相似文献   

20.
胡林成  熊哲宏 《心理科学》2013,36(6):1369-1374
意识水平的研究发现,数字量的比较机制与物理刺激比较的机制是一样的;在无意识水平上的研究发现,数字加工存在无意识语义启动现象。我们假设,在数字的物理特性的比较任务中可能存在无意识启动效应和类SNARC效应。实验一的数字比较任务和数字的物理大小比较任务发现,在33毫秒的无意识启动条件下,数字语义比较任务和数字物理大小比较任务中都发现了类SNARC效应、启动效应以及Stroop效应。实验二的数字覆盖面积比较任务中发现,在33毫秒的启动水平,数字比较与数字覆盖面积的比较任务中均存在SNARC效应、Stroop效应和启动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