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生存论本体论”的一些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生存论本体论的理论基础长期以来 ,马克思主义本体论一直被理解为物质本体论。近年来 ,这种理解被视为属于所谓的实体本体论传统 ,是用“朴素实在论”的方式来解释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 ,抹杀了马克思的重大理论变革及其理论贡献。而马克思哲学在本体论上的革命 ,则被认为就是超越和克服了“贯穿传统哲学的整个历史并构成传统哲学理论核心的‘知性化的实体本体论’的理论传统”。所谓“知性化的实体本体论” ,就是指这样一种观念 :我们感官观察到的现象并非存在本身 ,隐藏在它后面作为其基础的那个超感性的“实体”才是真正的“存在” ,构…  相似文献   

2.
精神哲学基本的形而上学所涉及的是:精神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其存在方式是什么,以及它与其他存在的关系是什么等。唯物主义认为,只有物理的实体(和物理的能量)是存在的。另一方面,对于那些认为精神是作为一种非物质的实体而存在的人来说,既有一些有关非物质的精神和物质的肉体都存在的二元理论,也有一些有关存在的仅仅是精神而不是肉体的非唯物主义理论。最后,还有一些所谓中性的一元论理论,对于这些理论来讲,存在于自然界中最基本的东西,既不是精神的也不是物质的,而是某种中性的材料,精神的或物质的东西就是由它构成的。  相似文献   

3.
哲学本体论是理解和协调人与世界关系之普遍根据的理论。旧唯物主义把这里的普遍根据理解为所谓构成世界与人的原始基础:自然实体,从而形成了自然实体论本体论;唯心主义则把这里的普遍根据理解为所谓创生世界与人的原初动力:精神实体,从而形成了精神实体论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自己新的出发点、理路和旨归,超越了传统哲学的实体论本体论。它认为,人与世界的普遍本质才是科学理解和协调人与世界关系的普遍根据,于是形成了科学本质论本体论。具体说来,它是融唯物性与辩证性于一体的辩证物质本体论。坚持这一本体论,对体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把握其革命实质,建构其当代形态,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界限,以及指导人们科学理解和协调人与世界的关系,都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为了回应悲观归纳论,科学实在论者提出了结构实在论,但是他们在如何对待构成结构的实体,特别是不可观察的理论实体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认识论的结构实在论承认构成结构的实体的存在,但认为它们是不可认识的。本体论的结构实在论认为,存在的只是结构,根本不存在构成结构的实体。综合的结构实在论则认为,没有实体就没有结构,我们可以通过结构去认识实体。所以,实体不但是存在的而且是可以认识的。  相似文献   

5.
三是怎样一种宇宙論《略論》大意說:“法相宗建立了精神性的单子——‘种子’說,认为种子是构成世界的原因。”即“物界心界都是种子的产物”。“种子是各各独立的、最小单位的实体,一粒一粒的。”“它不是物质性的,只能是精神性的”。“他们又认为人的主观精神(心)最根本的是第八識,种子藏住的地方在第八識里面。种子和第八識是虚构的互相依存的精神实体。”又据他說:“第八  相似文献   

6.
心灵活动(如感知、思想、意志等)是什么?它们是否像物理主义者认为的是一类物理运动?还是像二元论者认为的是精神实体的活动?亚里士多德的回答处于二元论与物理主义之间,他认为任何心灵活动都包含了形式与质料两个方面,但形式和质料不是构成一个心灵活动的两个部分,而是产生它的两个原因。本文指出,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心灵活动是统一体(即生命体)的活动,就它的存在而言,它是一元的,但任何心灵活动都是由内在的灵魂作为首要原因引起的身体运动,即产生它的原因是二元的。因此,亚里士多德论心灵活动的范式是在二元论与物理主义之间的中间路线。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哲学史之中,以现代哲学鼻祖闻名于世的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一直被认为是心物(精神与物体)二元论经典形式即实体二元论的始作俑者,然而,通过当代法国笛卡尔思想研究大家古耶和马礼荣等人的文本解读,我们发现,所谓的"笛卡尔式的二元论",乃笛卡尔的反对者和继承者为了反对笛卡尔合一理论所使用的概念,其实是一个历史性的误解,而思想结构相当复杂的笛卡尔本人也绝不会是一个二元论者。  相似文献   

8.
精神、意识有无实体历来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神经科学家从“心网”与“脑网”的关系出发,在这个问题上形成了片面的认识。由于精神、意识依赖于人脑,因而他们就把精神、意识与实体的关系等同于“心网”与“脑网”的关系。我们的基本观点是:首先,精神、意识与实体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哲学上的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第二,意识作为哲学范畴还有人类意识与个体意识之分,并认为“三个世界”的理论能够较完满地解决这一争端。要揭示意识的本质不能仅仅依赖神经科学家。  相似文献   

9.
“实践本体论”是“实践唯物主义”讨论中争论的一个焦点。现就以下几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粗浅看法:1、实践本体论提出的理论背景是什么?2、实践本体论和传统本体论的区别和联系。3、实践本体论的含义及其在马克思著作中根据。在马克思的原著中,并没有直接讲过“实践本体论”这样的话,它是针对现行体系中的“物质本体论”或“自然本体论”而提出来的。在我们现行的教科书中,实际上并没有把实践性原则作为马克思全部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而是把“物质”和社会历史观中的“社会存在”作为最核心的概念和最高的原则。因此,自然主义、客体至上、见物不见人成  相似文献   

10.
三、本体论的途径关于这条途径,我们也是首先说明其根本结构: 1.这条途径,开始于实证本体论或逻辑学。我们认为它有三种不同的样式:第一,形式逻辑和本体论,它们包含着科学的形式原则,因而起着一般认识论的作用;第二,物质的或局部的本体论,它是一个封闭的统一体,并构成各门实证科学的特殊原则或先验规范,因而起着特殊的认识论的作用;第三,生存环境的本体论,它构成一切科学的本体论和逻辑的基础。——按照这三种本体论基本样式建立本体论途径的情况,这条途  相似文献   

11.
亚里士多德的"质料形式理论(Hylomorphism)"是他的形而上学的重要部分,但它的确切含义似乎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当前流行的"构成性"解释模型把形式与质料看作构成复合实体的不同成分,并认为它们的关系类似于属性与物质对象的关系。然而,这种解释遇到了许多理论上的困难。本文指出,"构成性"模型是对"质料形式理论"的误解,因为形式与质料不是构成实体的两种成分,而是生成实体的两种本原;形式是首要的和终极的本原,它以目的的方式规定着质料之本质;复合实体作为被生成物具有一个存在的原因结构,即形式展现在被实现了的质料之中,质料亦处于形式这一目的之中。"质料形式理论"便是关于可感实体生成的本原和存在的原因结构的理论。  相似文献   

12.
也谈认识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客体的划分:在特定的认识过程中是绝对的,不能“主客不分”或“反客为主”。把物质第一性和精神第二性仅仅看作是在本体论意义下才存在这种对立,而在认识论范围主客体之间就不再是本原与非本原、第一性与第二性之间的关系,是大错特错。主体性即是主观性(其中包括主观能动性),至少可以认为主体性中包含主观性。不能同意这几年流行的“实践本体论”或“实践一元论”的观点和“人化自然”这一概念。是否要在认识论中引入此原则也有疑义。  相似文献   

13.
1 在马克思的“实践的唯物主义”中,有无本体论,如果有本体论的话,又是什么本体论,目前尚有争议。我们认为,任何哲学体系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都有其本体论的前提和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例外。在马克思看来,即使“人的感觉、激情等等不仅是在[狭隘]意义上的人类学的规定,而且是真正本体论的本质(自然)肯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50页)。更不用说他的哲学世界观和社会历史观有其本体论的前提和本质了。马克思以前的哲学本体论,或者把整个世界的本质和本体视为某种超自然的、非物质的和能动的“精神实体“(唯心主义),或者视为一种与主体活  相似文献   

14.
张奎良同志在“关于哲学基本问题原理座谈会”上的发言摘要《存在概念与物质概念的区别》中认为:存在与物质这两个概念的“外延广泛程度不同”;“物质不过是存在整体的一部分”;精神“与物质一起构成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见《哲学研究》1982年第  相似文献   

15.
印度佛教本体论简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印度佛教自部派佛教以来,尤其是大乘佛教,重视对宇宙万物的终极本质、一切存在的真实本性、众生的本原和成梯的根据等问题的探讨和阐发,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本体论学说。印度佛教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其本体哲学思想也随之不断发展,前后变化很大。本文拟就印度佛教的本体“实有”说、本体性空说和本体心识说三个主要的本体论学说类型的内涵与演变,作一简要的论述。一、本体“实有”说释迹牟尼创立佛教时,并不关心,也没有讨论作为实体的“我”是否存在的问题。他主张“无我”,要求“离我执”,是指不要执着“我”的观念,“我的东西”…  相似文献   

16.
早在50年代乃至更早,苏联和东欧国家的一些哲学家就曾提出过应当把本体论的物质概念和认识论的物质概念加以区别的论点。东德的施特恩认为:“物质是客观实在,不过这种客观实在的属性、状态、存在形式也是客观实在,然而它们不是物质。”“不应当把物质概念和‘物质的’概念混淆,……例如,运动、空间就客观地现实地存在着,它们是‘物质的’,但不是物质。”波兰的叶·埃尔施坦断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应当有一个反映一切物体的普遍属性的本体论的物质定义,并认为,通过说明物质对运动、空间、时间等的关系就能下这样的定义。苏联的瓦·图加林诺夫也认为,物质概念可分为本体论方面和认识论方  相似文献   

17.
关于心身关系的理论,有始于柏拉图成于笛卡尔的二元论,包括实体二元论和性质二元论;还有从巴门尼德到斯宾诺莎都主张的一元论,包括偏向肯定身体与行为的物理主义与行为主义以及偏向肯定心灵的观念论.以上观点都把心灵和身体分而论之,导致了很多问题.实体二元论难以解释:既然心物是不同实体,那么它们之间如何有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一、劳丹对趋同实在论的诘难1.劳丹并非笼统地反对实在论他将科学实在论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所谓本体论的实在论,即认为世界具有独立于作为认识者的我们的确定性.我坚定的相信本体论的实在论是正确的.……第二种实在论是所谓语义学的实在论.这种理论断定科学理论、科学定律和科学假说是关于世界所作出的或真或假的断言.……第三种实在论,可称之为认识的实在论.它主张:我们有权将得到最好确证的自然科学理论接受为真.”(《进步及其问题》,中译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页)劳丹承认前二种而反对第三种(认识的)实在论.所谓趋同实在论就是一种认识论的实在论.  相似文献   

19.
女权主义科学哲学(Feminist philosophy of Science),又称科学哲学中的女权主义(Feminism in philosphy of Science)。它是女权主义关注科学话语的结果,此派与罗蒂(R.Rorty)的“后哲学文化”、法因(A.Fine)的“自然本体论态度”,以及利奥塔(Lyotard)的“解合法化”理论彼此呼应,共同构成所谓的“后现代科学哲学”。 女权主义者把科学看成典型的“男性中心”领域之一,她们对科学的批判有三个特点:一是  相似文献   

20.
论本体论的性质及其重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哲学本体论 (ontology)几乎与哲学一样古老 ,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就是哲学。从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来看 ,本体论研究的主要是“存在”问题 ,正因为如此 ,它有时也被称为“存在论”。但是它不是研究“存在者”的一门学问 ,而是探究“存在者”何以“存在”的一种智慧 ,并与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终极关怀紧密相关。 2 0世纪以来 ,本体论遭到了严重拒斥甚至否定 ,这既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也与人们的理智迷误不无关联。然而 ,无论本体论的命运如何 ,它所关注的问题都是我们无法超越、无法回避的 ,因为那是我们生活的基础。在今天这个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