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一个人可以被说成是某种现象论者,这取决于他所说的现象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这里,让我谈一下这个词在哲学史上理解的三种意义。(1)这个词的意思,一般地说,指的是感觉经验的直接或间接对象,象英国经验论者的观念或知觉。(2)这个词的意思指的是一种不同于实在的表象,如柏拉图作者冯·R.K.古普塔(Gupta)是印度圣斯蒂芬学院哲学系教授。——译者注。  相似文献   

2.
格赖斯(H.P.Grice)的《意义》是20世纪意义理论的一个里程碑式的论文。其中心观点是在语言交往行为中将意图作为关键概念来理解说话人的意义。在大多数情况下,他关注的是说话人的非自然意义。即A通过X非自然地意谓着P,相当于说出X以通过认识其意图的方式对听众产生某些影响。用通俗的话说,即理解意义的途经在于让说话人的意图被听众所理解并产生回应或效果。通过对此种意义观的批评和回应的历史作简单回顾,可以看到格赖斯的意义理论存在着许多自身的困难。但这也同时说明,尽管格赖斯的理论是不完善的,这个理论却激发了许多哲学家试图对其挑战、修改和完善,并发展出像刘易斯(C.I.Lewis)的"约定"、塞尔(J.R.Searle)的"言语行为"和斯特劳森(P.Strawson)的"意图,约定和言语行为"等重要的意义理论。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引进一个推理概念作为必要条件,把意义理论从仅仅对意图的猜测引到对意图的追问,从而避免格赖斯理论中的错综复杂的子意图和无穷倒退的难题。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系统探讨2~3岁幼儿对存在多个个体的交流场景中信息传递的理解。结果发现幼儿能够根据交流者的选择偏好预测接收者的行为(实验一)。当破坏交流双方的联合注意信号(实验二)、改变测试对象(实验三)或测试前交流者离开任务场景(实验四)时,幼儿不再根据交流者的偏好来预测接收者的行为。上述结果说明交流双方的联合注意是幼儿理解信息传递的重要因素,这些结果为社会交互和意图行为的认知发展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了实现通过语言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人们必须对语言进行正确的诠释。不管语言交流中言者和听者的数量有多少,我们均可从基本类型上将其划分为语言理解的两方,即语言的言说者(speak-er)和理解言说者话语的诠释者(interpreter)。所谓语言诠释,就是语言交流中诠释者通过考察言说者的言语行为来确定其话语的意义。分析言说者话语的意义,其目的也就是诠释者要知道言说者知道些什么。从这里就紧逼出另一个问题:为了理解言说者,诠释者是怎样知道言说者所知道的?可以看出,意义问题和知识论问题是紧密联系的。为了能够合理地说明诠释者怎样在原则上…  相似文献   

5.
G.E.M.安斯库姆(Anscombe)教授在她著名的《目的论》一书中指出,如果我们知道人们把某事物看作是可欲望的,那么我们就只能得出这样可以理解的看法,即人们需要该事物。被需要事物的特征就是需要者对其在某方面的可欲。她说:“一个人应当了解他对某种善的各种需要,这就是‘需要’概念的要求”。她又说:“行为者所设想的赋予事物特征的善(或许是错认的)实际上是善的众多形式之一。”因此需要者只须将欲望的对象设想为善,而无需被设想为实在的善,这只是因为欲望的对象没有需要者确认的那种可欲特征,而不是因为那种假定的可欲特征不是实在的。欲望只能是对于实在的善  相似文献   

6.
清华大学的王晓朝教授在其《宗教学基础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中指出:“宗教观念要想成为信众共同崇拜的对象,还必须把它表象为信众可以感知和体认的感性物。因此,各种宗教都把其崇奉的神圣对象客观化为某种具有感性形态的象征系统。……伊斯兰教谴责一切偶像崇拜,但真主却偏偏要通过某个具体的人(真主的使者穆罕默德)来传达他的启示,而且圣城麦加的克尔白庙还要供奉一块黑石头”(第11页)。在这里,我们很遗憾地看到了东方学(orientalism)话语的移植以及作者对伊斯兰教的隔膜或无知。在爱德华.W.赛义德的名著《东方学》之后,另一位…  相似文献   

7.
拉康是继弗洛伊德之后最具影响力的精神分析学家,他的欲望理论在其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拉康建构起全新的主体理论,他提出主体是无意识的主体,而无意识是像语言一样被结构的,是他者的话语。拉康还指出,主体总是一个言说性的存在,要通过言说行为来实现自身,主体的"实现"就是主体的欲望的实现,他运用需要、要求及欲望这一三元组的概念阐述了欲望主体。无意识主体与欲望主体从不同的视角探索了主体的命运。拉康进一步深刻地揭示出,对象a是欲望的对象也是欲望的原因。"人的欲望就是他者的欲望",欲望是在他者中被结构的,是由他者的逻辑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用设置故事情境的方法研究了儿童关于意图的二级心理状态的理解与归于权威人物的道德评价的关系,结果表明:儿童关于意图的二级心理状态的理解影响儿童归于权威人物老师的道德评价,且存在年龄差异。5岁儿童已经能够认识到老师是否知道行为者的行为意图影响老师对行为者行为的道德评价,但5岁儿童的认识尚不够深刻,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这种认识渐趋稳定成熟。权威人物的道德评价影响儿童关于意图的二级心理状态的理解,这种理解同时受到行为者行为结果的影响且存在年龄差异。  相似文献   

9.
价值取向、自我概念与亲社会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切包括助人行为在内的对社会有积极作用的行为都是亲社会行为。就助人行为来说,其中既包括自愿帮助他人、并不期望得到任何回报(甚至要排除做好事的想法)的利他主义行为,也包括为了某种目的,有所企图的助人行为。所以,亲社会行为是个连续体——从大公无私的利他主义行为到由自我利益驱使的助人行为。社会心理学关于亲社会行为、特别是利他主义行为的大量研究,主要侧重亲社会行为的具体决定因素:亲社会行为受情境(他人在场、环境条件、时间的紧迫性等)、助人者(人  相似文献   

10.
诺布效应(Knobe effect)是指副作用的道德效价影响行为意图判断的现象——当副作用是好的时候, 人们认为行为实施者是无意图地引发该副作用; 当副作用是不好的时候, 人们则认为行为实施者是有意图的。Knobe等人认为现象的产生是由于人们的道德考虑影响了行为意图的判断; 其他的研究者则从心理偏见、意图语言的实用意义、主要目的与副作用间的利益-损失权衡等角度来解释该效应。通过对各研究的总结可以发现, 诺布效应以归因过程为基础, 显示了道德判断对心理理论的影响, 其潜在的机制很可能就是人们自动无意识加工的结果在之后有意识的理性加工过程中发挥了作用。意图直觉判断会影响道德判断, 而道德判断的直觉也会影响理性的意图分析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