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忠告1:儿童时代是一个胡说八道的时代,这不是缺点,而是他们成长的一个特点。我们要尊重儿童的未成熟状态,童言无忌才能健康成长。忠告2: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需要以孩子为师,反省自身,保持童心,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2.
<黄帝内经>所呈现的气、阴阳、五行、经络的身体,体现了天人合一、形神相因的身体观特征,这一特征与<黄帝内经>产生时代的学术思潮有直接的关系,尤其是当时的"全身"的观念、形神志气的身体构成要素以及心身关系等影响深远.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使中医学对身体的认知与西医学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3.
张培 《美与时代》2008,(1):132-134
<怀念妹妹小青>写于1999年,作者将一个时代的悲剧,浓缩在一个无辜的孩子身上.小说发表后,获誉良多.有评论家认为"这应是毕飞宇最好的短篇之一"(施战军<克制着的激情叙事--毕飞宇论>):也有评论者认为是"毕飞宇短篇小说的又一个里程碑式的代表作"(<名家精品阅读之旅--毕飞宇小说>.  相似文献   

4.
考察整个艺术史可以看到:以身体的方式或者以身体为对象的方法,来表述一种文化存在状况,是屡见不鲜的--从古典主义的唯美追求和对绝对精神的崇尚到现代主义"身体"沦为附属或成为语言的被动载体,再到当代艺术向"身体"自身的回归.当代艺术对身体的表现脱离开了古典主义对身体的压抑和以身体为语言的现代主义风格,和眼前"现世身体"切身体悟的生活内容及文化世界搭线接轨,表现出当代生活中新的感性方式和审美愉悦及其新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儆醒 《天风》2008,(1):28-32
一、门徒会的来历 创始人名叫纪中杰,系陕西省人,曾有三个男孩.前两个孩子先后在同样的年龄得了同样的疾病死去,当第三个孩子长到同样年龄时,也得了同样的疾病.一天晚上纪中杰做了个梦,有声音向他说: "你若出去为我传福音,你孩子的病就能好,不致于死……"这是31年前(1976年)发生的事.在这之前纪中杰曾参加过真耶稣教的聚会,后来因自己所得到的所谓的"启示"与之不同,便离开了真耶稣教,自立门户;据说在1982年他才正式创建了此派异端--门徒会.  相似文献   

6.
汪维藩 《天风》2010,(5):58-59
<正>(五十一)保惠师应许圣灵要来(参约14:16),这是主耶稣离世之前给门徒留下的莫大安慰。主称圣灵为保惠师或训慰师,英译counselor,意为安慰者、辩护者、劝告者、忠告者、辅导者、咨询者等等。心理上的困惑、艰难和身体上的病痛,本来都是可以藉圣灵的帮助解决的,但我们甚而不知道他在这方面  相似文献   

7.
很多学者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美学与审美之间出现了裂痕:一方面是活生生的审美经验,一方面是抽象的概念游戏。那么,如何弥补这种分裂?身体美学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身体是"主体-客体"二分法结束之处,也是感性与理性的联结点。通过引入身体范畴,美学可以克服其面临的困境:(1)先谈存在于自然空间中审美活动的"身体",这是解决自然美难题的正解;(2)关于在日用品使用中人的"身体感"与生活美学;(3)关于人际交往之中的身体美感问题;(4)谈谈在对纯粹艺术品的欣赏中的"身体感觉"。通过研究这四个层面的审美感受,美学会回到鲜活的身体经验和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8.
《天风》2020,(6)
正疫情期间,我没有正常地开展工作,全身心在家陪伴两个小学二年级的孩子接受网课学习。我成了一名没有经过训练就上岗执教的"在家班主任",这是一个突如其来的挑战,我想绝大多数家长都面临这个巨大挑战,会有很多的不适应,甚至完全不在状态。先问大家一个问题:这段时间你有打骂过孩子吗?你有因为教育孩子的事情而气得吃不下饭吗?我不知道有没有人回答说"我没有,我们相处得非常愉快"!  相似文献   

9.
一批多年从事家庭教育研究的专家集体撰写的《给孩子的心灵甘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家长读本》是一本对少年儿童进行荣辱观教育的很有价值的书.该书不仅对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犹如"心灵甘露",而且也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教子育人的义方.这本书不仅着眼于荣辱观教育,而且着眼于人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让孩子"有一个志向,报效祖国;有一颗爱心,能行善举;有一双慧眼,分辨美丑;有一种能力,收获成功".就其涉及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和方法等广博的知识来看,堪称"家教小百科".正因为如此,它出版后立即受到人们的欢迎,成为孩子喜读、父母必读、教育工作者青睐的佳作.  相似文献   

10.
向福证 《天风》2004,(7):52-53
"我儿,你不可轻看耶和华的管教,也不可厌烦他的责备。因为耶和华所爱的,他必责备,正如父亲责备所喜爱的儿子。"(箴3:11-12) 通常,责备总是双向的。一方是"责备的人"--发出指责的父母;另一方是"被责备的人"--需要接受指责的孩子。我们在读箴言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双方所应有的正确心态。 被责备的人--儿女通常会厌烦被人管教。箴言教导做儿女的,不要有抵触的倾向。事实上儿女这种负面的情绪是真实的。这里没有贬低或轻视儿女的意味。而是提醒做儿女的,不可  相似文献   

11.
搓绳子     
笑话来自一个电视片.片子里记者问一个在黄土高坡上的放羊娃:"为什么不上学?""放羊.""放羊为什么?""卖钱.""卖了钱干什么?""娶媳妇.""娶媳妇以后呢?""养娃."全国电视机前的观众"哄"地都乐了,至今提起来人们还会乐--这孩子,就这么大点视野,就这么大点天地.  相似文献   

12.
从"身体社会学"视角来解读莫言的小说《蛙》,可以发现,"我姑姑"、"小狮子"等女性的身体是被政治化的,"王仁美"、"王胆"等女性的身体是被工具化的,"陈眉"等女性的身体则被商品化了,而这正是小说中女性悲剧的主要成因。《蛙》实际上已经提出了一个如何让女性身体乃至女人本身克服异化、回复本真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3.
正转眼又到毕业季,又一批大学生要离开校园,展开全新的职业生涯。学子们初入职场,懵懵懂懂,自然会有许多"前辈"来为他们指点迷津,给出各样"忠告"和"生存法则"。然而,有些忠告不但不利于新人成长,还会让他们沾染坏习惯,既学不到本领,又混不好职场,最终被社会淘汰。"好工作就是钱多、事少、离家近。"有些人认为工作轻松、稳定最重要,这样不仅付出少还有不错的收入,还可以用节省下来的精力兼顾亲情、爱情和友情,是一笔很赚的"买卖"。  相似文献   

14.
正孩子十岁那年,我带着他去了一趟庐山。孩子最想看的,还是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到了庐山瀑布前,孩子就笑了:"没有三千尺啊,太夸张了吧,飞流直下一百米最多了!"此时还是早晨,太阳没有高高升起。我说,也许等一下,诗里的"日照香炉生紫烟"意境就会产生了,再来读这首千古名诗说不定就完全不一样了。我们坐在瀑布前的石椅上等,看着远处的阳光在山峦上慢慢移  相似文献   

15.
西方与中国传统的身体观可分别用"我有一个身体"与"我是身体"二者加以概括。如果说前者以其科学意义上的物体论的身体的主张,为我们指向了西方传统的身体现的话,那么,后者则以其哲学意义上的本体论的身体的强调,为我们指向了中国传统的身体观。进而言之,如果说前者的身体是一种非自足的身体、个体性的身体和"形神二分"的身体的话,那么,后者的身体则为一种自足的身体、互体性的身体和"形神一体"的身体。这两种身体观不仅体现了中西文化对身体的不同理解,也以一种"近取诸身"的方式,使中西哲学各自的不同的特质和图式合盘托出。  相似文献   

16.
谢祯 《佛教文化》2011,(6):42-45
"看到他们回来,才知道这么多年过去了!"一向坚强的黄双春突然多了些感伤.作为一百三十二个孩子的"妈妈",如今三十四岁却未婚的她,在坚守着自己的理想--全情投入做好厦门市同心儿童院院长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从最初对西方身体转向的应激反应,到开始关注中国古代哲学的身体维度,再到多角度、宽领域深入开掘中国传统哲学的身体特质,作为中国哲学研究的新视野,中国哲学的身体性研究展现出了非凡的活力.关于这一研究的新进展,海峡两岸"中国哲学研究的身体维度"会议从三个方面,即"身体与伦理"、"体感与体知"、"身体与语文"作了细致的探讨,不仅深化了中国哲学的身体性研究,也推进了海峡两岸学者在这一领域的学术交流,中国哲学的身体性研究已成为建设当代文化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8.
身体作为整个时尚活动的中心,在消费时代受到时尚系统的深刻影响。在对时尚的追逐中,身体的"被解放"只是一种表象,而根植于这一现象中的是关于身体的悖论:一方面主动引领时尚又被时尚所塑造,另一方面主动进行着身体美学实践又被欲望所驱使、被商品逻辑所规定,这是一个主动和被动相结合的身体;一方面光鲜动人、被无限爱怜,另一方面只是作为物品、符号和资本,这是一个外在和内在相矛盾的身体。因此,时尚消费中它是一个表面被"解放"、其实被异化了的身体。  相似文献   

19.
以周易哲学为基础,采西方咨询理论之精华,建构一套开放的本土心理疗法--涧水疗法.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心理调节系统,该系统有六个维度,即时间、意志、身体、爱心、参照和战略,并且每个维度均有阴阳两极.心理咨询可围绕这六个维度展开.咨询的指导思想是"真诚谦卑,镇定安详;以退为进,以柔克刚;因势利导,阴消阳长;惧以终始,笑对无常".咨询过程分为"望"、"闻"、"问"、"辨"和"导",五个部分分别与五行的"火"、"水"、"金"、"土"和"木"对应.  相似文献   

20.
在《身体美学导论》中,作者王晓华试图解构身心二元论,进而揭露传统统治神话的无根品格。在这个过程中,包括男性/女性、劳心/劳力、文化/自然等二分法被解构。最终,身体的主体性凸显出来。这是一个完整的建构理路。从身体主体性的角度来考察中国当代文学的"身体写作",可以看到有少数优秀作品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身体写作"。大多数作家还没有身体——主体意识,更没有在作品中把它当作一个主题来处理。因此,中国当代文学的"身体写作"和王晓华先生所提倡的作为实践学的"身体美学",都还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