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肇端于19世纪末的中国现代佛学研究,经数代人之肆力爬梳,深思阐发,已取得相当之成绩,然其中之不平衡性也在所不免。以时代而论,学者于唐前之佛教著力特多,而于宋后之佛教则多所忽略。近二十年来,学风渐变,宋代佛教研究渐成学界热点,高论鸿著,时有刊布。举其著者:高  相似文献   

2.
佛言祖语     
《法音》1989,(5)
佛告善生,有四亲可亲,多所饶益为人救护。云何为四?一者止非,二者慈愍,三者利人,四者同事。是为四亲可亲,多所饶益为人救护,当亲近之。善生,彼止非有四事,多所饶益为  相似文献   

3.
教乘所摄欲释论文,先明本论教乘所摄。释尊证觉,初对小乘初机,转四谛法轮;次对大乘上根菩萨,说《般若》转无相法轮;次对一类较钝之机,说《解深密》等经转善辩法轮。此论于三转法轮中,是第二转无相法轮所摄。佛灭度后,佛法之弘扬,初期为阿难、迦叶、优波离结集小乘三藏;次马鸣、龙树、提婆弘大乘般若之教,多说空义;次无著菩萨,弘扬唯识近于有宗。在佛法流传之三期中,此论是第二期龙树之教所摄。又印度当时佛法之部别,略分为四:一、萨婆多部,依《俱舍》、《婆沙》,称为有宗。二、较有宗稍进步之经部。此二部  相似文献   

4.
《老子》五千言 ,古今注者众多。本文于诸家所注献疑凡九。其所以与诸家不同者 ,多在重视词义发展之脉络 ,古今之变迁。  相似文献   

5.
《法音》2022,(5):15-15
本刊讯隐元禅师是中日佛教界所共尊的祖师,是中日两国人民所崇敬的高僧,为中日文化交流互鉴作出历史性贡献,以隐元禅师为代表的黄檗禅僧东渡人数之众、时间持续之久、空间跨度之广、文化传播种类之多,堪称是东亚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6.
坐忘铭     
正心为形之主,身乃神之舍。身安则神安,心明则神明。观乎人生,碌碌于追名逐利所惑者多;安分于抱朴寡欲无累者少。所惑者乃神之昏暗不明,所累者为心之骄躁难平。然何由得少惑少累?天隐子曰:简事收心,物我两忘。如此,惑者自明,累者自清。自明自清,神静心宁。知  相似文献   

7.
五停心观     
又称五观、五念、五停心、五门禅等,乃小乘所修三贤位之第一位,以五种观法来停息心之五种过失.一、不净观,观想自身他身色身之不净之相以停止贪欲之心,贪着心多之人修之.二、慈悲观,观一切有情可怜之相而停止瞋恚之心,瞋恚心多之人修之.三、缘起观,又称因缘观,观十二因缘、三世因果之理而停  相似文献   

8.
靖居丛录     
《法音》1989,(7)
陈援庵先生1940年左右于北京私立辅仁大学讲授《中国佛教史籍》一课,介绍中古及近世佛教典籍中目录、传记、护教、纂集、音义、随笔诸作,而以梁隋唐宋之著为主,“每书条举其名目,略名异名,卷数异同,板本源流,撰人略历,及本书内容体制,并与史学有关诸点”(见该书缘起),加以论述,以为史学研究之助。先生为史学名家,慨历来治学之士,视释家为异端,多所蒙昧,不知其中可资参考者所在多有,故别辟蹊径,取佛典之作,从史学之角度,考  相似文献   

9.
佛教最早的壁画是阿旃多、悉耆利耶等石窟所绘之壁画,系印度笈多王朝时期的遗存。我国最早的壁画是东晋明帝于太宁元年(323)大内乐贤堂所绘的释迦佛像。我国现存最古的壁画是敦煌出土的净土变相壁画。  相似文献   

10.
罗睺寺碑文     
罗睺寺碑文竹叶重修清凉山罗寺碑文玄烨朕省方观民,所过名山大川、壮观胜迹,与夫往圣先贤讲学明道之地,心切向往,多所表章。而释氏之宫,标灵显异,所在多有,亦间留题,以寄遐怀。尝一再至五台山,慨然于清凉真境,如游崆峒汾水之间。登眺五峰,俱赐匾额。唯兹罗?..  相似文献   

11.
"仁"是孔门儒家思想体系之核心。仁之具体意义为何,前人所论甚多,胜义纷陈。据清人阮元《论语论仁篇》所论,大抵仁须并为,离群独处则不能成仁。《论语》中有"巧言令色,鲜矣仁",以及"刚、毅、木、讷近仁"二句,前人在理解二句之时,每多以为多言者不能成仁,少言者则近仁,其实皆与儒家传统慎言之文化相关。可是,在适当的时候说合适的话,孔门儒家绝不反对。细究多言"鲜矣仁"与少言"近仁"之原委,对理解"仁"为何物当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晏子及《晏子春秋》古来多有评说。虽然臧否不一,爱恶有异,但总起来是誉多毁少,多所肯定。孔子与晏子并非志同道合,交相毁亦交相誉。孔子曾数赞晏子是“达于礼”、“合于义”的“君子”,“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并表示“以兄事之,而加爱敬” (见《论语》及《孔子家语》)。司马迁则大动感情地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史记·管晏列传》)其后论者蜂起,或以儒者赞之,或以墨者称之,或谓非儒非  相似文献   

13.
《望江南》是存词较多的唐代教坊曲调之一,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审美价值极高。《望江南》审美价值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真实之美,主要指《望江南》词一方面所描写的景物是真实的,另一方面所传达的情感是真挚的;第二感伤之美,文人将自然之景与对渐衰的唐王朝及自身命运的担忧的悲情相结合,使《望江南》词作极具感伤之美;第三凄清之美,文人多采用虚实结合与渲染的手法使词作具有一种凄清朦胧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14.
<易>之文义深奥,又多古语.诸多学人解<易>,有的未尽切合<易>之原旨,有的虽切合原旨,但阐释不明.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未能达诂<易>之古语.而今之方言往往保存古音古义,故以今之方言词语能申发或纠正学人之解<易>.笔者主要以湖南常宁方言词语,同或旁及别的方言词语对<易>爻辞中有歧见的字义作个案分析,以明经义;或为诸贤所释之义增加新的方言材料;或以方言古音本义对诸贤所训之义提出新见.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初古史辨运动兴起,易学界受科学主义思潮影响,多视"经"为卜筮记录,"传"为哲理新创,"经"与"传"必须分别而观,不可以以"经"释"传",亦不可以以"传"解"经"。本文列举九个论点,论证《易记》为政治典册,蕴含义理;《易传》义理之精义即多承继自"经"。《周易》"经""传"关系,一如父母子女之关系。父母之基因为子女所承继,"经"之基因亦为"传"所传承。"经"与"传"固有区别,就像父母子女各具独立人格。我们当然不应混"经""传"为一,但亦不宜认"经""传"为绝无关系之两种文献。  相似文献   

16.
编纂于清乾隆时期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乃我国传统目录学的集大成之作,其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向来为研治学者所重,视之为治学门径。然因其规模宏大,书成众手,错漏之处在所难免,前辈学者如王太岳、余嘉锡等已多所订正。笔者于平日翻检研读易类著作过程中亦尝见《提要》著录人物小传之字、号、籍贯、科举、仕履等信息或讹误,或疏漏,随手笔记以辨正之。  相似文献   

17.
今日所普遍使用的中文《圣经》,是国语和合本《圣经》(简称“和合本”)。这部为读者所珍爱、学者所赞赏的百万字译著,已有80多年的历史,却鲜有人知道它的来历。不过在“和合本”之前还有其他译本,其数目之多、年代之久,也是人们所始料不及的。  相似文献   

18.
《四库全书总目》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诸多问题。前辈学者对之已多所纠正。本文现就其子部释家类、道家类的疏漏和讹误,再补正若干则。  相似文献   

19.
道教是历史悠久的中国本土宗教,在长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因为所宗道术、经典和师传不同,出现群星灿烂的众多道派。据1926年北京白云观所抄《诸真宗派总簿》,所列混元派以下大小宗派,就有86派之多。该《总簿》所列各派,多记有各派创始人简况及其传代谱系(即传承字辈),供考查来往游方道士之用,系当时白云观所能了解到的尚存之宗派。实际在中国广大土地上的道教派别,有如编纂《道教大辞典》的台湾道教学者李叔还所说:“恐不止此数”。历来道门内外,对道教宗派之研究与划分者,不乏其人,  相似文献   

20.
天台山在浙江省东部,位于天台、临海、宁海、新昌、嵊县五县中间,为天台县境内诸山的总称。真“高一万八千丈,周围八百里,四面如一”。山中多佛教寺院和道教宫观,是为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及道教的东南圣地,有“干僧万道”之称。就道教来说,早在东汉魏晋时期,天台山就成为江南道教之地,并形成了一个以桐柏为中心的道教文化圈。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叙述天台山道教洞天福地、神话传说等有关问题。一、天台山洞天福地洞天与福地,道家谓神仙所居之所,洞天为真仙所居,福地由真人治之。据《桓真人升仙记》称,洞天福地:“有长年之光景,日月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