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就能消灭异化的一切形式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能够怎样,应该怎样进行斗争呢?这是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缔造共产主义的人的首要问题。社会主义革命的经验(这些经验目前已不再局限于一个国家)告诉我们,社会主义革命并不意味着异化的终结。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异化还会以不同方式继续存在。人们当然可以断言,异化的终结是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的事情。这个阶段是世界上的任何社会都还未能完全实现的(这个阶段直到革命在全世界胜利为止,也是无法实现的。其所以如此,仅仅因为,国家永远是政治机构,而共产主义的定义,  相似文献   

2.
齐美尔认为现代社会危机的实质是文化危机,这种危机源于核心文化观念的丧失和主观文化与客观文化之间的激烈冲突与对抗.齐美尔通过对都市生活景观中日常生活与微观视域的描写、分析,指出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危机已全面渗透与深层爆破.面对着现代社会所生成的现代性危机与全面异化,齐美尔力图通过宗教信仰的回归与审美生活化的双重救赎和双重变奏予以克服.如果说宗教回归更多的是从信仰的神圣之维,那么审美则更多的是从感官的现实之维来克服现代性危机.虽就总体而言,齐美尔对现代性危机的克服与救赎充满着虚假性,并笼罩着浓重的虚幻乌托邦色彩.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其在对现代性危机出路的探索过程中提供了某种典型范式,这种典型范式构成了20世纪以来众多思想家回应与克服现代性危机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3.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马克思将异化批判贯穿于自然、政治、经济领域。其异化劳动理论体现了马克思深切的伦理关怀,凸显了异化分析的批判性和革命性意义。当前,重温马克思有关异化的历史性研究和现实性批判,将使我们突破伦理层面的单一性思考,摆脱主体性形而上学的局限,认识现代性危机的社会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4.
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对教权理论家E·麦茨克等人歪曲马克思的异化思想进行了分析和批判,并阐述了消灭异化的历史力量、道路和手段。作者首先指出,对马克思的早期著作,特别是对《经济学与哲学手稿》进行资产阶级的解释,是教权理论家同哲学唯物主义进行斗争的一个战场。他们把异化问题当成了他们认为的青年马克思一切思辨思想的中心,并诬蔑在德国永远扎下了根的马克思的思想是反人道主义的。作者认为,异化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异化反映了一种情况: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社会经济的、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关系是作为这样一种力量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这种力量对人是陌生的,它驾驭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教权理论家否认异化的历史性,并力图首先抹杀异化的社会根源。为了这种目的,他们就使异化离开它的物质的、社会经济的基础,即离开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并把异化的原因转移到人自己身上。教权理论家的代表人物麦茨克对马克思的异化观点进行了人本学的歪曲。他是从主观主义的立场来解释马克思主义的。根据这种主观主义,异化似乎是植根于“人的本性”之中。他的三段式:从经济事实出发,经过人的本性,而到“占有”和“占有欲望”,就体现了一种直言不讳的主观主义和人本主义。作者指出,与麦茨克的虚构相反,马克思是从人的行动的前提出发并把人放到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中予以研究的。所以,人的异化是植根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之中,而不是植根于人之中。因此,完全不是人的“行动”产生异化,而是私有制使劳动异化并强使工人成为一种异化了的、非人的存在。教权理论家把“人类本性”说成是异化的根源,说什么为了摆脱异化,工人就必须改变他们的本质。根据这种说法,工人不应该、而且也不可以采取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的、革命的行动。最后作者说,消灭异化的决定性力量是用科学社会主义联合起来的工人运动;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推翻资产阶级和建立工农国家政权是消灭异化的手段,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则是消灭异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与学术界普遍将权力异化视为权力的私人化或私有化不同,马克思从社会群体(主要是统治阶级)和个人相结合及社会制度和个人道德品质相结合的角度对此提出了全面的看法,认为权力异化是人的异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权力发展到阶级社会时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变为控制、奴役人的异己力量的现象,它虽然与权力行使者的道德品质有关,但更与特定社会制度有关。就其表现而言,权力异化包含着权力主体异化、权力本质异化和权力活动异化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6.
同是出家人     
时代在变化,有时虽谈不上是沧桑巨变,但其中的千差万别却往往令人深感自己所知所解均已滞后。譬如就有不少人仍以往昔几十年或近百年的观念来理解出家人,认为他们是穷愁潦倒、走投无路、万念俱灰才出了家。殊不知当社会已解除了温饱之忧愁,人们已摆脱了舆论之顾虑的时候,新一代人已把个人的取向或舍一己之家成众生之业认成了一种人生的选择,一种为社会做特殊奉献的形式。且悄悄地听听他们的心声。牧人  相似文献   

7.
席卷当代资产阶级社会整个政治文化上层建筑的深刻危机,迫使当代西方理论家对社会哲学和政治观念进行改旧翻新,以便理解该社会内部发生的社会和文化进程。除了传播各种旨在维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基础的辩护理论之外,某些揭露资产阶级社会制度黑暗面的作者们的理论,也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反响。这些作者提出了自己改造现存社会的积极纲领,但却不去触及该社会的根基。目前,包括各种抽象人道主义理论在内的社会批判主义观念,在  相似文献   

8.
苏共二十六大提出,对马克思学说中的劳动异化问题的仔细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有现实的实践意义。随后召开的几次苏共中央全会都把对劳动的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列为苏联社会科学的主要任务。在这些问题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是:分析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从根本上克服一切对抗的社会结构所固有的劳动异化,以及消除它在苏联人的意识和行为中的影响。在研究劳动异化时,我们的哲学著作往往只使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而根据早期著作是不能得到马克思关于这个问题的完整观点的。И.С.纳尔斯基的饶有兴趣的文章《卡尔·马克思理论遗产中的异化问题》和他的专著《卡尔·马克思著作中的异化和劳动》(1983)都详细地  相似文献   

9.
作者认为:异化标志着对抗性阶级社会的文明时代进步中的矛盾,在这个时代里,人的一切新的生产力无论在过去或现在都变成了奴役人的手段。没有理解的东西表现为一种异己的力量,许多异化都产生于对事物发展过程的这种不理解与无知。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就是个人积极扬弃各种社会关系中的异化,积极掌握与驾驭各种社会力量与关系的过程。异化的扬弃开始于工人阶级的解放斗争、争取无产阶级专政的斗争,而以完全社会自治告终。建立起社会主义所有制以后,异化的扬弃采取着两条途径:一条途径是迅速发展物质生产力、进行技术革命,另一条途径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使社会政治组织机构适应于自身发展的主客条件。无产阶级专政是人对人的统治,它将与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合而为一,变成社会主义的人民国家。异化的扬弃是建立与发挥人的自由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0.
亚当·斯密的国民经济学主要探讨资本主义财富增长的一般原理,以及基于这种经济原理所实现的社会运行模式。总的说来,斯密是按照“物”的观点的思维方式来理解现实社会的,从而,其理论中非历史的“物的关系”遮蔽了现实的“人的关系”。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恰好是要通过批判异化劳动,揭示私有财产的历史性根源,澄明资本主义条件下,掩盖在“物与物的关系”背后的“人与人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说,马克思的社会观超越了斯密探讨现实社会时纯粹的经济学视域,并以实践观点思维方式所实现的哲学变革为基础,深入剖析了隐匿在物与物的交换关系这一现象层面内部的人本身的异化存在状态。而共产主义正是马克思力求恢复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自由自觉本性的现实运动。  相似文献   

11.
道家文化偏重于个体精神的超越和自由,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上,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注重人的自然本性,其对于社会文化的批判着重于批判社会文化观念对人的自然本性的异化。道家自然人性论及其对人性异化现象的批判、道家人与自然一体观念对山东新时期小说创作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美国哲学家克劳弗写了《西方文明的基本价值》一书,吹嘘资本主义世界把人当成最高目的,并诬蔑社会主义制度使人的个性遭到摧残。本文就是从批判克劳弗开始的。文章的第一部分批判资产阶级学者对西方文明的美化。指出在社会主义以前的各阶级社会里,由于私有制和剥削的存在,人们始终受着自身的活动及其产品的统治,所以是异化了的人。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情况更加发展,一切生产关系都变成人类劳动生产物之间的关系,人变成了“抽象的个人”。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不可能成为目的,个性自由、人人平等都是虚伪的词句。要消灭这些异化必须首先消灭私有制。第二部分驳斥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的诬蔑,论证社会主义如何消除异化,把人作为世界上一切价值中最高的价值确立起来。作者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人,劳动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不再是异化的劳动了。个性得到真正自由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里虽然存在着国家、纪律、组织、劳动分工,但这并不意味着异化。只是在意识范围内还存在异化,这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消除。文章中暴露出作者许多修正主义观点。如以抽象的异化理论代替具体的阶级分析;绝口不谈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行动,而胡说什么以“真正人道的道德原则战胜不道德的社会,战胜这个社会与工人相背离的道德”;抹煞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区别,说什么“人不再是阶级的人”,人与人之间“不是敌人,而是朋友”;鼓吹全民国家的谬论;认为意识形态范围内存在的“异化残余”不必通过阶级斗争,只要通过“发展社会消费基金的办法”即可消除;甚至把共产党人说成是为了人道主义、为了人而斗争(根本不提与谁斗争)的战士等等。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与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者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中异化问题的讨论,一般总是围绕着社会主义中能否出现异化这个问题。马克思的“正统”解释者否认这种可能性,他们认为,根据异化的定义,只有在资本主义下(或者更广泛地说,只有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社会制度下)才有异化现象。反对这些“正统派”的人们则指出社会主义中出现的种种不可否认的事实,这些事实如果我们不愿称之为“异化”,也可代之以别的名称,但这些社会现实却是不能抹杀的。这确是一场典型的关于词义的争论,虽然如此,因为我们已经同那些冒充的正统派与假教条主义者(他们并非象时常错误地认为的那样,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著作变为教条,而是干脆拒绝它,打着“正统派”的幌子当作真正偏离马克思主义的烟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论战,我们将不得不研  相似文献   

14.
王金柱 《哲学研究》2022,(3):105-114+126
技术是人的生存方式,新技术的普遍应用正在不断结构化现实生活。随着技术生活的全面展开,风险社会却逐日临近,隐私风险渐成其重要论题。技术对现实生活的全面建构,日益形成对隐私的持续而全面的透视与控制,可能招致“透明社会”的产生,继而引发主体性危机。然而,随着隐私危机的不断蔓延及技术批判向度的缺失,一种无助文化正在滋生,进而引发生存危机。面向困境,反思无助文化,审视生存危机,需要在思想和行动层面积极准备,正视危机以化解风险。为此,不仅需要恢复批判向度,唤醒主体性,更要有保护隐私的社会主张和行动,努力开拓技术发展的民主化方案,通过制度力量对抗异化,进而使人在技术与隐私之间的张力及其微妙的平衡中实现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15.
激进的民主是社会组织的一种形式,它废除一切现存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统治关系,并且在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中为个人和群体的充分自决创造条件.现存的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都声称它们具有历史的合法性或者说合法的历史地位,因为它们创造出一种加速的工业化,而且达到了一种比在传统资本主义的框架中可能有的更高水平的社会公正.但是,无论在哪种形式的社会主义中,都还不具备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业实力.而且,资本主义社会也已使其社会制度适应了所处国家或地区的环境并学习如何解决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6.
法兰克福学派研究中的消费异化问题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源浪费、分配不均、贫富分化、社会道德价值失衡等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但是,法兰克福学派这一思想并没有触及消费异化的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制。用马克思异化思想的理论武器分析产生消费异化问题的根源是探寻法兰克福学派消费异化思想缺陷的关键,也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危机的根源的揭露和批判,对如何应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消费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社会绝不是一种什么神奇的制度,可以立刻把一切社会的和历史的矛盾消灭掉。社会和经济结构的改变,可能为使人与人的关系变成一种更有人性的关系创造出客观的前提,但是不能期望这种关系的改变会必然地和自动地发生。经济和政治制度的改变并不会自动产生积极的结果,私有制虽然可以被废除,但废除本身仍然不能保证不出现象私人资本家那样残酷无情的官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各有其异化的形式,但社会主义却为使历史成为人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一从来没有过一种制度,象社会主义社会制度这样,能够提供如此巨大的可能性,以保证人民经常增长的需要,使人们的美好的理想逐步地变成现实。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社会主义既然是一种此资本主义更高的、远为优越的制度,它当然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史无前例的可能性,能够不断地创造出人们所谓的“奇迹”。我国的情况也完全是这样。短短的几年工夫,我们国家的面貌已经完全改变了,新的事物不断地代替旧的事物,群众创举之多、之速,使人们目不暇接。1958年以来的大  相似文献   

19.
生态式艺术教育引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这是一个发展的世纪,也是一个充满危机的世纪。危机与保护是一对孪生兄弟。在当今汹涌的发展大潮中,人们对地球和人类自身末来之命运的关心也日益增强,除了感到经济危机外,还感到精神的危机。这一危机最明显的标志之一,就是现代社会竟然把艺术——这种反映人自身之感受和理解的艺术,这种能在人的精神世界掀起狂涛巨浪的艺术,这种被视为人类“最后的精神家园”的艺术——也当成一种商品或人的社会地位的标志和虚假包  相似文献   

20.
社会的日益复杂使得当代美学所关注的许多问题必须借助更多的社会科学方面的理论来加以考察。无论是感觉的对象还是感觉本身都是社会活动的产物,因此作为美学起点的感性问题同社会有着天然的关联。作为一切科学之基础的感性以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为其基本形式,这两种形式指向实践。生产是人的首要的实践活动,这与艺术的生产品质相契合。经由艺术的生产品质,美学与感性在实践上得以打通。美学实践的前提是,美学成为了对呈现于感觉经验的东西具有决定作用的先天形式的系统。这样的系统先于作品的内容。作品的社会契机涉及可感之物的分配。在现代社会,作品以消费即交换的形式得到分配,其实质是使得社会制度保持不变。艺术要求对使其陷入危机之中的社会生产和分配制度作出改变。鉴于以上种种,当代美学展现出了更多的社会科学的元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