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元17世纪我国天主教华籍司铎吴渔山,名历,又号墨井道人。他不仅是清初六大画家之一,也是宏扬圣教宗旨的诗人。所著《三馀集》手抄本发表于1937年第26卷第8期《圣教杂志》,计诗九十首;其中有九首曾收在李问渔司铎编辑的《墨井集》,馀未刊刻出版。诗集主要记述渔山在上海、嘉定间三十年的传教生活。当时上海有信友八千馀人,分布城乡各地,仅有渔山和张安当司铎主持当地教务,其艰苦繁忙可以想见。下就《三馀集》内容略作  相似文献   

2.
吴历(1632-1718),字渔山,号墨井道人、桃溪居士,江苏常熟人,是清代天主教中国籍的神父。吴渔山神父早年学诗画,精山水画,是著名的书画家。1675年前后加入天主教,圣名西满。1681年,随耶稣会士柏应理至澳门,翌年进耶稣会,攻读拉丁文、哲学和神学,越七年而归。1688年,在南京由第一位中国籍主教罗文藻祝圣为神父。他是由中国籍主教授以神品的最早的三位中国籍神父之一。圣神父后,被派遣在上海嘉定一带传教,长达30年,卒于上海,葬大南门外天主教坟地。著有《墨井诗钞》、《三巴集》及《墨井画跋》等。  相似文献   

3.
王教佺 《天风》2018,(9):49-52
2.与基督教思想的相遇吴渔山是江苏常熟人,常熟城是孔子的门生言子的故乡,虞山麓有言子墓,城内有子游巷,内有言公井,据说井水墨黑(渔山自号墨井道人即由此而来),早年的吴渔山生活、交游也一直以此地为中心。据陈垣先生考,此地明代旧有一座天主教堂,取名归全堂;到了清初乾隆间,名为井福堂。吴渔山的家正是井福堂的西邻~1。吴渔山教名"SimonXavier""自幼领洗""曾两度结婚,五十一岁入耶稣会,五十七岁晋铎"~2。吴渔山虽然自幼领洗,但在41岁前一度与教会疏远,未尝与教中人有往来;而在44岁前.  相似文献   

4.
王教佺 《天风》2018,(8):40-42
吴渔山(1632-1718)本名启历,又称吴历,号渔山、桃溪居士,又号墨井道人,江苏常熟人,是"清初六大画家"之一。他43岁时成为天主教传道员,是清初较早信奉天主教的士人画家。吴渔山不仅信仰上敬虔勤勉,他的中国文人士大夫风度亦儒雅拔群,与当时许多文人在文字狱之下趋炎附势之态大相殊异。  相似文献   

5.
徐晓鸿 《天风》2010,(10):42-44
<正>吴历约有十年在上海牧会,方豪先生认为:"所谓在上海十年者,以上海为根据地,有时亦偶往嘉定、常熟或苏州等处。"嘉定旧称疁城,也是渔山经常工作的地方,费赖之(AloysiusPfister,1833-1891)所作的《吴历神甫传略》称:  相似文献   

6.
徐光启(1562—1633),上海人,明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谥文定。他是我国明季的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我天主教界中一位杰出的热心教友,1983年正是他逝世后的第三百五十周年。回忆1933年当徐光启逝世三百周年时,中国许多名人学者,在报刊杂志上撰写了不少纪念文章赞扬歌颂他,比如:蔡元培先生称徐光启是我国科学的先导;竺可祯先生称徐光启的治学精神更胜于与他同时期的英国的培根(1561—1626);高鲁先生称徐光启的治历,前不让郭守敬的特创,后不逊梅文鼎的敏求。(北京《光明日报》1938年11月18百)又称徐光启编著的《农政全书》可和中国著名的药物学家李时珍(1518—1578)的《本草纲目》齐名而范围更广。近读姚雪垠的历史小说《李自成》,作者提到徐光启,在脚注里说:  相似文献   

7.
教史资料     
《中国天主教》2000,(4):46-46
吴渔山(1632-1718) 清代天主教中国籍神父、书画家。本名启历,改名历,以字行,号墨井道人,教名西满·沙勿略。江苏常熟人。早年随江苏王时敏学画,善画竹,尤精山水,取酬以奉老母。大约在康熙十四年(1675)受洗入教。康熙二十年(1681)随西方传教士柏应理至澳门,寓居三巴堂。次年入耶稣会,并攻读拉丁文、神学、哲学和教律。康熙二十七年(1688)在南京由罗文藻祝圣为神父,为最早由中国籍主教所耀升的3名中国籍神父之一。其后传教于上海、嘉定等地凡30年。逝世于上海,葬南门外圣母堂耶稣会墓地。著有《…  相似文献   

8.
包兆会 《天风》2014,(7):42-43
<正>吴历(1631-1718)清代著名画家,诗人。名历,字渔山,号墨井道人。江苏常熟人。为"清初六家"之一。幼学画,稍长学琴。早年多与西人牧师、神父往来。1680年,决意随柏应理神父赴罗马觐见教皇,原欲经澳门乘荷兰船赴欧洲,已至澳门,却未能成行,遂留居澳  相似文献   

9.
陆治是明中晚期吴门画派第二代的重要画家。《练川草堂》是陆治早期山水画的代表作,为其好友朱继甫而作,该作画于1537年,陆治时年42岁,是一件作者意象中的集古山水。文章通过对《练川草堂》艺术特色的研究,分析出陆治早期山水画师法文徵明和倪瓒的撷取方式和艺术特点,以此反映出陆治早期山水画的艺术面貌。  相似文献   

10.
徐晓鸿 《天风》2010,(9):44-46
吴历天学诗之三:从载道到传道 康熙二十一年(1682),吴历在杭州正式加入耶稣会为修士,次年开始在苏常宁沪间传道,一度任苏州天主堂传教会长。康熙二十七年(1688),第一位华人主教罗文藻(1616-1691)在南京祝圣吴历、刘蕴德(1628-?)和万其渊(1635-1700)为司铎(神父)。吴历对罗文藻主教极为尊重,视为毕生的良师益友,康熙三十年(1691)春,罗主教在南京逝世,吴渔山写下了一首长诗《哭司教罗先生》,该诗最为感人的是作者对恩师真挚的感情,称颂了罗主教的人格魅力和过人品质。原诗如下:  相似文献   

11.
通晓历史、熟谙世事的孔子,肯定世人对“名”的追求。他讲:“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在他看来,名声、名誉、名望,是一个人敦养品德、成就事业的结果,理应受到人们的称述。他自己就称赞治国有方、施惠于民的郑国大政治家子产为“惠人”(见《论语·宪问》)。而“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相似文献   

12.
法兴禅师塔 位于五台山佛光寺西北的塔坪上、解脱禅师塔前。法兴禅师,京洛人,7岁出家。精通《妙法莲华经》和《净名经》等。他志历名山,乐止林泉,遂隶名佛光寺,并建三层九间弥勒大阁。又塑佛菩萨像万尊,分置台山诸寺。他曾任五台山山门都纲。  相似文献   

13.
《度人经》     
道教经典。全称《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或称《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由《元始洞玄灵宝本章》、《元洞玉历章》和《前序》、《中序》、《后序》及《元始灵书》上、中、  相似文献   

14.
論孔子     
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五百五十一年),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四百八十年)。他的祖先是宋国的貴旅,大約在孔子的前几世就失掉了貴族身份。《史記》称“孔子贫且賤”,孔手自己也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論語》《子罕》,以下引《論语》只注篇名)。据说他年青的时候,做过季氏的家臣,当过管仓库的会計,管牛羊的小吏。他生活的时代是所谓“文化下移”的时代,他一生的活动,大半是从事教育事业,据说他的门弟子有三千人,精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据说他晚年还曾集中精力整理过古典文献。但是,他更很热心政治。据《論語》所記,他急于用世的心情是非常强烈的,尤  相似文献   

15.
中原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历史上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山水画家,如吴道子、荆浩、郭熙、王诜、李唐、王希孟等人,这些大师们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一、中原水墨山水画的产生与成熟时期 中原水墨山水画的产生与成熟,也是中国水墨山水画的产生和北方水墨山水画派的成熟时期。中国山水画出现于战国之前,确立了南北朝,发展于隋唐,成熟于五代。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中原出现了两位重要的山水画家,一位是唐朝的吴道子,中国山水画的创始人。另一位是五代  相似文献   

16.
《维摩诘所说经》是大乘经中又一部很有影响的经典,在中国佛教史上此经一译再译,先后有七种译本,现存的有吴支谦译《维摩诘经》二卷;姚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三卷;唐三藏法师玄奘译《说无垢称经》六卷。其中以姚秦弘始八年(406年)鸠摩罗什在长安大寺“与义学沙门千二百人”译出的《维摩诘所说经》最著名。此经译出之后,备受中国佛教学界的重视,疏注此经的著作层出不穷,不下三四十种,其作者中的许多人都是影响一代的名僧,如南北朝时代的僧肇,道生;隋代的净影寺慧远,中国天台宗的创始人智;唐初名僧、三论完的创始人吉…  相似文献   

17.
去年公历是2002年,传统历(夏历)是壬午年,也称马年,按习俗,凡去年出生的人属相都是马。  相似文献   

18.
<正>《匡庐图》是荆浩山水画创作技法的展现,他继承了唐代王维的水墨风格和李思训的用笔技法,形成了具有自己风格的山水画技法和系统理论体系。他开创了北方山水画派,也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成熟,形成了完整系统的绘画体系,对后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一、《匡庐图》的笔墨理论来源——《笔法记》《匡庐图》绢本,纵185.8厘米,横106.8厘米,是荆浩的  相似文献   

19.
山水画的独立,归根到底,是人对自然山水审美态度的确立。这需要两个条件:一是主体与山水的真正融入;二是绘画的才能。而这两点,却在宗炳身上高度地统一起来。他以一篇《画山水序》向世人宣布了中国山水画的独立。  相似文献   

20.
张博 《中国宗教》2018,(2):60-61
从某种意义而言, 《天乐正音谱》表现了中国天主教徒从“被动接受的角色”, 向“使自身成为主要的作用者”的一种转化。 因此也可以说, 吴历的《天乐正音谱》是天主教音乐中国化的创作与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