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郝爽 《中国道教》2011,(6):45-50
行气又称炼气、食气、服气、吐纳,是古已有之的养生术.道门十分重视气对人体的作用,认为“气聚则生,气散则死”,天地万物无不需气以生.葛洪《抱朴子·内篇》卷五《至理》中说:“服药虽为长生之本,若能兼行气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药,但行气而尽其理者,亦得数百岁.”①道教行气术作为治病、养生,最终实现成仙理想的手段广泛应用于修炼,并被后世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2.
道教素重炼气之法,认为元气为生气之源,气在则神随生,得元气则生,失元气则死。《云笈七签》卷五十六《元气论》中说:“人与物类,皆禀一元气而得生成,生成长养,最尊最贵者莫过人之气也。”又说“人所以得全生命者,以元气属阳,阳为荣;血脉属阴,阴为卫。荣卫常流,所以常生也。”早期道教的内修之术,便首重“爱气尊神重精。”《太平经》卷一百五十四至一百七十中说:“神者受之于天,精者受之于地,气者受之于中和,相与共为一道。故神者乘气而行,精者居其中也。三者相助而治。故人欲寿者,乃当受气、尊神重精也。”又说:“神精有气,如鱼有水,气绝神精散,水绝鱼亡”,  相似文献   

3.
《大丹直指》是道教北宗修真经典,现略陈所学体会,以就教于明哲。一、作者及其丹法宗旨《大丹直指》系道教北宗全真系龙门派创始人邱处机著。邱处机主张清心寡欲为修道之本,修道者应出家,断绝一切尘缘,认为“一念无生即自由,心头无物即仙佛”,提倡儒、释、道三教合一。在修持中,邱氏主张以人的先天真炁和后天之气,通过修炼而相互交接,从而结成大丹以达仙境。所谓的仙,即寿命能被控制而已。二、同步天功邱长春以阴阳二气相互作用作为修待的总纲。他依据《阴符  相似文献   

4.
《悟真篇》     
道教论著。内丹术主要著作之一。与《参同契》齐名。北宋张紫阳著于神宗熙宁八年(1075)。该书以诗、词、曲等体裁阐述内丹理论,认为修炼内丹是修仙的唯一途径:“学仙须是学天仙,惟有金丹最的端”,“万卷仙经语总同,金丹只此是根宗”;“若人了得诗中意,立见三清太上翁”。作者在《序》中将道教方术分为两类,称行气、导引、辟谷、房中等术为“易通而难成”者,即容易学成而难于成仙。唯有炼金丹,是  相似文献   

5.
养生一词,来源甚古,在《庄子·养生主》中就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历来,道家与道教都十分重视修真养性,把平时的修炼视为养生之道。尤其是全真道,更是以“性命双修,成仙证真”的思想为宗教信仰,“性”功指修心,“命”功为炼气,“真”为个人内修的“真功”及布道济世的“真行”,成仙乃修炼之最高境界。从道者认为,只要真心诚意地炼养,一旦“真”功告成,即可自主生死。所以,道众尤为注重修炼养生。道教的外在形态是它的科范仪式,而道教音乐又是各种科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何为道教音乐?在道教活动中所使用的音乐统称…  相似文献   

6.
华颐 《中国道教》1988,(4):41-43
隋唐五代在道教教义方面最突出而又对后世道教发展影响最大的,是钟吕金丹道的崛起。何谓钟吕金丹道?即道教仙人钟离权、吕洞宾所倡导的内丹修炼术。何谓内丹?简单地说,即将人体比作“炉鼎”,以体内之精、气为药物,运用“神”去烧炼,认为社会使精、气、神凝为“圣胎”,“圣胎”可以离开躯体而为身外之身,永世长存。这个所谓“圣胎”,或称神丹,亦称内丹。宋翁葆光《悟真篇注序》有一段解释: 夫炼金丹大药,先明天地未判之前,混沌无名之始气,立为丹基。  相似文献   

7.
2004年3月7日,新加坡嘉龙剧院清音袅袅,《道德经》、《天尊韵》、《三上香》等道教音乐令在场的听众精神顿然为之一振,全场鸦雀无声,所有的听众都沉浸在袅袅的仙乐中,不觉时间的流逝。演出结束后,大家久久不愿离去,人们都想尽可能地亲近、聆听道乐,感受道乐那致乐治心的深刻文化内核。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传统宗教。道教认为,奉道者经过一定的修炼,可以返本还源,与“道”同一体性,以获得长生久视的目的。为达到这样的境地,斋醮科仪以及与之相关联的音乐活动则是必不可少的。在《太平经》卷十八至三十四中提到:“以乐治身守形顺念致思却灾……故…  相似文献   

8.
汉魏六朝道教无论是早期的太平道、五斗米道、符派、丹鼎派,或者是稍后的上清派、灵宝派等,都追求长生久视,羽化成仙,在这些道派的经典如《太平经》、《老子想尔注》、《周易参同契》、《抱朴子内篇》、《黄庭经》、《养性延命录》中,其养生思想主要表现为养身、养神两个方面,最后发展为性命双修,经历了一个从贵生到养性的过程。道教养生思想建立在《老子》、《庄子》的养生理论之上,《太平经》在《庄子》关于“气聚则生,气散则死”的生命构成说的基础上,综合《淮南子》“形”、“神”、“气”三者之关系,提出了“爱气养神”、“自爱、自好…  相似文献   

9.
道教辞典     
神(1)指鬼神或天神。有神论者认为,鬼神或天神是流行于天地之间具有人格的精气和元气,或人死后而独立存在的精神意识。《管子·内业》:“凡物之精,此(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行天地之间,谓之鬼神;……是故民(名)气。”意谓鬼神也是一种精气。《周氏冥通记》:“夫生为人,实依依世上;死为神,则恋恋于幽冥。”《混元皇帝圣纪》:“老君者,乃元气。”老君,是道教所信奉的最高天神。作为天神之“神”,如老君等,为道教气功的意想对象,名之曰“存思”或“存神”。(2)指“道”或“一”。邵雍《观  相似文献   

10.
俞琰(1253——1314)字玉吾,江苏吴郡人。自号“古吴石洞道人”、“林屋山人”、“洞天紫庭真逸”等,道号“全阳子”。乃宋末元初的著名易学家与道教内丹修炼家。其易学与道教内丹修炼相关的著作主要有:《周易参同契发挥》、《周易参同契释疑》、《易外别传》、《水中金诗》、《玄牝之门赋》等。其经学易方面的著作还有《周易集说》、《读易举要》等。对于易学与道教修炼的关系,早在东汉时期,便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对此作了专门的探讨。但此书所谈,一般认为讲的是炼外丹。自唐、五代以后,道教内丹修持渐趋兴盛,有不少…  相似文献   

11.
道教的根本教理及核心信仰,即宗教化了的老子说讲之道,就是太上老君所降授的“道”和“德”。道教认为,老子之道,博大宏深,无所不容,无所不包。以“无为”之治治国,则国泰民安;以“清虚自守,卑弱自持”则修身;以“致虚极,守静笃”则“深根固蒂”,“谷神不死”可以长生久视。故此,道教深信人通过一定的方术修炼,是能够返本还原与大自然之“道”同一体性而永恒存在。故道教徒深信,“道”是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的。虽然信仰道教之士多如牛毛,得道成道者少之又少,但历朝历代总是有“特异功能”的修道者出现,所以道教对修道的信仰从来未有怀疑。  相似文献   

12.
房中术     
道教修炼方术。亦称“男女合气”之术,或“黄赤之道”。指讲求房中节欲,“还精补脑”的修炼方法。道教认为,男女交合,是阴阳合和之常,阴阳不交,“则坐致壅阏之病”,无益人寿;但纵情恣欲,必损人寿命,乃至速死。故一要讲求交合方法;二要注意房中节欲;三要实行房中禁忌,如醉饱、劳累、喜怒忧惧过甚,以及大寒大暑大风大雨之时,皆不宜房事。认为实行此术,可以延年益寿,乃至长生不死。  相似文献   

13.
《太上洞玄灵宝灭度五炼生尸妙经》是一部针对学道未备、道德未充的弟子的葬仪文本,被后世称为“五炼生尸之法”,其背后就是作为个人修炼方法的五芽法。本文将结合唐、宋、元的多部道教仪式文本,通过五炼生尸斋和师友命过斋,追溯五芽法、五炼生尸之法,以及道教炼度仪式中的五芽炼,展现早期道教的个人修炼技术在后世度亡仪式中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4.
在道教中,道德信仰是其根本信仰,而神仙信仰则是其核心内容,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道教的情仰体系。 一、邀教神仙是道的体现 道教信仰体系中,道是最高信仰,神仙是最尊信仰。有时二者合而为一,融为一体。因而道教认为神仙是道的体现,是道的化身。在道教教义中,道是“先天地而生”的,它无所不含,无所不包,是宇宙万物的开始,是世界的本原,有了道才产生了万物。也就是说“道生万物”。《道德经》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就是说:道生混沌一气,一气分剖阴阳,为一生二;阴阳运…  相似文献   

15.
道教修炼最讲一个“静”字,静字贯穿修炼之始终。筑基炼已讲“静”,炼精化炁讲“静”,炼气化神讲“静”。道教认为,人不能妙合大道的原因,是因人有妄心,昼夜随起随灭,而入静为修炼之起点,其目的是炼妄心返正心,以至与道合真。《元始天尊说升天得道真经》云:“古今常存,总持静念。”即谓修炼主静第一。修炼中先要身静,身静则心静。身心两静,才容易入静。入静后的功态与验证。初步静坐,能达到悟心常明,一念即起时以慧心除之,只觉周身唯一心灵而已,才算入静。反之,静坐后,一念即起,一念又来,而不能以正念慧  相似文献   

16.
咒术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 ,很早就已经出现 ,如《尚书·无逸》中便有 :“民否则厥心违怨 ,否则厥口诅祝”的记载。咒术的出现源于主客体的分化及其矛盾的发展。道教咒术的产生 ,一方面也是利用咒语这种特殊的语言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主客体矛盾 ;另一方面 ,道教重“道” ,追求与道同体。在道教看来 ,人是从“道”分化而来。《太上老君内观经》云 :“天地媾精 ,阴阳布化 ,万物以生 ,承其宿业 ,分灵道一 ,父母和合 ,人受其生。”① 道是绝对的存在 ,没有主客体之分。人若与道同体 ,也没有主客体矛盾 ,但人得生而不能 :“尊其气、贵其形、宝…  相似文献   

17.
存想 ,又叫存思、存神 ,即默想诸神形象 ,是斋醮科仪中高功通神的重要法术。存想原是汉代流行的一种历藏内视的养生术 ,用于自身修炼。道教也采用存想 ,作为修炼的法术 ,并成为道教法术的大宗。本文侧重探讨道教斋醮科仪中的存想。东晋时期 ,存想修炼法术已十分流行 ,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地真》中论存想之法说 :“道术诸经 ,所思存念作 ,可以却恶防身者 ,乃有数千法。如含景藏形 ,及守形无生、九变十二化、二十四生等 ,思见身中诸神 ,而内视令见之法 ,不可胜计 ,亦各有效也。”① 道经说葛仙公在山中精思存想 ,一日感天上真人下降 ,授予仙…  相似文献   

18.
尹立 《中国道教》2002,(5):23-26
《黄庭经》是魏晋间出世的道教上清派修炼经典 ,现传《黄庭经》有《黄庭内景玉经》、《黄庭外景玉经》和《黄庭中景玉经》三种 ,其中《中景经》出世较晚 ,《内景经》和《外景经》出世早晚亦有争论。本文遵循陈撄宁先生的原则 ,“两篇文字 ,不必出于一手 ,而精理贯通 ,体用相备 ,真知个中消息者 ,当不复存歧视 ,”① 以研究经文思想为要 ,重点放在现存内容较为完备的三十六章《黄庭内景玉经》。②《内景经》一名《太上琴心文》 ,通篇以七言韵文形式讲解上清派“存思”为主的修炼要诀。它继承《太平经》五脏有神 ,存思即可除病的思想 ,认为人…  相似文献   

19.
存想简论——道教思维神秘性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存想,又名存思,常简称为“存”,若存想专精,则称为“精思”,是道教最常用,最具有特色的思维方法。在道教徒的修炼中,在其法术中。斋醮科仪中,广泛地运用着“存想”的方法,而且往往成为全部法术、科仪的关键。论道教思维方法,不能不讨论存想。甚至可以说,存想是道教思维方法的实质所在,是其宗教思维神秘性的集中体现。 一、沟通人神的精神通道 存思的方法,几乎是道教创始时就运用了的。《太平经》中就载有早期的存思之法。《太平经》被当时人评为“多巫觋杂语”、其源盖为汉代及以前的巫术,故存思之法,极  相似文献   

20.
《真诰》二十卷 ,南朝梁陶弘与解形以除之。”(卷九“协昌期第腐败 ,腐败与污浊其意义是相通“若履淹秽及诸不静处 ,当洗澡浴知“淹”即是指水浸涝从而使物体直” ,则不辞 ,《道藏》本正作“强直”。“强直”一词 ,《汉语大词典》道教认为得道之人尸解仙化时 ,人吹箫以自表也。”④ 可见 ,“箫《真诰》词语校释三则@冯利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