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一、“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老子《道德经》的主旨就是言“道”言“德”,因此,“道”与“德”无疑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在老子《道德经》五千多字中,“道”出现七十多次,“德”出现近四十次。作为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道”在老子《道德经》中“身兼数职”,有多重含义、不同用法。首先,老子将自己预设的“道”看作是形成世界的本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德经》第25章,以下只注章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42章)因此,晨阳先…  相似文献   

2.
商品经济的大潮涌起,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同时也给中国的道德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新的观念与某些传统观念发生的冲突、牴牾,使一股反传统的道德虚无主义思潮得以滋长。人们把中国社会发展缓慢和商品经济的不发达,归因于道德传统的禁锢,于是就对道德传统“痛下杀手”。不仅为传统社会所需的“等级观念”、“特权思想”、“保守意识”、“家长制”等,受到针砭诛伐,而且连一些未必为商业社会所不容的道德劝诫,如:勤俭、诚信、修身克己等,也一并成了笑为迂腐的对象。  相似文献   

3.
"道德价值"是康德伦理学的核心概念,"道德运气"论者试图通过对康德道德价值概念的批评从根本上瓦解康德的伦理学。本文试图表明康德的"道德价值"概念具有多重意蕴,它不仅关乎动机和准则,也关乎努力、付出和道德勇气;"道德运气"问题不构成对康德道德哲学的根本挑战,康德的道德哲学是可以容纳"道德运气"并内在地回应其挑战的;康德伦理学与"道德运气"论尽管存在着诸多根本差异,但都具有各自的价值,并且二者存在融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正> 中国进入近代社会以后,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兴起了一股反孔批孔的思潮。其间,以戊戌维新、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三个时期的反孔思潮声势最为浩大,而且一次比一次高涨,一次比一次深入。可以说,反孔思潮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是同步的。每一次反孔思潮的兴起,都是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给社会各方面以强烈震撼,影响极为巨大深远。一任何一个社会思潮都不是偶然发生的,也不是突然发生的。反孔思潮也如此。孔子创立的儒学作为一种思想理论体系,其兴衰最终只能从它与社会存在的关系,从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变动来说明。儒学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封建的产生而创立,随着封建制的发展而兴盛,又随着封建制的没落而衰微。  相似文献   

5.
“道德”探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既是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性,亦是人的自由存在方式,既是人对存在的反思性把握,亦是人的反思性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6.
20世纪是反思与批判的世纪,激烈的批判与激进的解构构成了其显性的文化叙事。“文化研究”思潮就是在这种文化语境下于20世纪下半叶(尤其是后二、三十年)异军突起的。“文化研究”由于其鲜明的批判性和强烈的政治诉求而在理论世界格外引人注目,甚至被视为着眼于差异与微观的一种新的文化批判理论。“文化研究”不仅在总的理论精神上承袭了从马克思哲学到20世纪文化批判理论的精神和立场,而且还直接将后现代主义的微观  相似文献   

7.
如今,复印机、激光印表机等已成日常的办公用品。然而,它却耗费了大量的纸张,既不经济又不符合环保要求。对此,日本理光公司不久前推出了一种“反复印机”,其大小与一台激光印表机差不多,已经复印过的纸张通过它,上面的图文即会消失,还原成为能够多次复印的白纸。如此,一张复印纸可以重复  相似文献   

8.
张玉璞 《孔子研究》2011,(5):107-116
宋代的“三教合一”思潮是在两个层面上展开的:一是政治的、道德伦理的层面,强调三教在社会教化、国家治理方面的功用是一致的;二是学术理论的层面,主要表现为儒、佛、道三教中心义理的相互融合、吸纳。佛、道二教的一些基本观点和方法为儒家所吸收,使儒学体系更为系统化、理论化,并形成新形态的儒学——理学;道教也在该时期积极吸纳儒、佛...  相似文献   

9.
论当代美国基督教中的反进化论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达尔文的进化论从诞生以来就一直遭到基督教保守派的攻击。只是这股潮流时起时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股潮流不是在减弱,而是在增强。这其中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本文对这些原因进行探究,并指出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创世论与进化论的斗争至今仍未停息,这充分说明这场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由此可见,想通过纯科学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是十分幼稚的。这场论争决不仅仅是个科学问题,更是个社会和信仰问题。因为对创世论而言。科学上的未知数或者科学的新发展都能为宗教信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论春秋战国时代反传统的文化思潮李元肇端于“五帝”时代,又经夏、商、周三代不断发展而达到巅峰状态的中国传统文化,突然随着强大的西周王朝的覆灭而跌入春秋时代的大危机中。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将向何处去?奋争中的人们无不把焦灼的目光投向这一根本问题,因为只有解...  相似文献   

11.
论“和”道德钱逊“和为贵”,这个中国古老的思想,近些年来成了人们谈论最多的问题之一。人们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冲突、争斗、动乱以及生态危机等等带来的灾难,大声疾呼,倡导“和为贵”、“和合文化”,呼吁以“和”的方式来消解冲突。这反映了人们期盼和谐的愿望,也表...  相似文献   

12.
两位青年学者在1994年出了一本书,叫《寻求新道德》(以下简称《寻》)。此书以36万言旁征博引纵论古今,以“四大规律”“六大原则”以及一系列小规律小原则而自成体系,志在开创科学伦理学的“新纪元”,精神固然可嘉。但是,这四大规律客观上是否存在,六大原则...  相似文献   

13.
14.
目前,西方世界盛行一种新的死法——“安乐死”。安乐死协会在西方世界各国纷纷成立,入会的人数与日俱增。这种情况引起了世界伦理学界的争论,探讨安乐死是否合乎道德规范已成了时髦的课题。这种新的学术动向在我国伦理学界也同样引起了争论,成了我国伦理学界探讨的新课题之一。 所谓“安乐死”,就是加入安乐  相似文献   

15.
《道德与文明》1987年第一期登载了“‘道德与人的主体性理论’观点综述”。在“观点综述”中一共综述了四篇文章的观点。通过阅读这几篇文章,感到文章的作者们主要是强调这样一个基本观点: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自觉的人应该“发挥自己作为道德活动的主体的创造性”,个人“既对集体负有社会义务,又享有集体中的个人权利”。这个基本思想是对的,但对有的文章中出现的“道德主体”的提法,我认为值得讨论。 第一,“道德主体”要作为伦理学范畴有点不妥,因为“道德客体”不好确定。  相似文献   

16.
《学海》2019,(5)
晚清维新派的"宗周"思潮无疑是近现代中国极其重要的社会思潮之一,该思潮是以回归"周礼"为其真正的旨趣。一种历史的全新语境决定了,晚清维新派旨在回归的"周礼",与其说是后儒所鼓倡的作为等级秩序的周礼,不如说是原儒所仰慕的作为双向对等交往的周礼。对于维新主义者来说,不是前者而是后者才是礼之所以为礼的最终皈依。无疑,这种别有新意的复礼思想,不仅为终结既有的清朝的政治统治提供了自己"内源性"的理论依据,也从中使一种冲决一切网罗的人类"无限交往共同体"的社会理想得以坚实地确立,并最终为今天中国积极走向全球化、互联网化时代奠定了自身根基。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五四运动的六十周年。 五四运动是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运动,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五四运动前夜,起初所宣传的主要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西方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也作为“新文化”、“新思想”纷至沓来,广为流传。但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开始在中国传播,特别是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召唤下,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说和十月革命道路,也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对道德的否定性论述和消极性评价,是部分西方学者判定马克思主义是"非道德主义"的主要依据。但对于终身与"意识"做斗争的马克思来讲,他消极对待的或反对的只是具有规范的超验性和意识的终极确定性的"理念式道德"。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理念式道德"折射的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乃至整个西方哲学传统,这种形态和传统与马克思主义从现实的个人的生存与发展出发去理解道德、志向于改变世界、重视革命意识、反对道德说教的思想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池与分野。马克思主义"跳出道德同情的羁绊",建构了一种实践的、历史的观点理解道德的非模式化、非实体化的"实践式道德"。  相似文献   

19.
道德的“实”与“虚”吕耀怀道德既有其“实”,又有其“虚”。道德之“实”,是指其实然、具体和有形。道德是实然的。“实然”描述道德的现实存在,即既有的道德生活。道德不是虚无缥缈的可望不可及的“海市蜃楼”,而是人类社会生活本身的特性,是现实生活的规范写照。...  相似文献   

20.
基于稳定性为基本特征的传统社会在相应的文化、社会、教育及伦理条件下形成的“道德建设”的理念,在现代化条件下遭遇挑战.适应多元、多变、多样现代文明的“多”气象的“道德发展”理念,是现代文明体系下把握精神世界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