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归因理论与学习动机的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十年代以来,社会心理学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的研究一直非常活跃,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十分广泛的运用.在教育心理学方面,不少的心理学家运用这个理论,进行了激发学习动机的实验研究。所谓归因理论,就是人们用来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因果关系的信息理论。说到归因理论,不能不提到美国心理学家韦纳(Weiner).他和他的助手用归因理论来解释个体的成就行为。但认为,有许多因素可以解释成就行为的结果。一般地来说,可把成功或失败的结果归结于个人的能力、自己所  相似文献   

2.
张丽华  苗丽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12):2097-2108
敌意解释偏向是一种认知加工偏向, 指个体将模棱两可信息以敌意的方式进行解释的倾向, 它会对个体的攻击行为产生影响。攻击也会影响个体的敌意解释偏向:作为一种人格特质, 高攻击性使个体更容易产生敌意解释偏向; 作为一种行为反应, 攻击对敌意解释偏向具有发展和强化作用。敌意解释偏向和攻击之间可能存在循环关系。两者关系会受到性别、年龄以及人格特点等因素影响。未来研究需要改进敌意解释偏向与攻击的测量工具, 使测量更为直接、客观; 拓展两者不同亚类之间的交互研究, 以全面系统地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深入探究情绪在敌意解释偏向与攻击行为关系中的作用; 整合信息加工过程, 探究它们的交互作用对攻击行为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3.
行为主义理论认定行为是后天习得,并且认为一个习得行为如果得以持续,一定是在被他的结果所强化。所以如果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必须对其施加奖励。相反,如果要消除某种行为,就得设法给予惩罚。这种以阳性强化为主,及时奖励正常行为,漠视或淡化异常行为,这种方法就叫做阳性强化法。  相似文献   

4.
酒精摄入可能使个体的社会行为变得极端和更具破坏性。酒精近视理论和酒精期望理论分别从酒精摄入对个体信息加工能力的限制和个体对饮酒结果的期望角度解释酒精与个体社会行为改变的关系。双重加工模型借鉴命题加工和联想加工相互作用的观点将上述两模型进行整合。未来的研究应根据双重加工模型更全面地解释酒精与个体社会行为的关系, 探讨个体社会行为随酒精浓度的变化趋势, 并结合脑成像技术对酒精影响个体社会行为的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阴谋论如今甚是风靡。探讨阴谋论的著作层出不穷。媒体也频繁提到关于某个事件的"阴谋论"。如何解释这种风靡?作者试图表明阴谋论者"信仰的正确理由"是什么。作者划分了信奉阴谋论的一般文化原因和特殊的,尤其是意识形态的原因。一般文化原因可以解释阴谋论观念为何易被人接受,特殊原因可以解释某些个体为何信奉这种而不是另一种阴谋论。作者得出结论认为,阴谋论和迷信一样,提出了一些简单解释,归咎于外在于我们的单一原因,同时免除我们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孙世月  张煜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7):1612-1625
自COVID-19疫情爆发以来,疫情背景下的社交距离保持行为成为了一个受到关注的新兴问题。民众遵守社交限制措施和主动扩大社交距离对遏制呼吸道传染病疫情非常重要,而这些社交距离保持行为受到疫情情境、疫情相关认知和情绪、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个体心理特质影响。疫情情境方面,疫情严重性与民众报告的社交距离保持行为并非简单的线性相关,可能受到时间进程的调节;社交距离保持行为还存在地区特异性,疫情首发地民众遵守社交距离保持意愿和行为更主动、更持久。其次,疫情相关认知和情绪方面,疫情知识,感知到的疫情风险性、严重性、可控性和主观规范,以及恐惧、担忧等负面情绪均可预测社交距离保持行为。第三,作为社会文化背景的不确定性回避程度、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等因素,可能对民众在疫情背景下社交距离保持行为及心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最后,个体认知特征中的自我控制、认知需求水平与自我效能感可正向预测社交距离保持行为,显示出社交距离保持行为中需要个体主动努力做出决策的部分;情绪动机特质中的健康风险回避倾向、厌恶敏感性、亲社会动机,社会认知视角下对科学和政府机构的信任,均可影响社交距离保持行为,并且人际信任水平对社交距离保持行为模式时间进程具有调节作用。 上述社交距离保持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可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保护动机理论和行为免疫系统理论进行解释。其中,计划行为理论和保护动机理论强调个体对行为情境、成本、结果、他人反应的有意识感知、计算等高认知资源需求的活动。而行为免疫系统理论主要强调在传染病威胁下自动化水平的感知和行为改变。三个理论从有意识加工和自动化加工两个层面共同支持疫情背景下社交距离保持行为存在威胁管理机制,是目前社交距离保持行为领域最受关注的研究方向。其次,保护动机理论所强调的应对评估、计划行为理论中的知觉行为控制要素,以及近期研究所发现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控制、认知需求水平对社交距离保持行为的预测,均提示可能还存在独立于威胁管理机制之外的自我效能感机制影响社交距离保持行为。最后,计划行为理论所强调的主观规范要素有利于解释社会文化背景及亲社会动机、社会信任等因素的影响,结合近期有关疫情污名化和社会分类相关研究进展,我们提出,疫情背景下的社交距离保持行为可能还受到社会认同机制的影响,整合社会认同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有助于更综合地体现个体与群体、理性和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未来研究应进一步考察情绪认知过程及其与社会文化背景和个体心理特质的交互作用,构建双系统模型,例如基于熟虑-冲动双系统模型,整合社会认同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结合追踪及实验研究,明确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疫情背景下社交距离保持行为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7.
尽管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很多传统迷信思想已经被破除,但事实上迷信形式也在花样翻新,它贯穿于传统和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跨越所有社会经济地位和教育水平。本研究以控制策略理论为视角,试图从心理成因方面对迷信行为进行解释,阐述了迷信行为的情境诱因、认知因素、情绪因素以及适应功能,随着人们科学素养的提高,必将在未来根除迷信行为。  相似文献   

8.
经济不平等不仅是经济问题,也会对个体心理行为产生诸多影响。前人认为,经济不平等会强化个体阶层提升意愿。结合生命史理论,研究提出高不平等将使个体偏好后代质量而非数量,以实现阶层提升,且这一现象在高发展水平国家中更为明显。基于开源数据,通过国家/个人两个水平上的分析发现,在高发展水平国家,经济不平等降低了国家生育率,并使个体更关切后代教育。研究结果可为理解特定经济环境下的个体心理和行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工作狂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杰  石伟 《心理科学进展》2008,16(4):618-622
工作狂是指那些在强烈的内部动机的驱动下,长期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到工作上的个体,其形成和发展可以用成瘾模型、强化理论、特质理论和家庭系统理论来解释。工作狂的测量工具主要有工作成瘾风险测验、工作狂问卷和工作狂行为量表。该领域的研究者对于人格变量、人口统计学变量和组织因素等工作狂前因变量及健康、人际关系等工作狂的结果变量的探讨比较深入,但在概念界定、理论整合、测量工具、取样和变量探索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小概率事件对因果关系认知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志芳  张璐璐 《心理科学》2003,26(5):914-914,911
1 引言  心理学对因果关系的认知和迷信行为有过不少研究。人类的天性之一 ,就是当一件事情发生以后 ,都会有意无意的去寻找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 ,即归因。心理学一般将归因看成是一种决策过程 ;而对一种结果 ,往往有多种可能的候选因素存在 ,到底哪一种因素是造成该结果的原因 ,这就需要通过比较、推断 ,最后做出决策。归因出错就是产生了错误的因果关系认知。迷信就是因果关系的错误认知的一个典型例证 ,它在结果与原因之间建立了错误的关联 ,形成了错误的因果认知。在心理学历史上对于错误的因果认知以及迷信的一个经典的研究就是行为…  相似文献   

11.
个体主动性行为是组织中个体主动做出的面向未来和面向变革的工作行为,近年来成为组织行为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从现有研究来看:(1)在研究主题上,多数研究发现了个体主动性行为可以带来正向结果,个别学者也注意到了个体主动性行为的代价;(2)在分析视角上,主要包括个体主动性行为对个体层面和组织情境层面的正向与负向影响;(3)在理论机制上,个体主动性行为的"利弊"效应可用优势互补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和归因理论来解释。未来研究可着重进行以下理论整合:(1)从个体主动性行为类型出发,基于智慧主动性的视角揭示其内在机制;(2)从主动性行为者和观察者特征两面性的视角,实证探讨其背后机理;(3)从主动性行为主客体特征的发展视角进行动态研究。  相似文献   

12.
金钱具有强大的象征力量。Zhou等人在2008年提出了一个金钱的社会资源理论,用以解释金钱对个体行为的负面影响。这个理论认为金钱可以替代社会关系作为个体安全感和痛苦的核心来源。金钱能增强个体的力量和效能感,进而缓解个体的社会疼痛和生理疼痛。金钱替代社会关系之后,就会对个体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该理论以及其支撑的实证研究在10年间共被引用718次(Google Scholar)。本文回顾了这个理论以及依托在这个理论之上的新的实证证据,并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延伸和展望。  相似文献   

13.
健康行为改变理论述评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健康行为对个体身心健康的维护和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健康行为改变理论可以有效地解释和预测个体健康行为的发生和改变.本文介绍并剖析了健康信念模式、保护动机理论、合理行动/计划行为理论和多阶段改变等四种以心理社会因素为基础的健康行为改变理论,并对这些理论的发展趋势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李玲玲  黄桂 《心理科学进展》2021,29(8):1484-1496
个体主动性行为是组织中个体主动做出的面向未来和面向变革的工作行为, 近年来成为组织行为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从现有研究来看: (1)在研究主题上, 多数研究发现了个体主动性行为可以带来正向结果, 个别学者也注意到了个体主动性行为的代价; (2)在分析视角上, 主要包括个体主动性行为对个体层面和组织情境层面的正向与负向影响; (3)在理论机制上, 个体主动性行为的“利弊”效应可用优势互补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和归因理论来解释。未来研究可着重进行以下理论整合: (1)从个体主动性行为类型出发, 基于智慧主动性的视角揭示其内在机制; (2)从主动性行为者和观察者特征两面性的视角, 实证探讨其背后机理; (3)从主动性行为主客体特征的发展视角进行动态研究。  相似文献   

15.
寻求幸运的行为从古至今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幸运感知如何影响消费行为的理论成果为消费研究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系统回顾相关文献发现, 个体的幸运感知会对冒险行为、独特性寻求、传染效应、特定事物的态度和幸运消费产生影响。归因理论、人格特质理论、认知启动理论、反事实思维、社会比较理论、控制感理论和启发式决策可以用于解释幸运感知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未来研究应深化幸运感知影响消费行为的作用机制并拓展边界条件及其双向结果。  相似文献   

16.
魏勇刚  李红 《心理科学》2007,30(6):1514-1516
心理账户是普遍存在于个体心理中的一套或者多套记账体系。这种体系往往是以非预期的形式存在,并对个体的行为决策产生潜在的影响。由于心理账户的存在,使得个体在行为决策时往往无意识地偏离正常的价值判断或者计算法则,从而做出非理性的决策。心理账户的非替代性作用机制可以解释儿童心理理论、价值判断、情感决策以及自我控制等认知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林爽  刘文  王薇薇  张雪 《心理科学进展》2021,29(6):1042-1055
Moffitt的反社会行为发展理论将反社会行为分为两种类型, 即终身型和青春期型, 其中, 青春期型反社会行为在青少年群体中发生的频率更高, 它一般在青春期早期产生, 在青春期晚期或成年期早期结束, 青春期个体的发育成熟会对青春期型反社会行为产生影响。成熟包括生理成熟和心理成熟两方面, 生理成熟或心理成熟的单独影响和共同影响均从不同角度解释了青春期型反社会行为的产生、发展和停止:生理成熟对青春期型反社会行为具有发展和强化作用; 心理成熟对青春期型反社会行为具有减缓和削弱作用; 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交互作用减弱或强化了青春期型反社会行为; 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之间的成熟差距抑制了青春期型反社会行为。未来的研究还需就拓展不同类型成熟的研究、改进成熟度的计算方法、结合青少年成熟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干预等方面进行更多的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18.
宋子明 《哲学动态》2023,(10):106-114
决策的形式模型只有通过适当的解释才能与实证或规范内容相连接。研究个体选择行为的微观经济学,需要采取实证的自然主义方法论来定位其科学性,同时免不了对理性选择进行规范考察。根据经济学家对决策论模型的主流解释“显现论”,对选择行为的说明和预测是基于对行为的经验观测和内在一致性条件的。在哲学上,显现论曾一度被认为是逻辑实证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宿醉”,近年来却得到颇有影响力的辩护,也使经济理论的实证地位得到支持。而对信念、偏好、意图等心理状态及相关规范内容的兴趣,使得决策论模型在哲学上的应用默认了一种心理主义解释。通过引证并回应近年来哲学领域里对显现论的辩护,可以看到,决策论模型允许心理主义解释。但通过论证理论反例的泛在化,澄清其实证预测功能面临先天困境,从而能更恰当地理解决策论的实证地位。  相似文献   

19.
延迟满足是个体为获得更有价值的奖励结果,坚持目标行为而推迟即时性满足的倾向与行为。其产生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基于未来取向的自我调节。未来时间洞察力对延迟满足的作用可由期望-价值理论、解释水平理论和自我调节周期模型等多种理论进行解释。除行为层面的机制,未来时间洞察力与延迟满足涉及腹侧额叶-纹状体环路等相似的脑机制。未来研究需深化和丰富延迟满足的理论机制,明确与时间洞察力各维度的复杂关系,探究与时间洞察力相同的生理神经机制,促进其应用于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20.
错误相关负电位(ERN)及其理论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玉丽  张智君 《应用心理学》2008,14(2):180-186,192
错误动作发生后,在个体额叶中部可观察到一个明显的负相电位偏移,这称为“错误相关负电位”(error related negativity,ERN)。有研究者提出了“强化学习理论”,认为ERN反映了当前行为结果与预期之间的差异。与此不同的是“冲突监控理论”,认为ERN与反应冲突有关。还有研究者提出了“失匹配理论”,强调实际反应的神经表征(错误反应)与当前任务所要求的反应表征的差异产生了ERN。在阐述ERN的理论解释基础上,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与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