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杰 《美与时代》2006,(6):26-27
“普罗米修斯精神”代表的是一种追求人性自由的民主精神,同时也是追求健全人生和理想社会的楷模。作为理想人格的精神代表,“普罗米修斯精神”包含了从古希腊到现代社会一直努力追求的民主精神和科学精神。因此理想人格的塑造必须以此作为人生、人性坐标的最高标准,最终达到崇高理想人格境界和审美主体的诞生。  相似文献   

2.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作为我国教育方针所规定的重要内容,在美学课教学中应积极贯彻和落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合理地界定审美教育的内涵,处理好审美和教育之间的关系。同时,要以美的形象不断提升受教者的人格境界,培养受教者完满的人性。  相似文献   

3.
卢梭创造了自然的人性,席勒将这时代的灵魂带往世界,赋予自然以生命。自然的人性在其作用中成为人性的自然,其法度是美和崇高。在审美尺度下的世界呈现为理想,美的人格是理想世界的公民。艺术作为知的形态与哲学交相辉映,共同谱写时代的真善美的篇章。  相似文献   

4.
任敏 《美与时代》2008,1(1):134-136
对孔子人性教育本体的伦理一元论观点提出质疑,阐释孔子人性教育本体中伦理之维和审美之维,由此造成的人性教育中启蒙理性与审美自由的表层悖论,进而指出在伦理维度与审美维度的内部,又分别裂变为理性与异化、审美与平庸的深层悖论.其内在矛盾折射了中国传统人性教育模式在现代教育理念下的焦虑.  相似文献   

5.
现代人由于科技的进步、理性的发达、劳动的分工、等级制度的划分,从而渐渐失去了人性的和谐完整。自然国家、政治革命都不能恢复和建构和谐完整的人性。通过抽象的哲学分析,席勒认为美是游戏冲动的对象,是生活与形象、感性与理性、物质与精神的统一;通过审美的游戏,就能拯救人性的裂伤,恢复人性的完整,实现人性的自由与解放。  相似文献   

6.
《管子》一书,不仅基本上保存了春秋战国时代齐国的政治经济思想,而且也含有丰富的社会心理思想。其中关于君主人格的思想,是其社会心理思想的重要内容。一、人性是君主人格形成的基础君主作为社会关系中的成员之一,他的人性同社会中其他人的人性是相同的。《管子》书中君主人格思想的阐述正是立足于对人性分析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审美教育是一个涉及诸多相关因素的动态演进过程,其中人格优化就是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深刻认知大学生审美教育与人格优化的属性表征,科学把握大学生审美教育与人格优化的内在统一,在审美教育中促进大学生的人格优化,对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失衡、人性失范等重重社会问题凸显的今天,既有政治制度的寻求解决,亦有信仰观念的解决之路探索,更甚有法治的解决不断完善,纵观所有解决之径,却不见对于人性的拯救。人性之所失,乃社会之祸。唯有先正人性,后才有社会之清明。美是世间之永恒,审美更是人性之使然,提升审美,对于提升个体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作用,正确的借力美的力量,能够在当今科技发达的条件下,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审美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它既与德、智、体育关系密切,又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形态和教育功能。审美教育绝不是单纯的娱乐活动,它“寓教于乐”,可以起到“以美启真”、“以美导善”的作用。它通过传授给学生美学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崇高理想,并通过实践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评判美、创造美的能力。其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高尚的灵魂,美好的情操,能辨别生活中的美与丑、文明与粗野、善与恶、高尚与卑劣,从而达到人格的完善,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西人格心理思想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同辉 《心理科学》2004,27(3):632-635
该文通过跨文化、跨时间比较的方式,讨论了中国古代人格心理思想与西方人格心理理论的异同。采取的研究纬度主要有:人格理论的出发点,归宿,理论类型,理想人格标准以及研究方法。中西人格心理思想都以人性为出发点和理论依据,但中国是以人性的优点、人性的可塑性为出发点,而西方是以人性的弱点、人性的易碎性为出发点;都以经世致用为最基本之归宿,都看到了人格的整体性和可分性,有着类型大体相同的各种人格理论;都十分关注理想人格,但标准却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1.
审美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它既与德、智、体育关系密切,又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形态和教育功能。审美教育绝不是单纯的娱乐活动,它“寓教于乐”,可以起到“以美启真”、“以美导善”的作用。它通过传授给学生美学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崇高理想,并通过实践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评判美、创造美的能力。其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高尚的灵魂,美好的情操,能辨别生活中的美与丑、文明与粗野、善与恶、高尚与卑劣,从而达到人格的完善,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冯契先生的"自由"观念既是哲学范畴,也有一定的社会政治意义。自由人格、自由意志的实现不能脱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自由人格的问题离不开社会性存在这一前提,人的社会实践伴随着自由人格实现的历程。"权威主义"盛行或者出现"权威"凌驾于群众之上的情况,往往会对人民群众形成自由独立人格产生消极的影响,应当予以警惕,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由的社会应该是与异化"权威主义"盛行的社会有着明确界限。自由人格与自由社会是互为前提的,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个性解放与社会凝聚力都得到保障的社会,人道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结合是实现这种理想社会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不少学校都很重视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为在语文教育中更好地实施审美教育,作为现代教育者应该充满人文主义精神,关注生命、追求理想人格是教育者应予期待的一种境界;注重语文教学和其它艺术形式的相互渗透,并在语文教育中,引进多媒体教学;加强课堂对话,让生命在互动中共同提升.  相似文献   

14.
彭彦琴  江波 《心理科学》2005,28(1):154-157
审美心理素质教育定位于受教育者人格的发展:其本质核心是感性的独立;其基本特征是情感的通融;其特殊功能是创造力的释放;其价值定向是生命的体验。本模式通过具体教育内容引发学生预期心理活动,养成相应的审美心理素质:在智育中展开认知活动,获得感性领悟;在德育中激发动机,内化情感体验;在体(劳)育中实践意志品质,感受生命潜能;在美育中获得审美策略,独立创造意象,这些审美心理素质的综合可实现完整人格的塑成。  相似文献   

15.
黑格尔在本体论意义上把握人格,并将自由视为人格的本质规定。法权人格、道德人格、伦理人格既是自由人格生长的三个阶段,也是自由人格存在的三种样式。平等法权与内在超越性道德精神,只有在客观的伦理关系及其秩序中才能成为现实,人在自由的伦理关系及其秩序中才能真正成为自由的存在者。  相似文献   

16.
施莱尔马赫是德国浪漫派中唯一的新教神学家,其思想与启蒙运动中潜藏的注重内在化情感的宗教信仰精神一脉相承,并拥有德国浪漫派的诗性气质,重视人的主体价值与想象,关注人的心灵与人性。他将情感和直观作为宗教的本质,将个体自由的内在信仰和宗教的公共性、多样性相统一,并将艺术作为通往无限的第三条道路,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宗教精神。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很多学者将康德的“人性公式”直接奉为尊严原理,主张“人性公式”的内容集中反映了尊重人之尊严的要求.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康德自己也说.人性本身就是一种尊严.由此,拥有人性就是享有尊严的前提和根据.事实上,人性的本质就是自由.作为道德法则的“人性公式”,其实质就是要求尊重人的理性能力.尊重人的自由,而这正构成了尊重人之尊严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18.
我曾在《一个ZO世纪中国哲学家的做人理想——冯契“平民化的自由人格”说浅绎》(载《学术月刊》1996年第3期)一文中,对冯契先生的“平民化的自由人格”说作了初步的解说:主要探讨了这一做人理想与传统“大人理想”、近代以来的“个人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英雄人格这三者之间的区别,分析了这一“平民化的自由人格”说在当代所具有的世界性意义及其在中国的现实意义。由于当时只看到冯契先生发表在1995年第6期《学术月刊》上的《智慧的探索——(智慧说三篇)导论》一文,故对冯先生关于“自由”、“人格”等概念的界定皆不知。现在…  相似文献   

19.
应当把社会伦理关系的变革和主体道德人格的完善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的价值目标 ,不仅要切实理顺经济伦理关系 ,而且必须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正的政治伦理关系和文化伦理关系。小康社会的道德要求包括经济交往中的效率与公平、政治生活中的正义与民主、文化领域中的服务与奉献。小康社会的人格理想将以追求人性的自我完善和人格的自主、自觉、自由为基本特点。小康社会也将使人们的行为方式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1问题提出美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池通过各种美的事物,培养学生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审美创造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良好的人格品质行为、发展智力、增强体质、热爱劳动等促进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她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德、智、体、美、劳教育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在现行的学校教育体系中,而美育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的审美能力更未得到应有的培养。因此,通过开设专门的“美育课”,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以此来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是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