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总结了我们自1991年以来有关青少年吸烟行为现状、危害、影响因素以及预防干预研究的部分成果.文章揭示,我国青少年吸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现象,青少年自身、同伴、家庭和社会等很多因素都对青少年的吸烟行为产生影响.在研究基础上,自行开发的"远离香烟"青少年吸烟行为预防干预方案具有一定的即时和长期的干预效果.文章最后,还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一定的展望.  相似文献   

2.
母亲依恋、父母监控与青少年的吸烟、饮酒行为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从社会联结理论出发,旨在探讨母亲依恋和父母监控与青少年吸烟、饮酒行为的关系.被试选自北京地区普通学校六年级、初二和高一学生1040人.结果发现,母亲依恋及父母监控与青少年的吸烟、饮酒行为存在着明显的负线性关系.母亲是否吸烟或饮酒对母亲依恋与青少年吸烟、饮酒行为间的关系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选取北京市一所普通中学和一所重点中学初一至高三的学生为被试,采取自由参与研究和被试自我报告、被试报告友伴、友伴自我报告吸烟行为的方式,从认知发展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感知的与实际的友伴吸烟行为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结果验证了认知发展理论,即感知的友伴吸烟行为对青少年吸烟行为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而实际的友伴吸烟行为没有明显的影响作用。研究还发现,性别和友伴关系类型对感知的与实际的友伴吸烟行为之间的差异存在明显的主效应;友伴自我报告的吸烟行为超过被试自我报告的吸烟行为。讨论揭示了研究结果对预防和干预青少年吸烟行为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旨在探讨最要好同伴吸烟、青少年个性特征与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关系.对北京市一所普通中学和一所重点中学的1042名初一至高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让被试自我报告他们和最要好同伴的吸烟行为,以及他们的个性特点.结果表明:(1)吸烟和不吸烟的青少年在遵从动机、自我效能感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与不吸烟青少年相比,吸烟的青少年表现出更高的遵从动机和更低的自我效能感;(2)青少年的遵从动机、自我效能感与最要好同伴吸烟行为间存在显著关系.遵从动机高、自我效能感低的青少年,其最要好同伴吸烟率要显著地高于遵从动机低、自我效能感高的青少年;(3)最要好同伴吸烟行为与青少年吸烟行为间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4)最要好同伴吸烟行为既对青少年吸烟行为产生直接作用,又通过自我效能感、遵从动机对青少年吸烟行为产生间接影响.但最要好同伴吸烟行为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直接作用要大于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5.
友伴对青少年吸烟和饮酒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从北京市几所中小学选取小六、初二和高一学生1040名来探讨友伴对青少年吸烟饮酒行为的影响。研究采用无记名问卷测查的形式,先让被试提名一个最要好友伴和九个一般友伴,再回答自己曾经是否吸烟饮酒和吸烟饮酒的程度。分析时,只对在被试范围内的友伴进行统计。结果发现,无论男女和年级,被提名的友伴中,吸烟饮酒的友伴人数有较大差别;男生友伴中吸烟饮酒的友伴明显超过女生;高年级学生友伴中吸烟饮酒的友伴明显多于低年级学生;友伴的吸烟饮酒行为和吸烟饮酒程度对青少年的吸烟饮酒行为有明显影响;友伴中吸烟饮酒的人数多少也与青少年吸烟饮酒行为有直接的关系;但单双向友伴关系对青少年的吸烟饮酒行为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以1042名初一至高三学生为被试,考察了最要好同伴、父母对青少年吸烟认识和吸烟行为的相对影响力,以及同伴和父母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方式和影响途径。结果发现:(1)与父母作用相比,最要好同伴吸烟行为和态度对青少年吸烟认识的作用力要更大。但在不同的群体上,父母的影响力加强了;(2)与青少年吸烟认识相比,父母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作用力加大了,这种影响力同样表现在不同的群体上;(3)青少年的吸烟认识可以显著地预测其吸烟行为;(4)最要好同伴吸烟行为和态度、父母吸烟行为、青少年对吸烟的认识可以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吸烟行为,而且最要好同伴吸烟行为和态度又通过青少年的吸烟认识对其吸烟行为产生间接的作用;(5)最要好同伴吸烟行为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力要大于父母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父母-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父母-青少年亲子沟通已成为家庭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西方研究者就开始对亲子互动的内在运行机制——亲子沟通展开了研究。该文研究从亲子沟通的特点(如沟通内容、频率、主动性、沟通问题等),影响亲子沟通的因素(沟通对象、青少年年龄、家庭环境等),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自尊、学业、心理健康)、问题行为(犯罪等问题行为)的关系、亲子沟通的研究方法方面进行综述,为我国开展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8.
同伴与青少年吸烟行为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宇  方晓义 《心理科学》2000,23(6):746-747
同伴一直被认为是影响青少年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有关青少年吸烟行为的研究中,同伴无疑是研究的核心。回顾有关青少年吸烟行为研究的历史,我们发现主要有以下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的吸烟饮酒行为与人格特征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以北京地区普通中小学1040名学生为被试,探讨人格特征与青少年吸烟和饮酒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吸烟与不吸烟、饮酒与不饮酒青少年之间在反抗性、感觉寻求、冲动性、内外控,以及道德感等5项人格特征方面存在显着差异,这种差异因性别、年级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5项人格特征中,感觉寻求对青少年吸烟及饮酒行为的影响作用最大。结果说明人格特征在青少年吸烟及饮酒行为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环境和个体因素与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追踪调查中前测从不吸烟的659个初一、初二、高一和高二学生为本研究的有效被试,考察环境和个体因素与青少年吸烟行为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半年期间,约9%的青少年开始出现吸烟行为,男生、成绩较差的学生开始吸烟的人数显著地多于女生和成绩较好的学生;(2)同伴吸烟行为和吸烟态度、同伴直接和常规压力、母亲吸烟行为、父母吸烟态度以及青少年自我肯定、反叛性和抵制技能的变化与其吸烟行为的发生显著相关;(3)逻辑回归表明,前测中同伴直接压力、父亲吸烟态度和反叛性可以显著地预测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亲子冲突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孔海燕 《心理科学》2004,27(3):696-700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最关键而富有特色的时期,是个体由不成熟的童年向成熟人生过渡的时期。过渡性往往和不稳定性联系在一起,因此,青少年时期容易产生亲子冲突,被有的学者称之为“亲子关系危机期”、“疾风暴雨”期。且目前我国青少年亲子冲突愈演愈烈,针对此现象,本文从亲手冲突的特点、影响因素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对我国目前正开展的此领域研究提供一些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社会榜样与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对北京市1042名初一至高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考察最要好同伴、父母、学校和大众媒体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各种社会因素与青少年吸烟行为有显著的关系;女生更多地受到最要好同伴吸烟行为、母亲吸烟行为和态度以及户外广告的影响;最要好同伴吸烟、学校对吸烟的态度对初中生的影响更大,而高中生更多地受到父亲吸烟行为和户外广告的影响;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大小依次为:最要好同伴吸烟、父亲吸烟行为、学校周围广告、母亲和学校对吸烟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问卷、大五人格量表和自编中学生吸烟行为调查问卷对2415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压力与青少年吸烟行为显著正相关,大五人格的开放性、宜人性与青少年吸烟行为显著负相关;大五人格的宜人性在压力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性别在压力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吸烟行为的预防与干预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方晓义  林丹华 《心理学报》2003,35(3):379-386
以两所普通中学的573名初一、初二、高一和高二的学生为被试,随机将每个年级的两个斑分成干预组和控制组,干预组接受名为“远离香烟”(SAFT)的预防和干预方案,方案包括四个成分:即健康教育、识别并抵制同伴压力、大众媒体影响以及吸烟认知,以达到延缓或减少青少年吸烟行为的目的。方案共包括7次活动,每次45分钟,每周开展一次活动,共持续7周。结果发现:(1)干预组后测中的上个月吸烟行为比前测降低了5.2%,而控制组后测吸烟行为则上升了2.3%。同样的趋势表现在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青少年身上;(2)预防和干预方案对减少干预组偶尔吸烟者的吸烟行为尤其有效;(3)在吸烟认知的转变上,干预组后测比前测更显著或接近显著地反对吸烟会带来友谊和形象等方面的好处,更赞同吸烟的危害性。而控制组则正相反;(4)方案可以有效地提高干预组的抵制技能;(5)在所有的干预成分中,只有后测吸烟与友谊的认识以及吸烟危害认识可以显著地预测干预组青少年的后测吸烟行为,而没有一个变量可预测控制组后测吸烟行为;(6)预防和干预条件通过后测吸烟好处、吸烟危害认识间接地对青少年后测吸烟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约有1/4人口的烟民,已位居世界男子吸烟七强国,其中,大中学生的吸烟率已达22.5%,且有吸烟女性化和年龄下移的趋势。尽管“世界无烟日”已几易春秋,但中华大地依然烟雾缭绕,烟火旺盛。吸烟有害健康,于体不利,此乃国人尽知,然吸烟之风为何日盛且波及幼小一代?只要通过学府这方净土上的青少年嗜烟者稍事心理评析,不难从冉冉升起的烟怪圈背后,探出莘莘学子的吸烟心态。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吸烟行为的预防和干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少年吸烟行为的预防和干预研究已成为当前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该文着重对迄今为止的4种以学校为基础的预防和干预模式,即健康教育干预模式、社会影响干预模式、社会技能干预模式和认知—发展干预模式进行了回顾和评价,并对正在蓬勃兴起的家庭和社区预防和干预方案做了介绍,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青少年吸烟预防和干预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相似文献   

17.
重金属音乐发展之初就被认为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青少年冒险行为有关。因而引起研究者们对于重金属音乐的影响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研究者们对于重金属音乐对青少年的情绪、行为等方面的影响及重金属音乐亚文化群体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重金属音乐能引起青少年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同时重金属音乐可能与青少年的吸烟、乱性、药物滥用等不计后果的行为有关。对于重金属音乐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否具有跨文化一致性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不同干预者在青少年吸烟行为预防干预活动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丹华  方晓义 《心理科学》2005,28(3):702-705
选取北京市一所普通中学初一、初二、高一各三个班与高二两个班的359名学生为被试,随机分成教师实施干预组、课题组成员实施干预组和控制组,以比较教师和课题组成员的不同干预效果。结果发现:课题组成员为干预者的效果好于教师;教师组青少年后测比前测更认同吸烟的危害,课题成员组青少年后测比前测更反对吸烟的好处、更赞同吸烟具有各种危害;课题组成员和教师都能显著地提高被试的抵制技能;干预条件可间接通过吸烟好处和抵制技能对青少年后测吸烟行为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19.
简要回顾了美国俄勒冈社会学习中心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该机构的主要研究课题内容和研究成果。该中心在应用研究领域,主要是针对问题儿童在课堂场景及其家中进行干预。其基础性研究致力于家庭、同伴以及社会背景对青少年行为发展模式的长期影响。俄勒冈社会学习中心针对青少年开展的早期经验、应激神经生理学和病原学的研究,以及以家庭、学校、福利制度、司法制度等背景开展的对收养家庭养育、受虐孩子、受监禁父母的孩子、问题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预防与干预研究对我国青少年的干预研究都富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家庭诸因素与初中生吸烟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以北京市一所普通中学初一至初三的学生为被试,全面考察家庭诸因素与初中生吸烟行为的关系。单因素X^2检验发现,母亲吸烟行为与态度、情感温暖,家庭沟通、凝聚力,父母监控,父亲吸烟态度、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过分干涉与初中生的吸烟行为有显著关系;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表明,只有母亲吸烟态度和吸烟行为、家庭沟通对青少年吸烟行为有显著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