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迄今为止,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中国境内30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中,与宗教有直接关系的达12处之多。这说明,宗教在生态保护方面有着悠久的传统,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实际上,在各宗教的经典教义中,有许多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论述。如今,科学的发展观正在成为指导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理论尺度,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弘扬宗教中蕴含的生态智慧,推进环境保护工作,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本期,我们约请了5位相关人士,就这一问题进行了笔谈。  相似文献   

2.
3.
智慧与宗教     
智慧与宗教●安希孟我们的时代在知识方面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但在智慧方面却没有相应的增长。然而当我们要对智慧下一个定义时,当我们考虑如何促进、推动智慧时,分歧便出现了。我把智慧定义为对痛苦的敏感性和对救赎的渴求,与绝对、实在及大全合一。或者说,智...  相似文献   

4.
两年前召开的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勇气,肯定“信教群众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同时,提出宗教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肯定宗教中蕴含着积极因素。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执政党认识上的发展与深化,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宗教的社会作用,实事求是地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召开两周年之际,我们重提“宗教的社会作用”的话题,目的在于启发人们对于这一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同时,也是为了推动宗教界更好地思考自身的责任与使命。  相似文献   

5.
伊斯兰教主张以仁爱之心爱护生态,注重环境卫生,强调把开发自然与保护自然相结合。伊斯兰教一向认为,自然生态就是真主创造的一切客观存在,对自然生态的认识有其客观规律性,人类能够利用这种规律来规范自身行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党和政府提出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并强调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7.
胡锦涛同志在今年7月召开的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阐述了宗教问题和宗教工作,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关系这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揭示了宗教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明确指出新形势下做好宗教工作的关键是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和落实宗教事务条例。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对于我们做好新世纪新阶段的宗教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期,我们约请了湖南、上海、辽宁、四川、广东五省市宗教工作部门负责人,就“科学发展观与宗教工作”进行笔谈,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这一重要课题的深入思考,并由以推动宗教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宗教与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波及我国大部分省市区的“非典型性肺炎”在经过几个月的肆虐之后,通过我国各级政府、医疗部门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现已平息。这期间各大众传播媒介无不对之投入极大的力量进行报道和反思。其中有关起因的报道,有对其政治、经济和社会影响进行讨论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召开伊斯兰教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工作研讨会,为"一带一路"建设建言献策,可谓正当其时、意义重大。来参会的,有伊斯兰教界人士、专家学者和工商界人士,还有远道而来的阿拉伯国家伊斯兰教知名人士,可谓群贤毕至、高朋满座。在此,我谨代表国家宗教事务局,对本次会议的成功举行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所有出席会议的中外代表致以诚挚的问候!  相似文献   

10.
近日,第三次中国道教宫观生态保护论坛在江苏句容茅山举行。论坛期间,此次论坛的协办方之一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基金会(ARC)秘书长彭马田先生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ARC长期以来致力于在世界范围内协助宗教信徒参与环境保护。其与中国道教协会的合作得到了国家宗教局的认可与支持。彭马田先生及其他ARC代表曾多次拜访国家宗教局,并与叶小文局长会谈。此次论坛,国家宗教局特派外事司司长郭伟出席开幕式。她在致辞中肯定了中国道教界与ARC为环境保护所做出的努力,并表示,"中国道教界正与ARC联合开发一个环保8年规划项目,相信这将促使中国道教界探索出道教参与环保的新模式,成为道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实践,从而为世界的环保事业,为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做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宗教与生态关系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伦理道德不仅存在于人与神以及人与人之间,而且存在于人与自然环境之间。人类进入二十世纪后半叶后,在世界范围内相继出现了人口激增、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失业率居高不下、贫富悬殊进一步拉大等一系列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引起了地球上所有居民的普遍关心,也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对待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上,世界各大宗教都有深刻的论述,包含有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这些思想可以为今天严峻的环境问题提供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主席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保护是人类可持续发展非常关键的一环。中国宗教以其"道法自然"的特质而充满了生态保护的观念,对人类生态文明发展有着重要贡献。根据马克思主义对于"自然"的分析,这种"生态"意识故而有着独特意义。当然,这里对"生态"的理解包括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和精神生态,这四种生态与人类生存乃有机共构。而中国宗教以其"出世"精神和"人间"关怀的有机结合,而使各个方面构成统一整体,形成和谐关系。于此,中国宗教将自然纳入"神圣"领域,对生态保护因而具有一种神圣的维度;对人类社会发展持有另一种审视,主张人际关联实现其社会生态的平衡;对人类文化强调百花齐放、千姿百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形成文明的和谐与共融,对精神发展则力争纯心净化、返璞归真,达其上善若水之升华。由于其宗教视域打破了相关领域的界限,使之更贴近自然,因而形成其对保护自然原貌、维系生态平衡的独立见解。  相似文献   

13.
正生态学(ecology),最早是由德国动物学家赫克尔(Ernst Haeckel)在1866年提出的,当时主要为了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生存的无机物环境之间的关系。一百年后,由于西方工业文明引发的生态危机不断加深,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生态学开始走出学术界的象牙塔,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作为一整套观念意识体系从西方社会向世界各地传播。西方生态学的一些目的和方法,会给我们有益的借鉴和启发;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古老东方文明中的生态观念和成功实践也同样值得我们珍视。在中国宗教中,就有大量的生态智慧有待于我们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14.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正在掀起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热潮。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就给我们指出了当前全国人民努力的方向,也为我国今后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末、特别是自进入20世纪以来涌现出一些不同于传统宗教的新兴宗教之涌现。这种异军突起的新兴宗教现象立意不同、形态各异、变化多样、影响复杂,为宗教研究者提供了一个重要且必要的全新研究课题。笔者认为,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来研究新兴宗教,这主要表现为,第一,应该从社会、时代的发展来看新兴宗教的产生及其展示的新特色。第二,应该从人们精神生活的普遍性及其神圣或神秘表达的独特性来观察、区分不同宗教的共性和特性。第三,应该从人类丰富多元的精神及社会生活来看待新兴宗教反应、适应、回应这种生活的形式及效果,论及其张力与和谐、正面与负面、消极与积极。  相似文献   

16.
宗教生态论     
宗教生态论是用文化生态学的眼光研究不同范围中宗教文化生命系统总体态势、层次结构、内外关系、动态运行的机制,考察世界三大宗教生态模式:亚伯拉罕系统的一元分化式、印度系统的一元多神蝉变式、中国的多元通和模式,说明宗教生态论的理论价值,重点阐述中国宗教良性生态的失衡与重建。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生物医学模式没有转型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原因。认为生态危机背景下的医学发展模式研究,应把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和改善人的生存、生活环境等相关条件,纳入视野之中,这正表现出生态医学模式的价值基础与科学发展观在根本上的一致性。以生态医学模式引领未来医学发展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具体行动。  相似文献   

18.
19.
东方宗教思想与生态环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如何整治当前存在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问题提出看法,认为在东方思想中一直存在着与生态保护有关系的丰富思想,其中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和人与自然相协调的观念,以及珍视生命的权利等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代生态学意义。解决环境与生态的问题,除了必要的技术手段和法律法规之外,思想观念的改变与心灵的提升也是必不可少的,东方宗教的思想重视人心的建设,可以弥补因技术落后而带来的不足。  相似文献   

20.
道教人生观与生态智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对全球性的环境恶化问题进行反思时,许多有识之士指出:人类的生存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类自身的问题,是人类生活方式的问题。正是那种向外索求式的、以满足各种欲望为目的的生活方式导致了对环境的掠夺和破坏。人类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恶化问题,必须在生活方式上来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